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總結腕管區(qū)指屈肌腱損傷后采用手掌側小切口尋找肌腱遠斷端的方法及修復肌腱療效。 方法 2002 年1 月- 2007 年10 月,收治銳器切割傷致腕管區(qū)指屈肌腱損傷38 例。男29 例,女9 例;年齡22 ~ 48 歲,平均35 歲。傷后1 ~ 12 h 入院。損傷肌腱:拇長屈肌腱12 例,示指深、淺屈肌腱10 例,中指淺屈肌腱3 例,環(huán)指屈肌腱3 例,示、中指深、淺肌腱10 例。腕部均為橫形傷口。合并正中神經損傷21 例,橈動脈損傷6 例,尺動脈、尺神經損傷3 例。術中于掌側腱鞘區(qū)與手掌區(qū)間遠側掌橫紋處作一橫形長約0.5 cm 切口,尋找回縮肌腱遠斷端并逆行原路回送,與其近斷端進行端端吻合。同時處理合并損傷。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現(xiàn)手指缺血壞死,尺、橈動脈搏動均可觸及。36例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36 個月,平均14 個月。術后2 ~ 4 個月根據美國手外科學會推薦的總主動活動度法評價術后療效,優(yōu)23 例,良9 例,可2 例,差2 例,優(yōu)良率83.3%。21 例正中神經損傷者功能均恢復;3 例尺神經損傷者中1 例尺神經功能改善,2 例尺神經功能未恢復。 結論 腕管區(qū)指屈肌腱損傷后,采用手掌側小切口尋找回縮的屈肌腱遠斷端手術操作簡便可行,且不影響肌腱修復效果。
目的 探討成人高位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解剖形態(tài)學異常,為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提供解剖學依據。 方法 1997 年5 月- 2008 年7 月,收治49 例(57 髖)Hartofilakidis Ⅲ型成人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男6 例,女43 例;年齡18 ~ 56 歲,平均29.4 歲。左側24 髖,右側33 髖。通過術前X 線片、CT 以及術中觀察,測量患髖(脫位組,n=57)股骨長度、峽部、股骨頭垂直高度、頸干角、偏心距、前傾角、髓腔閃爍指數(shù)、髖臼前后徑、髖臼后壁厚度、髖臼深徑,術中觀察患髖關節(jié)情況,測量髖臼前后徑、髖臼深徑。以上觀察指標與健側正常髖(對照組,n=41)進行比較。 結果 X 線片顯示術前脫位高度為(45.41 ± 2.15)mm,雙下肢不等長(40.41 ± 2.02)mm。脫位組股骨峽部及股骨頭垂直高度短縮,頸干角及偏心距變小,股骨前傾角增大。CT 顯示脫位組股骨髓腔閃爍指數(shù)gt; 4.7,根據Noble 等分類股骨為漏斗形;髖臼前后徑變小,髖臼后壁增厚,髖臼深徑較淺。以上測量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中測量髖臼前后徑為(32.98 ± 1.02)mm,髖臼深徑為(14.21 ± 0.56)mm,與術前影像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髖臼內充滿脂肪和纖維組織。40 例坐骨神經走行發(fā)生改變,為向上外側。 結論 成人高位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行THA 時,應充分考慮其解剖形態(tài)學變異,向髖臼后上方擴臼,避免過大擴髓造成股骨骨折,并選擇合適或特制的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