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成翼娟. 八十年代華西護理人的青春 —— 成長和歷練,從五個印象深刻的故事說起.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9, 33(9): 1200-1202. doi: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我和新中國同歲,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八十年代華西人的故事應該是 70 后、80 后的人來講,為什么讓我來講呢?其實,我是一名正宗的華西醫(yī)二代 80 后。我的父親 1939 年從華西畢業(yè),我的母親曾經是仁濟醫(yī)院的一名護士。從小到大,華西給我的印象是“了不起”,因為小時候聽到父母一說起華西,他們就非常自豪,也讓我一直對這里充滿了向往。
我于 1968 年參加工作,在大山里(四川綿陽平武)工作了 15 年。直到 1983 年來到華西醫(yī)院,也開啟了我職業(yè)生涯一個全新階段。這個新的階段,讓我明顯感覺到了差距,是山區(qū)小醫(yī)院和城市大醫(yī)院的差距,是一個 34 歲的護士能夠做什么行動上的差距,是去想怎么做才做得更好思維上的差距。所以,作為 80 后才加入華西的我,下面就談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第 1 個故事:嚴格的專業(yè)歷練帶來快速的成長
夜班是每一個護士都要面對的,當時華西的夜班一個護士要護理 50 個病人,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就拿最不起眼的發(fā)便盆、便壺這件事來說,一些細節(jié)就能體現出護理的專業(yè)和對患者的關心。每天,我們在晚上 9:00 鐘開始發(fā)便盆,發(fā)的時候要注意,把便盆和便壺放在凳子上后要摸一摸,看看病人躺在病床上能不能一伸手就能拿到,到了半夜還要輕輕去提一提,看需不需要倒掉。
而夜班最怕的就是接電話,因為電話一響就表示要收急診病人,常規(guī)的工作節(jié)奏就會被打亂,尤其在面對緊急搶救的急診病人時,需要用最快的速度用和最好的狀態(tài)去應對——病人突發(fā)緊急的狀況該怎么辦,人手不夠時該如何協(xié)調,怎樣保證其他護理工作的正常運行……。在這些時刻就有了很多思考,而這些思考和經歷在潛移默化中,都成為了自己快速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華西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有最嚴厲的老師和最好的護士長,這些都是成長的助推劑。跟你們一樣,當時作為一名“大齡青年”的新華西人來說,我一樣很怕早交班。因為一到這個時候,護士長就會對每個病人的情況提問,一不小心問題就會提到你的身上,一個早交班下來一身冷汗、面紅耳赤都是常態(tài)。而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己也開始有了歷練和成長,這種氛圍有了催人上進的動力,再加上華西有最好的學習資源,只要你足夠努力,只要你有學習的愿望,在華西,醫(yī)院會給你很多平臺。我也是這樣,34 歲從一名普通護士開始,上夜班、從頭開始學習、關心病人、熱愛工作,有了一步一步的成長。在面對工作壓力的同時還要面對生活的壓力,當時我住的是大學對面的男生宿舍,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怎么來了會住到男生宿舍去,但這就是我們剛剛起步的經歷,真實而且記憶深刻。但我想這些困難和問題,對華西人來說都不在話下。
第 2 個故事:風雨兼程的 1990 三甲評審
1990 年,華西醫(yī)院開始三甲評審了,我當時在護理部做干事,那個時候沒有電腦,大量的資料都需要手寫。因為評審的很多資料都需要我去完成,我常常會被當時的唐孝達院長隨機“抽考”。
那時整理資料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我們有 1 235 張床位、626 位護士,其中大專生只有 38 位,占 6% 的比例,當時護士的數量和質量與國內的好醫(yī)院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華西有 4 000 多張床位,有近 4 000 名護士,本科生的比例接近 70%,近 200 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在護理的臨床一線。這是華西很值得驕傲的,雖然過程很艱辛,但總能讓我們看到目標,看到方向,讓我們一直走在追夢的路上。
第 3 個故事:吃了一頓終身難忘的麥當勞
你們可能不知道,90 年代的華西沒有那么好的資源,也沒有那么好的條件,1993 年華西外科樓奠基時禮儀服裝還是借來的,很不合身,我們把它叫做“海軍藍”。更難忘的是,在外科大樓竣工后,所有的外科病人都搬到這棟樓里,當時外科金立人主任請我們所有參加搬病人、調病房的醫(yī)務人員吃了一頓麥當勞。要知道,在當時麥當勞可是洋快餐,對成都的人來講都還很稀罕,很奢侈,這頓飯吃得像過年一樣,大家欣喜若狂!
第 4 個故事:一臺晚會兩個亮點
我們護理是 1993 年招收的第 1 屆本科生,在 1998 年他們畢業(yè)時,我們聯合成都電視臺做了一臺特別的晚會,特別在兩個地方:第一,在錄制現場給這一年畢業(yè)的學生綬帽,雖然對護理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動作,沒有啥新意,但對普通大眾來說,這樣的儀式還是很少見。第二,我們抬了兩張病床到現場去,讓護士和病人家屬比賽鋪床。我們想通過這樣的形式告訴社會、告訴大家,護理是有專業(yè)的,即使是在鋪床這樣一件小事上,也能體現出我們的專業(yè)價值。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比賽結束時,主持人采訪家屬有什么體會時,病人家屬回答:“護理的確不容易,華西的護士的確很專業(yè)?!比绻阍诂F場就看到這位家屬鋪床時,圍著病床團團轉,一會兒左邊一會兒右邊,總把床鋪不好。
現在華西護士早就不再用傳統(tǒng)方式鋪床了,但在那時我們每天早上的晨間護理鋪床時,大單中線要對齊,四角要緊扎;夏天還要一個一個床整理蚊帳。隨后我們很快有了創(chuàng)新,將床單變成了床罩,還把統(tǒng)一的白色被套、大單、枕套做了顏色的調整,讓醫(yī)院、病房變得更加溫馨。
第 5 個故事:把握每一次“露臉”的機會
華西護理能夠走到今天,跟我們珍惜每一次“露臉”的機會密不可分。
2000 年,華西護理在全國平臺上嶄露頭角。雖然已經過去 19 年了,但一講到這件事我還是很激動。當時原衛(wèi)生部護理中心在成都開會,那會兒沒有比較好的接待場所,就請當時的張肇達校長特批在學校逸夫樓舉辦這場活動。會議結束后是參會者參觀華西醫(yī)院的環(huán)節(jié),近 800 名來自全國各大醫(yī)院的護理部主任在我們科護士長有序安排和引導下,僅用了 10 分鐘就被快速分組,離開學校會場來到醫(yī)院,整個過程秩序井然,體現出華西護理的管理和團隊精神,也讓同行們刮目相看。這是華西護理團隊第一次在全國同仁面前的“亮劍”,至今還被傳為美談。
當時在天使演播廳隆重舉行了一臺“醫(yī)療改革·護理管理研討會”為主題的晚會。最后一個節(jié)目就是全院護士長們高唱《同一首歌》,于是華西護理在全國悄悄地有了名氣。過去我剛當主任時(1993 年),有人問我:華西是不是在重慶?我很生氣,華西那么大的名氣,那么悠久的歷史,怎么會不知道?怎么會說在重慶?也正是這樣,我們更加注重華西的管理,華西護理團隊的管理,華西的一個一個管理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把握住每一個機會,讓我們終于并一直處于了領先的地位。
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我們在 1997 年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就開始創(chuàng)新,成立了質控辦,把非常態(tài)的質控檢查改為常態(tài),對護理質量標準、質量評價做了有效的探索,這在當時甚至現在都很少見。因此,在 2005 年我們獲得了原衛(wèi)生部的指令課題《中國護理質量評價體系、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的研究》。這些成績和認可,是因為華西護理人努力加上華西的好平臺以及領導的重視、培養(yǎng)的結果。而對我們來說,這些都還遠遠不夠,華西護理還一直在前進。
① 基于護士能力培養(yǎng)為基礎的華西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我們在全國率先完成基于護士能力培養(yǎng)為基礎的華西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早在 2000 年就開始做護士績效改革,2004 年專科護士的培訓,2006 年在國家還沒有要求做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之前就早已開始。我們始終處于領先的地位,所以也就奠定和成就了今天。
② 優(yōu)質護理服務。2010 年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華西做出了不一樣的特色——整個行動覆蓋全院,還呈現了醫(yī)護一體化加速外科康復、延伸護理、多學科聯合等亮點。這些實實在在的做法和成效,也讓我們獲得了重點學科的建設項目,為爭取一級學科打下了基礎。
③ 5.12 大型護理義診。每年 5.12 之前我們會開展大型護理專家的義診活動,在全國產生了極好的影響。同時因為 2008 年的汶川地震,華西的災害護理奠定了學科的基礎,也決定了我們在全國災害護理處于領先地位。
說了那么多,再回到我自己,在華西的平臺上和華西同步成長。2000 年我破格晉升了正高,2001 年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在 2006 年—2016 年任四川省護理學會的理事長,由華西人來做四川省護理學術的領軍,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而這一次,我們有了自己的專業(yè)地位和學術引領。
因為汶川地震的相關研究,第一次我作為全國護士的代表 2009 年進入中南海,受到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接見。更榮幸的是,在 2013 年獲得了第 44 屆南丁格爾獎章,由我們的習近平主席親自頒獎。最后我自己總結的是:從 1983 年進入華西至今,我感恩時代、感恩華西,也感恩自己的護理專業(yè),讓我有了一雙可以飛得更高、更遠的翅膀。
我和新中國同歲,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八十年代華西人的故事應該是 70 后、80 后的人來講,為什么讓我來講呢?其實,我是一名正宗的華西醫(yī)二代 80 后。我的父親 1939 年從華西畢業(yè),我的母親曾經是仁濟醫(yī)院的一名護士。從小到大,華西給我的印象是“了不起”,因為小時候聽到父母一說起華西,他們就非常自豪,也讓我一直對這里充滿了向往。
我于 1968 年參加工作,在大山里(四川綿陽平武)工作了 15 年。直到 1983 年來到華西醫(yī)院,也開啟了我職業(yè)生涯一個全新階段。這個新的階段,讓我明顯感覺到了差距,是山區(qū)小醫(yī)院和城市大醫(yī)院的差距,是一個 34 歲的護士能夠做什么行動上的差距,是去想怎么做才做得更好思維上的差距。所以,作為 80 后才加入華西的我,下面就談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第 1 個故事:嚴格的專業(yè)歷練帶來快速的成長
夜班是每一個護士都要面對的,當時華西的夜班一個護士要護理 50 個病人,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就拿最不起眼的發(fā)便盆、便壺這件事來說,一些細節(jié)就能體現出護理的專業(yè)和對患者的關心。每天,我們在晚上 9:00 鐘開始發(fā)便盆,發(fā)的時候要注意,把便盆和便壺放在凳子上后要摸一摸,看看病人躺在病床上能不能一伸手就能拿到,到了半夜還要輕輕去提一提,看需不需要倒掉。
而夜班最怕的就是接電話,因為電話一響就表示要收急診病人,常規(guī)的工作節(jié)奏就會被打亂,尤其在面對緊急搶救的急診病人時,需要用最快的速度用和最好的狀態(tài)去應對——病人突發(fā)緊急的狀況該怎么辦,人手不夠時該如何協(xié)調,怎樣保證其他護理工作的正常運行……。在這些時刻就有了很多思考,而這些思考和經歷在潛移默化中,都成為了自己快速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華西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有最嚴厲的老師和最好的護士長,這些都是成長的助推劑。跟你們一樣,當時作為一名“大齡青年”的新華西人來說,我一樣很怕早交班。因為一到這個時候,護士長就會對每個病人的情況提問,一不小心問題就會提到你的身上,一個早交班下來一身冷汗、面紅耳赤都是常態(tài)。而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己也開始有了歷練和成長,這種氛圍有了催人上進的動力,再加上華西有最好的學習資源,只要你足夠努力,只要你有學習的愿望,在華西,醫(yī)院會給你很多平臺。我也是這樣,34 歲從一名普通護士開始,上夜班、從頭開始學習、關心病人、熱愛工作,有了一步一步的成長。在面對工作壓力的同時還要面對生活的壓力,當時我住的是大學對面的男生宿舍,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怎么來了會住到男生宿舍去,但這就是我們剛剛起步的經歷,真實而且記憶深刻。但我想這些困難和問題,對華西人來說都不在話下。
第 2 個故事:風雨兼程的 1990 三甲評審
1990 年,華西醫(yī)院開始三甲評審了,我當時在護理部做干事,那個時候沒有電腦,大量的資料都需要手寫。因為評審的很多資料都需要我去完成,我常常會被當時的唐孝達院長隨機“抽考”。
那時整理資料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我們有 1 235 張床位、626 位護士,其中大專生只有 38 位,占 6% 的比例,當時護士的數量和質量與國內的好醫(yī)院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華西有 4 000 多張床位,有近 4 000 名護士,本科生的比例接近 70%,近 200 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在護理的臨床一線。這是華西很值得驕傲的,雖然過程很艱辛,但總能讓我們看到目標,看到方向,讓我們一直走在追夢的路上。
第 3 個故事:吃了一頓終身難忘的麥當勞
你們可能不知道,90 年代的華西沒有那么好的資源,也沒有那么好的條件,1993 年華西外科樓奠基時禮儀服裝還是借來的,很不合身,我們把它叫做“海軍藍”。更難忘的是,在外科大樓竣工后,所有的外科病人都搬到這棟樓里,當時外科金立人主任請我們所有參加搬病人、調病房的醫(yī)務人員吃了一頓麥當勞。要知道,在當時麥當勞可是洋快餐,對成都的人來講都還很稀罕,很奢侈,這頓飯吃得像過年一樣,大家欣喜若狂!
第 4 個故事:一臺晚會兩個亮點
我們護理是 1993 年招收的第 1 屆本科生,在 1998 年他們畢業(yè)時,我們聯合成都電視臺做了一臺特別的晚會,特別在兩個地方:第一,在錄制現場給這一年畢業(yè)的學生綬帽,雖然對護理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動作,沒有啥新意,但對普通大眾來說,這樣的儀式還是很少見。第二,我們抬了兩張病床到現場去,讓護士和病人家屬比賽鋪床。我們想通過這樣的形式告訴社會、告訴大家,護理是有專業(yè)的,即使是在鋪床這樣一件小事上,也能體現出我們的專業(yè)價值。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比賽結束時,主持人采訪家屬有什么體會時,病人家屬回答:“護理的確不容易,華西的護士的確很專業(yè)?!比绻阍诂F場就看到這位家屬鋪床時,圍著病床團團轉,一會兒左邊一會兒右邊,總把床鋪不好。
現在華西護士早就不再用傳統(tǒng)方式鋪床了,但在那時我們每天早上的晨間護理鋪床時,大單中線要對齊,四角要緊扎;夏天還要一個一個床整理蚊帳。隨后我們很快有了創(chuàng)新,將床單變成了床罩,還把統(tǒng)一的白色被套、大單、枕套做了顏色的調整,讓醫(yī)院、病房變得更加溫馨。
第 5 個故事:把握每一次“露臉”的機會
華西護理能夠走到今天,跟我們珍惜每一次“露臉”的機會密不可分。
2000 年,華西護理在全國平臺上嶄露頭角。雖然已經過去 19 年了,但一講到這件事我還是很激動。當時原衛(wèi)生部護理中心在成都開會,那會兒沒有比較好的接待場所,就請當時的張肇達校長特批在學校逸夫樓舉辦這場活動。會議結束后是參會者參觀華西醫(yī)院的環(huán)節(jié),近 800 名來自全國各大醫(yī)院的護理部主任在我們科護士長有序安排和引導下,僅用了 10 分鐘就被快速分組,離開學校會場來到醫(yī)院,整個過程秩序井然,體現出華西護理的管理和團隊精神,也讓同行們刮目相看。這是華西護理團隊第一次在全國同仁面前的“亮劍”,至今還被傳為美談。
當時在天使演播廳隆重舉行了一臺“醫(yī)療改革·護理管理研討會”為主題的晚會。最后一個節(jié)目就是全院護士長們高唱《同一首歌》,于是華西護理在全國悄悄地有了名氣。過去我剛當主任時(1993 年),有人問我:華西是不是在重慶?我很生氣,華西那么大的名氣,那么悠久的歷史,怎么會不知道?怎么會說在重慶?也正是這樣,我們更加注重華西的管理,華西護理團隊的管理,華西的一個一個管理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把握住每一個機會,讓我們終于并一直處于了領先的地位。
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我們在 1997 年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就開始創(chuàng)新,成立了質控辦,把非常態(tài)的質控檢查改為常態(tài),對護理質量標準、質量評價做了有效的探索,這在當時甚至現在都很少見。因此,在 2005 年我們獲得了原衛(wèi)生部的指令課題《中國護理質量評價體系、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的研究》。這些成績和認可,是因為華西護理人努力加上華西的好平臺以及領導的重視、培養(yǎng)的結果。而對我們來說,這些都還遠遠不夠,華西護理還一直在前進。
① 基于護士能力培養(yǎng)為基礎的華西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我們在全國率先完成基于護士能力培養(yǎng)為基礎的華西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早在 2000 年就開始做護士績效改革,2004 年專科護士的培訓,2006 年在國家還沒有要求做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之前就早已開始。我們始終處于領先的地位,所以也就奠定和成就了今天。
② 優(yōu)質護理服務。2010 年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華西做出了不一樣的特色——整個行動覆蓋全院,還呈現了醫(yī)護一體化加速外科康復、延伸護理、多學科聯合等亮點。這些實實在在的做法和成效,也讓我們獲得了重點學科的建設項目,為爭取一級學科打下了基礎。
③ 5.12 大型護理義診。每年 5.12 之前我們會開展大型護理專家的義診活動,在全國產生了極好的影響。同時因為 2008 年的汶川地震,華西的災害護理奠定了學科的基礎,也決定了我們在全國災害護理處于領先地位。
說了那么多,再回到我自己,在華西的平臺上和華西同步成長。2000 年我破格晉升了正高,2001 年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在 2006 年—2016 年任四川省護理學會的理事長,由華西人來做四川省護理學術的領軍,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而這一次,我們有了自己的專業(yè)地位和學術引領。
因為汶川地震的相關研究,第一次我作為全國護士的代表 2009 年進入中南海,受到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接見。更榮幸的是,在 2013 年獲得了第 44 屆南丁格爾獎章,由我們的習近平主席親自頒獎。最后我自己總結的是:從 1983 年進入華西至今,我感恩時代、感恩華西,也感恩自己的護理專業(yè),讓我有了一雙可以飛得更高、更遠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