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雪梅, 周娟, 叶远馨, 杨炼, 周易, 陆小军, 应斌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丙型肝炎患者 HCV 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特点的研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 17(5): 511-516. doi: 10.7507/1672-2531.201611041 复制
丙型肝炎(HCV)是一种传染性肝病,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HCV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单链 RNA 病毒,由于病毒聚合酶的高突变率和病毒的高周转率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病毒变种被分为七种基因型(以阿拉伯数字依次 1~7 表示)及至少 67 种亚型(以 a、b、c 等标记)[1]。基因型 1、2、3 呈全球性分布,而 4、5、6 基因型更易集中在特定区域。其中,4 基因型和 5a 亚型主要分别分布在中东国家和南非北部地区,6 基因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和越南[2,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有 3% 的人感染 HCV[4,5]。HCV患者的药物治疗需以病毒基因型为基础,针对性个体化用药,从而达到有效经济地治疗。目前,四川地区大样本的 HCV 基因分型研究甚少,为对本地区 HCV 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HCV患者的 HCV 进行基因分型,探讨其在 HCV 治疗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 2011 年 3 月 3 日至 2016 年 9 月 3 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急)诊及住院进行 HCV 基因分型检测HCV患者 5 234 例。选取 HCV 成功分型患者 4 520 例(86.36%)进行研究,其中男性 2 153 例,年龄 7~87 岁,平均年龄 45.35 岁,女性 2 367 例,年龄 8~82 岁,平均年龄 45.00 岁。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6]诊断标准,血清 HCV-RNA、HCV 抗体均为阳性。
1.2 HCV 基因分型测定
采用巢式 PCR 对 HCV 5’-UTR 区域进行逆转录测序分型,测序仪器为美国 AB 公司提供的 3500 型 DNA 测序仪,使用上海申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 HCV 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测定,测序结果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计算分析得出 HCV 基因型及亚型。
1.3 HCV-RNA 定量测定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测定患者血清中的 HCV-RNA 载量,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利用罗氏 480 荧光定量 PCR 分析仪进行测定。
1.4 HCV 抗体检测
采用化学发光定量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 HCV-IgG 型和 HCV-IgM 型混合抗体,由罗氏公司提供化学发光 HCV 抗体试剂盒,使用 P170 或 P601 罗氏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测定。
1.5 ALT、AST、GGT 测定
采用酶速率反应比色法,由罗氏公司提供 ALT、AST、GGT 检测试剂盒,使用 P800 罗氏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基线 ALT、AST、GGT 的值。
1.6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 HCV 基因型/亚型频率、HCV患者的肝功、病毒载量、肝硬化和 HCV/HBV 复合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4 520 例 HCV 基因型/亚型分布特点
4 520 例 HCV 患者HCV 检出 1、2、3、4、6 五种基因型和 23 种亚型(表 1),其中以 1 b、3b、1*、2a、3a、6a 六种基因型/亚型为主,分别占 66.42%(3 002/4 520)、8.01%(362/4 520)、6.57% (297/4 520)、4.54%(205/4 520)、4.29%(194/4 520)、3.41%(154/4 520)。本次研究除检出上述主要基因型/亚型外,还检出 2b、2f、2q、3g、3i 等少见亚型和混合型。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 1b、3b、1*、2a、3a、6a 合计 93.23%(4 214/4 520),以下主要对这六种基因型/亚型进行分析。

2.2 4 520 例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分布特点
HCV 基因型/亚型 1b、3b、1*、2a、3a、6a 在 4 520 例 HCV 患者中占 90% 以上,不同类别、性别、年龄患者的基因型/亚型分布特点见表 2。

六种主要基因型/亚型男性和女性中均以 1b 型为主,分别占 29.89%(1 351/4 520)和 36.53%(1 651/4 520),高于其余五种基因型,且女性中 1b 型比例高于男性。在男性中 HCV 基因型/亚型 3b、1*、3a、2a、6a 所占比例依次递减;但在女性中 3b 型与 1* 型所占比例大致相等,分别为 3.45%(156/4 520)、3.41%(154/4 520),2a 型所占比例 2.61%(118/4 520)高于 3a 型 1.79%(81/4 520),2a 型在女性中分布高于男性 HCV 患者,3a 型在女性中分布低于男性 HCV 患者。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在门(急)诊患者与住院患者中分布相似。不同年龄阶段,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分布有所不同,共同的是 1b 型占绝对优势,3b、3a、6a 三种亚型在年龄 30~45 岁间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在 60 岁以上患者中所占比例最低,1* 型和 2a 型在年龄 45~60 岁间分布高于其他年龄段。
2.3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患者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分析
为研究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与临床特点相关性,随机抽取其中 1 281 例患者,对 ALT、AST、GGT 和 HCV 病毒载量进行分析,最终纳入 844 例完整数据的患者,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3。其中住院患者 233 例,占 27.61%(233/844),门(急)诊患者 611 例,占 72.39%(611/844)。男性共 424 例,占 50.24%(424/844),平均年龄为 45.59±13.36 岁;女性共 420 例,占 49.76%(420/844),平均年龄 45.09±13.59 岁。

在男性中,ALT水平在不同 HCV 基因型/亚型依次为 6a>3a>3b>1*>2a>1b,中位数值分别为 104.00、92.00、84.50、79.00、57.00、52.00 U/L;在女性中,ALT水平依次为 3a>3b>1*>2a>1b>6a,中位数值分别为 77.00、74.00、63.00、53.00、50.00、40.00 U/L。
HCV 患者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对已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 4。纳入的 94 例肝硬化患者中,HCV 基因型/亚型 1b、3b、1*、3a、2a、6a 各型均有,其中 1b 型最高为 42 例,占 4.98%(42/844)。纳入的 6 例肝癌患者中,仅有 1b 和 3b 型检出,分别占 0.59%(5/844)、0.12%(1/844)。HCV 常与 HBV 共同感染,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 HBV/HCV 符合感染情况,结果见表 5。在 844 例 HCV 感染者中,复合感染患者共 53 例,占 6.28%(53/844),HCV 基因型/亚型各型均有检出,3a 型检出最高,占 1.42%(12/844)。


3 讨论
HCV 感染多呈隐匿性,易慢性化,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造成肝细胞持续性损伤,肝脏代偿功能强,不断增生修复,反复损伤修复易致肝硬化形成,最终可发展成肝癌。丙型肝炎呈全球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 HCV 均易感。由于 HCV 变异对以往的抗 HCV 药物产生耐药,丙肝的防治面临新挑战。目前,HCV 基因型呈多样化,据 WHO 修订的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7],HCV 的防治应基于 病毒基因型用药,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效果。HCV 基因型分布具有地域性、人种性差异[8-14],对某特定区域的丙肝的防治,应以该地区流行的 HCV 基因型为基础。为对本地区的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本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 HCV 主要基因型为 1b 型,占 66.42%,与文献结果一致[15],但在 6a 型分布排在第六,占 3.41%,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分布有明显差异[16-18]。本研究主要 HCV 基因亚型种类与国内沿海地区报道一致[10],与宁夏不同[19],宁夏地区以 3a 型为主,其次为 1b 型,而本地区以 1b 型为主,其次为 3b 型,这可能是由于民族差异引起。本次研究发现在本地区有不能成功分亚型的 1 型 HCV 基因型,文中以 1* 表示,而在以往本地或周边地区 HCV 基因型研究中直接省略了此型[20]。本研究发现该型所占比例较高,排在第三位,占 6.57%。HCV 基因型的分布除与地域、人种有关外,还与感染途径有关[21]。在我国云南与缅甸、越南相邻的地区由于毒品交易[22,23],该地区 HCV 基因型分布与四川及东南沿海地区有明显不同,一些少见基因型如 6u、6n 在该地区占较大比例。本研究发现的 HCV 基因型分布与海南岛原住民相比[24]也有明显不同,在海南岛 6a 型占主要,比例最高,而四川以 1b 型为主。本地区 HCV 基因型/亚型分布在性别、年龄上有差异,与先前报道一致[25],但具体分布与先前报道不同,多因研究人群地域性的差异引起。
本研究发现本地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 1b、3b、1*、2a、3a、6a 患者基线病毒载量水平无论男女,比例几乎相当,与部分文献报道一致[26],但却与林江等[27]的研究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差异导致的。ALT 无论性别、HCV 型别均高于正常参考值,6a 型男性 ALT 最高,而在女性中最低;6a 型女性 AST 值正常,GGT 值在女性中无论 HCV 型别均正常,而男性除 2a、6a 型外 GGT 值均偏高,可能与男性饮酒相关。HCV 感染进展多缓慢,感染后 20 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为 5%~15%[28],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感染者约 1.4%~10.0%[29,30];中年因输血感染者 18%~30%[28];儿童和年轻女性为 2%~4%[31]。本研究发现肝硬化在上述主要 HCV 基因型/亚型均有检出,合计 11.14%,与文献报道一致。HCV 相关的肝细胞性肝癌(HCC)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 1%~3%[32],本研究发现肝癌发生率为 0.71%,低于文献报道值,只有 1b、3b 型有检出,可能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有关。本研究还发现上述六种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均可与HBV复合感染,高于文献[33]报道值(4.11%),可能由于本次研究人群较局限有关,其他研究所选择人群是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另外与本地区 HBV 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有关。有研究[33]报道, HCV 和 HBV 复合感染更易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应密切关注此类患者。
本研究采用巢式 PCR 反应对 HCV 5’-UTR 区域进行逆转录测序分型,有文献报道此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 1 ~ 5 型,不适合用于亚型的检测及 1 型与 6 型的区分[34,35]。如其他试剂不能区分亚型,可采用基于核心区或 NS5B 区的 DNA 测序法[36]。本研究中 1* 型因方法学限制无法区分亚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亚型的分布,在接下的研究中还应对此型换用基于核心区或 NS5B 区的 DNA 测序法进行亚型分析。此外,本研究中肝癌样本例数偏少,在肝癌患者中 HCV 主要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具有局限性,国内关于肝癌患者 HCV 基因型分布特点研究文献尚未查见,国内多集中在 1b 型的机制和流行病学研究[37,38];国外 Silini 等[39]曾对 166 例肝细胞癌、219 例肝硬化和 593 例慢性丙型肝炎进行研究发现,肝细胞癌患者中 1b 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和肝硬化,国外关于 HCV 相关肝癌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发病率等流行病学特点[40-42],对肝癌患者 HCV 基因型分布特点甚少关注,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本研究发现在华西医院 HCV 患者HCV基因型分布具有多样化,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为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将来的研究可继续区分 1* 型及随访观察各型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丙型肝炎(HCV)是一种传染性肝病,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HCV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单链 RNA 病毒,由于病毒聚合酶的高突变率和病毒的高周转率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病毒变种被分为七种基因型(以阿拉伯数字依次 1~7 表示)及至少 67 种亚型(以 a、b、c 等标记)[1]。基因型 1、2、3 呈全球性分布,而 4、5、6 基因型更易集中在特定区域。其中,4 基因型和 5a 亚型主要分别分布在中东国家和南非北部地区,6 基因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和越南[2,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有 3% 的人感染 HCV[4,5]。HCV患者的药物治疗需以病毒基因型为基础,针对性个体化用药,从而达到有效经济地治疗。目前,四川地区大样本的 HCV 基因分型研究甚少,为对本地区 HCV 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HCV患者的 HCV 进行基因分型,探讨其在 HCV 治疗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 2011 年 3 月 3 日至 2016 年 9 月 3 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急)诊及住院进行 HCV 基因分型检测HCV患者 5 234 例。选取 HCV 成功分型患者 4 520 例(86.36%)进行研究,其中男性 2 153 例,年龄 7~87 岁,平均年龄 45.35 岁,女性 2 367 例,年龄 8~82 岁,平均年龄 45.00 岁。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6]诊断标准,血清 HCV-RNA、HCV 抗体均为阳性。
1.2 HCV 基因分型测定
采用巢式 PCR 对 HCV 5’-UTR 区域进行逆转录测序分型,测序仪器为美国 AB 公司提供的 3500 型 DNA 测序仪,使用上海申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 HCV 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测定,测序结果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计算分析得出 HCV 基因型及亚型。
1.3 HCV-RNA 定量测定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测定患者血清中的 HCV-RNA 载量,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利用罗氏 480 荧光定量 PCR 分析仪进行测定。
1.4 HCV 抗体检测
采用化学发光定量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 HCV-IgG 型和 HCV-IgM 型混合抗体,由罗氏公司提供化学发光 HCV 抗体试剂盒,使用 P170 或 P601 罗氏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测定。
1.5 ALT、AST、GGT 测定
采用酶速率反应比色法,由罗氏公司提供 ALT、AST、GGT 检测试剂盒,使用 P800 罗氏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基线 ALT、AST、GGT 的值。
1.6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 HCV 基因型/亚型频率、HCV患者的肝功、病毒载量、肝硬化和 HCV/HBV 复合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4 520 例 HCV 基因型/亚型分布特点
4 520 例 HCV 患者HCV 检出 1、2、3、4、6 五种基因型和 23 种亚型(表 1),其中以 1 b、3b、1*、2a、3a、6a 六种基因型/亚型为主,分别占 66.42%(3 002/4 520)、8.01%(362/4 520)、6.57% (297/4 520)、4.54%(205/4 520)、4.29%(194/4 520)、3.41%(154/4 520)。本次研究除检出上述主要基因型/亚型外,还检出 2b、2f、2q、3g、3i 等少见亚型和混合型。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 1b、3b、1*、2a、3a、6a 合计 93.23%(4 214/4 520),以下主要对这六种基因型/亚型进行分析。

2.2 4 520 例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分布特点
HCV 基因型/亚型 1b、3b、1*、2a、3a、6a 在 4 520 例 HCV 患者中占 90% 以上,不同类别、性别、年龄患者的基因型/亚型分布特点见表 2。

六种主要基因型/亚型男性和女性中均以 1b 型为主,分别占 29.89%(1 351/4 520)和 36.53%(1 651/4 520),高于其余五种基因型,且女性中 1b 型比例高于男性。在男性中 HCV 基因型/亚型 3b、1*、3a、2a、6a 所占比例依次递减;但在女性中 3b 型与 1* 型所占比例大致相等,分别为 3.45%(156/4 520)、3.41%(154/4 520),2a 型所占比例 2.61%(118/4 520)高于 3a 型 1.79%(81/4 520),2a 型在女性中分布高于男性 HCV 患者,3a 型在女性中分布低于男性 HCV 患者。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在门(急)诊患者与住院患者中分布相似。不同年龄阶段,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分布有所不同,共同的是 1b 型占绝对优势,3b、3a、6a 三种亚型在年龄 30~45 岁间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在 60 岁以上患者中所占比例最低,1* 型和 2a 型在年龄 45~60 岁间分布高于其他年龄段。
2.3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患者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分析
为研究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与临床特点相关性,随机抽取其中 1 281 例患者,对 ALT、AST、GGT 和 HCV 病毒载量进行分析,最终纳入 844 例完整数据的患者,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3。其中住院患者 233 例,占 27.61%(233/844),门(急)诊患者 611 例,占 72.39%(611/844)。男性共 424 例,占 50.24%(424/844),平均年龄为 45.59±13.36 岁;女性共 420 例,占 49.76%(420/844),平均年龄 45.09±13.59 岁。

在男性中,ALT水平在不同 HCV 基因型/亚型依次为 6a>3a>3b>1*>2a>1b,中位数值分别为 104.00、92.00、84.50、79.00、57.00、52.00 U/L;在女性中,ALT水平依次为 3a>3b>1*>2a>1b>6a,中位数值分别为 77.00、74.00、63.00、53.00、50.00、40.00 U/L。
HCV 患者最终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对已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 4。纳入的 94 例肝硬化患者中,HCV 基因型/亚型 1b、3b、1*、3a、2a、6a 各型均有,其中 1b 型最高为 42 例,占 4.98%(42/844)。纳入的 6 例肝癌患者中,仅有 1b 和 3b 型检出,分别占 0.59%(5/844)、0.12%(1/844)。HCV 常与 HBV 共同感染,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 HBV/HCV 符合感染情况,结果见表 5。在 844 例 HCV 感染者中,复合感染患者共 53 例,占 6.28%(53/844),HCV 基因型/亚型各型均有检出,3a 型检出最高,占 1.42%(12/844)。


3 讨论
HCV 感染多呈隐匿性,易慢性化,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造成肝细胞持续性损伤,肝脏代偿功能强,不断增生修复,反复损伤修复易致肝硬化形成,最终可发展成肝癌。丙型肝炎呈全球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 HCV 均易感。由于 HCV 变异对以往的抗 HCV 药物产生耐药,丙肝的防治面临新挑战。目前,HCV 基因型呈多样化,据 WHO 修订的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7],HCV 的防治应基于 病毒基因型用药,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效果。HCV 基因型分布具有地域性、人种性差异[8-14],对某特定区域的丙肝的防治,应以该地区流行的 HCV 基因型为基础。为对本地区的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本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 HCV 主要基因型为 1b 型,占 66.42%,与文献结果一致[15],但在 6a 型分布排在第六,占 3.41%,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分布有明显差异[16-18]。本研究主要 HCV 基因亚型种类与国内沿海地区报道一致[10],与宁夏不同[19],宁夏地区以 3a 型为主,其次为 1b 型,而本地区以 1b 型为主,其次为 3b 型,这可能是由于民族差异引起。本次研究发现在本地区有不能成功分亚型的 1 型 HCV 基因型,文中以 1* 表示,而在以往本地或周边地区 HCV 基因型研究中直接省略了此型[20]。本研究发现该型所占比例较高,排在第三位,占 6.57%。HCV 基因型的分布除与地域、人种有关外,还与感染途径有关[21]。在我国云南与缅甸、越南相邻的地区由于毒品交易[22,23],该地区 HCV 基因型分布与四川及东南沿海地区有明显不同,一些少见基因型如 6u、6n 在该地区占较大比例。本研究发现的 HCV 基因型分布与海南岛原住民相比[24]也有明显不同,在海南岛 6a 型占主要,比例最高,而四川以 1b 型为主。本地区 HCV 基因型/亚型分布在性别、年龄上有差异,与先前报道一致[25],但具体分布与先前报道不同,多因研究人群地域性的差异引起。
本研究发现本地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 1b、3b、1*、2a、3a、6a 患者基线病毒载量水平无论男女,比例几乎相当,与部分文献报道一致[26],但却与林江等[27]的研究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差异导致的。ALT 无论性别、HCV 型别均高于正常参考值,6a 型男性 ALT 最高,而在女性中最低;6a 型女性 AST 值正常,GGT 值在女性中无论 HCV 型别均正常,而男性除 2a、6a 型外 GGT 值均偏高,可能与男性饮酒相关。HCV 感染进展多缓慢,感染后 20 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为 5%~15%[28],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感染者约 1.4%~10.0%[29,30];中年因输血感染者 18%~30%[28];儿童和年轻女性为 2%~4%[31]。本研究发现肝硬化在上述主要 HCV 基因型/亚型均有检出,合计 11.14%,与文献报道一致。HCV 相关的肝细胞性肝癌(HCC)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 1%~3%[32],本研究发现肝癌发生率为 0.71%,低于文献报道值,只有 1b、3b 型有检出,可能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有关。本研究还发现上述六种 HCV 主要基因型/亚型均可与HBV复合感染,高于文献[33]报道值(4.11%),可能由于本次研究人群较局限有关,其他研究所选择人群是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另外与本地区 HBV 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有关。有研究[33]报道, HCV 和 HBV 复合感染更易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应密切关注此类患者。
本研究采用巢式 PCR 反应对 HCV 5’-UTR 区域进行逆转录测序分型,有文献报道此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 1 ~ 5 型,不适合用于亚型的检测及 1 型与 6 型的区分[34,35]。如其他试剂不能区分亚型,可采用基于核心区或 NS5B 区的 DNA 测序法[36]。本研究中 1* 型因方法学限制无法区分亚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亚型的分布,在接下的研究中还应对此型换用基于核心区或 NS5B 区的 DNA 测序法进行亚型分析。此外,本研究中肝癌样本例数偏少,在肝癌患者中 HCV 主要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具有局限性,国内关于肝癌患者 HCV 基因型分布特点研究文献尚未查见,国内多集中在 1b 型的机制和流行病学研究[37,38];国外 Silini 等[39]曾对 166 例肝细胞癌、219 例肝硬化和 593 例慢性丙型肝炎进行研究发现,肝细胞癌患者中 1b 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和肝硬化,国外关于 HCV 相关肝癌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发病率等流行病学特点[40-42],对肝癌患者 HCV 基因型分布特点甚少关注,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本研究发现在华西医院 HCV 患者HCV基因型分布具有多样化,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为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将来的研究可继续区分 1* 型及随访观察各型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