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過與關節(jié)鏡下單純采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比較,探討自體骨膜包裹同種異體肌腱重建ACL 對腱- 骨愈合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08 年3 月- 11 月收治并符合納入標準的68 例ACL 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31 例采用自體骨膜包裹同種異體肌腱重建ACL(試驗組),37 例單純采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ACL(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原因、病程及術前功能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采用單束解剖重建ACL。 結果 兩組術后2 周各1 例脛骨隧道切口處出現(xiàn)少量滲出,經(jīng)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患者均獲隨訪,試驗組隨訪時間24 ~ 29 個月,平均26 個月;對照組24 ~ 32 個月,平均27 個月。CT 檢查示,術后2 年兩組骨隧道直徑均較術后1 個月有不同程度增加,但骨隧道擴大率試驗組(5/31,16.1%)小于對照組(14/37,3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48,P=0.047)。術后2 年,試驗組23 例(74.2%)Lachman 試驗陰性,25 例(80.6%)軸移試驗陰性;對照組分別為26 例(70.3%)及30 例(81.1%)。KT-1000 檢測顯示,試驗組關節(jié)前向松弛度為(1.74 ± 0.88) mm,小于對照組的(2.36 ± 0.83)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 2.979,P=0.004)。術后2 年,試驗組Lysholm 評分、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SS)評分、Tegner 評分、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與單純采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ACL 相比,采用自體骨膜包裹同種異體肌腱重建ACL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隧道擴大率,促進腱- 骨愈合,近期療效較好。
目的 比較研究關節(jié)鏡下單、雙束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2008 年1 月- 2009 年1 月符合選擇標準的105 例ACL 損傷患者,根據(jù)重建方法不同隨機分為單束重建組(n=59)及雙束重建組(n=46),移植物均采用同種異體深低溫凍存肌腱。于術后6、12、24 個月進行隨訪,共93例患者完成隨訪,其中單束重建組51 例,雙束重建組4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病程、合并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術前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以及Lysholm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前抽屜試驗、Lachman 試驗均為陽性(+),軸移試驗均為Ⅱ度陽性(++)。 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均為Ⅰ期愈合,無骨折、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6、12 個月,兩組IKDC 評分及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12 個月,兩組Lachman 試驗、前抽屜試驗及軸移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24 個月,除前抽屜試驗外,雙束重建組IKDC 評分、Lysholm 評分、軸移試驗和Lachman試驗以及KT-1000 檢測雙膝前后位移差值均優(yōu)于單束重建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雙束同種異體深低溫凍存肌腱重建ACL 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單束重建。
目的 比較自體及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術后本體感覺恢復情況,探討兩種移植物對本體感覺恢復的影響。 方法 分析2008 年1 月- 2010 年1 月行ACL 重建的40 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20 例采用自體肌腱重建(自體組),20 例采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異體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膝關節(jié)活動度、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及Lysholm 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術中均采用單束重建方法,ACL 止點殘跡保留在脛骨或股骨髁間窩殘端。術后隨訪測量膝關節(jié)活動度,行IKDC評分及Lysholm 評分評定膝關節(jié)功能,采用雙膝關節(jié)被動角度再生試驗評定本體感覺恢復情況。 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及關節(jié)腔內積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2 ~ 18 個月,平均13.5 個月。術后12 個月膝關節(jié)活動度、IKDC 評分及Lysholm 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3 個月,自體組患側膝關節(jié)在30、60、90° 位時與健側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異體組患側膝關節(jié)在30° 位時與健側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在60、90° 位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12 個月,兩組患側膝關節(jié)在30、 60、 90° 位時與健側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3 個月,兩組患側膝關節(jié)在30° 位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60、90° 位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12 個月,兩組患側膝關節(jié)在30、60、90° 位時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自體肌腱重建ACL 術后膝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恢復早于同種異體肌腱。
目的?應用MRI觀察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肌腱再生情況。?方法?對2007年9月-2009年9月,52 例采用單側自體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患者進行研究。男29例,女23例;年齡19~42歲,平均31.6歲。左膝34例,右膝18例。損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1例,運動傷38例,重物砸傷2例,其他傷1例。傷后至手術時間為6 d~31個月,中位時間為11.4個月。關節(jié)疼痛19例,關節(jié)不穩(wěn)28例,關節(jié)腫脹5例。股部肌肉萎縮(雙股部周徑差gt; 1 cm)7例,關節(jié)活動部分受限2例。浮髕試驗陽性5例,Lachman試驗 陽性51例,軸移試驗陽性49例,前抽屜試驗均為陽性。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127.77 ± 5.73)°,Lysholm評分為(52.40 ± 3.45)分,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為(49.50 ± 4.08)分。合并內側半月板損傷23例,外側半月板損傷6例,滑膜皺襞2 例,游離體1例。?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4.9個月。術后12個月時前抽屜試驗均呈陰性,Lachman試驗陽性1例,軸移試驗陽性1例。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131.91 ± 1.81)°,Lysholm評分為(94.98 ± 2.77)分,IKDC 評分為(93.65 ± 2.42)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12個月,屈膝90°抗阻力試驗檢查顯示39例腘窩內側可見繃緊的組織條帶;MRI檢查提示:10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有再生,29例半腱肌腱再生、股薄肌腱未再生,2例半腱肌腱未再生、股薄肌腱再生,11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未再生。半腱肌腱再生率為75.0%(39/52),股薄肌腱再生率為23.1%(12/52),總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再生率為78.8%(41/52)。?結論?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ACL后MRI檢查提示部分患者有肌腱再生現(xiàn)象。
該病例為一例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伴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 58 歲女性患者,入院時重度心力衰竭,雙下肢重度浮腫無法平臥。由于合并主動脈弓部重度狹窄迂曲病變,經(jīng)股動脈入路操作風險極高,經(jīng)調整心功能后患者擇期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一站式 PDA 封堵和經(jīng)頸動脈入路的經(jīng)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治療。患者術后僅 6 d 出院,癥狀明顯改善;隨訪 3 個月主動脈瓣膜跨瓣壓差明顯改善,動脈導管雜音消失,恢復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