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陵廷贤, 刘立岷, 宋跃明, 周春光, 杨曦, 胡星新, 强喆, 周帮健. 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9): 1092-1098. doi: 10.7507/1002-1892.20150237 复制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病理改变较复杂,相较于其他类型脊柱侧凸,其手术难度大、畸形矫正率低、术后并发症多[1-3]。随着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先后报道了多种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方法[4-12],各有其特点和不足。生长棒体内撑开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多年,Elfström等[13]报道应用该技术后患者畸形矫正率提高10%以上;Buchowski等[14]采用一期松解并植入生长棒撑开、二期后路固定融合技术,获得了平均80%的矫正率。马华松等[15-16]开展了体内撑开技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采用一期经后路撑开、二期后路松解融合的方法,矫形效果良好。我们既往报道了前路松解体内牵引、二期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17]。目前相关研究以矫形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为主,通过问卷等方法了解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效果的主观感受报道较少。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本次研究基于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以及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量表来综合评价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的临床特点和优势,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该技术治疗的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评估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采用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治疗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② 冠状面主弯Cobb角>90°;③ 脊柱侧凸侧屈位X线片矫正率<30%;④ 随访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 先天性脊柱侧凸;② 合并椎管肿瘤、脊髓栓系等其他不适宜体内撑开的脊柱侧凸;③ 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共26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5例;年龄14~25岁,平均19.6岁。病程3~24年,平均13.6年。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按Lenke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Ⅳ型13例、Ⅴ型1例、Ⅵ型2例。其中顶椎位于T6 1例、T7 3例、T8 7例、T9 13例、T10 2例。术前主弯柔韧度为1.7%~24.3%,平均11.8%。
1.3 手术方法
1.3.1 前路松解
所有患者于全麻后取主弯向上的侧卧位,选择与顶椎相对应的肋骨,将其暴露后切除。切开壁层胸膜,充分暴露顶椎附近的椎间盘,切除根据术前X线片确定需切除的椎间盘。注意尽可能将僵硬节段的椎间盘及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彻底清除,以保证充分松解。同时切除凸起部位所对应的肋骨头,以增加脊柱活动度。本组前路松解节段3~5个,平均4个。
1.3.2 撑开
前路松解完成后,患者更换为俯卧位,于侧弯的头端和尾端椎体所对应皮肤分别作纵行小切口;作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凹侧小关节突及横突。于头端和尾端分别选取至少2个固定点,保证有良好把持力。于固定点植入椎弓根螺钉后,选取2 根预弯钛棒,长钛棒穿过皮下与头端椎弓根螺钉连接,短钛棒与尾端椎弓根螺钉连接,2根钛棒通过多米诺连接器(Medtronic公司,美国)相连,然后将椎弓根螺钉螺帽锁紧。将与长钛棒相连一侧的多米诺连接器上螺帽锁紧后,于连接器与远侧椎弓根螺钉之间撑开,并将连接器上的另一螺帽锁紧;将持棒器置于长钛棒的合适位置后,将锁紧的螺帽松开,于持棒器与连接器之间继续撑开。整个撑开过程均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 监测下进行,术中1例诱发电位出现异常(SSEP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MEP波幅下降50%或肌松药恢复后仍未引出),暂停撑开,减少撑开角度并在诱发电位恢复正常后再行适当撑开。为避免诱发电位发生改变,可充分利用脊柱黏弹性的特点,于每次撑开过程中应用多次撑开放松的方法,使脊柱所受应力降至最小。对于侧弯程度较严重、第1次撑开术后效果不满意患者(本组14例),于1~2周后进行第2次撑开。
1.3.3 后路固定融合
患者撑开术后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后尽快行后路固定融合术[14],本组撑开术距后路固定融合术时间为10~65 d,平均28.6 d。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融合节段,彻底切除凹侧粘连的纤维结缔组织,剥离附着于脊柱侧凸部位的后方肌肉,随后分段植入螺钉。于脊柱凸侧将预弯钛棒与螺钉相连,用骨凿凿开关节突关节,再将凹侧临时撑开棒取出,进行旋棒、加压、撑开等操作进行矫形;于凹侧植入预弯钛棒后以相同方法矫形。最后将椎板去皮质化,植入自体髂骨及同种异体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库)。本组后路融合节段12~16个,平均14个,其中近端起自T2 18例、T3 5例、T4 3例,远端终至L2 4例、L3 8例、L4 12例、L5 2例。本组植入螺钉11~16枚,平均14.1枚。
1.4 术后处理
术后2 d患者可在床上坐起,2周后佩戴骶胸腰支具下地活动,支具佩戴6个月。若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钉棒断裂和假关节形成等,去除支具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1.5 疗效评价指标
通过术前、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术前侧屈位X线片测量以下指标[18]:主弯柔韧度、冠状面主弯Cobb角及矫正率、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平衡(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
采用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量表[19],分别从功能/活动度、疼痛、自我形象/外观、精神健康及治疗满意度5个维度来评价患者的HRQL。
根据撑开次数,将患者分为1次撑开组和2次撑开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前路松解节段数、后路融合节段数、松解距融合术时间、第1次撑开术后主弯Cobb角、第1次撑开术后TK、植入螺钉数目及术前主弯柔韧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1次撑开组和2次撑开组间各项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总手术时间为420~755 min,平均592.7 min。其中前路松解加第1次撑开手术时间为220~ 340 min,平均269.2 min;第2次撑开手术时间为30~50 min,平均39.6 min;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200~390 min,平均302.7 min。本组总出血量为400~2 350 mL,平均1 311.2 mL。其中前路松解加第1次撑开手术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05.8 mL;第2次撑开手术出血量20~50 mL,平均38.6 mL;后路固定融合手术出血量100~2 000 mL,平均984.6 mL。本组住院费用(14.7±1.4)×104元,第1次撑开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55.7±16.5)°,第1 次撑开术后TK(43.2±16.2)°。
1次撑开组与2次撑开组患者年龄、前路松解节段、后路融合节段、第1次撑开术后TK、植入螺钉数目及术前主弯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次撑开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松解距融合术时间、第1次撑开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均大于1次撑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8年。术后共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1.5%。1例第1次撑开术后出现短暂呼吸困难症状,经检查无血气胸等出现,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给予辅助通气治疗;1 例第1次撑开术后出现大量左侧胸腔积液,但无呼吸困难症状,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后积液消失;1例于融合术后6个月出现融合末端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给予小切口翻修及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内固定良好,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见图 1、2。

所有患者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TK和AVT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融合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C7PL-CSVL和S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所有患者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2.4%±10.7%和71.9%±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9,P=0.278)。

末次随访时,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功能/活动度(4.32±0.42)分、精神健康(4.54±0.58)分、自我形象/外观(3.97±0.76)分、疼痛(4.09±0.64)分、治疗满意度(4.03±0.83)分。
3 讨论
目前对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定义存在争议,学者们根据临床经验对其有不同见解[2, 6, 11, 20]。随着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定义为冠状面主弯Cobb角>90°、侧凸柔韧度<30%,并将其作为患者选择标准[21]。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前后路手术[5, 7, 22]、Halo-股骨髁上牵引技术[6]、截骨技术[8, 23]、后路松解撑开技术[16]等,各有其特点及不足。本研究采用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形率达71.9%±9.9%,与以上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该技术松解的目的与传统前路手术一样,旨在增加脊柱柔韧性,前路充分松解后,立即在后路植入预弯钛棒对脊柱临时撑开,初步矫正畸形;并且在弯曲钛棒的持续弹力牵引下,侧凸角度进一步减小,使得侧凸程度减轻。若第1次撑开效果不满意,也可根据情况进行第2次撑开,以获得满意的临时矫正效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再对后方组织进行充分松解,使脊柱柔韧性进一步增加,获得良好矫形效果。本组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主弯Cobb角矫正效果维持良好。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其中与前路松解手术相关2例,1例为暂时呼吸困难,1例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前路松解虽能使脊柱获得更大柔韧性,但由于对重度侧凸患者肺功能的潜在影响,有学者对其持怀疑态度。我们认为,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对重度侧凸患者肺功能无显著影响。首先,与前后路手术的前路松解不同,本组在前路松解后立即体内撑开,使得脊柱畸形得到部分矫正,同时在后路融合时行胸廓成形术,使胸廓畸形较前显著改善,胸廓容积变大,肺的顺应性增加,呼吸功能反而会改善。其次,本组前路松解采用的切口尽量靠近后方并且位于顶椎上方,由于侧凸较重,凸侧的肺组织受压明显,在侧卧位上,凸侧肺组织并不饱满,所以选择此处切开松解,相对较安全。最后,本组患者是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其侧凸进展时间较长,患者年龄相对偏大,身体各项发育基本成熟,其肺功能代偿能力比先天性及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相对较高。所以与经前路松解的其他技术相比,本组肺部并发症相对较少且较容易处理。
另外,本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撑开术时出现暂时的诱发电位改变,停止操作并将撑开放松后,波形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使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矫正相对缓和,其安全性更高。因前路松解后,脊柱柔韧性变大,后路撑开时比较容易,相对于直接矫形手术,神经血管等在矫形过程中受到的应力较小,出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24];弯曲钛棒对脊柱持续弹性牵引更符合脊柱黏弹性的特点,在矫形过程中对脊髓功能影响较小。经过前路松解体内牵引,侧凸程度已相对较轻,经过二期融合手术即可获得满意矫形效果,无需额外截骨来提高矫形率,本组均未行额外截骨。据报道,全脊椎切除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3%~27%[17],与本组结果相比,提示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更安全。
与Halo-股骨髁上牵引技术相比[6],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除矫形率高、并发症少外,还具有以下优点:① 撑开棒直接安放在侧凸与后凸程度最严重的部位,使弯曲脊柱受到直接弹性牵引,矫形直接、有效,避免了对其余椎体牵拉而造成的不必要损伤;② 撑开过程中,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提高了生活质量。与后路松解撑开技术相比[16],本组并发症显著减少,这除了与上述前路松解的作用有关外,与前者纳入的患者主弯Cobb角较大、柔韧性低、手术难度较大也有关系。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虽有诸多优点,但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前路手术所致潜在的肺部并发症等缺点也不容忽视。
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治疗方法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矫正率、并发症等客观指标,还应通过患者对疾病本身及手术效果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治疗对HRQL的影响。本组采用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共5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5个维度得分均相对较高,说明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中期HRQL较高。
综上述,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该矫形方法满意,HRQL较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明 确。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病理改变较复杂,相较于其他类型脊柱侧凸,其手术难度大、畸形矫正率低、术后并发症多[1-3]。随着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先后报道了多种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方法[4-12],各有其特点和不足。生长棒体内撑开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多年,Elfström等[13]报道应用该技术后患者畸形矫正率提高10%以上;Buchowski等[14]采用一期松解并植入生长棒撑开、二期后路固定融合技术,获得了平均80%的矫正率。马华松等[15-16]开展了体内撑开技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采用一期经后路撑开、二期后路松解融合的方法,矫形效果良好。我们既往报道了前路松解体内牵引、二期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17]。目前相关研究以矫形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为主,通过问卷等方法了解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效果的主观感受报道较少。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本次研究基于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以及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量表来综合评价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的临床特点和优势,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该技术治疗的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评估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采用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治疗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② 冠状面主弯Cobb角>90°;③ 脊柱侧凸侧屈位X线片矫正率<30%;④ 随访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 先天性脊柱侧凸;② 合并椎管肿瘤、脊髓栓系等其他不适宜体内撑开的脊柱侧凸;③ 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共26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5例;年龄14~25岁,平均19.6岁。病程3~24年,平均13.6年。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按Lenke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Ⅳ型13例、Ⅴ型1例、Ⅵ型2例。其中顶椎位于T6 1例、T7 3例、T8 7例、T9 13例、T10 2例。术前主弯柔韧度为1.7%~24.3%,平均11.8%。
1.3 手术方法
1.3.1 前路松解
所有患者于全麻后取主弯向上的侧卧位,选择与顶椎相对应的肋骨,将其暴露后切除。切开壁层胸膜,充分暴露顶椎附近的椎间盘,切除根据术前X线片确定需切除的椎间盘。注意尽可能将僵硬节段的椎间盘及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彻底清除,以保证充分松解。同时切除凸起部位所对应的肋骨头,以增加脊柱活动度。本组前路松解节段3~5个,平均4个。
1.3.2 撑开
前路松解完成后,患者更换为俯卧位,于侧弯的头端和尾端椎体所对应皮肤分别作纵行小切口;作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凹侧小关节突及横突。于头端和尾端分别选取至少2个固定点,保证有良好把持力。于固定点植入椎弓根螺钉后,选取2 根预弯钛棒,长钛棒穿过皮下与头端椎弓根螺钉连接,短钛棒与尾端椎弓根螺钉连接,2根钛棒通过多米诺连接器(Medtronic公司,美国)相连,然后将椎弓根螺钉螺帽锁紧。将与长钛棒相连一侧的多米诺连接器上螺帽锁紧后,于连接器与远侧椎弓根螺钉之间撑开,并将连接器上的另一螺帽锁紧;将持棒器置于长钛棒的合适位置后,将锁紧的螺帽松开,于持棒器与连接器之间继续撑开。整个撑开过程均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 监测下进行,术中1例诱发电位出现异常(SSEP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MEP波幅下降50%或肌松药恢复后仍未引出),暂停撑开,减少撑开角度并在诱发电位恢复正常后再行适当撑开。为避免诱发电位发生改变,可充分利用脊柱黏弹性的特点,于每次撑开过程中应用多次撑开放松的方法,使脊柱所受应力降至最小。对于侧弯程度较严重、第1次撑开术后效果不满意患者(本组14例),于1~2周后进行第2次撑开。
1.3.3 后路固定融合
患者撑开术后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后尽快行后路固定融合术[14],本组撑开术距后路固定融合术时间为10~65 d,平均28.6 d。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融合节段,彻底切除凹侧粘连的纤维结缔组织,剥离附着于脊柱侧凸部位的后方肌肉,随后分段植入螺钉。于脊柱凸侧将预弯钛棒与螺钉相连,用骨凿凿开关节突关节,再将凹侧临时撑开棒取出,进行旋棒、加压、撑开等操作进行矫形;于凹侧植入预弯钛棒后以相同方法矫形。最后将椎板去皮质化,植入自体髂骨及同种异体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库)。本组后路融合节段12~16个,平均14个,其中近端起自T2 18例、T3 5例、T4 3例,远端终至L2 4例、L3 8例、L4 12例、L5 2例。本组植入螺钉11~16枚,平均14.1枚。
1.4 术后处理
术后2 d患者可在床上坐起,2周后佩戴骶胸腰支具下地活动,支具佩戴6个月。若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钉棒断裂和假关节形成等,去除支具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1.5 疗效评价指标
通过术前、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术前侧屈位X线片测量以下指标[18]:主弯柔韧度、冠状面主弯Cobb角及矫正率、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平衡(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
采用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量表[19],分别从功能/活动度、疼痛、自我形象/外观、精神健康及治疗满意度5个维度来评价患者的HRQL。
根据撑开次数,将患者分为1次撑开组和2次撑开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前路松解节段数、后路融合节段数、松解距融合术时间、第1次撑开术后主弯Cobb角、第1次撑开术后TK、植入螺钉数目及术前主弯柔韧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1次撑开组和2次撑开组间各项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总手术时间为420~755 min,平均592.7 min。其中前路松解加第1次撑开手术时间为220~ 340 min,平均269.2 min;第2次撑开手术时间为30~50 min,平均39.6 min;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200~390 min,平均302.7 min。本组总出血量为400~2 350 mL,平均1 311.2 mL。其中前路松解加第1次撑开手术出血量150~600 mL,平均305.8 mL;第2次撑开手术出血量20~50 mL,平均38.6 mL;后路固定融合手术出血量100~2 000 mL,平均984.6 mL。本组住院费用(14.7±1.4)×104元,第1次撑开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55.7±16.5)°,第1 次撑开术后TK(43.2±16.2)°。
1次撑开组与2次撑开组患者年龄、前路松解节段、后路融合节段、第1次撑开术后TK、植入螺钉数目及术前主弯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次撑开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松解距融合术时间、第1次撑开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均大于1次撑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8年。术后共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1.5%。1例第1次撑开术后出现短暂呼吸困难症状,经检查无血气胸等出现,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给予辅助通气治疗;1 例第1次撑开术后出现大量左侧胸腔积液,但无呼吸困难症状,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后积液消失;1例于融合术后6个月出现融合末端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给予小切口翻修及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内固定良好,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见图 1、2。

所有患者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TK和AVT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融合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C7PL-CSVL和S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所有患者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2.4%±10.7%和71.9%±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9,P=0.278)。

末次随访时,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功能/活动度(4.32±0.42)分、精神健康(4.54±0.58)分、自我形象/外观(3.97±0.76)分、疼痛(4.09±0.64)分、治疗满意度(4.03±0.83)分。
3 讨论
目前对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定义存在争议,学者们根据临床经验对其有不同见解[2, 6, 11, 20]。随着矫形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定义为冠状面主弯Cobb角>90°、侧凸柔韧度<30%,并将其作为患者选择标准[21]。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前后路手术[5, 7, 22]、Halo-股骨髁上牵引技术[6]、截骨技术[8, 23]、后路松解撑开技术[16]等,各有其特点及不足。本研究采用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形率达71.9%±9.9%,与以上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该技术松解的目的与传统前路手术一样,旨在增加脊柱柔韧性,前路充分松解后,立即在后路植入预弯钛棒对脊柱临时撑开,初步矫正畸形;并且在弯曲钛棒的持续弹力牵引下,侧凸角度进一步减小,使得侧凸程度减轻。若第1次撑开效果不满意,也可根据情况进行第2次撑开,以获得满意的临时矫正效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再对后方组织进行充分松解,使脊柱柔韧性进一步增加,获得良好矫形效果。本组融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主弯Cobb角矫正效果维持良好。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其中与前路松解手术相关2例,1例为暂时呼吸困难,1例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前路松解虽能使脊柱获得更大柔韧性,但由于对重度侧凸患者肺功能的潜在影响,有学者对其持怀疑态度。我们认为,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对重度侧凸患者肺功能无显著影响。首先,与前后路手术的前路松解不同,本组在前路松解后立即体内撑开,使得脊柱畸形得到部分矫正,同时在后路融合时行胸廓成形术,使胸廓畸形较前显著改善,胸廓容积变大,肺的顺应性增加,呼吸功能反而会改善。其次,本组前路松解采用的切口尽量靠近后方并且位于顶椎上方,由于侧凸较重,凸侧的肺组织受压明显,在侧卧位上,凸侧肺组织并不饱满,所以选择此处切开松解,相对较安全。最后,本组患者是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其侧凸进展时间较长,患者年龄相对偏大,身体各项发育基本成熟,其肺功能代偿能力比先天性及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相对较高。所以与经前路松解的其他技术相比,本组肺部并发症相对较少且较容易处理。
另外,本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撑开术时出现暂时的诱发电位改变,停止操作并将撑开放松后,波形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使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矫正相对缓和,其安全性更高。因前路松解后,脊柱柔韧性变大,后路撑开时比较容易,相对于直接矫形手术,神经血管等在矫形过程中受到的应力较小,出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24];弯曲钛棒对脊柱持续弹性牵引更符合脊柱黏弹性的特点,在矫形过程中对脊髓功能影响较小。经过前路松解体内牵引,侧凸程度已相对较轻,经过二期融合手术即可获得满意矫形效果,无需额外截骨来提高矫形率,本组均未行额外截骨。据报道,全脊椎切除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3%~27%[17],与本组结果相比,提示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更安全。
与Halo-股骨髁上牵引技术相比[6],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除矫形率高、并发症少外,还具有以下优点:① 撑开棒直接安放在侧凸与后凸程度最严重的部位,使弯曲脊柱受到直接弹性牵引,矫形直接、有效,避免了对其余椎体牵拉而造成的不必要损伤;② 撑开过程中,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提高了生活质量。与后路松解撑开技术相比[16],本组并发症显著减少,这除了与上述前路松解的作用有关外,与前者纳入的患者主弯Cobb角较大、柔韧性低、手术难度较大也有关系。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虽有诸多优点,但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前路手术所致潜在的肺部并发症等缺点也不容忽视。
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治疗方法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矫正率、并发症等客观指标,还应通过患者对疾病本身及手术效果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治疗对HRQL的影响。本组采用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共5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5个维度得分均相对较高,说明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中期HRQL较高。
综上述,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前路松解体内牵引技术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该矫形方法满意,HRQL较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明 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