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前路松解" 4條結果
  • 重度僵硬性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術后肺功能變化

    目的 探討前路松解、后路矯形、凸側短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術對重度僵硬性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肺功能的影響。 方法 2006 年1 月- 2007 年7 月,對16 例重度僵硬性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患者行前路松解、后路矯形、凸側短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術。其中男6 例,女10 例;年齡10 ~ 24 歲,平均16.9 歲。Lenke 分型:1 型1 例,2 型9 例,4 型6 例。術前側凸Cobb 角(104.8 ± 10.9)°,胸段后凸Cobb 角(30.0 ± 4.2)°,剃刀背高度(5.9 ± 1.2)cm?;颊咝g前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和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xiàn)EV1.0)實測值分別為(2.04 ±0.63)L 和(1.72 ± 0.62)L,實測值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分別為70% ± 16% 及67% ± 15%。術后3、6、12、24 個月復查肺能,了解肺功能變化情況。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24 個月隨訪,側凸Cobb 角(53.4 ± 18.6)°,矯正率49.0% ±15.3%;胸段后凸Cobb 角(34.0 ± 2.4)°,矯正率13.3% ± 2.2%;剃刀背高度(2.2 ± 0.8) cm;以上指標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3、6 個月,F(xiàn)VC 和FEV1.0 實測值較術前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術后12及24 個月,F(xiàn)VC 和FEV1.0 實測值接近術前(P gt; 0.05)。術后3 ~ 24 個月,F(xiàn)VC 及FEV1.0 實測值占預計值的百分比持續(xù)改善,與術前相比,術后3 個月FVC 下降19%,F(xiàn)EV1.0 下降1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6 個月,F(xiàn)VC 下降12%,F(xiàn)EV1.0 下降1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術后12、24 個月,F(xiàn)VC 及FEV1.0 接近術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0.05)。 結論 采用前路松解、后路矯形、凸側短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術治療重度僵硬性特發(fā)性脊柱側凸,術后3 ~ 6 個月患者肺功能下降明顯,但術后12 ~ 24 個月恢復至術前水平。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胸腔鏡下前路松解術在脊柱側彎矯正術中的應用

    目的 介紹胸腔鏡下行前路松解術治療脊柱側彎的療效。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7月對24例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齡11~21歲,平均14.7歲;均為特發(fā)性脊柱側彎,發(fā)現(xiàn)脊柱側彎1年 5個月~9年。術前胸椎冠狀面Cobb角為65~125°(平均為78.3°);按Lenke分型,Ⅰ型17例,Ⅱ型7例;右胸彎22例,左胸彎2例。5例患者下肢淺感覺減退;所有患者的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均有中重度的肺通氣儲備功能下降。全麻下側臥位建立胸腔鏡工作孔道后,行胸椎椎間隙松解與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完成脊柱側彎后路的矯形、內固定、植骨融合。結果 患者均安全度過圍手術期;術中出血50~200 ml,平均100 ml,術后胸腔閉式引流100~150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每例完成4~6個椎間隙松解,平均5.5個。后路矯形完成后冠狀面Cobb角為25~75°,平均45.6°,矢狀面生理曲度正常,外觀改善。術后均獲隨訪3~18個月,平均9.3個月。雙肺紋理清晰,矯形段脊柱融合,無矯形度的丟失,可正常生活和工作,外觀明顯改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參與度顯著提高。結論 胸腔鏡下脊柱前路松解術可有效松解胸椎側彎,提高脊柱的柔軟性,其優(yōu)點為創(chuàng)傷小,顯露脊柱快而清晰。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前路松解體內牽引技術治療重度僵硬型脊柱側凸的中期療效

    目的探討前路松解體內牽引技術治療重度僵硬型脊柱側凸的中期療效。 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共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側凸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均經(jīng)前路松解、后路生長棒體內撐開并二期后路固定融合治療。男11例,女15例;年齡14~25歲,平均19.6歲。病程3~24年,平均13.6年。均為特發(fā)性脊柱側凸,按Lenke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Ⅳ型13例、Ⅴ型1例、Ⅵ型2例。其中頂椎位于T6 1例、T7 3例、T8 7例、T9 13例、T10 2例。前路松解節(jié)段平均4個,14例患者行2次撐開,后路融合節(jié)段平均14個。分別測量術前、融合術后及末次隨訪時冠狀面主彎Cobb角、頂椎偏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狀面平衡(C7 plumb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矢狀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采用簡體中文版脊柱側凸研究學會22項(SRS-22)量表評價患者的健康相關生存質量(health-related qualityof life,HRQL)。 結果總手術時間平均592.7 min,總出血量平均1 311.2 mL,住院費用(14.7±1.4)×104元,第1次撐開術后冠狀面主彎Cobb角(55.7±16.5)°,第1次撐開術后TK(43.2±16.2)°。26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5年,平均3.8年。1例出現(xiàn)撐開術后短暫呼吸困難癥狀,1例撐開術后出現(xiàn)胸腔積液,均經(jīng)積極處理后癥狀消失;1例融合術后6個月出現(xiàn)融合末端螺釘松動及假關節(jié)形成,翻修后恢復良好。術后均無感染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所有患者融合術后及末次隨訪時的冠狀面主彎Cobb角、TK和AVT均顯著低于術前(P<0.05);以上指標融合術后與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各時間點C7PL-CSVL和SVA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根據(jù)簡體中文版SRS-22量表評分,其中功能/活動度(4.32±0.42)分、精神健康(4.54±0.58)分、自我形象/外觀(3.97±0.76)分、疼痛(4.09±0.64)分、治療滿意度(4.03±0.83)分。 結論前路松解體內牽引技術治療重度僵硬型脊柱側凸可獲得良好矯形效果,具有較高的手術安全性及較低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經(jīng)頸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二期后路復位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難復性寰樞關節(jié)脫位

    目的 探討經(jīng)頸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二期后路復位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難復性寰樞關節(jié)脫位的療效。 方法 2012 年 2 月—2016 年 8 月,收治 15 例難復性寰樞關節(jié)脫位患者。男 9 例,女 6 例;年齡 14~53 歲,平均 31.4 歲。病程 3 個月~17 年,平均 5.7 年。其中因外傷后繼發(fā)寰樞關節(jié)脫位 13 例,先天性齒狀突不連繼發(fā)寰樞關節(jié)脫位 2 例。術前影像學檢查均提示寰樞關節(jié)脫位,在功能位上無法自行復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 3~7 分,平均 4.1 分;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為 10~17 分,平均 13.8 分。采用一期經(jīng)頸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后,繼續(xù)顱骨牽引,二期經(jīng)后路復位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 結果 所有患者均達解剖復位,恢復寰樞關節(jié)正常序列,術后頸痛及神經(jīng)癥狀均部分改善甚至完全恢復,均未出現(xiàn)脊髓損傷加重。 1 例一期術后出現(xiàn)咽部不適、飲水嗆咳,4 例術后有不同程度的咽部不適、異物感,2 例于顱骨牽引過程中出現(xiàn)釘?shù)揽诩t腫,均行對癥處理后治愈。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肺部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等。15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24~36 個月,平均 28.6 個月。植骨均獲骨性融合,融合時間 3~5 個月,平均 3.6 個月。末次隨訪時 VAS 評分為 0~2 分,平均 0.5 分;JOA 評分為 13~17 分,平均 15.9 分。末次隨訪時復查頸椎 X 線片及三維 CT 均未見脫位復發(fā)及其他異常征象。 結論 采用一期經(jīng)頸前咽后入路前方松解、二期經(jīng)后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難復性寰樞關節(jié)脫位可達到解剖復位,是一種可供選擇的術式。

    發(fā)表時間:2018-10-31 09: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