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光清, 吴昭萍, 李小波, 亓占中, 李硕, 梁颖隽, 吴明亚, 张琼, 袁娇, 夏志强, 李东, 陈秋伶, 王馨平, 白洪光. 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12): 1372-1377. doi: 10.7507/1672-2531.20150225 复制
肺癌是全世界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流行趋势日益严重。在我国,其也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 [1, 2]。肺癌发病机制复杂,除吸烟、空气污染等均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外,遗传易感性也与肺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肺癌的易感基因主要有P53 [3]、GSTM1 [4]、GSTT1、NOQ1 [5]等。此外,炎症因子与肺癌的相关性近年来也有报道,如IL-6基因。IL-6是重要的细胞因子成员之一,其参与了肿瘤发生的多种炎症反应过程。已有研究报道IL-6基因-634G/C多态性可能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 [6-8],但研究结论不统一。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病例-对照研究。
1.1.2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对照组为医院的非肺癌患者或健康人群。
1.1.3 暴露因素
IL-6基因-634G/C多态性。
1.1.4 结局指标
肺癌的发病风险。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原始研究数据无法提取;③ 仅有摘要而未找到全文的文献;④ 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⑤ 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0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包括肺癌、多态性、IL-6基因;英文检索词包括lung cancer、polymorphism、IL-6、interleukin-6。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1 polymorphism #2 lung cancer #3 IL-6 OR interleukin-6 #4 #1 AND #2 AND #3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和时间等;② 方法学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STREGA标准 [9]。STREGA标准包括:① 样本量充分与否;② 诊断标准交代清楚与否;③ 分组匹配情况;④ 对照组与病例组是否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WE;⑤ 基因检测方法合理与否;⑥ 数据充分与否。以上6项,每满足一项记为1分,总分≥ 3分者为质量可靠。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纳入研究的对照组基因型进行HWE检验,若P<0.05,则对照组基因型不符合HWE。然后分别计算5种遗传模型(GG+GC vs. CC,GG vs. CC+GC,GG vs. CC,GC vs. CC,G vs. C)下的遗传效应。采用OR值及其95%CI为合并分析效应量,以α=0.05为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432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 [1, 2, 10-18],共包括12个病例-对照研究,其中3 657例肺癌患者,4 100例对照。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GG+GC vs. CC
共纳入3 657例肺癌患者和4 100例对照。以基因型GG+GC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11,95%CI(0.89,1.39),P=0.37](图 2)。

2.3.2 GG vs. CC+GC
共纳入3 657例肺癌患者和4 100例对照。以基因型GG为暴露因素,基因型GC+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17,95%CI(0.88,1.55),P=0.27](图 3)。

2.3.3 GG vs. CC
共2 344例肺癌患者和2 760例对照。以基因型GG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27,95%CI(0.93,1.72),P=0.13](图 4)。

2.3.4 GC vs. CC
共纳入3 431例肺癌患者和3 876例对照。以基因型GC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12,95%CI(0.89,1.40),P=0.33](图 5)。

2.3.5 G vs. C
共纳入3 657例肺癌患者和4 100例对照。以基因型G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08,95%CI(0.89,1.30),P=0.43](图 6)。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具有相关性。IL-6基因-634G/C多态性可能是肺癌发病的风险因子。但是由于先前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本研究通过对既往有关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该多态性可能与肺癌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无论在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我们均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该结果提示IL-6可能不是肺癌易感性筛查的候选基因。由于本次Meta分析纳入研究多是基于亚洲人群,其中又以中国人种居多,因此本研究结果在推论到其他人种时需谨慎。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均是基于亚洲人种开展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异质性的来源可能与对照组的选择、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第三,本研究纳入文献均为已经发表的文献,其他未发表的文献未纳入,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总之,本研究发现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的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肺癌是全世界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流行趋势日益严重。在我国,其也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 [1, 2]。肺癌发病机制复杂,除吸烟、空气污染等均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外,遗传易感性也与肺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肺癌的易感基因主要有P53 [3]、GSTM1 [4]、GSTT1、NOQ1 [5]等。此外,炎症因子与肺癌的相关性近年来也有报道,如IL-6基因。IL-6是重要的细胞因子成员之一,其参与了肿瘤发生的多种炎症反应过程。已有研究报道IL-6基因-634G/C多态性可能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 [6-8],但研究结论不统一。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病例-对照研究。
1.1.2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对照组为医院的非肺癌患者或健康人群。
1.1.3 暴露因素
IL-6基因-634G/C多态性。
1.1.4 结局指标
肺癌的发病风险。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原始研究数据无法提取;③ 仅有摘要而未找到全文的文献;④ 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⑤ 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0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包括肺癌、多态性、IL-6基因;英文检索词包括lung cancer、polymorphism、IL-6、interleukin-6。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1 polymorphism #2 lung cancer #3 IL-6 OR interleukin-6 #4 #1 AND #2 AND #3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和时间等;② 方法学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STREGA标准 [9]。STREGA标准包括:① 样本量充分与否;② 诊断标准交代清楚与否;③ 分组匹配情况;④ 对照组与病例组是否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WE;⑤ 基因检测方法合理与否;⑥ 数据充分与否。以上6项,每满足一项记为1分,总分≥ 3分者为质量可靠。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纳入研究的对照组基因型进行HWE检验,若P<0.05,则对照组基因型不符合HWE。然后分别计算5种遗传模型(GG+GC vs. CC,GG vs. CC+GC,GG vs. CC,GC vs. CC,G vs. C)下的遗传效应。采用OR值及其95%CI为合并分析效应量,以α=0.05为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432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 [1, 2, 10-18],共包括12个病例-对照研究,其中3 657例肺癌患者,4 100例对照。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GG+GC vs. CC
共纳入3 657例肺癌患者和4 100例对照。以基因型GG+GC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11,95%CI(0.89,1.39),P=0.37](图 2)。

2.3.2 GG vs. CC+GC
共纳入3 657例肺癌患者和4 100例对照。以基因型GG为暴露因素,基因型GC+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17,95%CI(0.88,1.55),P=0.27](图 3)。

2.3.3 GG vs. CC
共2 344例肺癌患者和2 760例对照。以基因型GG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27,95%CI(0.93,1.72),P=0.13](图 4)。

2.3.4 GC vs. CC
共纳入3 431例肺癌患者和3 876例对照。以基因型GC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12,95%CI(0.89,1.40),P=0.33](图 5)。

2.3.5 G vs. C
共纳入3 657例肺癌患者和4 100例对照。以基因型G为暴露因素,基因型C为非暴露因素,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多态性与肺癌肿瘤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OR=1.08,95%CI(0.89,1.30),P=0.43](图 6)。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具有相关性。IL-6基因-634G/C多态性可能是肺癌发病的风险因子。但是由于先前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本研究通过对既往有关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该多态性可能与肺癌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无论在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我们均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该结果提示IL-6可能不是肺癌易感性筛查的候选基因。由于本次Meta分析纳入研究多是基于亚洲人群,其中又以中国人种居多,因此本研究结果在推论到其他人种时需谨慎。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均是基于亚洲人种开展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异质性的来源可能与对照组的选择、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第三,本研究纳入文献均为已经发表的文献,其他未发表的文献未纳入,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总之,本研究发现IL-6基因-634G/C多态性与肺癌的发病风险不具有相关性。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