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介紹腫瘤干細胞在胃腸道腫瘤發(fā)生和轉移中的研究進展。方法 收集國內、外近年來有關腫瘤干細胞與胃腸道腫瘤發(fā)生與轉移的研究進展的文獻并作綜述。結果 近年來的研究已發(fā)現(xiàn)在腫瘤細胞中存在著少量的具有干細胞樣特性的腫瘤細胞。這些腫瘤干細胞利用機體的干細胞-巢系統(tǒng)而在腫瘤的發(fā)生、維持生長、增殖、轉移和復發(fā)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在耐受抗腫瘤藥物而導致的復發(fā)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胃腸道腫瘤中,特別是在結直腸癌中,這些腫瘤起始細胞通常具有CD133+的特征。CD133+結腸癌細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分化能力以及轉移瘤形成能力。同時,在骨轉移患者的外周血中也已發(fā)現(xiàn)有高含量的CD133 mRNA存在。結論 CD133+腫瘤細胞的分子生物學特性以及腫瘤干細胞-巢系統(tǒng)的機理是開發(fā)更有效的腫瘤診治方法的基礎,并為靶向治療等新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目的 探討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潤及淋巴結微轉移的臨床意義。方法 免疫組化法檢測68例胃癌原發(fā)灶中D2-40的表達及其中 51例胃癌的791枚淋巴結中CK20和CKpan的表達,結合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胃癌HE染色淋巴管浸潤(LVI-HE)和D2-40染色淋巴管浸潤(LVI-IM)的陽性率分別為66.2%(45/68)和76.5%(52/6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18)。LVI-IM陽性率與腫瘤浸潤深度(P=0.044)、TNM分期(P=0.003)及存在淋巴結轉移(P=0.000)有關。68例胃癌平均淋巴管密度(LVD)為(18.19±7.44)個/HP。 LVD升高與LVI-HE陽性(P=0.040)、LVI-IM陽性(P=0.001)、靜脈浸潤(P=0.037)、TNM分期較晚(P=0.020)及存在淋巴結轉移(P=0.001)有關系。LVD值≥15個/HP者近期生存率較LVD值≤14個/HP者明顯降低(P=0.032)。51例胃癌HE染色和CK(CK20或CKpan)染色檢出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74.5%(38/51)和88.2%(45/51),791枚淋巴結的轉移淋巴結檢出率由HE染色的32.0%(253/791)提高到CK染色的41.5%(328/791),P<0.001。CKpan的微轉移檢出率明顯高于CK20(P=0.003)。微轉移淋巴結數(shù)量與腫瘤大?。≒=0.001)、LVI-HE(P=0.040)、腫瘤浸潤深度(P=0.018)及TNM分期(P=0.012)有關。微轉移淋巴結的檢出使淋巴結轉移站別及TNM分期遷移: 7例N0→N1,6例N1→N2,1例N2→N3; 4例Ⅰb→Ⅱ,4例Ⅱ→Ⅲa,3例Ⅲa→Ⅲb,1例Ⅲb→Ⅳ。結論 D2-40及CK檢測在診斷淋巴管浸潤和淋巴結微轉移上優(yōu)于HE檢查。CK20和CKpan的聯(lián)合檢查有利于發(fā)現(xiàn)微轉移淋巴結。腫瘤TNM分期越晚,越易發(fā)生淋巴結微轉移。LVI-IM、LVD及淋巴結微轉移三者都與胃癌淋巴結轉移有關。LVD值較高者近期生存率較低。
目的 評價非甾體類抗炎藥是否能預防結直腸新生物.方法 全面收集已發(fā)表或未發(fā)表的有關化學預防結直腸新生物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系統(tǒng)評價的方法,進行系統(tǒng)評價.結果 9個符合標準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被納入系統(tǒng)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在一定的時間內阿司匹林可預防結直腸腺瘤的發(fā)生[RR0.81,95% CI (0.72,0.91), P=0.0005],但不支持阿司匹林預防結直腸癌[RR0.97,95% CI(0.79 ,1.20 ),P=0.79],也不支持蘇林酸和塞來昔布預防或治療結直腸息肉或家族性結腸息肉[RR 0.71,95% CI (0.49 ,1.03), P=0.07和RR 0.90,95% CI (0.76,1.07), P=0.23].結論 阿司匹林可預防結直腸腺瘤的發(fā)生,在每10~18個病例中可預防1例病人發(fā)生腺瘤.但阿司匹林的預防能否代替腸鏡下結直腸息肉的切除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非甾體類抗炎藥預防結直腸新生物的臨床意義值得考慮.
目的 研究上皮間質轉化(EMT)相關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與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預后及胃癌腫瘤起始細胞表面標志物CD133表達的關系。方法 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檢測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組織中EMT相關因子及CD133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達,分析EMT相關因子及CD133蛋白表達與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指標的關系,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EMT相關因子和CD133表達的關系,Kaplan-Meier方法分析EMT相關因子及CD133表達與胃癌患者生存的關系。結果?、傥赴┙M織中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表達相對灰度值明顯高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組織中的表達(Snail:0.599±0.114比0.259±0.108,P=0.020;N-cadherin:0.754±0.154比0.329±0.134,P=0.001;CD133:0.635±0.119比0.485±0.116,P=0.029),E-cadherin蛋白表達相對灰度值明顯低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組織中的表達(0.378±0.123比0.752±0.156,P=0.003)。②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達平均相對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潤、淋巴管浸潤、N3淋巴結轉移及腫瘤直徑≥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達明顯高于無血管浸潤、淋巴管浸潤、N0~N2淋巴結轉移及腫瘤直徑<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達平均相對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潤、淋巴管浸潤、N3淋巴結轉移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達顯著低于無血管浸潤、淋巴管浸潤、N0~N2淋巴結轉移及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CD133蛋白表達平均相對灰度值在有淋巴管浸潤、N3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達顯著高于無淋巴管浸潤、N0~N2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5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③Snail、N-cadherin蛋白表達與CD133蛋白表達分別均呈正相關(rs=0.278,P=0.048;rs=0.406,P=0.003),而E-cadherin蛋白表達與CD133蛋白表達呈負相關(rs=-0.504,P=0.000)。④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低表達組的生存時間明顯長于其高表達者 (P<0.05),聯(lián)合EMT相關因子和CD133蛋白表達能夠最有效預測患者生存。結論 EMT與胃癌腫瘤起始細胞特性之間存在明顯相關,并且兩者與胃癌的高侵襲的臨床病理特征相關,聯(lián)合EMT相關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與CD133能夠最有效預測胃癌患者的預后。
目的 介紹趨化因子及其受體,尤其是CCL19/CCL21-CCR7及CXCL12-CXCR4軸在胃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方法 查閱國內、外近年來有關趨化因子及其受體與胃癌關系的文獻并作綜述。結果 趨化因子及其受體通過對胃癌生長微環(huán)境的調控,CCL19/CCL21-CCR7在胃癌淋巴結轉移過程中起著突出作用,CXCL12-CXCR4軸在胃癌腹膜轉移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CCR7可能成為特異性評價胃癌淋巴結轉移潛能的分子標志物。阻斷CXCL12-CXCR4軸有助于推動進展期胃癌腹膜轉移治療策略的進一步發(fā)展。結論 趨化因子及其受體從不同的方面促進胃癌的演進,了解這些方面的機理可以為未來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以趨化因子及其受體作為一種胃癌標志物和腫瘤治療的新靶點,在胃癌侵襲轉移的評估、預后判斷和治療方面將有著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目的 研究轉錄因子e2f-1在胃癌發(fā)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判斷其在胃癌發(fā)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ABC免疫組化法檢測121例胃癌原發(fā)灶中e2f-1的表達情況,分析其與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的關系。結果 121例患者e2f-1的表達陽性率為38.8%(47/121)。隨著胃癌的進展,TNMⅠ~Ⅳ期e2f-1表達陽性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r=-0.320,Plt;0.05): Ⅰa期62.5%(10/16),Ⅰb期47.1%(8/17),Ⅱ期55.0%(11/20),Ⅲa期40.0%(8/20),Ⅲb期27.3%(6/22),Ⅳ期15.4%(4/26); 同時e2f-1的表達與腫瘤最大直徑、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率和累及淋巴站亦呈負相關(Plt;0.05)。多參數(shù)檢驗分析顯示組織學類型及生存期是e2f-1陽性表達的獨立相關因素(Plt;0.05)。Log-Rank檢驗提示與術后生存相關的因素包括累及淋巴站、腫瘤最大直徑、腫瘤位置、淋巴結轉移率、浸潤深度及TNM分期(Plt;0.05)。多因素Cox逐步回歸分析提示累及淋巴站越遠、e2f-1表達陽性率越高,則生存期越短(Plt;0.05)。TNM各期中: Ⅰ、Ⅱ期患者e2f-1的陽性高表達率與更短的生存期相關(r=-0.304,Plt;0.05),而且e2f-1呈陽性表達者其預后顯著差于陰性表達者(χ2=13.437,Plt;0.05); 而Ⅲ、Ⅳ期患者e2f-1的表達與生存期之間無統(tǒng)計學關系(Pgt;0.05)。結論 轉錄因子e2f-1是體現(xiàn)早期胃癌惡性行為的標記之一,表達陽性的早期患者生存時間顯著縮短,是有效的預后判斷因子; 而在晚期胃癌中e2f-1表達降低,提示可能與其進展有關。
目的檢測胃腺癌患者血清中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含量及探討其臨床意義。 方法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胃腺癌患者血清中SDF-1α含量,分析其與胃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 結果①胃腺癌患者血清SDF-1α含量〔n=90,(6 950.8±1 131.3)ng/L〕明顯高于健康自愿者〔n=25,(5 023.7±1 103.8)n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6)。②發(fā)生遠處轉移的胃腺癌患者(n=12)血清SDF-1α含量〔(8 251.6±1042.5)ng/L〕明顯高于未發(fā)生遠處轉移患者〔n=78,(6 785.3±1025.0)n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發(fā)生肝轉移(P=0.002)和肺轉移(P=0.030)的患者外周血中SDF-1α含量也均分別明顯高于相應未發(fā)生轉移的患者。③胃腺癌患者腫瘤TNM分期較晚(P<0.001)、淋巴結轉移更為廣泛(P=0.018)、腫瘤浸潤較深(P<0.001)、存在血管侵犯(P<0.001)及淋巴管侵犯(P<0.001)的胃腺癌患者的血清中SDF-1α含量明顯升高。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腫瘤浸潤深度(OR=14.999,95%可信區(qū)間為3.568~74.456,P=0.027)和有遠處轉移(OR=0.186,95%可信區(qū)間為0.610~2.014,P=0.026)與胃腺癌患者血清中SDF-1α含量升高有關。④外周血中SDF-1α高表達患者的術后生存時間明顯短于SDF-1α低表達患者(P<0.001)。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提示腫瘤分期(RR=2.497,95%可信區(qū)間為1.987~10.238,P=0.009)、血管侵犯程度(RR=7.501,95%可信區(qū)間為2.086~16.942,P=0.002)及外周血中SDF-1α含量(RR=18.302,95%可信區(qū)間為6.895~30.538,P=0.001)是影響胃腺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胃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DF-1α的升高或提示淋巴結、肝及肺轉移可能,并預示胃腺癌患者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