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較采用兩種不同方法接種的hBMSCs 在生物珊瑚支架中的三維空間分布和基因表達。 方法 采用傳統(tǒng)接種法(A 組)和纖維蛋白凝膠接種法(B 組)構建hBMSCs 和生物珊瑚支架復合體。A 組孵育3 h,B 組孵育30 min 后檢測兩組細胞接種效率。培養(yǎng)后2、7、14、21 d,兩組分別取材行DAPI 染色后,熒光顯微鏡觀察,采用AxioVision 圖像分析軟件測量每個切片10 倍物鏡視野中的細胞數(shù)量,以切片的不同水平區(qū)域(從表面到底部為L1 ~ L5)和垂直區(qū)域(從中心到邊緣)比較兩組細胞分布情況;采用實時熒光RT-PCR 檢測成骨分化基因骨凝集素(osteonectin,ON)、核心結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α1,Cbfα1)和骨鈣素(osteocalcin,OC)表達。 結果 B 組細胞接種效率為88.32% ± 4.20%,明顯高于A組66.51% ± 12.33%(P lt; 0.01)。培養(yǎng)后2 d,兩組細胞水平區(qū)域分布由L1 ~ L4 逐漸減少(P lt; 0.05);垂直區(qū)域細胞數(shù)目比較,A 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兩組間各成骨分化基因表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培養(yǎng)后 7 d,A 組細胞數(shù)目較2 d 時逐步減少,各水平區(qū)域間細胞數(shù)目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而B 組細胞數(shù)目和各成骨分化基因表達量迅速增加,各水平區(qū)域細胞數(shù)目趨于平衡,細胞分布均勻(P gt; 0.05),ON 和Cbfα1 基因表達量明顯高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 0.05)。培養(yǎng)后14 d,A 組各水平及垂直區(qū)域內(nèi)的細胞數(shù)目均較7 d 時急速減少(P lt; 0.05),B 組細胞增殖良好且細胞總數(shù)與7 d 時相近;B 組OC 基因表達量達峰值,兩組間各基因表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 0.05)。培養(yǎng)后21 d,兩組各水平區(qū)域細胞數(shù)目和兩組間各基因表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兩組各垂直區(qū)域細胞數(shù)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 0.05)。培養(yǎng)后714、21 d,B 組大部分區(qū)域細胞數(shù)目均較A 組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通過纖維蛋白凝膠接種較傳統(tǒng)方法接種可使hBMSCs 在支架中空間分布更均勻,能達到更快的細胞增殖和更有效的成骨分化。
目的 探討重組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recombinant huma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rhIGF-1)/珊瑚羥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自體紅骨髓(autogeneous red bone marrow,ARBM)復合構建重組人工骨修復骨缺損的能力。 方法 成年中國家兔54只,隨機分為3組,每組18只。制成雙側(cè)橈骨干11 mm骨-骨膜全層缺損模型,每組動物雙側(cè)缺損分別隨機植入兩種不同材料,形成自體對照的實驗組和對照組。1組:實驗組(A組,植入CHA/ARBM/rhIGF-1)和對照組(B組,植入CHA/ARBM);2組:實驗組(C組,植入CHA/ rhIGF-1)和對照組(D組,植入CHA);3組:實驗組(E組,植入取自對側(cè)相應缺損骨段的自體骨)和對照組(F組,缺損曠置)。于術后2、4、8和12周行X線片觀察、計算機圖像分析、組織學觀察和生物力學檢測,比較各組修復骨缺損能力。 結果 A組在各時間點X線片及計算機圖像分析均優(yōu)于其它各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1)。組織學觀察A組12周時可形成均勻致密的板層骨,整個過程與自體骨移植后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基本相似。12周抗彎生物力學測試,A組和E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但顯著優(yōu)于其它各組(Plt;0.01);C組和D組各時間點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成骨效果低于A、B和E組。12周時F組缺損未修復。 結論 CHA/ARBM/rhIGF-1重組后可協(xié)同實現(xiàn)骨再生、骨傳導和骨誘導三重促成骨功效,可替代自體骨移植,成為一種新型的復合活性人工骨。
目的探討珊瑚多孔羥基磷灰石(CHAP)、纖維蛋白(FS)及金葡液(SAI)復合物修復骨缺損的作用,以及作為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新西蘭大白兔54只在雙側(cè)橈骨制備骨缺損模型后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及空白組.將CHAP-FS-SAI復合物植入骨缺損處作為實驗組,自體骨植入作為對照組,空白組不植入任何物質(zhì);術后2、4、8和12周分別取2只兔行大體標本觀察、組織學、X線片觀察及生物力學測試,比較各組修復骨缺損的能力. 結果實驗組術后2周見植入物與骨端形成緊密的纖維性連接,鏡下可見CHAP周圍大量成纖維細胞、軟骨細胞及毛細血管增生;對照組有少量骨痂形成,有軟骨細胞、骨母細胞及破骨細胞.4、8周兩組均見大量骨痂形成,鏡下見軟骨細胞鈣化,組織骨和板層骨.12周實驗組及對照組均見大量成熟的骨細胞及板層骨;實驗組見植入物完全骨化,塑形完全,CHAP未完全降解.空白組12周骨缺損區(qū)為纖維瘢痕組織填充,鏡下主要為大量成纖維細胞.X線片2周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骨痂影,4周骨痂影增多.8周實驗組骨缺損消失,CHAP分散在骨痂中;對照組骨折線消失,髓腔開始形成.12周實驗組和對照組骨皮質(zhì)連續(xù),髓腔復通,塑形完全.空白組12周骨缺損區(qū)無骨性連接.生物力學測試最大扭矩及抗扭剛度在術后4、8、12周實驗組與對照組均無差異(P>0.05),但術后2周,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CHAP-FS-SAI復合物具有較強的成骨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為自體骨移植的一種替代物修復骨缺損.
探討以珊瑚轉(zhuǎn)化羥基磷灰石(CHA ) 作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尋找最佳支架材料, 為組織工程研究開辟新的途徑。方法 取4 周齡兔骨髓, 分離骨髓基質(zhì)細胞, 體外培養(yǎng), 誘導分化為成骨細胞,胰酶消化后離心收集細胞, 接種至高溫滅菌的CHA 材料, 無菌條件下植入8 只裸鼠皮下組織中。對照組為同體單純植入CHA。分別于6、8 周取材, 行大體觀察、X 線攝片及組織學染色, 觀察新骨形成情況。結果 實驗組6 周時大體標本淺紅色, X 線片有較高密度阻射影像, 組織學檢查可見有新骨形成; 8 周時大體標本呈紅色, 質(zhì)硬, X 線阻射影像密度更高, 鏡下可見大量新骨形成并相互連接成骨小梁樣結構, 骨細胞位于陷窩中。對照組8 周大體標本均為白色, 周圍軟組織包裹, X 線片僅見CHA 阻射影響, 組織學檢查無新骨形成, 為大量纖維組織長入CHA 孔洞內(nèi)。結論 CHA 可作為骨組織工程的支架材料, 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的 彌補單純珊瑚無骨誘導活性、骨修復能力弱等缺陷,為臨床提供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 將珊瑚與膠原和重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復合,制備珊瑚/膠原/rhBMP2復合人工骨,將其植入大鼠背部肌肉陷窩,以珊瑚/膠原和珊瑚/rhBMP2復合人工骨植入作對照;取材后通過組織學方法和圖像分析評價其骨誘導活性。結果 珊瑚/膠原/rhBMP2植入后1周,在局部誘導出軟骨細胞分化和軟骨基質(zhì)形成;植入后4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層骨;誘導成骨的量有明顯的rhBMP2劑量依賴性(P<0.01);而珊瑚/膠原和珊瑚/rhBMP2植入?yún)^(qū)均無骨或軟骨形成。結論 珊瑚/膠原/rhBMP2復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異位誘導成骨活性,是一種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為對國產(chǎn)濱珊瑚的骨修復作用作初步評估,將20~40目顆粒狀濱珊瑚植入兔顱骨直徑為1.5cm的缺損區(qū),以羥基磷灰石、空白為對照,分別于術后第2,4,8及12周取材,作組織學和組織形態(tài)測量學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植入缺損區(qū)的珊瑚隨時間推移逐漸降解,同時新骨不斷長入,至術后第12周珊瑚完全降解,新骨修復達缺損中心區(qū),新骨所占百分比為36.9%,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認為,珊瑚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傳導作用,但降解速度過快,易導致骨修復不完全。
目的總結天然珊瑚充填治療小頦畸形的遠期療效,探討天然珊瑚與新生骨間的體積關系及新生骨的穩(wěn)定性。 方法回顧分析1998年10月-2004年9月,采用頦部水平截骨結合天然珊瑚塊充填治療的12例小頦畸形患者臨床資料。男7例,女5例;年齡15~28歲,平均18.5歲。術前、術后即刻及末次隨訪時對患者面容及頭顱X線片進行測量,分析下唇點至頦下點垂直距離、頦前點至鼻根點和下牙槽點連線的距離、下牙槽點至頦下點的垂直距離、頦部截骨間隙垂直距離,并計算各指標復發(fā)率。 結果患者口內(nèi)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呔@隨訪,隨訪時間8~12年,平均9.2年。頭顱X線片復查示,8年后珊瑚塊蜂窩狀結構均完全消失,被骨組織替代。8年后取出鈦板時見頦部新生骨具有良好的強度和頦肌骨膜附著。末次隨訪時下唇點至頦下點垂直距離、下牙槽點至頦下點的垂直距離、頦部截骨間隙垂直距離均較術后即刻縮短,平均復發(fā)率分別為6.1%、22.9%、31.7%;而頦前點至鼻根點和下牙槽點連線的距離無明顯變化。9例患者對手術療效滿意;3例再次調(diào)整頦部形態(tài)邊緣。 結論天然珊瑚充填治療小頦畸形后,盡管存在部分體積丟失,但能獲得穩(wěn)定的新骨和滿意的遠期療效。
目的 通過影像學表現(xiàn)評價硫酸葡聚糖/重組人 BMP-2/殼聚糖(dextran sulfate/recombinant human BMP-2/chitosan,DS/rhBMP-2/CS)緩釋微球聯(lián)合珊瑚羥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修復大段骨缺損的成骨效果。 方法 取 57 只 24 周齡雄性新西蘭大白兔,制備右橈骨 20 mm 長骨缺損模型。將其中 54 只兔隨機分為 3 組(n=18),A、B、C 組分別將 CHA、DS/rhBMP-2/CS/CHA 和 rhBMP-2/CHA 人工骨植入骨缺損區(qū)域中;余 3 只兔不植入材料作為空白對照組。術后觀察動物大體情況;術后 4、8、12 周取材行 X 線片觀察,Micro-CT 掃描及三維重建獲取新生骨體積。 結果 實驗動物術后恢復良好,大體情況正常。X 線片觀察示,B 組術后各時間點骨愈合情況均優(yōu)于 A、C 組;術后各時間點 B 組 X 線片評分顯著高于 A、C 組(P<0.05);術后 8、12 周 C 組評分高于 A 組(P<0.05)。Micro-CT 掃描及三維重建觀察示,術后各時間點 A 組骨缺損區(qū)新生骨組織少,成骨形態(tài)差;B 組新生骨組織多,骨缺損區(qū)骨塑形良好,12 周時逐漸接近正常骨形態(tài);C 組骨缺損區(qū)新生骨組織較多,成骨形態(tài)一般。術后各時間點 B 組新生骨體積均顯著高于 A、C 組(P<0.05),術后 8 周 C 組評分高于 A 組(P<0.05)。 結論 DS/rhBMP-2/CS/CHA 緩釋人工骨的成骨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 CHA 和 rhBMP-2/CHA,為未來應用骨組織工程方法臨床治療骨缺損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