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觀察比較不同角度吻合對大鼠坐骨神經(jīng)損傷再生的促進作用。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 只,體重250 ~ 300 g,隨機分為A、B、C、D 4 組(n=18)。A、B、C、D 組分別以30、45、60、90° 切斷大鼠右側坐骨神經(jīng)中段并吻合。術后1 、2 、3 個月,分別行大體觀察、腓腸肌濕重恢復率測量、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及組織學觀測。 結果 術 后 3 個月,腓腸肌濕重恢復率、坐骨神經(jīng)運動傳導速度和復合動作電位波幅、軸突直徑、髓鞘厚度以及有髓神經(jīng)纖維計數(shù),A、B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但均明顯優(yōu)于C、D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C、D組間各指標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小角度端端吻合修復神經(jīng)有利于神經(jīng)再生,30 ~ 45° 吻合神經(jīng)再生效果最佳。
目的 采用端端吻合和端側吻合尺神經(jīng)與肌皮神經(jīng)肱二頭肌肌支,觀察周圍神經(jīng)再生和效應肌恢復情況。 方法 雄性SD 大鼠60 只,體重200 ~ 250 g,隨機分成A、B 兩組(n=30)。均制作肌皮神經(jīng)損傷模型,并在相同水平,A 組采用1/12 尺神經(jīng)束支與肌皮神經(jīng)肱二頭肌肌支端端吻合,B 組將肌皮神經(jīng)肱二頭肌肌支與尺神經(jīng)主干端側吻合。分別于術后4 周和12 周取材,行神經(jīng)電生理檢測、肱二頭肌濕重比、肌纖維橫截面積測定和有髓神經(jīng)纖維計數(shù)(count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CMF),并觀察實驗大鼠行為改變。 結果 術后4 周,B 組神經(jīng)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延遲較A 組明顯,潛伏期波幅(amplitude,AMP)較A 組減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12周,A、B 組NCV 及AMP 均相近,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4、12 周,A、B 兩組肱二頭肌濕重比以及肌纖維橫截面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4 周,A 組CMF 為230.15 ± 60.25,B 組為160.73 ± 48.77,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12 周,A 組CMF 為380.26 ± 10.01,B 組為355.63 ± 28.51,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采用端側吻合與采用端端吻合尺神經(jīng)部分束支(1/12)的方法治療臂叢神經(jīng)上干損傷恢復肱二頭肌功能,遠期療效相似。
目的 研究小劑量阿斯匹林對小動脈吻合口血小板沉積及對凝血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為臨床用藥提供實驗依據(jù)。方法 SD大鼠28只,實驗組(21只)阿斯匹林4mg/kg,經(jīng)股靜脈插管注射,對照組(7只)用等體積生理鹽水。實驗組動物按給藥后存活24、48和72小時再分組,每組7只。給藥后,在上述時間間隔,經(jīng)心臟穿刺采血,測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凝血酶原時間(PT)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新西蘭白兔16只,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只,實驗組耳緣靜脈注射阿斯匹林(4mg/kg),對照組用等體積生理鹽水。48小時后,股動脈腹股溝韌帶至腹壁淺動脈段切斷,端端吻合。恢復血流后15和120分鐘,分別切取通暢的左、右側吻合口段股動脈,用125-SZ-21(抗GPa/a單克隆抗體)放射免疫結合分析法處理,測吻合口放射活性。結果 阿斯匹林靜脈注射后24和48小時,KPTT較對照組平均分別延長42.56%和35.33%,其中,用藥后24小時組差異非常顯著(Plt;0.001)。用藥后72小時內,實驗組PT值均較對照組延長,但差異無顯著意義(Pgt;0.05)。用藥后72小時內,MAR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非常顯著(Plt;0.001)。術后15分鐘,實驗組吻合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a抗體的放射活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增加110%,差異非常顯著(Plt;0.001)。結論 小劑量阿斯匹林靜脈用藥,可明顯抑制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對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功能無影響。能使術后早期的動脈吻合口血小板沉積明顯增加,但這種增加不足以引起吻合口血栓形成。小劑量阿斯匹林對全身和對吻合口局部的作用不一致。
研究小動脈端端吻合術后血流動力學變化,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據(jù)。選用SD大鼠10只,切斷左側頸總動脈行端端吻合。術后6,12,24,48,72和120小時,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儀經(jīng)皮連續(xù)測定實驗側頸總動脈吻合口近端、吻合口、吻合口遠端,以及對照側頸總動脈的收縮期最高血流速度,計算吻合口橫切面的狹窄面積百分比。結果顯示,術后各個時間段,吻合口收縮期最高血流速度均明顯高于吻合口近端、吻合口和對照側頸總動脈的血流速度(P<0.05);吻合口遠端的收縮期血流速度均低于吻合口近端和對照側頸總動脈的血流速度(P<0.05),血流速度分別降低33.18%和33.33%。術后6小時~120小時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狹窄,平均減少42.48%。認為,小動脈端端吻合術后6小時~120小時,吻合口血流速度均明顯高于吻合口近端和吻合口遠端的血流速度;吻合口遠端的流速均明顯低于吻合口近端的流速;吻合口及其近、遠端的血流速度變化不一致。
目的 探討成人主動脈縮窄的手術方式、手術效果、隨訪結果并總結臨床經(jīng)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04 年 7 月至 2015 年 3 月我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 40 例成人主動脈縮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28 例、女 12 例,年齡 16~57(26.3±11.0)歲,根據(jù)手術前后上下肢平均壓差的變化及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住 ICU 時間、總住院時間等評估手術效果。 結果 40 例手術均順利完成,1 例合并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患者術后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隨訪 12~36 個月,術后上下肢平均壓差較術前均明顯縮小。至出院時仍有 6 例患者存在高血壓,需要持續(xù)藥物治療。 結論 外科手術是治療成人主動脈縮窄的有效手段。合并心內畸形者應用解剖外旁路轉流技術同期手術處理主動脈縮窄安全、有效。
急性主動脈夾層手術技術難度大,術后死亡多與吻合口相關并發(fā)癥有關,因此安全有效的端端血管吻合至關重要。血管吻合有直接吻合、動脈外膜內翻技術、“三明治”技術 3 種方法,其中后兩種吻合方法均可有效止血,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最近有相關文獻報道動脈外膜內翻技術可以促進假腔血栓性閉合,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本文同時還介紹 2 種改良吻合法,對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動脈夾層手術中不同血管吻合技術的應用及效果進行比較,探討最值得臨床推薦使用的血管吻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