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擴大頸前路椎管減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2 年2 月- 2006 年8 月,收治脊髓型頸椎病患者45 例,采用擴大頸前路椎管減壓、自體髂骨植骨、鈦板內固定術治療。其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55 ~ 77 歲,平均61.5 歲。病程6 ~ 45 個月,平均19.2 個月。單節(jié)段36 例,雙節(jié)段9 例,其中相鄰節(jié)段不穩(wěn)11 例。JOA 脊髓功能評分為(10.60 ± 0.32)分,其中5 ~ 8 分24 例,9 ~ 12 分18 例,13 ~ 16 分3 例。 結果 所有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未發(fā)生椎動脈損傷、神經損傷、腦脊液漏、血腫、感染、鈦板螺釘折斷、植入物滑脫等并發(fā)癥。45 例獲10 ~ 51個月隨訪,平均24.6 個月。植骨均于術后6 ~ 9 個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JOA 脊髓功能評分為(15.20 ± 0.17)分,其中5 ~ 8 分3 例,9 ~ 12 分10 例,13 ~ 16 分28 例,17 分4 例,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 結 論 擴大頸前路椎管減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具有操作簡便、減壓徹底、并發(fā)癥少、臨床效果滿意等優(yōu)點。
目的 探討以去細胞的周圍神經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為支架,復合攜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質粒DNA,橋接修復大鼠坐骨神經缺損的效果。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作為供體,用化學萃取方法獲得去細胞的周圍神經ECM支架,黏附攜帶VEGF的質粒DNA,制備VEGF基因活化基質(gene-activated matrix, GAM),用于體內實驗。將30只雌性Wistar大鼠制備坐骨神經缺損動物模型,再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只。A組用VEGFGAM修復,B組用浸浴多聚賴氨酸的ECM支架修復,C組為自體神經移植修復。術后12周,采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光鏡、透射電鏡等形態(tài)學方法及神經電生理學方法評價再生神經功能。結果 VEGF-GAM作為一種局部的基因緩釋系統(tǒng)釋放VEGF,表達12周以上。術后12周,A組前角運動神經元存活率為79.13%±2.53%,C組為75.26%±4.48%,二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為56.09%±1.89%,A、C組均優(yōu)于B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遠端再生神經軸突數為13 463±794個/mm2,較C組16 809±680個/mm2差,但優(yōu)于B組10 260±1 117個/mm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動作電位傳導速度為16.44±1.65 m/s,較C組23.79±2.75 m/s差,優(yōu)于B組12.87±1.42 m/s,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腓腸肌濕重恢復率為71.40%±3.05%,較C組87.00%±1.87%差,優(yōu)于B組50.00%±4.9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坐骨神經指數恢復至39.37%±4.81%,較C組26.27%±2.71%差,優(yōu)于B組46.93%±2.9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VEGF GAM可促進大鼠坐骨神經功能的恢復,但效果差于自體神經移植。
目的 探索一種治療股骨頭早期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的新方法。方法 69只AVNFH造模成功后的新西蘭大白兔,隨機分成3組。A組,脫蛋白骨(deproteinized bone,DPB)復合pcDNA3.1/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VEGF165)質粒植入壞死的股骨頭內;B組植入DPB;C組僅在股骨頭內鉆一隧道。術后3 d,1、2、4、8和16周切取股骨頭標本。用RTPCR檢測VEGF165 mRNA的表達;Western blot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VEGF165蛋白的表達;X線片觀察成骨情況;組織形態(tài)學分析血管發(fā)生和新骨形成情況。結果 A組術后3 d即有VEGF165 mRNA的表達,術后1周達高峰,表達時間超過3周;術后2、4和8周Ⅰ型膠原的面積積分光密度值分別為0.29±0.11、0.55±0.13和0.67±0.10 IOD/μm2,與B、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X線片示A組骨痂形成早且多,B組術后4、8周骨痂少于A組,C組骨痂生成不明顯;術后2周和4周A組血管面積積分光密度值分別為0.33±0.10和0.57±0.16 IOD/μm2,與B、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 結論 VEGF165基因轉染可促進局部血管的早期形成,DPB-VEGF165復合物可增加骨形成。DPB聯合VEGF165基因治療為骨壞死的修復提供了理論基礎。
目的 探討異體周圍神經段皮下包埋對坐骨神經再生的影響?!》椒ā?Wistar大鼠 30只 ,雄性。 6只為供體 (C組 ) ,余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 (A組 ) 12只 ,于右大腿后側皮下行異體坐骨神經 (15 mm)包埋 ,2周后取出 ,修整為 10 mm的片段移植于左側新鮮的坐骨神經缺損處 (10 m m)。對照組 (B組 ) 12只 ,于右腿相應部位皮膚切口直接縫合 ,左側新鮮坐骨神經 (10 mm)原位吻合。術后 2、4、8和 14周行組織學觀察 ,14周作電生理測定和電鏡觀察?!〗Y果 術后 2周 ,A組炎性反應稍重于 B組 ;至 4周時兩組的炎性反應程度相似 ,近端少許膠原纖維增生 ;8周時兩組的炎性反應基本停止 ,膠原纖維增生稍明顯 ;14周時兩組神經外膜構成完整 ,束膜、內膜結構無明顯差異。再生大量的有髓神經纖維及少量的無髓神經纖維。髓鞘結構完整。再生軸突數目、面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束膜厚度、分布及范圍相似。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峰值及潛伏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 .0 5 )。 結論 皮下包埋的異體周圍神經段雖有一定的炎性反應 ,但仍具有與自體神經移植相似的神經再生引導作用。
近3年來,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用2%磺胺嘧啶銀(SD-Ag)霜封套治療手指損傷48例。傷指創(chuàng)面最大1.5cm×2.5cm,最小0.3cm×0.3cm。平均隨訪5.6個月,所有傷指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無感染及壞死等并發(fā)癥。傷指愈合時間最短7天,最長25天,平均14.25天。實驗及臨床資料表明,SD-Ag霜有降低感染,減少炎癥反應及瘢痕形成,促進肉芽及表皮生長作用。該法有簡便、經濟、復工時間短等優(yōu)點。
目的 探討人工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jié)彌漫型色素絨毛結節(jié)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方法和療效。 方法 2002 年11 月- 2009 年5 月,收治11 例晚期膝關節(jié)彌漫型PVNS 患者。男3 例,女8 例;年齡42 ~ 63 歲,平均 51.2 歲。病程2.5 ~ 10.0 年,平均5.2 年。均為單膝發(fā)病,左膝7 例,右膝4 例。9 例有膝關節(jié)外傷史,2 例無明顯誘因。術前關節(jié)活動度為(90.1 ± 17.2)°。膝關節(jié)功能按照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SS)評分為(68.9 ± 8.7)分?;颊呔诨で宄g后行人工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 結果 1 例術后6 d 切口皮下淺部感染,經清創(chuàng)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1 例膝關節(jié)屈伸受限,1 例腓總神經出現不完全麻痹,1 例患側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3 ~ 102 個月,中位時間 38 個月。2 例自覺膝關節(jié)慢性疼痛,對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未作處理。術后12 個月1 例復發(fā),二次手術后未見復發(fā)。X 線片檢查示未見假體周圍透亮線、假體松動、下沉及骨溶解等跡象。末次隨訪時,關節(jié)活動度為(109.1 ± 18.6)°,HSS 評分為(86.7 ± 9.3)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獲優(yōu)6 例,良3 例,可1 例,差1 例,優(yōu)良率為81.8%。 結論 人工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同時行滑膜徹底切除術治療晚期膝關節(jié)彌漫型PVNS,可較好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復發(fā)率較低,臨床療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