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radiofrequency ablation" 30條結果
  • 肝癌射頻消融術圍手術期肝功能變化及護理

    摘要:目的: 探討肝癌患者行射頻消融術圍手術期的肝功能變化情況,以及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對2006~2009年6月在我院接受射頻消融術治療的91例肝癌患者,監(jiān)測其圍手術期的肝功能指標,如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及總膽紅素等變化情況,分析射頻消融術對肝功能的影響,總結相應的護理措施。 結果:全組無死亡病例。射頻消融術后早期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及總膽紅素與術前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肝癌患者行射頻消融術后早期肝功能減退,應加強護理措施,促進患者恢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on hepatic function of patients suffering hepatocelluler carcinoma and to summariz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Ninetyone patients suffering hepatocelluler carcinoma received RFA were studied with their hepatic function pre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total bilirubin (TB) were selected as the liver functional parameters,and perioperative changes of the two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fluence of RFA on hepatic function was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Significant changes of ALT and TB were observed early after RFA,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P<005). Conclusion: Proper nursing measures should be applied to improve hypohepatia and promote recovery of patients.

    發(fā)表時間:2016-08-26 03: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永久性心房顫動外科雙極射頻消融術的效果

    目的 了解外科雙極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顫動( AF)同期行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的效果。方法 自 2006年 3月至 2010年 10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顫動患者 124例,按照拋硬幣法隨機分成射頻消融組( n=62)和對照組( n=62),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體外循環(huán)(CPB)時間、主動脈阻斷(ACC)時間、術后機械通氣時間、 ICU治療情況、并發(fā)癥及隨訪結果。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射頻消融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長[(15.8±6.1)d vs.(12.9±3.1)d,P=0.001], CPB和 ACC時間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均無需放置永久起搏器,術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9.6%±9.2% vs. 55.5%±5.4%,P<0.01)。在 6個月、12個月、18個月和 24個月隨訪時射頻消融組竇性心律維持率分別為 88.5%、87.5%、87.1%和 82.4%,對照組分別為 3.3%、2.2%、0.0%和 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結論 外科雙極射頻消融術能有效治療永久性心房顫動。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三維電解剖標測系統(tǒng)指導下射頻消融房性心動過速的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三維電解剖標測系統(tǒng)(CARTO)指導下進行房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對40例房性心動過速患者應用CARTO標測心房, 構建三維電解剖圖,分析房性心動過速的電生理機制。局灶性房速消融最早激動點,大折返性房速消融折返環(huán)的關鍵性峽部。選擇利用常規(guī)方法行消融的28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消融的成功率、X線曝光時間。結果:38例患者CARTO三維標測系統(tǒng)標測提示為局灶性房性心動過速, 最早激動點位于右心房35例,其中冠狀靜脈竇口8例(20%)、間隔部10例(25%)、側壁8例(20%)、上腔靜脈口附近4例(10%)、后壁4例(10 %),1例患者(2.5%)有3種類型房速(分別為間隔部、上腔靜脈口的局灶房速和三尖瓣峽部依賴的大折返房速)。位于左心房的局灶房速3例,分別位于右上肺靜脈口(2.5%)、左上肺靜脈口(2.5%)及左心耳(2.5%)。2例患者為大折返房速(5%),1例為三尖瓣峽部依賴性,1例為圍繞界嵴的大折返房速。均消融成功(100%),隨訪4~16個月,均無復發(fā)。常規(guī)消融組成功率為89.3%(Plt;0.05)。CARTO組X線曝光時間比常規(guī)組明顯縮短,分別為(13.8±5.5 ) min 和( 30.4±12.9 ) 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應用CARTO標測房性心動過速, 對分析房性心動過速的機制準確快速, 能有效指導射頻消融。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guided by CARTO. Methods: The atria of 40 cases were mapped by three 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system.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mechanism of atrial tachycardia and perform the ablation of the earliest excited point in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nd isthmus in 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 28 cases ablated by conventional procedur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led group. The success rate and fluoroscopic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was seen in 38 patients. The sites of origin from right atrium were at the coronary sinus ostium in 8 cases (20%), septal in 10 cases (25%), lateral wall in 8 cases (20%), superior vena cava ostium in 4 cases (10%), posterior wall in 4 cases (10%). One case had 3 types of atrial tachycardia (2.5%). The sites of origin from left atrium were at right pulmonary vein ostium in 1 case (2.5%), left pulmonary vein ostium in 1 case (2.5%), left auricular appendage in 1 case (2.5%). 2 cases were macroreentry atrial tachycardia (5%). Ablation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100%)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 No recurrence was found during a followup of 416 months. Success rate in conventional group was 89.3%(Plt;0.05)。Comparing the CARTO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the fluoroscopic time was shorter, ( 13.8±5.5 ) min vs ( 30.4±12.9 ) min (Plt;0.05).Conclusion: The mechanism of atrial tachycardia can be evaluate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Ablation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and effectively guided by CARTO.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基于阻抗控制算法的冷極射頻消融治療儀

    介紹了一種新的基于阻抗控制算法的冷極射頻消融治療儀的研制。儀器分為硬件系統(tǒng)和軟件系統(tǒng)兩大塊,硬件部分完成射頻功率輸出、實時數(shù)據(jù)采集等;軟件部分主要完成對消融范圍的控制,以及實驗過程中的實時曲線顯示等,核心是阻抗控制算法。阻抗算法解決了射頻消融過程中腫瘤組織阻抗急劇升高的問題,擴大了消融范圍。離體豬肝實驗證明,阻抗控制算法適應性強,使用14 G冷極射頻針可取得單針消融范圍達3.5~4.5 cm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對于臨床上一次性滅活3~5 cm的腫瘤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左心房收縮功能對孤立性心房顫動微創(chuàng)外科射頻消融術后復發(fā)的影響

    目的探討左心房收縮功能對孤立性心房顫動(房顫)微創(chuàng)外科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fā)的影響。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心胸外科微創(chuàng)外科射頻消融術治療57例孤立性房顫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二尖瓣血流頻譜A峰是否缺失,分為A峰缺失組(A組,20例)和A峰存在組(B組,37例)。其中A組年齡(56.32±17.18)歲,女5例;B組年齡(60.33±11.22)歲,女17例。兩組均行胸腔鏡輔助微創(chuàng)外科射頻消融術,記錄術前、術后左心房內徑(LAD)、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以及二尖瓣血流頻譜A峰變化。比較兩組臨床資料及術后隨訪結果。 結果兩組術前各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時間12~26(24.3±8.8)個月。A組術后房顫復發(fā)率高于B組(20.0% vs.2.7%,P<0.05)。全組術后6個月LAD及LVEF較術前改善(P<0.05),但A、B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左心房機械收縮功能受損與孤立性房顫微創(chuàng)外科射頻消融術后復發(fā)有關,二尖瓣血流頻譜A峰缺失可能是孤立性房顫微創(chuàng)外科射頻消融術后復發(fā)的獨立預測因子。

    發(fā)表時間:2016-10-02 04: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中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的遠期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中行單極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房顫)術后遠期療效及其影響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12月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116例同期行瓣膜置換及單極射頻消融術的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房顫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3例、女73例,年齡(50.5±7.5)歲;收集患者術后即刻、出院時、術后3個月、6個月、1年及隨后每年的12導聯(lián)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結果,并且記錄術后并發(fā)癥、心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等。根據(jù)末次隨訪時心電圖結果,將患者分為房顫消除組(竇性心律+結性心律)與房顫組,其中房顫消除組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齡(48.4±7.3)歲;房顫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51.9±7.1)歲。分析影響術后遠期效果的因素。 結果住院期間死亡3例(1例因溶血、急性腎功能不全、高鉀血癥死亡,1例因急性腎功能不全引發(fā)多臟器功能不全死亡,1例因反復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致多臟器功能不全死亡)。全組隨訪3~9年,隨訪期間死亡3例(1例因瓣周漏于外院行二次手術后死亡,余2例原因不詳),失訪8例,共有效隨訪102例(90.3%)。隨訪中,房顫組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腦栓塞,1例出現(xiàn)腦出血。單因素分析顯示房顫消除組與房顫組在患者年齡、術前房顫病程、左心房內徑、體外循環(huán)時間及升主動脈阻斷時間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是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及術前左心房內徑是影響手術效果的危險因素。 結論瓣膜置換術中單極射頻消融改良迷宮術治療風濕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房顫遠期療效好,年齡及術前左心房內徑是影響手術遠期療效的因素。

    發(fā)表時間:2016-10-02 04: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內直視手術同期雙極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137例的臨床效果

    目的評估雙極射頻消融術在心內直視手術中治療心房顫動(房顫)的臨床效果。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137例合并房顫(2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心臟病患者行心臟直視手術同期進行雙極射頻消融術的臨床資料,男61例、女76例,年齡35~73(48.3±11.6)歲。患者術后口服胺碘酮6個月,并定期隨訪,記錄竇性心律轉復率、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心功能改善情況、術后生存率、血栓栓塞發(fā)生率以及其他手術并發(fā)癥等。 結果137例患者術中體外循環(huán)時間為(122±38)min,主動脈阻斷時間為(78±22)min,射頻時間為(20±4)min。手術當日130例房顫消除,其中轉為竇性心律114例,交界性心律16例,房顫消除率為94.9%。圍手術期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為1.5%。術后1個月、6個月、1年、2年的竇性心律轉復率分別為81.5%(110/135)、88.1%(111/126)、83.1%(74/89)、83.0%(39/47)。術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96.6%(86/89)和93.6%(44/47)。隨訪期間無遠期血栓栓塞發(fā)生。 結論心內直視手術同期雙極射頻消融手術有選擇地治療合并有房顫的心臟疾病患者,僅輕微增加了轉流及主動脈阻斷時間。雙極射頻消融手術竇性心律轉復率高,短中期效果好,遠期效果仍需進一步觀察。

    發(fā)表時間:2016-10-02 04: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合并心房顫動單極和雙極射頻消融的療效對比

    目的 對比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瓣膜置換同期單極和雙極射頻消融的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0~2015 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行瓣膜置換術和射頻消融迷宮手術的 261 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合并心房顫動(房顫)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射頻消融方式的不同分為單極消融組 [(209 例,其中男 129 例、女 80 例,年齡(59.6±9.7)歲]和雙極消融組 [52 例,其中男 36 例、女 16 例,年齡(58.6±11.2)歲]。比較兩組患者基礎臨床資料、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房顫消除率等指標。 結果 兩組圍術期死亡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單極消融組射頻消融時間長于雙極消融組 [(29.7±3.3)minvs.(22.3±7.8)min,P=0.035)],術后 1 年隨訪中,兩組患者的左房內徑均明顯減小,雙極消融組術后 3 個月和 1 年隨訪時房顫消除率分別為 82.0% 和 80.0%,明顯高于單極消融組的 66.3% 和 59.6%(P=0.037 和P=0.008)。 結論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瓣膜置換同期行房顫消融術是安全有效的,與單極射頻消融相比,雙極射頻消融房顫消除率高,射頻消融時間和體外循環(huán)時間均有所縮短,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發(fā)表時間:2017-03-24 03:4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CARTO 標測下行雙極射頻消融治療左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隨機對照試驗

    目的 評價 CARTO 標測下雙極射頻消融治療左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及臨床意義。 方法 選擇 2009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 56 例心肌梗死后并發(fā)室壁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心絞痛癥狀,術前行 24 h 動態(tài)心電圖(Holter)檢測,室性期前收縮大于 3 000 次/24 h。根據(jù)隨機抽簽以及術前談話后家屬是否同意行雙極射頻消融手術,將 56 例患者分為兩組,射頻組[28 例,男 20 例、女 8 例,平均年齡(61.21±1.28)歲,行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G)+室壁瘤成形術聯(lián)合雙極射頻消融]和非射頻組[28 例,男 22 例、女 6 例,平均年齡(57.46±1.30)歲,行 OPCABG +單純室壁瘤成形術]。出院前復查超聲心動圖及 Holter 并隨訪,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況。 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出院,兩組住院期間無死亡病例,非射頻組術后腦梗死 1 例。術后射頻組和非射頻組 Holter 結果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分別為(1 197.00±248.20)次/24 h 和(1 961.00±232.90)次/24 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與術前比較均有明顯下降,且射頻組較術前減少更為明顯。射頻組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和住 ICU 時間與非射頻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術前和術后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期末內徑(LVEDD)以及左室收縮期末內徑(LVESD)均有明顯改善(P<0.05)。 結論 CARTO 標測下使用雙極射頻消融治療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該方法安全有效和具有發(fā)展前景,但其長期療效仍需要進一步隨訪觀察。

    發(fā)表時間:2017-09-04 11: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早期膽囊癌的臨床療效比較

    目的 比較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早期膽囊癌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于 2010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期間收治的 43 例早期膽囊癌(Tis~T2 期)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完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LC)+淋巴結清掃(LND)+射頻消融(RA)組 10 例、開腹膽囊切除(OC)+LND+RA 組 18 例,OC+LND+肝臟部分切除(LR)組 15 例。比較 3 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遠期生存情況。 結果 43 例患者的手術均順利,無圍手術期死亡發(fā)生。① 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3 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 LC+LND+RA 組比較,OC+LND+RA 組和 OC+LND+LR 組的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較長(P<0.017),但 OC+LND+RA 組和 OC+LND+LR 組間的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 術中出血量:3 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P<0.001)。與 OC+LND+LR 組比較,LC+LND+RA 組和 OC+LND+RA 組的術中出血量均較少(P<0.017),但 LC+LND+RA 組和 OC+LND+RA 組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72)。③ 術后并發(fā)癥:3 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26)。④ 遠期生存情況。3 組患者的生存曲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 結論 膽囊切除聯(lián)合膽囊床 RA 對早期膽囊癌(Tis~T2 期)可以達到根治效果,特別是 LC+LND+RA 較其他 2 種術式的手術時間更短,患者恢復更快。

    發(fā)表時間:2017-10-17 01:3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