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少文, 李龙. 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4, 23(8): 558-562. doi: 10.7507/1671-6205.202312047 复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发病后通常会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和咳痰等症状[1]。慢阻肺患者痰液通常呈现白色粘稠状,持续慢阻肺急性发作还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焦虑和全身无力。慢阻肺患者常常会出现2型呼吸衰竭,作为慢阻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会导致患者肺泡弹性下降,从而使肺部排气受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也会加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针对并发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临床以对症支持性治疗为主,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患者肺部通气状况并纠正患者缺氧状态[3]。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通过外源性施加正压来支持患者呼吸循环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4]。然而,长期佩戴面罩会导致面部压疮的发生,且正压支持治疗会刺激慢阻肺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痰液增多,从而增加了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风险[5]。此外,由于慢阻肺导致患者咳嗽困难、体力减弱和四肢无力,因此辅助排痰干预对于改善肺功能和纠正血气异常同样具有重要价值[6]。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广泛用于肺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但在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研究尚少[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对慢阻肺2型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PASS11.0进行样本量估算,在α=0.05,检验效能1-β=0.9的条件下,考虑10%脱落因素,计算需纳入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总数至少102例。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对入组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其中3例患者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队列,最终纳入102例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为试验组(n=51)和对照组(n=51)。纳入标准:符合我国慢阻肺的临床诊断标准[8];符合我国2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9];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可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测;既往未发生过慢阻肺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排除标准:患者意识障碍,无法配合进行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无法耐受机械振动辅助排痰治疗;既往有胸部手术治疗或肺叶切除病史。退出标准:院内全因性死亡者;因病情或个人原因要求退出研究者;呼吸衰竭加重需进行有创通气或气管插管者。本研究经中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4]023-01),所有研究对象或其家属入组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采用PA-900A有创无创一体呼吸机(购自山东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置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通过呼吸面罩实施正压通气。PSV模式初始压力设置为8~10 cm H2O,随着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15~20 cm H2O;PEEP模式初始压力设置为0~2 cm H2O,随着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4~5 cm H2O。无创辅助通气治疗频率为4~6次/d,每次应用1~2 h。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呼吸道症状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待症状及体征平稳后逐渐降低PSV及PEEP压力、通气时间直至停止应用呼吸机。使用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床旁检测,保持呼吸频率在12~18次/min,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pO2)维持在95%以上。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噻托溴铵粉雾剂(购自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454)、盐酸氨溴索片(购自天津怀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3934)、沙丁胺醇气雾剂(购自北京海德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1384)及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购自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X20010423)。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肺功能康复训练:① 咳嗽训练:嘱患者放松后取半卧位或调整床头高度,嘱患者通过鼻进行深慢吸气,闭气时对抗声门并用力咳嗽,每分钟进行5~8个循环,每次训练持续5 min,每天进行3次训练;② 缩唇呼吸:嘱患者放松后通过鼻进行深慢吸气,呼气时口唇取吹笛式并保持5秒,每分钟进行7~8个循环,每次训练持续5 min,每天进行3次训练;③ 横膈式呼吸:嘱患者取平卧位,双手分别置于胸部及腹部,通过鼻进行深吸气至腹部鼓起推动手掌,屏气2秒后呼气,每分钟进行7~8个循环,每次训练持续5 min,每天进行3次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机械振动辅助排痰治疗。采用济南爱来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RKPT-103型背心式排痰机进行治疗,嘱患者取侧卧位,由主管护士或医师协助患者穿戴背心并连接束带,设置自动模式并保持频率在15~30 MHz,每次进行30 min,每天进行3次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2.2 疗效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定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① 肺功能:通过肺功能检测仪(购自四川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980AⅢ)测定患者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并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② 血气分析指标:抽取患者桡动脉血3 mL,通过血气分析仪(购自济南童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G-800A)测定pH、动脉氧分压(Pulmonary arterial oxygen tensio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同时通过床旁监护仪测定患者SpO2;③ 参考我国慢阻肺临床治疗指南[8],通过评价患者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等症状及体征变化,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划分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患者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基本消失,血气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判定为显效;上述症状及血气指标显著缓解判定为有效;症状及血气指标均未改善或病情恶化判定为无效;④ 分泌物引流效果: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的变化,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肺不张变化情况;⑤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排痰困难、鼻腔出血、口唇皲裂、消化道症状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平均体质指数、慢阻肺病程、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吸烟史情况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EF、FVC、FEV1及FEV1/FVC均显著提高(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aO2显著升高、PaCO2显著降低(P<0.05),pH、Sp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2.5 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效果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患者每日排痰量显著升高(P<0.05),两组肺不张患者比例较治疗前均降低,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5。

2.6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6。

3 讨论
慢阻肺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在慢阻肺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往往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虽然早期的治疗可以极大提高痊愈的可能性,但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治疗变得非常困难[10]。此外,长期的疾病进展会导致患者肺部肺泡的压缩性下降,通气量不足,从而导致SpO2降低及PaCO2升高,肺部无法有效地排出和吸入气体,从而导致患者发展为2型呼吸衰竭[11]。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和2型呼吸衰竭可采用有创正压通气和无创正压通气两种方法,两者相辅相成,适应不同的临床病情,并且在临床上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2]。以往的研究发现,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缓解疾病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负担,通过外源性减少气道阻力协助肺泡内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13]。然而,单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持续通气可能增加痰液的分泌量,提高误吸的发生风险。
相较有创通气治疗,无创通气治疗能够减少通气及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度也较高[14]。然而大多数无创呼吸机无雾化器连接模组,在患者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需暂停无创呼吸机,但是反复或较长时间脱机会加重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胸闷和气促的症状,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及正压通气治疗效果[15]。因此,除了基础治疗如氧疗、抗感染和解痉平喘外,对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有效的排痰是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键[16]。既往研究表明,对于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采用正确的排痰方式和适当的排痰体位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痰液积聚和痰液堵塞窒息的风险,提高肺功能,并改善患者的预后[17]。实际上,有很多有效的排痰方法可供选择,其中包括先给予雾化吸入来扩张气道和抗炎,然后辅助机械振动排痰仪来支持治疗[18]。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治疗后试验组PEF、FVC、FEV1及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PaO2、PaCO2等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则较低。究其原因,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能够通过增加慢阻肺患者痰液排除,显著促进患者咳嗽和咳痰症状的改善,同时避免大量痰液堆积在呼吸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针对性的呼吸训练对患者的肺功能康复作用显著,因此也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排痰振动仪具有调节叩击力度和频率的功能,这样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施加特定方向的周期性力量在患者身体表面进行叩击和震动,排痰振动仪能够使肺部各组织均匀受力,使附着在肺泡、支气管壁等气道结构上的痰液松动,并在均匀的振动力作用下将其排出体外,特别是对于呼吸肌力量较薄弱的患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在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不仅能够改善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气道痉挛程度、减少呼吸道分泌物,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水平,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发病后通常会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和咳痰等症状[1]。慢阻肺患者痰液通常呈现白色粘稠状,持续慢阻肺急性发作还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焦虑和全身无力。慢阻肺患者常常会出现2型呼吸衰竭,作为慢阻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会导致患者肺泡弹性下降,从而使肺部排气受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也会加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针对并发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临床以对症支持性治疗为主,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患者肺部通气状况并纠正患者缺氧状态[3]。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通过外源性施加正压来支持患者呼吸循环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4]。然而,长期佩戴面罩会导致面部压疮的发生,且正压支持治疗会刺激慢阻肺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痰液增多,从而增加了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风险[5]。此外,由于慢阻肺导致患者咳嗽困难、体力减弱和四肢无力,因此辅助排痰干预对于改善肺功能和纠正血气异常同样具有重要价值[6]。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广泛用于肺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但在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研究尚少[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对慢阻肺2型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PASS11.0进行样本量估算,在α=0.05,检验效能1-β=0.9的条件下,考虑10%脱落因素,计算需纳入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总数至少102例。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对入组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其中3例患者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队列,最终纳入102例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为试验组(n=51)和对照组(n=51)。纳入标准:符合我国慢阻肺的临床诊断标准[8];符合我国2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9];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可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测;既往未发生过慢阻肺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排除标准:患者意识障碍,无法配合进行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无法耐受机械振动辅助排痰治疗;既往有胸部手术治疗或肺叶切除病史。退出标准:院内全因性死亡者;因病情或个人原因要求退出研究者;呼吸衰竭加重需进行有创通气或气管插管者。本研究经中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4]023-01),所有研究对象或其家属入组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采用PA-900A有创无创一体呼吸机(购自山东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置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通过呼吸面罩实施正压通气。PSV模式初始压力设置为8~10 cm H2O,随着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15~20 cm H2O;PEEP模式初始压力设置为0~2 cm H2O,随着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4~5 cm H2O。无创辅助通气治疗频率为4~6次/d,每次应用1~2 h。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呼吸道症状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待症状及体征平稳后逐渐降低PSV及PEEP压力、通气时间直至停止应用呼吸机。使用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床旁检测,保持呼吸频率在12~18次/min,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pO2)维持在95%以上。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噻托溴铵粉雾剂(购自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454)、盐酸氨溴索片(购自天津怀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3934)、沙丁胺醇气雾剂(购自北京海德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1384)及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购自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X20010423)。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肺功能康复训练:① 咳嗽训练:嘱患者放松后取半卧位或调整床头高度,嘱患者通过鼻进行深慢吸气,闭气时对抗声门并用力咳嗽,每分钟进行5~8个循环,每次训练持续5 min,每天进行3次训练;② 缩唇呼吸:嘱患者放松后通过鼻进行深慢吸气,呼气时口唇取吹笛式并保持5秒,每分钟进行7~8个循环,每次训练持续5 min,每天进行3次训练;③ 横膈式呼吸:嘱患者取平卧位,双手分别置于胸部及腹部,通过鼻进行深吸气至腹部鼓起推动手掌,屏气2秒后呼气,每分钟进行7~8个循环,每次训练持续5 min,每天进行3次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机械振动辅助排痰治疗。采用济南爱来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RKPT-103型背心式排痰机进行治疗,嘱患者取侧卧位,由主管护士或医师协助患者穿戴背心并连接束带,设置自动模式并保持频率在15~30 MHz,每次进行30 min,每天进行3次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2.2 疗效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定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① 肺功能:通过肺功能检测仪(购自四川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980AⅢ)测定患者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并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② 血气分析指标:抽取患者桡动脉血3 mL,通过血气分析仪(购自济南童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G-800A)测定pH、动脉氧分压(Pulmonary arterial oxygen tensio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同时通过床旁监护仪测定患者SpO2;③ 参考我国慢阻肺临床治疗指南[8],通过评价患者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等症状及体征变化,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划分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患者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基本消失,血气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判定为显效;上述症状及血气指标显著缓解判定为有效;症状及血气指标均未改善或病情恶化判定为无效;④ 分泌物引流效果: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的变化,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肺不张变化情况;⑤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排痰困难、鼻腔出血、口唇皲裂、消化道症状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平均体质指数、慢阻肺病程、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吸烟史情况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EF、FVC、FEV1及FEV1/FVC均显著提高(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aO2显著升高、PaCO2显著降低(P<0.05),pH、Sp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2.5 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效果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患者每日排痰量显著升高(P<0.05),两组肺不张患者比例较治疗前均降低,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5。

2.6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6。

3 讨论
慢阻肺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在慢阻肺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往往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虽然早期的治疗可以极大提高痊愈的可能性,但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治疗变得非常困难[10]。此外,长期的疾病进展会导致患者肺部肺泡的压缩性下降,通气量不足,从而导致SpO2降低及PaCO2升高,肺部无法有效地排出和吸入气体,从而导致患者发展为2型呼吸衰竭[11]。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和2型呼吸衰竭可采用有创正压通气和无创正压通气两种方法,两者相辅相成,适应不同的临床病情,并且在临床上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2]。以往的研究发现,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缓解疾病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负担,通过外源性减少气道阻力协助肺泡内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13]。然而,单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持续通气可能增加痰液的分泌量,提高误吸的发生风险。
相较有创通气治疗,无创通气治疗能够减少通气及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度也较高[14]。然而大多数无创呼吸机无雾化器连接模组,在患者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需暂停无创呼吸机,但是反复或较长时间脱机会加重慢阻肺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胸闷和气促的症状,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及正压通气治疗效果[15]。因此,除了基础治疗如氧疗、抗感染和解痉平喘外,对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有效的排痰是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键[16]。既往研究表明,对于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采用正确的排痰方式和适当的排痰体位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痰液积聚和痰液堵塞窒息的风险,提高肺功能,并改善患者的预后[17]。实际上,有很多有效的排痰方法可供选择,其中包括先给予雾化吸入来扩张气道和抗炎,然后辅助机械振动排痰仪来支持治疗[18]。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治疗后试验组PEF、FVC、FEV1及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PaO2、PaCO2等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则较低。究其原因,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能够通过增加慢阻肺患者痰液排除,显著促进患者咳嗽和咳痰症状的改善,同时避免大量痰液堆积在呼吸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针对性的呼吸训练对患者的肺功能康复作用显著,因此也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排痰振动仪具有调节叩击力度和频率的功能,这样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施加特定方向的周期性力量在患者身体表面进行叩击和震动,排痰振动仪能够使肺部各组织均匀受力,使附着在肺泡、支气管壁等气道结构上的痰液松动,并在均匀的振动力作用下将其排出体外,特别是对于呼吸肌力量较薄弱的患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在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不仅能够改善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气道痉挛程度、减少呼吸道分泌物,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基于机械振动辅助排痰的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水平,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