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評價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治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視網膜全脫離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分析接受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治療的56例5期(視網膜全脫離)ROP患兒73只眼的臨床資料。手術時患兒年齡為3~84個月,平均年齡(13.02plusmn;14.64)個月,出生胎齡為25~36周,平均胎齡(29.5plusmn;2.22)周;出生體重為900~2500 g,平均體重(1400.19 plusmn;300.05) g;吸氧時間為2~90 d,平均吸氧時間為(20.53plusmn;18.91) d。手術包括開放玻璃體切割手術和閉合晶狀體切除、玻璃體切割手術。視網膜解剖復位的標準以黃斑復位為視網膜復位成功,視網膜復位黃斑脫離為部分成功,視網膜未復位為手術失敗。結果:手術后10只眼視網膜復位成功,占13.69%;20只眼視網膜復位部分成功,占27.39%;43只眼視網膜復位失敗 ,占58.9%。手術后視力為手動者9只眼,占12.33%;條柵視力>0.004者6只眼,占8.21% 。 結論:ROP 視網膜全脫離的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治療手術難度較大,手術后僅少數患兒視網膜復位成功 ,部分患兒視功能有一定恢復。
目的 觀察影響1區(qū)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激光治療效果的相關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35例1區(qū)ROP患兒 69只眼的臨床資料。所有患兒均經過間接檢眼鏡檢查確診,根據病變在視網膜的位置分為前部1區(qū)和后部1區(qū),分別為49、20只眼。69只眼中急進性ROP(AP-ROP)12只眼,前部1區(qū)4只眼,后部1區(qū)8只眼。在+20 D透鏡輔助以及鞏膜壓迫器壓迫下,采用二極管間接檢眼鏡激光對嵴前周邊視網膜無血管區(qū)進行激光光凝,隨訪觀察時間2~48個月,平均觀察時間(10.85plusmn;11.35)個月。嵴消退,病情穩(wěn)定為治愈;視網膜病變進展為4期或5期為視網膜病變進展。結果 69只眼中,治愈42只眼,占60.87%;視網膜病變進展27只眼,占39.13%。前部1區(qū)49只眼中,治愈34只眼,占69.38%;進展15只眼,占30.62%。后部1區(qū)20只眼中,治愈8只眼,占40.00%;進展12只眼,占60.00%。前部1區(qū)和后部1區(qū)視網膜病變進展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hi;2=5.15,P<0.05)。AP-ROP 12只眼中激光光凝后視網膜脫離9只眼。發(fā)現(xiàn)視網膜病變進展的時間在激光光凝治療后2~18周。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激光光凝治療后ROP的進展與治療前視網膜纖維血管網的范圍有關(回歸系數0.235,P=0.00),與早產兒的出生體重(回歸系數0.000,P=0.091)、胎齡(回歸系數-0.037,P=0.359)、激光治療時矯正胎齡(回歸系數0.013,P=0.651)及激光光凝點數量(回歸系數-5.7E-0.05,P=0.800)的多少無關。結論 1區(qū)ROP激光光凝治療有效,前部1區(qū)的激光光凝治療預后較后部1區(qū)好;激光光凝治療后的視網膜病變進展與治療前視網膜纖維血管網范圍有關。
目的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后各因素進行分析,以尋找可能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形成的有關因素及可能影響ROP輕重程度的因素。方法回顧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我院檢查的130例體重≤1500g早產兒的臨床資料,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ROP組60例,正常眼底組70例。ROP組平均出生體重(1256.3±196.8)g及平均孕周(29.583 3±1.543 6)周,而正常眼底組平均出生體重(1337.8±146)g、平均孕周(31.217 4±2.430 6)周。39例外地患兒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32例占82.1%(輕度ROP 1例,重度ROP 31例),91例北京患兒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28例占30.8%(輕度ROP 15例,重度ROP 13例) 。輕度ROP的首次檢查時間為(36.062 5±2.909 0)周,明顯早于重度ROP(59.477 3±33.604 0)周。非玻璃體切割組的首次就診時間及首次手術時間明顯早于玻璃體切割組。結論低體重是ROP的高危因素,外地早產兒ROP較多。ROP的嚴重程度與首次檢查時間有關,ROP手術方式與首次檢查時間及首次手術時間有關。(中華眼底病雜志,2005,21:275-277)
目的 觀察單純玻璃體切割、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黃斑區(qū)內界膜剝除、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及黃斑區(qū)內界膜剝除4種手術方法治療老年性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Ⅱ~Ⅳ期老年性特發(fā)性黃斑裂孔患者86只患眼的手術療效。以上述4種手術方式分組的患眼數分別為7、40、14、25只眼,手術后隨診3~55個月,以手術后裂孔閉合、視力改變及手術并發(fā)癥等作為療效觀察的指標。裂孔閉合判定標準為在檢眼鏡和(或)光相干斷層成像術(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檢查時不能分辨黃斑裂孔緣。遠、近視力提高2行以上者計為視力改善。 結果 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組視力改善者占80.0%,優(yōu)于其它3種治療方法(P<0.05);單純玻璃體切割組裂孔閉合率最低,占42.9%,與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組的裂孔閉合率(87.5%)、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及黃斑區(qū)內界膜剝除組的裂孔閉合率(92.0%)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視物變形改善、手術并發(fā)癥等情況4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結論 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有助于老年性特發(fā)性黃斑裂孔患者手術后黃斑裂孔閉合及視力恢復;手術中使用黃斑區(qū)內界膜剝除技術可提高黃斑裂孔的解剖復位率,但視力預后不如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血小板封孔組。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2, 18: 196-198)
目的觀察鞏膜扣帶手術和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EVR)的臨床效果。 方法臨床確診為FEVR并經鞏膜扣帶手術或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的27例患者34只眼納入研究。其中, 2B期2只眼, 占5.88%;3B期7只眼, 占20.59%;4A期1只眼, 占2.94%;4B期16只眼, 占47.06%;5期8只眼, 占23.53%。合并孔源性視網膜脫離5只眼。根據患眼的分期、增生膜的嚴重程度、累及范圍及形態(tài), 選擇鞏膜扣帶手術或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其中, 行鞏膜扣帶手術治療13只眼, 包括2B期2只眼、3B期4只眼、4A期1只眼、4B期6只眼; 行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21只眼, 包括3B期3只眼、4B期10只眼、5期8只眼。手術后隨訪時間4~60個月, 平均隨訪時間(18.00±14.61)個月。以黃斑復位、部分視網膜復位而黃斑未復位、視網膜未復位3種情況對手術效果進行評價。 結果行鞏膜扣帶手術治療的13只眼中, 黃斑復位2只眼, 占15.38%;部分視網膜復位而黃斑未復位11只眼, 占84.62%。其中, 2B期2只眼均為黃斑復位。3B期4只眼、4A期1只眼及4B期6只眼均為部分視網膜復位而黃斑未復位。行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的21只眼中, 黃斑復位8只眼, 占38.10%;部分視網膜復位而黃斑未復位9只眼, 占42.86%;視網膜未復位4只眼, 占19.05%。3B期3只眼中, 黃斑復位2只眼; 視網膜未復位1只眼。4B期10只眼中, 黃斑復位4只眼; 部分視網膜復位而黃斑未復位4只眼; 視網膜未復位2只眼。5期8只眼中, 黃斑復位2只眼; 部分視網膜復位而黃斑未復位5只眼; 視網膜未復位1只眼。 結論根據FEVR分期、增生膜嚴重程度、累及范圍及形態(tài), 有針對性的選擇鞏膜扣帶手術或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FEVR, 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
目的觀察并分析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EVR)不同臨床表型的相關因素。方法回顧性系列病例研究。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FEVR患者42例84只眼以及家系中一級親屬68名納入研究。患者來自42個無血緣關系家庭?;颊咧校行?1例,女性11例;首診年齡(16.6±33.7)個月。外院轉診21例,均為眼底篩查發(fā)現(xiàn)病變;首診本院21例。早產兒、足月兒分別為4、38例。有FEVR陽性家族史2例。均為FEVR分期1~5期。年齡<5歲者,全身麻醉后廣角數碼兒童視網膜成像系統(tǒng)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5歲者,行常規(guī)FFA檢查。來自28個家系的一級親屬68名均行常規(guī)眼底檢查及FFA檢查。行基因檢測26個家系,其中先證者26例,一級親屬57名。對已知參與FEVR的基因共受體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5(LRP5)、Wnt受體卷曲蛋白4(FZD4)、Norrie?。∟DP)、四旋蛋白12(TSPAN12)、連環(huán)蛋白β1(CTNNB1)基因進行高通量測序和分子遺傳學分析。觀察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FEVR的基因型與臨床表型相關性。結果42例中,首診癥狀為斜視及眼球震顫13例,中位年齡12個月;不追物或視力相關癥狀8例。84只眼中,F(xiàn)EVR分期1期或2期、3期或4期、5期分別為50(59.5%,50/84)、31(36.9%,31/84)、3(3.6%,3/84)只眼。首診年齡>3個月的23例中,至少1只眼病變分期為3期以上16例(69.6%,16/23)。行眼底檢查的68名一級親屬中,眼底FEVR樣改變22名(32.4%,22/68)。行基因檢測的26個家系中,檢出FEVR相關基因的16種變異13個家系(50%,13/26),其中LRP5基因突變10種,最常見。單基因突變10個家系,其中LRP5、FZD4、CTNNB1基因分別為6、2、2個家系;LRP5基因復合雜合突變1個家系;LRP5基因和NDP雙基因突變1個家系;LRP5和TSPAN12雙基因突變1個家系。攜帶致病性FEVR基因13例先證者中,雙眼病變程度一致者6例,不一致者7例,基因突變和臨床表型之間未見明顯相關性。結論FEVR臨床表型和基因型具有高度異質性;除首診年齡外,未發(fā)現(xiàn)明確影響FEVR臨床表現(xiàn)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