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林浩" 10條結果
  • 構建基于營養(yǎng)風險和肌肉減少癥評估的列線圖預測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術后并發(fā)癥

    目的探索老年營養(yǎng)風險指數(shù)(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和肌肉減少癥(簡稱“肌少癥”)對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預測價值。方法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回顧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就診于徐州市中心醫(yī)院胃腸外科且行胃癌根治性切除術的老年(年齡≥60歲)胃癌患者(簡稱“胃癌患者”),分析其術后并發(fā)癥(指術后住院期間根據Clavien-Dindo標準評估發(fā)生的Ⅱ級及以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胃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因素,并據此構建logistic回歸風險預測模型,通過繪制列線圖將預測模型可視化;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評估列線圖預測模型(簡稱“模型”)的區(qū)分度,同時采用校準曲線評估模型的準確性;進一步繪制決策曲線分析的臨床凈獲益率以評價模型的臨床實用性。結果共納入236例患者,術后住院期間發(fā)生并發(fā)癥患者97例(41.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GNRI、肌少癥、手術方式及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分級是胃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因素(P<0.05),以這些影響因素構建的模型區(qū)分度良好(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為0.732),校準曲線顯示模型預測曲線與理想曲線比較接近,決策曲線分析結果顯示模型預測術后并發(fā)癥概率為0.18~0.72時具有明顯的臨床凈獲益率。結論本研究基于GNRI和肌少癥構建的模型用于預測胃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效能較好,但該模型需要進一步在前瞻性研究及外部數(shù)據中驗證。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鏡面右位心并右室雙出口病變一例

    發(fā)表時間:2018-09-25 04:1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腸道菌群對結直腸癌術后吻合口漏影響的研究進展

    目的了解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圍術期的變化狀況及其影響術后吻合口漏發(fā)生的機制,以改善對患者的圍術期管理及找到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發(fā)生率的措施。方法在知網、PubMed和Embase數(shù)據庫中全面檢索近年來有關結直腸癌圍術期腸道菌群評估、吻合口愈合及吻合口漏相關研究的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結直腸癌圍術期的多種干預措施使術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豐度發(fā)生了改變,糞腸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條件致病菌顯著增多,其通過細菌膠原酶的表達或宿主腸道基質金屬蛋白酶的過度激活導致膠原蛋白降解,從而可能導致術后吻合口愈合不良甚至發(fā)生吻合口漏。結論盡管腸道菌群在吻合口漏中作用的證據主要來自于動物實驗,但也顯示出了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術后吻合口漏發(fā)生過程中的潛在作用,并且可以通過圍術期干預來進行調節(jié),提示此可能為吻合口漏的預防提供一種思路。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微小RNA在胃癌干細胞干性調控及靶向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目的 總結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胃癌干細胞(gastric cancer stem cells,GCSCs)侵襲、轉移及化療耐藥中的干性調控機制,探討基于miRNA靶向GCSCs的抗腫瘤治療措施。方法收集近幾年國內外有關miRNA與GCSCs研究進展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miRNA可通過參與相關靶基因的表達,從而調控GCSCs的增殖、凋亡、分化、上皮-間充質轉化等一系列重要細胞過程,與胃癌患者的不良預后和高死亡率有關,通過沉默或恢復GCSCs的候選miRNA表達可為胃癌治療提供一種新穎且有前景的方式。結論GCSCs與胃癌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有著重要的關系,且研究證實miRNA在GCSCs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miRNA可作為胃癌治療的潛在靶標,通過調控特定miRNA的表達可以抑制腫瘤侵襲轉移以及提高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胃癌異時性肝轉移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討胃癌根治性切除術后發(fā)生異時性肝轉移的危險因素并建立對它的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收集行胃癌根治性切除術且符合本研究制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患者,來源于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期間的患者。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胃癌異時性肝轉移發(fā)生的風險因素,同時以這些風險因素構建列線圖預測模型并評估其預測效能。結果本研究共納入了符合研究條件的患者203例,其中有41例(20.4 %)出現(xiàn)胃癌異時性肝轉移。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癌胚抗原 ≥5 μg/L、術中失血量、腫瘤直徑 ≥5 cm、有脈管神經侵犯這4個因素增加胃癌異時性肝轉移發(fā)生的風險(P<0.05)?;谶@4個風險因素構建的列線圖預測模型區(qū)分胃癌異時性肝轉移是否發(fā)生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及其95%可信區(qū)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為0.850(0.793,0.908),一致性指數(shù)(95%CI)為0.812(0.763,0.859)。列線圖預測胃癌異時性肝轉移發(fā)生風險與實際發(fā)生風險的校準曲線接近45°理想曲線,吻合程度較好(Hosmer-Lemeshow擬合優(yōu)度檢驗,χ2=2.116,P=0.347)。結論本研究結果得出,胃癌根治性切除術后異時性肝轉移發(fā)生率不低,存在淋巴血管侵犯、癌胚抗原水平高(≥5 μg/L)、術中失血量增多、腫瘤直徑(≥5 cm)的患者胃癌異時性肝轉移發(fā)生的風險更高,基于這些風險因素建立的列線圖預測模型對此預測效能良好,可為臨床醫(yī)生識別高風險患者并盡早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左側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繼發(fā)大網膜扭轉壞死:附1例報道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成人高位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臨床解剖學研究

    目的 探討成人高位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解剖形態(tài)學異常,為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提供解剖學依據。 方法 1997 年5 月- 2008 年7 月,收治49 例(57 髖)Hartofilakidis Ⅲ型成人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男6 例,女43 例;年齡18 ~ 56 歲,平均29.4 歲。左側24 髖,右側33 髖。通過術前X 線片、CT 以及術中觀察,測量患髖(脫位組,n=57)股骨長度、峽部、股骨頭垂直高度、頸干角、偏心距、前傾角、髓腔閃爍指數(shù)、髖臼前后徑、髖臼后壁厚度、髖臼深徑,術中觀察患髖關節(jié)情況,測量髖臼前后徑、髖臼深徑。以上觀察指標與健側正常髖(對照組,n=41)進行比較。 結果 X 線片顯示術前脫位高度為(45.41 ± 2.15)mm,雙下肢不等長(40.41 ± 2.02)mm。脫位組股骨峽部及股骨頭垂直高度短縮,頸干角及偏心距變小,股骨前傾角增大。CT 顯示脫位組股骨髓腔閃爍指數(shù)gt; 4.7,根據Noble 等分類股骨為漏斗形;髖臼前后徑變小,髖臼后壁增厚,髖臼深徑較淺。以上測量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中測量髖臼前后徑為(32.98 ± 1.02)mm,髖臼深徑為(14.21 ± 0.56)mm,與術前影像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髖臼內充滿脂肪和纖維組織。40 例坐骨神經走行發(fā)生改變,為向上外側。 結論 成人高位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行THA 時,應充分考慮其解剖形態(tài)學變異,向髖臼后上方擴臼,避免過大擴髓造成股骨骨折,并選擇合適或特制的假體。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老年結腸癌患者擇期結腸切除術后吻合口漏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構建

    目的 確定老年結腸癌患者擇期結腸切除術后吻合口漏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并建立術后吻合口漏發(fā)生風險的預測模型。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擇期接受結腸癌手術治療的122例65歲以上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吻合口漏發(fā)生的潛在危險因素,根據確定的獨立危險因素建立列線圖預測模型,并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評價模型的預測效能。 結果 本研究納入的122例患者中術后發(fā)生吻合口漏10例,未發(fā)生吻合口漏112例。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吻合口漏的發(fā)生與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合并糖尿病、年齡校正Charlson合并癥指數(shù)、術中及術后2 d內輸血、術前血紅蛋白、術前白蛋白和術前預后營養(yǎng)指數(shù)有關(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吸煙 [OR=15.529,95%CI為(1.529,157.690),P=0.020]、年齡校正Charlson合并癥指數(shù) [OR=1.742,95%CI為(1.024,2.966),P=0.041] 和術中及術后2 d內輸血 [OR=82.223,95%CI為(1.265,5 343.025),P=0.038] 被確定為吻合口漏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根據3個獨立危險因素建立列線圖預測模型,該模型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為0.897 [95%CI為(0.804,0.990)],其校正后一致性指數(shù)為0.881,提示該模型對吻合口漏發(fā)生風險的預測能力較好。 結論 吸煙、較高的年齡校正Charlson合并癥指數(shù)和術中及術后2 d內輸血是擇期接受結腸癌切除術的老年患者術后發(fā)生吻合口漏的重要影響因素,3種因素聯(lián)合構建的列線圖預測模型有助于外科醫(yī)生優(yōu)化治療決策和術后監(jiān)測。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原發(fā)性胃腸間質瘤術后無復發(fā)生存危險因素分析及其預測模型建立:歷史性隊列研究

    目的分析影響原發(fā)性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構建列線圖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在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和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經術后病理證實為GIST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使用R軟件相關函數(shù)按7∶3比例隨機分為訓練集和驗證集。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影響GIST患者術后無復發(fā)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的風險因素并以此構建預測GIST患者術后3年和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概率的列線圖預測模型。使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一致性指數(shù)及校準曲線評估模型的效能,通過決策曲線分析評估列線圖預測模型與改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分級標準的臨床效用。結果本研究最終納入454例患者,其中訓練集317例、驗證集137例。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位置、腫瘤大小、分化程度、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TNM分期、有絲分裂率、CD34表達、手術方式、淋巴結檢出數(shù)目及靶向藥物治療時間為GIST患者術后RFS的影響因素(P<0.05),基于這些影響因素構建的列線圖預測模型區(qū)分GIST患者術后無復發(fā)生存的一致性指數(shù)(95%CI)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中分別為0.731(0.679,0.783)及0.685(0.647,0.722),它區(qū)分GIST患者術后3、5年無復發(fā)生存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95%CI)在訓練集中分別為0.764(0.681,0.846)和0.724(0.661,0.787),在驗證集中分別為0.749(0.625,0.872)和0.739(0.647,0.832);通過Bootstrap抽樣1 000次對列線圖預測模型進行驗證并繪制的校準曲線結果顯示,在訓練集中列線圖預測的GIST術后3年及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與實際的無復發(fā)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在驗證集中一致性稍差;在訓練集中,采用決策曲線分析評估列線圖預測模型在閾值概率范圍為0.19~0.57時預測GIST術后3年無復發(fā)生存率具有較高的凈收益,閾值概率范圍為0.44~0.83時,模型預測GIST術后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具有較高的凈收益,且在這些范圍內的相應閾值概率下列線圖預測模型比改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分級系統(tǒng)凈收益高。結論本研究結果提示,臨床上對GIST位于其他部位(主要包括食管、十二指腸及后腹膜)、腫瘤大?。? cm、分化程度為較差或未分化、有絲分裂率≤5/50 HPF、CD34表達陰性、采用消融術治療、淋巴結檢出數(shù)目≥4枚及靶向藥物治療時間<3個月的患者需要密切關注其術后復發(fā),構建的列線圖預測模型的區(qū)分度及臨床適用性良好。

    發(fā)表時間:2024-05-28 01:5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基于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分析日間手術精細化管理的應用效果

    目的 評價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精細化管理效果,總結精細化管理經驗,并對存在問題提出改正措施。方法 選擇 2021 年 4 月—2023 年 3 月在汕頭市中心醫(yī)院采用日間手術服務模式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管理模式將納入患者分為常規(guī)管理組(2021 年 4 月—2022 年 3 月)和精細化管理組(2022 年 4 月—2023 年 3 月)。比較兩組患者一般情況、醫(yī)療質量、患者滿意度的指標。并按照 DRG 組分層,分析兩組的住院時間、住院總費用、術后并發(fā)癥等醫(yī)療指標的差異。結果 共納入患者 4 584 例,其中常規(guī)管理組 1 686 例,精細化管理組 2 898 例。兩組在患者來源、手術等級、省權重系數(sh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性別、年齡、離院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精細化管理組在手術流程、術前指導、服務態(tài)度、護理技能的滿意度均高于常規(guī)管理組(P<0.05)。共納入≥100 例患者的 DRG 組數(shù) 4 個,精細化管理組 2 215 例,常規(guī)管理組 1 460 例。其中,CB39 組(晶體手術)1 496 例,GE10 組(腹股溝及腹疝手術,年齡<17 歲)336 例,JB29 組(乳腺非惡性腫瘤乳腺部分切除術)1 412 例,NE19 組(外陰、陰道、宮頸手術)431 例。其中,在 CB39 組(晶體手術)、GE10 組(腹股溝及腹疝手術,年齡<17 歲)、JB29 組(乳腺非惡性腫瘤乳腺部分切除術)、NE19 組(外陰、陰道、宮頸手術)中,精細化管理組的住院總費用、住院時間均低于常規(guī)管理組(P<0.05)。在 CB39 組(晶體手術)、NE19 組(外陰、陰道、宮頸手術)中,精細化管理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低于常規(guī)管理組(P<0.05);在 GE10 組(腹股溝及腹疝手術,年齡<17 歲)中,精細化管理組的疼痛、切口出血發(fā)生情況低于常規(guī)管理組(P<0.05);在 JB29 組(乳腺非惡性腫瘤乳腺部分切除術)中,精細化管理組的切口感染情況低于常規(guī)管理組(P<0.05)。兩組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日間手術開展精細化管理,可以在保障醫(yī)療安全性的同時,降低醫(yī)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提高醫(yī)療質量,促進醫(yī)院高質量發(fā)展。

    發(fā)表時間:2024-12-27 02:3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