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袁培文, 洪健, 王辉, FideleKakule Kitaghenda, 孙霞, 姚立彬, 朱孝成.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的胃壁厚度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9): 1093-1098. doi: 10.7507/1007-9424.202402045 复制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减肥手术方式,具有减肥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1-3],但LSG术后仍会发生胃漏、出血、胃食管反流病等并发症[4-5]。其中胃漏是LSG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它可能导致感染、败血症甚至死亡[6-9]。胃漏的发生原因可能与机械因素有关,一方面由于缝钉高度相对于胃壁厚度选择不当而造成的组织机械损伤,或使用较高的缝钉可能导致切缘的出血;另一方面由于缝钉成型不充分,可能发生组织切割不完整或缺血而导致胃漏[10]。因此,较为准确的胃壁厚度测量有助于选择合适高度的缝钉及手术风险的评估,从而减少胃漏的发生并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对LSG术后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进行了检测,同时探讨了胃壁厚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指导和优化LSG手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3年2–8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成功接受LSG手术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8~65岁;② 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5 kg/m2,非2型糖尿病患者BMI >32.5 kg/m2;③ 无主要精神疾病并具有较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 中转开放手术患者;② 不同意参加本研究。本研究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文编号:XYFY2023-KL231-0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标准LSG。对于BMI >40 kg/m2的患者采用4个Trocar(12 mm、10 mm、5 mm、5 mm),其中对于BMI >50 kg/m2的患者必要时再增加1个10 mm Trocar;对于BMI <40 kg/m2的患者采用3个Trocar(12 mm、10 mm、5 mm)。自幽门环以远约4 cm处使用超声刀依次沿胃大弯侧紧贴胃壁离断大网膜至脾门,继续离断胃网膜左血管及胃短血管各分支,直至His角。完全游离胃底胃后壁。自口腔放置36F支撑胃管至幽门处。以36F胃引导管为引导,自幽门上方约4 cm处胃大弯侧贴近36F胃引导管处夹闭腔内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依次切割闭合胃壁组织直至贲门His角处偏左1.5 cm,完整切除大弯侧胃及胃底组织,剩余残胃呈管状。对于超级肥胖(BMI >50 kg/m2)和非超级肥胖(BMI <50 kg/m2)患者均采用5个钉仓来完成胃切除(各钉高度不同,见表1)。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第6个钉仓来完成胃切除,选择蓝色钉仓。使用3-0倒刺线连续浆肌层缝合包埋胃切缘,并间断与附近胰包膜组织缝合固定防止术后胃扭转。检查腹腔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将切除胃壁组织放入取物袋内自12 mm Trocar处取出。留置腹腔引流管1根(根据术中情况,若患者出血量不多,术中血压平稳,则不放置引流管),解除气腹,拔出各Trocar。

1.2.2 胃壁厚度测量方法
采用Elariny等[11]介绍的方法对组织标本进行测量。将切除的胃组织标本立即在手术室测量组织厚度,组织测量装置(图1a)在组织上加压15 s,压力为8 g/mm2,距离吻合线边缘5 mm处读数。在3个预定的位置进行测量(图1b):胃窦(从较大的曲率向上3 cm)、胃体(整个切缘的中点)和胃底(最靠近胃食管交界处的胃底向下1 cm)。

1.3 资料收集及观察指标
① 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肥胖相关合并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② 测量并记录手术中取出的胃组织标本的胃壁厚度。③ 观察术后患者有无出现胃漏和异常出血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描述。使用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比较不同因素下胃壁厚度的统计学差异,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胃壁厚度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32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183例;年龄18~55岁、(32±9)岁;术前BMI 28.2~61.8 kg/m2、(38.4±5.3)kg/m2。术前肥胖相关合并症:2型糖尿病62例(26.7%)、高尿酸血症94例(40.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55例(23.7%)、高血压77例(33.2%)、甘油三酯血症74例(31.9%)、高胆固醇血症8例(3.4%)、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15例(6.5%)和反流性食管炎32例(13.8%)。
2.2 胃壁厚度测量结果
在3个预先确定的位置从胃窦、胃体及胃底胃壁测量的厚度沿着整个缝钉线逐渐减小,胃窦处的胃壁厚度1.73~4.31 mm、(3.04±0.38)mm、中位数为3.01 mm;胃体处的胃壁厚度1.04~3.52 mm、(2.26±0.51)mm、中位数为2.25 mm;胃底处的胃壁厚度0.50~3.10 mm、(1.63±0.32)mm、中位数为1.61 mm。
2.3 影响胃壁厚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在男性、BMI ≥40 kg/m2及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高于女性、BMI <40 kg/m2及不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P<0.05),而未发现它在其他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处的胃壁厚度在男性及BMI ≥40 kg/m2患者中高于女性和BMI <40 kg/m2的患者(P<0.05),未发现它在其他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发现胃体处的胃壁厚度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胃壁厚度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上认为有影响的因素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患者,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薄(β=–0.152,t=–2.167,P=0.031);对于胃底处胃壁厚度随BMI增高而增厚(β=0.153,t=2.281,P=0.023)。

2.5 术中及术后情况
术中未出现明显切缘出血及钉仓爆钉的情况。有2例患者术后第1天时发现引流液量超过50 mL且颜色深红而予以密切观察,术后第3天时引流液量明显变少且颜色变浅后予以拔除引流管;其余患者未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0 d,在此期间未出现胃漏以及死亡的情况。
3 讨论
LSG术后胃漏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胃切缘成形失败是导致胃漏的主要器械因素,而胃壁厚度、胃壁张力、激发闭合器时胃内液体分布不均、钉仓选择、闭合器的操作、切割不充分都是能否有效成形的决定因素,其中缝钉高度与胃壁厚度不匹配是其重要原因[12]。目前研究者多是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以及通过对胃组织的触觉选择钉仓进行缝合,它带有主观性,缺乏对胃壁厚度的客观估计[13-14],再加之目前在LSG术中选择怎样的缝钉高度尚无统一共识,虽然2011年有一项初步共识[15]中提出了适当建议,但是由于西方肥胖人群和中国肥胖人群在胃壁厚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直接套用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肥胖患者。因此,胃壁厚度的测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外已有较多研究[16-17]测量了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然而由于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在BMI、肥胖合并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8],国外研究数据可能无法准确指导中国外科医生在LSG术中选择合适的缝钉高度。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进行准确测量,以指导LSG术中缝钉高度的选择和评估手术风险,从而减少胃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2005年Elariny等[11]采用一种通过在切除的胃组织标本上施加适当压力后对胃窦、胃体和胃底处胃壁厚度进行测量的组织测量装置,它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胃壁厚度数据。随后,更多的研究者[19-21]对LSG术后胃组织标本的胃壁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在西方人群中,胃壁厚度与BMI、性别、高血压等因素有关。目前在中国尚无研究特地对肥胖患者LSG术后的胃壁厚度进行测量,更鲜有研究探究中国肥胖人群中影响胃壁厚度的相关因素。本研究通过使用组织测量装置对肥胖患者LSG术后的胃壁厚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既往研究[17, 19]表明,胃壁厚度在整个胃切缘线上是不一致的,在胃窦部最厚,向胃中部厚度逐渐减低,在胃底处最薄,在本研究中的测量结果与此基本一致。可见,在LSG术中根据胃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缝钉高度是必要的。本研究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和BMI ≥40 kg/m2的肥胖患者较女性和BMI <40 kg/m2的肥胖患者分别在胃窦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更厚,而且还发现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在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厚。随后进一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MI越高的患者胃底处的胃壁厚度更厚。国外也有文献[19]报道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在BMI >50 kg/m2的患者中较BMI <50 kg/m2者厚。本研究和文献报道中虽然BMI选择的临界值不同,但均得出了BMI与胃壁厚度有关的结论。在本研究中,选择以40 kg/m2为截断值,其选择依据是经过反复分析数据并从50 kg/m2逐步减少5 kg/m2得出直至能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国内还有研究者[18]对BMI对胃壁厚度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群普遍存在高体脂率和低体质量。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针对中国患者的具体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男性患者的胃窦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均较女性厚,且进一步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厚。目前,关于性别与胃壁厚度的相关性研究报道的结论并不一致,譬如Huang等[12]的研究发现,男性患者胃窦处的胃壁厚度较厚,而女性患者的胃体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较厚;Rawlins等[19]的研究中只表明男性胃窦处的胃壁厚度较女性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厚;Lee等[22]的研究显示,男性较女性在胃体处的胃壁厚度更厚,然而男性与女性在胃窦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人种的差别有关;另一方面上述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分别为50例、26例和30例),数据可能缺乏代表性。除了性别和BMI,有较多研究者报道了合并症对胃壁厚度有一定的影响,如Lee等[22]报道了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与胃体处的胃壁厚度有关,Abu-Ghanem等[23]报道了高血压与胃壁厚度增加有关。然而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对胃壁厚度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术前对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的肥胖患者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术前管理,然而在本研究中发现了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厚于不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高尿酸血症与胃壁厚度的关系,在今后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这一发现。
从本研究及文献报道结果看,LGS术中整个胃切缘不同部位的胃壁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直接影响着钉仓的选择。有研究者[19, 24]提出,胃壁组织厚度不应超过钉仓的上限,建议在激发吻合器之前仔细评估胃壁厚度,选择等于或接近胃壁厚度的钉仓。在本研究团队的实践中,根据不同的BMI选择了不同的钉仓,共进行了约1 500例LSG手术,术后仅出现了3例胃漏和4例需要再次手术的出血病例,其中1例患者由于胃壁较厚,虽然使用了缝钉更高的吻合器,然而该患者仍在接近His角的位置发生胃漏。
总之,从本研究结果提示,胃壁厚度与胃壁的解剖位置有关,胃窦和胃底部的胃壁厚度是受临床因素影响较明显的部位。本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外科医生在LSG术中选择合适的缝钉高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但也需要看到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设计以及样本量有限;其次,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单中心,其普适性有限,在今后会联合其他减重中心获得更加广泛全面的数据,进一步了解真实准确的临床数据;此外可能还有一些影响胃壁厚度的因素没有被研究,如吸烟、脂肪肝等。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袁培文完成了数据收集及文稿的撰写工作;洪健和王辉提供了研究思路及方向;Fidele Kakule Kitaghenda和孙霞指导统计学分析;姚立彬和朱孝成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和指导。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XYFY2023-KL231-01)。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减肥手术方式,具有减肥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1-3],但LSG术后仍会发生胃漏、出血、胃食管反流病等并发症[4-5]。其中胃漏是LSG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它可能导致感染、败血症甚至死亡[6-9]。胃漏的发生原因可能与机械因素有关,一方面由于缝钉高度相对于胃壁厚度选择不当而造成的组织机械损伤,或使用较高的缝钉可能导致切缘的出血;另一方面由于缝钉成型不充分,可能发生组织切割不完整或缺血而导致胃漏[10]。因此,较为准确的胃壁厚度测量有助于选择合适高度的缝钉及手术风险的评估,从而减少胃漏的发生并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对LSG术后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进行了检测,同时探讨了胃壁厚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指导和优化LSG手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3年2–8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减重代谢外科成功接受LSG手术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8~65岁;② 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5 kg/m2,非2型糖尿病患者BMI >32.5 kg/m2;③ 无主要精神疾病并具有较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 中转开放手术患者;② 不同意参加本研究。本研究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文编号:XYFY2023-KL231-0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标准LSG。对于BMI >40 kg/m2的患者采用4个Trocar(12 mm、10 mm、5 mm、5 mm),其中对于BMI >50 kg/m2的患者必要时再增加1个10 mm Trocar;对于BMI <40 kg/m2的患者采用3个Trocar(12 mm、10 mm、5 mm)。自幽门环以远约4 cm处使用超声刀依次沿胃大弯侧紧贴胃壁离断大网膜至脾门,继续离断胃网膜左血管及胃短血管各分支,直至His角。完全游离胃底胃后壁。自口腔放置36F支撑胃管至幽门处。以36F胃引导管为引导,自幽门上方约4 cm处胃大弯侧贴近36F胃引导管处夹闭腔内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依次切割闭合胃壁组织直至贲门His角处偏左1.5 cm,完整切除大弯侧胃及胃底组织,剩余残胃呈管状。对于超级肥胖(BMI >50 kg/m2)和非超级肥胖(BMI <50 kg/m2)患者均采用5个钉仓来完成胃切除(各钉高度不同,见表1)。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第6个钉仓来完成胃切除,选择蓝色钉仓。使用3-0倒刺线连续浆肌层缝合包埋胃切缘,并间断与附近胰包膜组织缝合固定防止术后胃扭转。检查腹腔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将切除胃壁组织放入取物袋内自12 mm Trocar处取出。留置腹腔引流管1根(根据术中情况,若患者出血量不多,术中血压平稳,则不放置引流管),解除气腹,拔出各Trocar。

1.2.2 胃壁厚度测量方法
采用Elariny等[11]介绍的方法对组织标本进行测量。将切除的胃组织标本立即在手术室测量组织厚度,组织测量装置(图1a)在组织上加压15 s,压力为8 g/mm2,距离吻合线边缘5 mm处读数。在3个预定的位置进行测量(图1b):胃窦(从较大的曲率向上3 cm)、胃体(整个切缘的中点)和胃底(最靠近胃食管交界处的胃底向下1 cm)。

1.3 资料收集及观察指标
① 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肥胖相关合并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② 测量并记录手术中取出的胃组织标本的胃壁厚度。③ 观察术后患者有无出现胃漏和异常出血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描述。使用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比较不同因素下胃壁厚度的统计学差异,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胃壁厚度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32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183例;年龄18~55岁、(32±9)岁;术前BMI 28.2~61.8 kg/m2、(38.4±5.3)kg/m2。术前肥胖相关合并症:2型糖尿病62例(26.7%)、高尿酸血症94例(40.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55例(23.7%)、高血压77例(33.2%)、甘油三酯血症74例(31.9%)、高胆固醇血症8例(3.4%)、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15例(6.5%)和反流性食管炎32例(13.8%)。
2.2 胃壁厚度测量结果
在3个预先确定的位置从胃窦、胃体及胃底胃壁测量的厚度沿着整个缝钉线逐渐减小,胃窦处的胃壁厚度1.73~4.31 mm、(3.04±0.38)mm、中位数为3.01 mm;胃体处的胃壁厚度1.04~3.52 mm、(2.26±0.51)mm、中位数为2.25 mm;胃底处的胃壁厚度0.50~3.10 mm、(1.63±0.32)mm、中位数为1.61 mm。
2.3 影响胃壁厚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在男性、BMI ≥40 kg/m2及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高于女性、BMI <40 kg/m2及不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P<0.05),而未发现它在其他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处的胃壁厚度在男性及BMI ≥40 kg/m2患者中高于女性和BMI <40 kg/m2的患者(P<0.05),未发现它在其他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发现胃体处的胃壁厚度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胃壁厚度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上认为有影响的因素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患者,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薄(β=–0.152,t=–2.167,P=0.031);对于胃底处胃壁厚度随BMI增高而增厚(β=0.153,t=2.281,P=0.023)。

2.5 术中及术后情况
术中未出现明显切缘出血及钉仓爆钉的情况。有2例患者术后第1天时发现引流液量超过50 mL且颜色深红而予以密切观察,术后第3天时引流液量明显变少且颜色变浅后予以拔除引流管;其余患者未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0 d,在此期间未出现胃漏以及死亡的情况。
3 讨论
LSG术后胃漏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胃切缘成形失败是导致胃漏的主要器械因素,而胃壁厚度、胃壁张力、激发闭合器时胃内液体分布不均、钉仓选择、闭合器的操作、切割不充分都是能否有效成形的决定因素,其中缝钉高度与胃壁厚度不匹配是其重要原因[12]。目前研究者多是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以及通过对胃组织的触觉选择钉仓进行缝合,它带有主观性,缺乏对胃壁厚度的客观估计[13-14],再加之目前在LSG术中选择怎样的缝钉高度尚无统一共识,虽然2011年有一项初步共识[15]中提出了适当建议,但是由于西方肥胖人群和中国肥胖人群在胃壁厚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直接套用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肥胖患者。因此,胃壁厚度的测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外已有较多研究[16-17]测量了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然而由于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在BMI、肥胖合并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8],国外研究数据可能无法准确指导中国外科医生在LSG术中选择合适的缝钉高度。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肥胖患者的胃壁厚度进行准确测量,以指导LSG术中缝钉高度的选择和评估手术风险,从而减少胃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2005年Elariny等[11]采用一种通过在切除的胃组织标本上施加适当压力后对胃窦、胃体和胃底处胃壁厚度进行测量的组织测量装置,它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胃壁厚度数据。随后,更多的研究者[19-21]对LSG术后胃组织标本的胃壁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在西方人群中,胃壁厚度与BMI、性别、高血压等因素有关。目前在中国尚无研究特地对肥胖患者LSG术后的胃壁厚度进行测量,更鲜有研究探究中国肥胖人群中影响胃壁厚度的相关因素。本研究通过使用组织测量装置对肥胖患者LSG术后的胃壁厚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既往研究[17, 19]表明,胃壁厚度在整个胃切缘线上是不一致的,在胃窦部最厚,向胃中部厚度逐渐减低,在胃底处最薄,在本研究中的测量结果与此基本一致。可见,在LSG术中根据胃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缝钉高度是必要的。本研究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和BMI ≥40 kg/m2的肥胖患者较女性和BMI <40 kg/m2的肥胖患者分别在胃窦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更厚,而且还发现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在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厚。随后进一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MI越高的患者胃底处的胃壁厚度更厚。国外也有文献[19]报道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在BMI >50 kg/m2的患者中较BMI <50 kg/m2者厚。本研究和文献报道中虽然BMI选择的临界值不同,但均得出了BMI与胃壁厚度有关的结论。在本研究中,选择以40 kg/m2为截断值,其选择依据是经过反复分析数据并从50 kg/m2逐步减少5 kg/m2得出直至能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国内还有研究者[18]对BMI对胃壁厚度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群普遍存在高体脂率和低体质量。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针对中国患者的具体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男性患者的胃窦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均较女性厚,且进一步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胃窦处的胃壁厚度更厚。目前,关于性别与胃壁厚度的相关性研究报道的结论并不一致,譬如Huang等[12]的研究发现,男性患者胃窦处的胃壁厚度较厚,而女性患者的胃体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较厚;Rawlins等[19]的研究中只表明男性胃窦处的胃壁厚度较女性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厚;Lee等[22]的研究显示,男性较女性在胃体处的胃壁厚度更厚,然而男性与女性在胃窦和胃底处的胃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人种的差别有关;另一方面上述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分别为50例、26例和30例),数据可能缺乏代表性。除了性别和BMI,有较多研究者报道了合并症对胃壁厚度有一定的影响,如Lee等[22]报道了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与胃体处的胃壁厚度有关,Abu-Ghanem等[23]报道了高血压与胃壁厚度增加有关。然而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对胃壁厚度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术前对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的肥胖患者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术前管理,然而在本研究中发现了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胃窦处的胃壁厚度厚于不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高尿酸血症与胃壁厚度的关系,在今后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这一发现。
从本研究及文献报道结果看,LGS术中整个胃切缘不同部位的胃壁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直接影响着钉仓的选择。有研究者[19, 24]提出,胃壁组织厚度不应超过钉仓的上限,建议在激发吻合器之前仔细评估胃壁厚度,选择等于或接近胃壁厚度的钉仓。在本研究团队的实践中,根据不同的BMI选择了不同的钉仓,共进行了约1 500例LSG手术,术后仅出现了3例胃漏和4例需要再次手术的出血病例,其中1例患者由于胃壁较厚,虽然使用了缝钉更高的吻合器,然而该患者仍在接近His角的位置发生胃漏。
总之,从本研究结果提示,胃壁厚度与胃壁的解剖位置有关,胃窦和胃底部的胃壁厚度是受临床因素影响较明显的部位。本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外科医生在LSG术中选择合适的缝钉高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但也需要看到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设计以及样本量有限;其次,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单中心,其普适性有限,在今后会联合其他减重中心获得更加广泛全面的数据,进一步了解真实准确的临床数据;此外可能还有一些影响胃壁厚度的因素没有被研究,如吸烟、脂肪肝等。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袁培文完成了数据收集及文稿的撰写工作;洪健和王辉提供了研究思路及方向;Fidele Kakule Kitaghenda和孙霞指导统计学分析;姚立彬和朱孝成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和指导。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XYFY2023-KL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