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術在評價胰腺癌血管浸潤的價值。方法采用MSCTA技術對38例胰腺癌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利用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技術結合橫斷面圖像對胰腺癌血管浸潤情況進行評價,并與手術結果進行對照分析。結果MSCTA檢查結果顯示38例胰腺癌患者中有12例(31.6%)存在血管浸潤,手術結果顯示有16例(42.1%)存在血管浸潤,兩種結果有較強的吻合度(kappa=0.665,P=0.000)。MSCTA檢查的靈敏度為68.8%(11/16),特異度為95.5%(21/22)。結論MSCTA技術評價胰腺癌血管浸潤具有較高的正確率,且與手術結果有較強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目的 探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三維重建技術在背闊肌皮瓣游離移植修復頭皮撕脫傷伴大面積顱骨外露創(chuàng)面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2007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9例嚴重頭皮撕脫傷伴大面積顱骨外露女性患者。年齡23~54歲,平均38歲。致傷原因:機器絞傷6例,交通事故傷2例,高處墜落傷1例。其中3例傷后行頭皮原位回植后壞死,6例行清創(chuàng)包扎。傷后至入院時間8 h~7 d,平均1 d。頭皮撕脫范圍為頭皮面積的75%~90%,平均81%;顱骨外露范圍為頭皮面積的55%~70%,平均63%;2例伴單側耳廓撕脫。術前對面頸部及背部血管行CTA及三維重建,分析顳淺動、靜脈,面動脈,頸外靜脈和胸背動、靜脈解剖結構并測量管徑。根據(jù)CTA檢查結果,7例以背闊肌皮瓣修復創(chuàng)面,2例以背闊肌肌瓣聯(lián)合植皮修復。7例患者根據(jù)術前設計順利完成手術;2 例術前顳淺血管顯示較差者,以大隱靜脈作為移植血管與相關血管吻合。背闊肌皮瓣切取范圍20 cm × 14 cm ~25 cm × 20 cm,供區(qū)減張縫合后植皮修復;肌瓣切取面積分別為23 cm × 16 cm及16 cm × 10 cm,供區(qū)直接縫合。 結果術中血管管徑測量結果與術前比較差異較小,不影響血管吻合。手術時間6~8 h,平均6.5 h。術后背闊肌?。ㄆぃ┌昙爸财ぞ苫?,創(chuàng)面Ⅰ期愈合;供區(qū)切口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3個月~2年,平均6個月。皮瓣質地柔軟,皮膚無破潰。 結論采用背闊肌皮瓣游離移植修復頭皮撕脫傷伴大面積顱骨外露創(chuàng)面時,術前可行CTA檢查明確供、受區(qū)可供吻合的血管解剖結構及管徑,指導手術方案設計及實施,以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術中血管吻合準確率。
目的 探討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動脈夾層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應用。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檢查的主動脈夾層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數(shù)據(jù)在圖像后處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積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進行主動脈成像。由2名有經驗的放射科副主任醫(yī)師進行診斷。 結果 35例均可明確顯示主動脈夾層的真假腔、內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鎖骨下動脈5例,左頸總動脈2例,無名動脈2例,腹腔干3例,腸系膜上動脈4例,左腎動脈3例,右腎動脈2例,右髂總動脈受累6例,左髂總動脈受累8例,其中雙側髂總動脈均受累4例;合并動脈瘤3例;壁內血腫4例;所有患者均顯示了單一或多發(fā)破口。 結論 CTA及圖像后處理技術能快速、準確地診斷主動脈夾層,為臨床治療方案選擇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依據(jù)。
目的 總結腔內修復術治療主動脈夾層的經驗。方法 選擇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間我院住院的胸主動脈夾層患者15例,術前均采用CTA評估,全部行腔內修復術。結果 15例患者采用腔內修復手術全部成功,手術時間95~165min,(120±26) min;失血量30~160mL,(68±34) mL。10例采用經股動脈入路,5例采用經股動脈及肱動脈入路。13例單一破口者各植入支架1枚,手術全部成功。15例患者未發(fā)生截癱,無一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無下肢缺血改變,無傷口感染及腹股溝區(qū)淋巴瘺。2例存在Ⅱ型內漏,未經處理自行閉合。隨訪胸腹主動脈CTA掃描顯示覆膜支架均未移位,未發(fā)現(xiàn)植入支架后并發(fā)近端夾層者。結論 腔內修復術治療主動脈夾層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安全性高、術后并發(fā)癥少、治療效果好等優(yōu)點。
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在胃癌規(guī)范性根治術術前評估中的價值。方法通過術前MSCTA了解86例胃癌患者腹腔干三大動脈分支及其屬支(肝總動脈、肝右動脈、肝左動脈、脾動脈、胃左動脈)的解剖走行情況,并經術中驗證; 同時采用MSCTA對胃癌進行術前TNM分期,并將其與手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對照。結果通過術中探查驗證,86例患者術前MSCTA評估腹腔干三大動脈分支及其屬支走行情況的準確率為100%。肝動脈解剖異常者22例,變異率為25.58%,其中異常肝右動脈11例(12.79%)、異常肝左動脈7例(8.14%)、同時存在異常肝左及異常肝右動脈1例(1.16%)、肝總動脈源自腸系膜上動脈3例(3.49%)。脾動脈直型24例(27.91%),輕曲型44例(51.16%),顯著曲型18例(20.93%)。本組未發(fā)現(xiàn)胃左動脈變異情況。通過與術后病理對照,MSCTA對胃癌術前T、N、M分期的準確率分別為75.58%(65/86)、74.42%(64/86)和91.86%(79/86)。結論MSCTA能較客觀地評估胃癌患者術前腹腔干三大動脈分支及其屬支的解剖走行情況及較為準確地進行胃癌術前TNM分期,在制定手術方案、防止術中動脈損傷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目的通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三維重建測量肋軟骨寬度、厚度以及肋間隙距離,探討采用截斷下位肋軟骨延伸蒂部的腹直肌肌皮瓣修復頸胸部創(chuàng)面的可行性。 方法以2013年7月-12月行胸部CTA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4~70歲,平均56歲。于CTA三維重建圖像上測量第3~7肋軟骨寬度、厚度以及第3~6肋肋間隙距離,計算順序截斷第7、6、5、4肋軟骨后蒂部延伸長度。2012年7月-2013年11月,采用該方法延長帶蒂腹直肌肌皮瓣的蒂部后修復4例頸胸部創(chuàng)面。 結果常規(guī)方法切取腹直肌肌皮瓣蒂部長度約為6 cm;按順序截斷左側第7、6、5、4肋軟骨后,皮瓣蒂部可平均延長4.07、7.99、12.50、17.48 cm;按順序截斷右側第7、6、5、4肋軟骨后,皮瓣蒂部平均延長4.63、10.82、16.64、22.05 cm。臨床應用4例中,術后3例皮瓣順利成活,1例皮瓣遠端發(fā)生部分壞死,經對癥處理后成活。除1例失訪外,其余3例均獲隨訪6個月,皮瓣外觀、質地均較滿意。 結論截斷下位肋軟骨可以延伸帶蒂腹直肌肌皮瓣的蒂部,能滿足修復頸胸部創(chuàng)面的要求。
目的探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術輔助下球囊臨時阻斷術在骨腫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腫瘤患者臨床資料。男22例,女14例;年齡25~83歲,平均46歲。病灶部位:骶尾部17例,髂骨12例,恥骨5例,股骨近端2例。術前行CTA測量腹主動脈外徑、髂總動脈外徑以及低位腎動脈下緣與腹主動脈分叉之間距離,三維重建CTA標記低位腎動脈開口及腹主動脈分叉與脊柱椎體(骨性標志)解剖關系。根據(jù)觀測結果選擇合適型號的球囊以及指導術中球囊定位,均于球囊臨時阻斷術下徹底切除腫瘤。 結果CTA測量示腹主動脈外徑為(1.545±0.248)cm,髂總動脈外徑為(1.060±0.205)cm,低位腎動脈下緣與腹主動脈分叉之間距離為(10.818±1.165)cm。三維重建CTA示,低位腎動脈開口于L1椎體為主(16例,44.4%),腹主動脈分叉于L4椎體為主(22例,61.1%)。術中均有效阻斷腹主動脈血流;3例球囊充起后血壓顯著增高,1例拔出球囊后左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均經對癥處理后緩解。手術時間118~311 min;術中出血量200~1800 mL,21例患者輸血,輸血量400~1200mL;累積動脈阻斷時間為40~136 min。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44個月,平均21個月。術后3個月,按照Enneking提出的骨腫瘤外科治療后功能評定標準,獲優(yōu)9例,良20例,可5例,差2例。術后10例出現(xiàn)大小便功能障礙,2例腫瘤復發(fā),3例死亡。 結論CTA及三維重建能精確測量髂總動脈外徑、腹主動脈外徑及低位腎動脈下緣與腹主動脈分叉之間距離,可指導球囊型號選擇以及術中球囊定位。骨腫瘤術中應用CTA輔助下球囊臨時阻斷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保持術野清晰,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腫瘤復發(fā)率。
目的探討基于數(shù)字化技術的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血供的三維可視化重建可行性。 方法以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作為實驗對象,采用CT血管造影技術獲取雙下肢二維斷層圖像數(shù)據(jù),應用Mimics軟件對腓腸內側動脈結構進行三維可視化重建,利用軟件自帶測量工具記錄腓腸內側動脈的起始位置、起始部血管外徑、血管走行、穿支穿深筋膜的位置、穿支數(shù)目及皮瓣血管蒂最大可切取長度。 結果利用Mimics軟件成功重建腓腸內側動脈三維可視化重建模型,能清晰顯示腓腸內側動脈的分布、走行及穿支在體表皮膚穿出位置。6側下肢均發(fā)現(xiàn)腓腸內側動脈,起始于腘動脈,起始部外徑為1.9~2.7 mm,平均2.3 mm。共觀測到肌皮穿支13支,每側1~3支,穿支集中出現(xiàn)在距腘窩皺褶以遠6.2~15.0 cm、距后正中線內側2.5~4.2 cm范圍內。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血管蒂最大可切取長度為10.2~13.8 cm,平均11.8 cm。 結論基于數(shù)字化技術可以提供腓腸內側動脈三維動態(tài)解剖,為臨床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個性化評估及皮瓣切取提供依據(jù)。
目的探討數(shù)字化技術在股前外側皮瓣修復手足創(chuàng)面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應用股前外側皮瓣修復手足創(chuàng)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20~52歲,平均3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8例,機器壓軋傷6例,燙傷1例,動物咬傷后皮膚軟組織壞死1例。缺損部位:足背5例,踝周4例,足底1例,前臂及手部6例。傷后至入院時間2 h~45 d,平均14.3 d。創(chuàng)面均伴骨及肌腱外露,缺損范圍9.0 cm×4.0 cm~29.0 cm×8.5 cm。術前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檢查,初步挑選合適的穿支及供區(qū);將CTA數(shù)據(jù)導入Mimics15.0軟件進行主要穿支點定位及股前外側皮瓣設計,并模擬手術切取。手術按照術前設計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圍11 cm×5 cm~31 cm×10 cm。供區(qū)直接縫合14例,植皮2例。 結果術前經Mimics15.0軟件重建后明確的旋股外側動脈及其降支的起始位置、起始部血管管徑、血管走行、血管蒂最大可切取長度,與術中實際觀察均一致;均順利完成皮瓣切取及修復。術后1例皮瓣發(fā)生血管危象;其余皮瓣均順利成活,創(chuàng)面及供區(qū)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颊呔@隨訪,隨訪時間6~17個月,平均9個月。15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因皮瓣臃腫行二期修薄術。末次隨訪時,6例手部功能按關節(jié)總活動度(TAM)評分,獲優(yōu)3例,良2例,可1例;10例足部功能根據(jù)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評分,獲優(yōu)5例,良3例,可2例;總優(yōu)良率為81.25%。 結論CTA結合Mimics15.0軟件能實現(xiàn)術前股前外側皮瓣個體化設計,降低了手術風險。
目的探討應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行穿支血管定位及血管蒂長度預估,輔助近端蒂股前外側(proximally-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pALT)皮瓣設計,修復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缺損的可行性。方法回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2月應用pALT皮瓣修復惡性腫瘤切除后遺留創(chuàng)面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2例患者臨床資料。男5例,女7例;年齡16~80歲,平均54.4歲。腫瘤切除后軟組織缺損范圍為15 cm×5 cm~30 cm×12 cm;缺損部位:下腹部4例、腹股溝3例、大腿2例、臀部3例。術前采用CTA以最大密度投影獲得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及其穿支的定位信息,預估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術中切取筋膜皮瓣(5例)或肌皮瓣(7例)修復缺損,皮瓣切取范圍為20 cm×7 cm~30 cm×12 cm;大腿供區(qū)直接拉攏縫合(11例)或植皮修復(1例)。應用Bland-Altman分析法檢測CTA預估的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與術中實際獲得的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之間的一致性。 結果術后1例出現(xiàn)皮瓣遠端血運障礙,清創(chuàng)后應用植皮修復;余11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區(qū)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12個月,平均4.3個月。1例患者術后6個月因盆腔腫瘤復發(fā)死亡,余患者未見腫瘤復發(fā)。術前CTA預估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為9.3~24.7 cm,平均14.7 cm;術中實際獲得的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為9.5~25.0 cm,平均14.8 cm。Bland-Altman分析示,術前CTA預估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與術中實際獲得的pALT皮瓣血管蒂長度無顯著差異,平均差值為0.1(95%一致限:?0.89,0.74),說明二者具有較好的一致性。結論 CTA可準確探查pALT皮瓣穿支血管位置,預估皮瓣血管蒂長度,從而減少術中穿支探查、血管蒂剝離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