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西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科(四川成都,610041);

臂叢神經損傷或小兒麻痹后遺癥,因肌肉麻痹導致旋后功能障礙,影響手功能的發(fā)揮。為了尋找重建旋后功能的動力肌,解剖觀察了50側成年男尸的橈側腕屈肌。發(fā)現(xiàn)該肌有多源性血管供血,主要來自肱動脈和橈動脈。由正中神經肌支支配肌肉運動;只要保留近側1/3肌腹便能保證全肌的血液供應及神經支配。根據(jù)解剖資料,設計了用橈側腕屈肌遠側2/3段,經前臂尺側到橈背側,將肌腱于前臂極度旋后位,固定在橈骨莖突近端6 cm~10 cm的橈骨干上。臨床應用4例,經平均3.2年隨訪,旋后功能恢復良好。認為,在尺側腕屈肌、旋前圓肌麻痹,或需用來重建其它運動功能時,是選擇橈側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最佳適應證

引用本文: 楊志明,黃富國,張世瓊,項舟. 橈側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1998, 12(6): 336-338. doi: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