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統(tǒng)評價白細胞介素1β(IL-1β)基因-511C/T多態(tài)性與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發(fā)病風險的相關性。 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數據庫,納入關于IL-1β基因-511C/T多態(tài)性與COPD發(fā)病風險相關性的病例-對照研究,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4年5月。由2位研究者按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后,采用RevMan 5.0軟件進行Meta分析。 結果共納入來自9篇文獻的10個病例-對照研究,包括1 171例COPD患者和1 268例對照。Meta分析結果顯示,IL-1β基因-511C/T多態(tài)性與COPD發(fā)病風險無相關性[TT+CT vs.CC:OR=1.06,95% CI(0.66,1.70),P=0.82;TT vs.CT+CC:OR=0.87,95% CI(0.60,1.26),P=0.32;TT vs.CC:OR=0.95,95% CI(0.51,1.75),P=0.86;CT vs.CC:OR=1.10,95% CI(0.71,1.70),P=0.15;T vs.C:OR=0.97,95% CI(0.72,1.30),P=0.84]。亞組分析結果顯示,IL-1β-基因-511C/T多態(tài)性與亞洲人和白種人COPD發(fā)病風險均不相關。 結論IL-1β基因-511C/T多態(tài)性可能不是COPD發(fā)病的危險因素。
目的 研究 NOD 樣受體熱蛋白結構域相關蛋白 3(NLRP3) 炎性小體及其下游炎癥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患者和健康人之間表達的差異,揭示 NLRP3 炎性小體在慢阻肺發(fā)病機制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選取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5 月住院的 40 例慢阻肺患者納入急性加重期組,其經過治療進入穩(wěn)定期后納入穩(wěn)定期組,選取 40 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采集各組一般資料和外周血,熒光定量 PCR 法測定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 NLRP3 mRNA 水平,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漿白細胞介素-18(IL-18)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 結果 急性加重期組慢阻肺患者的 NLRP3 mRNA、IL-18 和 IL-1β 水平顯著高于穩(wěn)定期組[2.11±0.77,12.79(7.10,43.13)pg/ml,17.02(8.36,52.21)pg/ml 比1.60±0.44,10.66(6.32,18.59)pg/ml,13.34(7.07,16.89)pg/ml,P<0.05]。急性加重期組慢阻肺患者的 NLRP3 mRNA、IL-18 和 IL-1β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2.11±0.77,12.79(7.10,43.13)pg/ml,17.02(8.36,52.21)pg/ml比 1.00±0.49,6.29(4.73,7.93)pg/ml,5.93(4.81,9.67)pg/ml,P<0.05]。穩(wěn)定期組慢阻肺患者的 NLRP3 mRNA 、IL-18 和 IL-1β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1.60±0.44,10.66(6.32,18.59)pg/ml,13.34(7.07,16.89)pg/ml 比 1.00±0.49,6.29(4.73,7.93)pg/ml,5.93(4.81,9.67)pg/ml,P<0.05]。急性加重期組血漿 IL-18 水平和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呈正相關 (r=0.372,P<0.05;r=0.386,P<0.05);急性加重期組 NLRP3 mRNA 表達量和穩(wěn)定期組 NLRP3 mRNA 表達量均與 CAT 評分正相關(r=0.387,P<0.05;r=0.399,P<0.05)。 結論 NLRP3 炎性小體參與慢阻肺患者的機體炎癥反應。
目的 骨性關節(jié)炎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jié)軟骨的破潰丟失,鹽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OTL)可促進關節(jié)軟骨的修復。探討OTL 對兔骨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軟骨的作用機制,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 據。 方 法 健康成年新西蘭大白兔36 只,雌雄各半,體重2.2 ~ 2.6 kg。隨機分為3 組(n=12):假關節(jié)組(A 組)、前交叉韌帶切斷術(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 生理鹽水組(B 組)、ACLT/OTL 組(C 組)。B、C 組行右膝ACLT 制備骨性關節(jié)炎模型;A 組只打開右側膝關節(jié)腔,不切斷前交叉韌帶。C 組于造模術后第2 天開始每天灌胃OTL(150 mg/kg),連續(xù)12 周;B 組于同一時間點給予等量生理鹽水灌胃;A 組自由飲食。術后觀察動物一般情況;12 周后處死動物,大體觀察膝關節(jié)軟骨面、關節(jié)囊和滑膜,取股骨髁脫鈣后,行HE 染色以及TGF-β1 和IL-1β 免疫組織化學觀察,并行Mankin 法評分。 結果 各組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切口愈合良好。大體觀察,A 組關節(jié)滑液增多,關節(jié)面光滑完整;B 組關節(jié)面可見大小不等潰瘍;C 組膝關節(jié)面較光滑完整;3 組軟骨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組織學觀察,A 組關節(jié)軟骨結構正常,細胞排列整齊;B 組關節(jié)軟骨層變薄,軟骨有碎裂現象,細胞排列紊亂;C 組軟骨細胞分層清晰有序,細胞形態(tài)較規(guī)則;A、B、C 組Mankin 評分分別為(1.04 ± 0.13)、(7.97 ± 0.12)、(2.81 ± 0.36)分,3 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A、B、C 組TGF-β1 評分分別為(50.62 ± 1.51)、(24.81 ± 1.28)、(41.57 ± 1.69)分;IL-1β 分別為(13.12 ± 1.21)、(62.53 ± 2.37)、(30.67 ± 1.28)分;3 組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OTL150 mg/(kg·d)灌胃能部分阻止兔骨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軟骨退變,其作用機制可能是下調IL-1β 的表達,上調TGF-β1 的表達,從而延緩骨性關節(jié)炎的進展。
目的 褪黑素可提高軟骨生長因子的表達,刺激軟骨基質的合成;通過觀察注射褪黑素后大鼠骨性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關節(jié)軟骨中BMP-2 和IL-1β 的表達,探討褪黑素對損傷軟骨的防治作用。 方法 SPF 級4 周齡SD 雄性大鼠40 只,體重120 ~ 150 g,隨機分為4 組,每組10 只。正常對照組(A 組)大鼠不作任何處理。OA 模型組(B組)、OA 模型/ 去松果體模型組(C 組)、OA 模型/ 去松果體模型/ 褪黑素治療組(D 組)于大鼠左膝關節(jié)腔內注射0.2 mL濃度為4% 的木瓜蛋白酶溶液,每2 天1 次,共2 周,制備大鼠OA 模型。木瓜蛋白酶注射2 周后,將C、D 組大鼠置于持續(xù)24 h(光照度為500 lx)光照環(huán)境中,制備去松果體模型。D組于制備去松果體模型第2 天開始于左膝關節(jié)腔內注射0.2 mL濃度為20 mg/mL 的褪黑素溶液,每周4 次,共4 周。在最后1 次注射褪黑素1 周后,抽取A、B、C 組大鼠心尖處血液應用ELISA 法檢測血清褪黑素水平;之后處死各組動物,取材行大體觀察、組織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 結果 模型制備后大鼠均存活。A、B、C 組相同時間點血清中褪黑素水平比較以及同組各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A 組關節(jié)軟骨表面光滑平整,有彈性;軟骨細胞排列整齊。B、C 組關節(jié)軟骨表面粗糙,局部區(qū)域軟骨面可見缺損及軟骨下骨外露現象;軟骨細胞排列及結構較紊亂。D 組關節(jié)軟骨表面較B、C 組平整,軟骨缺損及外露現象減少;軟骨細胞排列及結構較整齊。各組組織學及BMP-2、IL-1β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Mankin 評分及積分吸光度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持續(xù)光照能加速大鼠OA 關節(jié)軟骨的退變。采用0.2 mL 濃度為20 mg/mL 的褪黑素溶液于關節(jié)腔注射4 周后能夠延緩大鼠OA 的進一步退變,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上調軟骨生長因子BMP-2 及下調炎性因子IL-1β 表達有關。
目的 探討頻譜多普勒超聲檢測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后入肝血流量變化與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變化之間的關系。方法 Pringle 法建立肝臟缺血15min再灌注模型,應用頻譜多普勒超聲檢測再灌注后1、6及24h不同時間點肝動脈及門靜脈的入肝血流量,計算總血流量(FV),觀測肝I/R后入肝血流量的變化情況。檢測各時間點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的變化,分析FV與TNF-α及IL-1β之間的相關性。結果 I/R組再灌注后1及6h 的FV分別為(52.08±11.88) mL/min及(44.69±8.75) mL/min,較假手術組術后1 及6h的(85.32±29.85) mL/min和(81.41±28.67) mL/min明顯減少(P<0.05);再灌注后24hFV2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R組再灌注后1h血清TNF-α含量為(310.52±39.83) pg/mL,較假手術組術后1h的(240.74±31.65) pg/mL高(P<0.05);再灌注或手術后6 及24h的TNF-α含量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R組再灌注后1及6h血清IL-1β含量分別為(38.08±3.73) pg/mL和(27.44±6.11) pg/mL,較假手術組術后1 和6h組的(22.03±0.79) pg/mL及(21.78±0.71) pg/mL高(P<0.01, P<0.05); 再灌注后24h的血清IL-1β含量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V與TNF-α及IL-1β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r=-0.43,P<0.05;r=-0.46,P<0.05)。結論 頻譜多普勒超聲能夠通過檢測入肝血流量的變化間接判斷肝臟微循環(huán)狀態(tài),肝I/R后入肝血流量減少,且血流量的減少可能與TNF-α和IL-1β的過表達有關。
外傷后癲癇(Post-traumatic epilepsy, PTE)是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的一個主要的并發(fā)癥, 但遺傳變異在調節(jié)PTE發(fā)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假設TBI誘導的炎癥可能是導致癲癇發(fā)生的原因, 對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基因的遺傳變異情況, 腦脊液和血清中IL-1β水平和IL-1β的腦脊液/血清比值能否預測TBI后PTE的發(fā)生進行了評估。共調查了256例中度至重度TBI后患PTE的成年白種人。對IL-1β標記和功能性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s)進行基因分型。對遺傳變異性和PTE的發(fā)生進行評估。在調查患者中抽取一部分患者(n=59)在其外傷后1周內收集血清和腦脊液的IL-1β, 并評估它們與IL-1β基因變異及PTE的關系。臨時配對IL-1β的腦脊液/血清比值以反映血清IL-1β水平對腦脊液IL-1β的影響。多變量分析顯示隨著時間推移, 高腦脊液/血清IL-1β比值與PTE風險增加有關(P=0.008)。rs1143634的多變量分析揭示了CT基因型與PTE風險增加有關(P=0.005)。CT基因型組其血清IL-1β水平較低(P=0.014), 腦脊液/血清IL-1β比值較高(P=0.093)。這是第一個揭示PTE風險中的IL-1β基因變異, 及TBI后IL-1β基因變異與血清IL-1β水平的關系和IL-1β比值與PTE風險的關系。根據這些發(fā)現, 提出基因和IL-1β比值與PTE的相關性可能歸因于TBI恢復期的血腦屏障完整性的生物變異性包括。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驗證遺傳變異性對TBI后IL-1β產生的影響, 評估造成腦脊液/血清IL-1β比值與PTE相關性的基因介導的信號傳導機制, 及評估減少PTE的靶向IL-1β治療。
目的通過觀察氯化鑭對氧化鋁陶瓷顆粒誘導小鼠RAW264.7細胞分泌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影響,探討氧化鋁陶瓷顆粒與無菌性炎癥的關系以及氯化鑭對其影響。 方法體外培養(yǎng)小鼠RAW264.7細胞,根據培養(yǎng)液不同將實驗分成4組:A組為細胞培養(yǎng)液,B組加入1 mg/mL氧化鋁陶瓷顆粒懸液,C組加入1 mg/mL氧化鋁陶瓷顆粒懸液和10 μmol/L氯化鑭溶液,D組加入10 μmol/L氯化鑭溶液。采用MTT法檢測細胞生長情況,RT-PCR、ELISA及Western blot檢測炎性因子IL-1β、TNF-α、NF-κB基因及蛋白表達。 結果MTT檢測示,各組細胞活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2.180,P=0.142)。RT-PCR檢測示,B組IL-1β、TNF-α、NF-κB mRNA相對表達量顯著高于其余3組(P<0.05);D組各基因表達量低于A組(P<0.05)。ELISA檢測示,B組IL-1β和TNF-α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組(P<0.05);D組顯著低于A組(P<0.05)。Western blot檢測示,B組NF-κB蛋白表達量顯著高于其余3組(P<0.05)。 結論氧化鋁陶瓷顆??纱碳ぞ奘杉毎置贗L-1β和TNF-α,而氯化鑭可一定程度抑制巨噬細胞分泌IL-1β和TNF-α。
目的對正常軟骨中的軟骨前體細胞進行分離、鑒定,并對不同濃度IL-1β對軟骨前體細胞的成軟骨分化影響進行研究。 方法取正常成年新西蘭大白兔的軟骨細胞,通過纖連蛋白粘連分離出軟骨前體細胞,采用流式細胞儀對其細胞表型進行鑒定,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其克隆增殖,并行成骨、成脂、成軟骨三系分化觀察。培養(yǎng)軟骨前體細胞團并分為4組,分別加入普通H-DMEM培養(yǎng)基(A組)、成軟骨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B組)、成軟骨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0.1 ng/mL IL-1β(C組)、成軟骨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1.0 ng/mL IL-1β(D組),培養(yǎng)3周行組織學、生物化學、實時熒光定量PCR等檢測,觀察IL-1β的影響。 結果在正常軟骨細胞中存在軟骨前體細胞,經鑒定有干細胞表型陽性表達,有與干細胞相似的克隆增殖能力及分化能力。HE染色示,C、D組中細胞團塊較B組明顯減小,細胞呈肥大樣改變。番紅O、Ⅱ型膠原及Ⅹ型膠原染色示,B組較A組染色深,C、D組均淺于B組,D組淺于C組。生物化學成分測定示,C、D組的總膠原、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相對含量及GAG/DNA比值均顯著低于B組,D組顯著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DNA相對含量均顯著高于B組(P<0.05),但C、D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示,C、D組Ⅱ型膠原、Ⅹ型膠原、Sox-9 mRNA相對表達量均顯著低于B組,D組顯著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D組Runx-2和MMP-13 mRNA相對表達量均顯著高于B組,D組顯著高于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在正常軟骨組織中存在一種有干細胞特性的軟骨前體細胞,其有克隆和潛在分化的能力。IL-1β對軟骨前體細胞成軟骨分化有抑制作用,并有促進成骨分化的可能。
目的 觀察蜂毒肽(Melittin)對 IL-1β 誘導的大鼠終板軟骨細胞(endplate chondrocytes,EPCs)Ⅱ型膠原表達的影響。 方法 取 4 周齡 SD 大鼠進行腰椎 EPCs 培養(yǎng),并行形態(tài)學觀察、甲苯胺藍染色及Ⅱ型膠原免疫熒光染色鑒定。取第 3 代 EPCs,采用 MTT 法確定 IL-1β 及 Melittin 對細胞干預的最適濃度。然后將第 3 代 EPCs 隨機分為 4 組:A 組為正常組,不加任何藥物;B 組加入最適濃度的 IL-1β;C 組加入最適濃度的 Melittin;D 組加入最適濃度的 IL-1β 及 Melittin;干預 48 h 后采用 Western blot 法檢測Ⅱ型膠原表達。 結果 倒置顯微鏡觀察示,第 1 代細胞多呈多角形,第 5 代后細胞增殖能力逐漸減弱,細胞形態(tài)向梭形轉變。細胞質中的酸性黏液物質(如蛋白多糖)被甲苯胺藍染成深藍色。免疫熒光染色標記Ⅱ型膠原后,可見細胞骨架部分呈陽性表達(呈綠色熒光)。MTT 法檢測示,在干預 24、48 h 后,IL-1β 及 Melittin 對 EPCs 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劑量依賴性,最終確定 IL-1β 及 Melittin 干預的最適濃度分別為 10 ng/mL 和 1.0 μg/mL。Western blot 法檢測示,與 A 組比較,B 組 IL-1β 干預后Ⅱ型膠原表達明顯減少,C 組 Melittin 干預后Ⅱ型膠原表達明顯增加,但 D 組與 A 組比較無明顯差異。A、B、C、D 組Ⅱ型膠原相對表達量分別為 0.991±0.024、0.474±0.127、1.913±0.350、1.159±0.297,除 A、D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研究表明 Melittin 具有保護終板軟骨作用,為其用于防治脊柱退變性疾病提供了相關實驗依據。
目的 探討脛骨高位截骨術(hight tibial osteotomy,HTO)治療單純內側間室膝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后患者血漿和關節(jié)滑液中 IL-1β、IL-6、IL-17 水平變化。 方法 以 2011 年 1 月—2014 年 6 月因單純內側間室膝關節(jié) OA 行 HTO 治療的 26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試驗組),以 30 例膝關節(jié)正常的自愿者作為正常對照(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復查 X 線片,記錄截骨愈合時間,測量股脛角,評估下肢力線;采用膝關節(jié)學會評分系統(tǒng)(KSS)評價膝關節(jié)功能,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膝關節(jié)疼痛程度。術前及術后 6、12、18 個月抽取肘部靜脈血以及患側膝關節(jié)滑液,采用 ELISA 檢測試劑盒測量血漿及關節(jié)滑液 IL-1β、IL-6、IL-17 含量,對照組抽取肘部靜脈血進行相應檢測并比較。 結果 試驗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8~24 個月,平均 21 個月。X 線片復查示,截骨端均達骨性愈合,愈合時間 9~14 周,平均 11.5 周。截骨端愈合后測量股脛角為 165~170°,平均 167.5°;下肢力線矯正滿意。術后各時間點 VAS 評分均較術前顯著降低,KSS 評分較術前顯著增加,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術前血漿及關節(jié)滑液 IL-1β、IL-6、IL-17 含量均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點均較術前顯著降低(P<0.05),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術后各時間點血漿及關節(jié)滑液 IL-1β、IL-6、IL-17 含量均逐漸下降,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HTO 可顯著改善單純內側間室膝 OA 患者疼痛癥狀和關節(jié)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體內 IL-1β、IL-6、IL-17 含量,但尚未恢復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