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曲霉" 51條結果
  • 三唑類聯(lián)合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物對曲霉的體外抑菌活性

    目的 觀察三唑類聯(lián)合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物對曲霉的體外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EUCAST方法檢測62株曲霉對伏立康唑(VRC)、伊曲康唑(ICZ)、卡泊芬凈(CAS)和米卡芬凈(MICA)的體外敏感性,觀察各藥物的100%被抑菌最小濃度(MIC-0),VRC和ICZ的50%被抑菌最小濃度(MIC-2),以及CAS和MICA的最低有效濃度(MEC)。分別以MIC-0和MIC-2與MEC為觀察終點,采用棋盤法檢測VRC或ICZ聯(lián)合CAS或MICA的分數(shù)抑菌濃度(FIC)。結果 以MIC-0為終點的FIC,有2株煙曲霉對ICZ聯(lián)合CAS或MICA表現(xiàn)為無關作用,其他煙曲霉株以及黃曲霉株和黑曲霉株對VRC或ICZ聯(lián)合CAS或MICA均表現(xiàn)為協(xié)同作用;以MIC-2與MEC為終點的FIC,對VRC和CAS、VRC和MICA、ICZ和CAS以及ICZ和MICA的聯(lián)合表現(xiàn)為協(xié)同作用的煙曲霉(n=35)分別有16株、21株、11株和14株,黃曲霉(n=20)分別有9株、13株、9株和11株,黑曲霉(n=7)分別有0株、2株、1株和1株。結論 不同的觀察終點,兩藥聯(lián)合的敏感性結果差異較大,體外無法判斷三唑類聯(lián)合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物對曲霉抑菌活性的影響,需要在侵襲性曲霉病動物實驗中進一步證實。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11:3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煙曲霉菌孢子對哮喘大鼠氣道炎癥和氣道反應性的影響

    目的 研究大鼠哮喘模型接觸煙曲霉菌孢子后的氣道炎癥和氣道反應性的改變。方法 7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隨機分為Ⅰ和Ⅱ兩大組(每組35只),每組下分為空白對照組(5只)、哮喘組(10只)、孢子滴鼻對照組(10只)和孢子滴鼻哮喘組(10只)。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并激發(fā)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分別在OVA激發(fā)前(Ⅰ組)或激發(fā)后(Ⅱ組)予煙曲霉菌孢子滴鼻。通過BCA法檢測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總蛋白濃度以觀察支氣管上皮損傷情況,并進行BALF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通過測定跨肺壓和氣體流速來計算大鼠氣道阻力和予以不同濃度乙酰膽堿(Ach)刺激后的氣道反應性變化。結果 在Ⅰ組中,激發(fā)前孢子滴鼻哮喘組(CA組)BALF上清中總蛋白濃度較未用孢子滴鼻的哮喘組(A1組)明顯增多[(1.125±0.254)μg/mL比(0.825±0.173)μg/mL,Plt;0.01],且CA組大鼠在給予不同濃度Ach后的氣道阻力[(0.997±0.196)cm H2O?mL-1?s-1,(1.123±0.142) cm H2O?mL-1?s-1,(1.130±0.197)cm H2O?mL-1?s-1]均較A1組[(0.655±0.089)cm H2O?mL-1?s-1,(0.687±0.048)cm H2O?mL-1?s-1,(0.821±0.043)cm H2O?mL-1?s-1]顯著升高(P均lt;0.05)。但在Ⅱ組中,激發(fā)后孢子滴鼻哮喘組(AC組)BALF上清中總蛋白濃度,基礎氣道阻力和給予Ach后氣道阻力與哮喘組(A2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gt;0.05)。CA組BALF細胞總數(shù)和細胞分類與A1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AC組BALF中性粒細胞較A2組明顯升高[(2.488±0.420)×106比(0.936±0.459)×106,Plt;0.05]。結論 哮喘大鼠在霧化激發(fā)前接觸煙曲霉菌孢子,能加重其支氣管上皮損傷和增加氣道反應性。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11:3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非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發(fā)生侵襲性曲霉病的危險因素、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

    目的 了解非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發(fā)生侵襲性曲霉?。↖A)的危險因素、臨床特征及預后。方法 根據(jù)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協(xié)作組以及美國變態(tài)反應和感染性疾病學會真菌病研究組(EORTC/MSG)2002年的定義及我國侵襲性肺曲霉病的分級診斷標準,納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診斷的54例IA患者(其中確診9例,臨床診斷30例,擬診1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中性粒細胞缺乏組24例,其中20例為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非中性粒細胞缺乏組30例,11例為接受激素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發(fā)熱、胸悶、咳嗽、胸痛、咯血為常見癥狀。胸部CT顯示節(jié)段性肺實變在中性粒細胞缺乏組多見,非中性粒細胞缺乏組則以多發(fā)結節(jié)陰影為主。結節(jié)或實變影內(nèi)空洞形成較暈輪征、新月征更常見。IA總體病死率達72.2%,非中性粒細胞缺乏組高于中性粒細胞缺乏組(83.3%比58.3%,P=0.042)。預后危險因素分析表明,繼發(fā)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IA及延遲診斷與預后有關。結論 非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發(fā)生IA并非少見,病死率高,接受激素治療的COPD患者是發(fā)生IA的主要危險因素。

    發(fā)表時間:2016-09-14 11: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侵襲性肺曲霉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曲霉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約20種曲霉能感染人類和動物,其中最常見的有煙曲霉、黃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等。曲霉孢子在空氣中傳播,人吸入后曲霉可以在氣道內(nèi)定植、致敏、感染,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可產(chǎn)生危及生命的侵襲性肺曲霉病(IPA)。近年來IPA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僅次于念珠菌病的主要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1]。雖然IPA已成為器官移植受者、惡性血液病和惡性腫瘤患者等高危人群的重要死因,但對其發(fā)病機制了解甚少。本文著重論述近年來IPA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發(fā)表時間:2016-09-14 11:5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反復吸入煙曲霉孢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氣道炎癥和重構的影響

    目的 觀察反復吸入煙曲霉(AF)孢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大鼠氣道炎癥和重構的影響。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A、B、C、D及E組,每組10只。A、B、C和D組用氣管內(nèi)吸入脂多糖聯(lián)合熏香煙的方法建立COPD模型,E組為正常對照組。建模后A、B和C組分別經(jīng)鼻吸入高濃度AF孢子(1×106cfu/次)、低濃度AF孢子(1×103cfu/次)和生理鹽水100 mL,每周2次,連續(xù)5周;D組無處理。測定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細胞總數(shù)及分類,白細胞介素8(IL-8)和轉化生長因子b(TGF-b)的水平;肺組織病理切片HE、PAS和Masson染色,觀察氣道炎癥并行半定量評分及病理圖像的形態(tài)學測量分析。結果 與E組比較,D組大鼠出現(xiàn)典型COPD病理改變,模型建立成功。A組和B組BALF中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均高于C組和D組(P均lt;0.01);A組和B組BALF中的IL-8和TGF-b濃度均高于C組和D組(P均lt;0.01);A組的氣道炎癥評分高于B、C和D組(P均lt;0.01);A組和B組的管壁總厚度(WAt/Pbm)、平滑肌層厚度(WAm/Pbm)、管壁膠原沉積厚度(WCt/Pbm)、管壁外層膠原沉積厚度(WCo/Pbm)及杯狀細胞占上皮細胞比例均高于C組和D組(P均lt;0.01);A組和B組BALF中IL-8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氣道炎癥評分及杯狀細胞占上皮細胞百分比呈正相關(r=0.856,Plt;0.01;r=0.884,Plt;0.01;r=0.702,Plt;0.05);TGF-b與WAt/Pbm、WCt/Pbm、WCo/Pbm及杯狀細胞占上皮細胞百分比呈正相關(r=0.706,Plt;0.05;r=0.802,Plt;0.01;r=0.876,Plt;0.01;r=0.713,Plt;0.05)。結論 反復吸入AF孢子可加重COPD大鼠氣道炎癥,并促進氣道重構。

    發(fā)表時間:2016-09-14 11: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COPD并發(fā)持續(xù)喘息與痰真菌培養(yǎng)陽性的相關分析

    目的 探討COPD 患者并發(fā)持續(xù)喘息與痰真菌培養(yǎng)陽性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收集2005 年1 月~2007 年12 月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3 家醫(yī)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 急性加重患者的病史資料, 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共收集到符合入選標準的COPD 持續(xù)喘息組患者35 例, COPD非喘息組患者43 例。持續(xù)喘息組中32 例( 91. 4% ) 痰真菌培養(yǎng)陽性, 非喘息組中11 例( 25. 6% ) 陽性, 兩組比較差異顯著( P lt;0. 01) 。細菌陽性率無顯著差異( 28. 6% 比39. 5% , P gt;0. 05) 。在真菌的菌種構成方面, 持續(xù)喘息組32 例痰真菌陽性患者中曲霉陽性12 例, 非喘息組11 例痰真菌陽性患者中未檢出曲霉, 曲霉在兩組中分布有顯著差異( P lt;0. 05) 。持續(xù)喘息組抗真菌治療后癥狀緩解率顯著高于未抗真菌治療者( 81. 0% 比36. 4% ,P lt;0. 05) 。結論 COPD 患者并發(fā)持續(xù)喘息與真菌, 特別是曲霉在氣道內(nèi)定植感染有關。

    發(fā)表時間:2016-09-14 11: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非血液/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肺曲霉病11例臨床分析

    肺曲霉病是由曲霉感染或吸入曲霉病原引起的一組急慢性肺部病變,臨床上一般將肺曲霉病分為曲菌球、變態(tài)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霉病和侵襲性肺曲霉病(IPA)三種類型,其中IPA危害最大、病死率最高?,F(xiàn)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科2005年4月~2007年4月診斷的11例IPA報告如下。

    發(fā)表時間:2016-09-14 11: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慢性煙曲霉暴露對哮喘大鼠氣道上皮細胞損傷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表達的影響

    目的 探討慢性煙曲霉暴露對哮喘大鼠氣道上皮細胞損傷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表達的影響。方法 56 只雄性Wistar 大鼠隨機分為7 組( 每組8 只) : 慢性哮喘組( A 組) , 慢性哮喘+ 煙曲霉孢子吸入1 周( B 組) 、3 周( C 組) 和5 周( D 組) 組, 慢性哮喘+ 生理鹽水吸入組( E 組) , 卵白蛋白( OVA) 致敏生理鹽水激發(fā)組( F 組) , OVA 致敏生理鹽水激發(fā)+ 煙曲霉孢子吸入組( G 組) 。測定大鼠基礎氣道阻力和氣道阻力變化率, ELISA 法測定BALF 中表皮生長因子( EGF) 及轉化生長因子α( TGF-α) 濃度, 肺組織切片HE 染色觀察氣道上皮細胞損傷脫落程度, 過碘酸雪夫染色( PAS) 觀察氣道上皮杯狀細胞增生程度, 免疫組化染色測定氣道上皮細胞EGFR 表達強度, 免疫印跡測定肺組織EGFR 蛋白表達。結果 B、C、D 組大鼠BALF 中EGF[ ( 51. 72 ±8. 54) 、( 68. 12 ±7. 85) 、( 86. 24 ±9. 12) pg/mL] 、TGF-α[ ( 55. 26 ±9. 30) 、( 75. 58 ±11. 56) 、( 96. 75 ±14. 66) pg/mL] 、脫落上皮/ 氣道上皮[ ( 11. 25 ±3. 12) % 、( 26. 45 ±5. 56) % 、( 28. 50 ±7. 50) % ] 、杯狀細胞/ 上皮細胞面積比值[ ( 16. 42 ±5. 24) %、( 22. 64 ±6. 82) % 、( 36. 38 ±9. 21) % ] 、氣道上皮細胞EGFR 陽性信號累積光密度( IOD) 值( 82 ±15、120 ±19、165 ±21) 、肺組織EGFR 蛋白表達IOD 值( 0. 91 ±0. 26、1. 61 ±0. 52、2. 52 ±0. 78) 均高于A、E、F 及G 組( P lt;0. 05 或lt;0. 01) 。C 和D 組大鼠氣道阻力變化率[ ( 61. 91 ±5. 26) % 、( 84. 69 ±6. 38) % ] 均高于A、E、F 及G 組( P 值分別lt; 0. 05 或lt; 0. 01) 。氣道上皮細胞EGFR 表達IOD 值與脫落上皮/ 氣道上皮( % ) 及杯狀細胞/ 上皮細胞面積比值( % ) 呈正相關( r =0. 692, P lt;0. 01; r = 0. 657, P lt; 0. 01) 。結論 慢性煙曲霉暴露加重哮喘大鼠氣道上皮細胞損傷, 上調(diào)哮喘大鼠氣道上皮細胞EGFR 表達, 促進杯狀細胞增生, 加重氣道高反應性。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11:5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煙曲霉侵襲機制的研究

    隨著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多、檢測技術的發(fā)展, 深部真菌感染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真菌中的曲霉屬成了這些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致病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而煙曲霉在侵襲性曲霉病例中最常見。侵襲力是煙曲霉菌極為重要的致病原因;病原菌侵入上皮、內(nèi)皮細胞等組織細胞后才導致了可怕的侵襲性感染。從上世紀90 年代來, 對于侵襲的研究已逐步深入, 為探討復雜的致病機制打下了基礎。侵襲性煙曲霉病一般的致病過程認為是煙曲霉孢子被宿主吸入下呼吸道, 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后發(fā)育成菌絲, 菌絲進一步生長, 可侵入血管、進入血液, 造成全身播散[ 1] 。因此曲霉與宿主細胞( 上皮細胞、內(nèi)皮細胞等) 的相互作用成了致病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對病原體與宿主細胞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 對闡明致病機制、研究治療靶點等有重要意義。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11:5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煙曲霉感染對人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表達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影響

    目的 通過建立煙曲霉菌絲感染人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 HUVEC) 的體外模型, 觀察煙曲霉菌絲感染后HUVEC 表達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 的變化, 以及用不同干預因素處理對HUVEC表達vWF 的影響, 以探討侵襲性曲霉病血管侵襲的機制。方法 實驗分六組, 即空白對照組、TNF-α組、煙曲霉菌絲組、細胞松弛素D組、N-鈣黏蛋白抗體組和地塞米松組, 分別于2、6、12 及18 h 提取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 采用ELISA 法檢測vWF濃度。結果 與2 h 比較, 空白對照組和TNF-α組的vWF表達量在18 h 增加( P lt;0. 05) , 其余各組vWF表達量在6、12 及18 h 均增加( P lt;0. 05) ; 各實驗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 除N-鈣黏蛋白抗體組HUVEC 的vWF表達量在2 h無明顯變化外, 其余各時間點vWF表達量均升高( P lt;0. 05) 。TNF-α組HUVEC 的vWF 表達量在2 h 高于煙曲霉菌絲組, 而在18 h 低于煙曲霉菌絲組。N-鈣黏蛋白抗體組HUVEC 的vWF 表達量在2 h 和6 h 分別低于煙曲霉菌絲組相應時間點。細胞松弛素D 組和地塞米松組vWF 在各時間點與煙曲霉菌絲組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煙曲霉菌絲感染后, HUVEC 過度表達vWF, N-鈣黏蛋白單克隆抗體可減少vWF 的表達, 而細胞松弛素D 和地塞米松對vWF的表達無明顯影響。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11:5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6頁 上一頁 1 2 3 ... 6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