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總結80例同期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心瓣膜置換術患者的臨床經(jīng)驗,分析手術死亡的危險因素,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方法 1997年5月至2006年3月,共行CABG+心瓣膜置換術80例,共移植血管159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1.99支。同期行二尖瓣置換術49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8例,雙瓣膜置換術13例(置換機械瓣68例、生物瓣12例)。 結果 術后住院時間19.2±13.4d。術后早期死亡10例(12.5%,10/80),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急性腎功能衰竭、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心室顫動、心臟驟停等。相關危險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前有心肌梗死史、心功能差、心胸比率大、射血分數(shù)低與早期死亡有關 (P<0.05)。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包括內(nèi)出血、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切口感染等,經(jīng)相應的治療均痊愈。隨訪58例(82.86%),隨訪時間6~60個月,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80%的患者術后6個月恢復正常生活;遠期死亡2例(腦梗死、肺部感染)。 結論 CABG聯(lián)合心瓣膜置換術是治療冠心病合并心瓣膜病變的有效方法,術前積極改善心功能、術中加強心肌保護、縮短手術和心肌缺血時間以及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地提高手術成功率。
目的探討利用帶線錨釘半Kessler縫合法修復自發(fā)性跟腱斷裂的臨床效果。 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帶線錨釘半Kessler縫合法修復自發(fā)性跟腱腱性部位斷裂患者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齡16~53歲,平均38歲。左足15例,右足16例。致傷原因:體育運動中突發(fā)足跟部疼痛、行走無力22例,下樓踩空、滑倒、搬重物等原因9例。斷裂部位距離跟骨止點3~6 cm,平均4.2 cm。受傷至手術時間為7 h~4 d,平均36.8 h。 結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腓腸神經(jīng)損傷表現(xiàn),跟腱修復部位與皮膚無粘連。31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5個月。術后6個月所有患者均可順利完成25次提踵活動;隨訪期間無跟腱再斷裂發(fā)生。術后6個月健、患側踝關節(jié)背伸及跖屈范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48,P=0.525;t=0.524,P=0.605)。術后6個月患側小腿最大周徑明顯小于健側(t=2.074,P=0.041),但術后12個月健、患側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05,P=0.426)。術后6、12、18、24個月患者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評分均顯著高于術前(P<0.05);術后除6個月評分低于其余各時間點(P<0.05)外,其余各時間點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帶線錨釘半Kessler縫合法修復自發(fā)性跟腱斷裂,不但可提供強大的修復拉力,而且降低了縫線對肌腱的切割力,是一種可供選擇的良好修復方法。
目的探討無頭加壓中空埋入螺釘內(nèi)固定治療肘關節(jié)內(nèi)骨折的療效。方法2012 年 3 月—2018 年 9 月,采用無頭加壓中空埋入螺釘內(nèi)固定治療 12 例肘關節(jié)內(nèi)骨折。男 7 例,女 5 例;年齡 22~65 歲,平均 50.3 歲。致傷原因:摔傷 7 例,高處墜落傷 4 例,交通事故傷 1 例。肱骨遠端骨折 10 例,按照國際內(nèi)固定研究協(xié)會(AO/ASIF)分型 13-B3 型 8 例、13-C3 型 2 例;橈骨頭骨折 2 例,按照改良 Mason 分型均為 Ⅲ 型。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8.25±0.83)分。受傷至手術時間為 3~5 d,平均 3.7 d。結果術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12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6~15 個月,平均 8.4 個月。X 線片及 CT 復查顯示,骨折端解剖復位,術后 6~11 個月骨折均達骨性愈合,平均 7.8 個月;1 例術后 4 個月出現(xiàn)異位骨化。術后 2 周 VAS 評分為(5.17±0.79)分,末次隨訪時為(0.50±0.50)分,手術前后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Mayo 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為 68~95 分,平均 83.9 分。肘關節(jié)活動度恢復良好。結論采用無頭加壓中空埋入螺釘內(nèi)固定肘關節(jié)內(nèi)骨折牢固,允許術后早期肘關節(jié)功能訓練,異位骨化發(fā)生率低,可獲得較好療效。
目的比較肺段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在直徑≤2 cm 且術中冰凍證實微乳頭和實性亞型陰性肺腺癌中的治療效果。方法納入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3 月多中心行肺段切除術或肺葉切除術的 234 例肺腺癌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肺段切除組(段切組)119 例,男 44 例、女 75 例,年齡(56.6±8.9)歲;肺葉切除組(葉切組)115 例,男 43 例、女 72 例,年齡(56.2±9.5)歲。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結果兩組患者術前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圍術期死亡病例。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111.2±30.0)min vs.(107.3±34.3)min]、術中失血量[(54.2±83.5)mL vs.(40.0±16.4)mL]、引流管拔管時間[(2.8±0.6)d vs.(2.6±0.6)d]、住院時間[(3.9±2.3)d vs.(3.7±1.1)d]和病理分期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段切組患者術前和術后半年用力肺活量與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差值顯著優(yōu)于葉切組患者[(0.2±0.3)L vs.(0.4±0.3)L,P=0.005;0.3%±8.1% vs. 2.9%±7.4%,P=0.041]。結論肺段切除術可有效保護患者肺功能,有望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