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客觀評價PCR技術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 HIV)檢測中的性能,了解聚合酶鏈技術(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技術作為艾滋病篩查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以diagnosis Tests(診斷性試驗),AIDS(艾滋病),PCR(聚合酶鏈反應),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為檢索詞,對1991年~2001年的MEDLINE和CBM進行了回顧性機檢,并根據(jù)國際公認標準對納入文獻進行分析.結果 共檢索到567篇論著性文章,納入53篇.其中與金標準進行對比的有47%,同時計算了和能計算出敏感度、特異度、預測值等統(tǒng)計學指標的文章數(shù)量分別為25%、23%和23%.沒有文章計算似然比.結論 PCR技術在HIV檢測特別是篩查中的應用還處在探索階段,有待于提高研究方案的總體設計水平.
目的 使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法檢測胃癌淋巴結的微轉移情況,并探討微轉移的臨床意義。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6月期間40例行胃癌根治術切除的281枚和10例行胃十二指腸潰瘍手術切除的39枚,共計320枚淋巴結標本,以CEA、CK-19和CK-20為引物進行qRT-PCR檢測其微轉移情況,并分析微轉移的臨床病理特點。結果 40例胃癌患者中有28例(70.00%)、31枚(15.35%,31/202)淋巴結檢測出有微轉移。10例胃潰瘍的39枚淋巴結標本,HE染色檢測和qRT-PCR檢測均為陰性。淋巴結微轉移的陽性率與腫瘤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和臨床分期有關(P<0.05)。結論 qRT-PCR是檢測胃癌淋巴結微轉移敏感且特異的方法,對胃癌臨床分期、判斷預后以及治療方案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目的 探討HBsAg陽性肝細胞肝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基因型與其患HCC之間的關系。方法 運用PCR條帶分析與基因測序相結合的方法對我院500例HBsAg陽性患者(其中HCC患者150例)的HBV DNA進行分型,并對分型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HBV DNA B型和C型基因型是HBsAg陽性HCC患者和非HCC患者的共同優(yōu)勢基因型,但HCC患者中C型基因型所占比例為65.33%(98/150),明顯高于非HCC患者的25.14%(88/350),而B型則相反,分別為28.67%(43/150)與68.86%(241/350),χ2=75.45,Plt;0.05。HCC患者中,HBV的B型與C型基因型分布在不同性別及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HBV DNA C型基因型在HCC患者中多見,可能與HCC的發(fā)生有關。
目的 克隆和構建攜帶人低氧誘導因子-1α(HIF-1α)的Tet-on基因表達系統(tǒng)反應質粒PTRE-HIF-1α。方法 以缺氧的肝癌細胞株HepG2總RNA為模板,進行RT-巢式PCR,獲得HIF-1α的cDNA,克隆入Tet-on基因表達系統(tǒng)反應質粒PTRE2hyg,酶切重組子鑒定。將構建好的PTRE-HIF-1α用脂質體法轉入HepG2Tet-on細胞,在強力霉素的作用下,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鑒定重組質粒的表達。結果 擴增出HIF-1α的cDNA測序結果與Genbank記載完全一致,并成功克隆入PTRE2hyg,將反應質粒PTRE-HIF-1α轉入HepG2Tet-on細胞,可以完整有效表達HIF-1α且受強力霉素的調控。結論 成功克隆和構建攜帶HIF-1α基因的Tet-on基因表達系統(tǒng)反應質粒PTRE-HIF-1α,并證明其表達能在HepG2Tet-on細胞中受強力霉素調控。
目的 觀察小鼠肺組織中β-防御素-4(mBD-4)和mBD-6的基因表達水平,以及急性肺損傷(ALI)對其表達的影響。方法 將60只成年昆明小鼠隨機分為ALI組和對照組(每組30只),用脂多糖腹腔注射復制ALI模型,于不同時間點處死小鼠獲取肺組織,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肺組織mBD-4、mBD-6的基因表達水平,測序鑒定PCR產物的特異性。結果 對照組肺組織中各時間點及ALI組6 h點均無mBD-4、mBD-6基因表達,而ALI組12 h,1 d,3 d時點表達顯著升高(依次為mBD-4:0.0326±0.0104,0.0487±0.0126,0.0468±0.0092;mBD-6:0.0397±0.0083,0.0444±0.0072,0.0425±0.0113)。ALI組小鼠mBD-4表達在12 h時點顯著低于1 d,3 d時點(P均lt;0.05),在1 d與3 d時無顯著差異(Pgt;0.05);ALI組mBD-6表達在12 h,1 d,3 d時間點無顯著差異(Pgt;0.05)。結論 mBD-4和mBD-6基因在昆明小鼠肺組織中沒有組成型表達,而ALI可以誘導其表達。
目的 探討酶切富集PCR 法檢測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患者胸腔積液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 EGFR) 外顯子19 缺失和外顯子21 L858R 突變的臨床意義。方法 采用EGFR 基因突變酶切富集及非酶切富集PCR 法對30 例NSCLC 患者胸腔積液游離核酸EGFR 基因外顯子19 缺失和外顯子21 L858R 突變進行分析。結果 30 例NSCLC 患者中, 酶切富集PCR 法分別檢出EGFR 基因外顯子19 缺失10 例( 33. 3% ) 和外顯子21 L858R 突變5 例( 1. 7% ) , 非酶切富集PCR 法則僅能分別檢出6 例( 20. 0%) 和1 例( 3. 3% ) ; 兩種方法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 032) 。在接受吉非替尼治療的4 例患者中, 2 例檢出EGFR 基因突變患者治療后腫瘤均部分緩解。結論 酶切富集PCR 法可以高效、經濟、準確地檢測NSCLC 患者胸腔積液游離核酸EGFR 基因突變, 可能成為臨床NSCLC 患者選擇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預測方法。
目的 探討外周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基因突變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吉非替尼治療適宜患者篩選中的價值。方法 對2005 年12 月至2007 年12 月在廣州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血液中心治療的170 例NSCLC 患者, 應用EGFR 基因突變酶切富集PCR 法分析血漿游離核酸EGFR 基因外顯子19 缺失和外顯子21L858R 突變。分析血漿EGFR 基因突變與性別、吸煙史、病理類型、TNM分期、吉非替尼治療客觀緩解率和疾病無進展生存期間的關系。結果 170 例血漿標本共檢出血漿EGFR 基因突變77 例, 突變率為45. 3% 。血漿EGFR 基因突變主要見于肺腺癌患者( P lt;0. 001) 及非吸煙者( P =0. 001) 。在33 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療的患者中, 血漿EGFR基因突變陽性患者的客觀有效率和中位疾病無進展生存期均顯著優(yōu)于血漿EGFR 基因突變陰性患者( P = 0. 001) 。結論 血漿游離核酸酶切富集PCR 法能夠靈敏而特異地檢測NSCLC 的EGFR 基因突變。突變檢測陽性者對吉非替尼的反應率明顯高于野生型患者。
目的 探討殼聚糖(chitosan,CS)介導IGF-1 基因(igf-1)局部轉染對關節(jié)軟骨損傷修復的作用。 方 法 3 月齡健康雄性大耳白家兔12 只,體重2.0 ~ 2.5 kg,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n=6)。其中對照組實驗動物左側為正常對照組,右側為生理鹽水對照組;干預組實驗動物左側為CS 干預組,右側為CS/igf-1 干預組。后3 組實驗動物分別制備兔膝關節(jié)外側髁軟骨缺損模型,正常對照組不制備。CS/igf-1 干預組于術后當日關節(jié)腔內注射CS/igf-1 復合物0.5 mL,每周2 次,共4 周;CS 干預組注射等體積CS 溶液;正常對照組和生理鹽水對照組注射等體積生理鹽水。術后28 d,取關節(jié)軟骨組織,分別行組織學觀察和實時熒光定量PCR 檢測Ⅱ型膠原及聚集蛋白聚糖基因表達。 結果 HE染色及甲苯胺藍染色示,CS/igf-1 干預組及CS 干預組損傷部位均有明顯軟骨性修復,前者明顯優(yōu)于后者,同時均可見纖維組織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生理鹽水對照組僅見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未見明顯軟骨性修復。正常對照組、生理鹽水對照組、CS 干預組、CS/igf-1 干預組Ⅱ型膠原、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相對含量均依次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CS/igf-1 復合物可增加軟骨細胞中Ⅱ型膠原及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的表達,促進損傷軟骨修復。
先天性靜止性夜盲(CSNB)的主要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視網膜桿體功能的損害,而視紫紅質是維持正常桿體功能所必需的感光色素。為探討CSNB的分子缺陷是否涉及到視紫紅質基因,本文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對一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AD)CDNB大家系15名患者和5名正常家系成員的視紫紅質基因第5外顯子片段進行擴增,并結合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RFLP)作分析。結果顯示,與12名正常對照組相比,CSNB患者視紫紅質基因第5外顯子片段無明顯缺失;視紫紅質基因端碼區(qū)內的第314和第347位密碼子及第313位密碼子的第3個堿基和第348位密碼子的第1個堿基均未檢出突變或缺失。提示AD型CSNB的分子缺陷未涉及視紫紅質基因編碼區(qū)內這些位點的點突變或缺失。 (中華眼底病雜志,1993,9:66-68)
目的 探討抑癌基因Ras相關區(qū)域家族1A (RASSF1A)基因在結腸癌組織以及相應正常結腸組織中的表達并分析其表達與結腸癌臨床病理因素之間的關系。方法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和Western blot法檢測34例結腸癌手術標本和相應的正常結腸組織中RASSF1A蛋白的表達水平,應用RT-PCR法檢測RASSF1AmRNA在結腸癌和正常結腸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結果?、倜庖呓M織化學法結果:結腸癌組織中RASSF1A蛋白表達陽性率明顯低于其在正常結腸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 〔35.3% (12/34)比97.1% (33/34),P<0.05〕。結腸癌組織中RASSF1A蛋白的表達與腫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均有關(P<0.05),即高、中分化及TNM分期較低(Ⅰ+Ⅱ期)者的RASSF1A蛋白表達陽性率較高(P<0.05)。②Western blot法結果:在34例結腸癌患者中RASSF1A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其在相應的正常結腸組織中的表達水平 〔0.316 8±0.019 6比0.914 4±0.177 6,P<0.05〕;該結果與RT-PCR法檢測到的RASSF1A mRNA表達情況基本一致 〔0.158 9±0.223 7和0.572 3±0.193 9,P<0.05〕。結論 RASSF1A基因的失表達可能在原發(fā)性結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檢測RASSF1A的表達情況可為結腸癌的早期診斷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