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唐世豪, 李艺媛, 刘洋, 赵纪春, 黄斌. 行全腔内治疗的感染性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9): 1130-1132. doi: 10.7507/1007-9424.202401100 复制
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of the thoracoabdominal aorta,PTAA)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腹主动脉壁破损,动脉血经破口流出并被主动脉邻近组织局限包裹而形成血肿,其常见病因包括外伤性、医源性、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相关疾病等。然而,由感染所致PTAA的报道极少。PTAA常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情况复杂,难度大,鲜有感染性PTAA行全腔内治疗的相关报道。现报道1例行全腔内治疗的感染性PTAA患者的病例资料。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2岁,藏区牧民,因“反复腰腹痛10个月,加重3个月”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简称我科)。患者自患病以来,最高体温达39.2 ℃;3个月前于库车县人民医院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PTAA,血培养提示人葡萄球菌阳性,当地医院序贯予头孢曲松钠1 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2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2周)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腰腹痛症状持续加重,遂就诊于我科。查体:体温36.5 ℃,血压94/60 mmHg(1 mmHg=0.133 kPa),全腹压痛,上腹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边缘不规则,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计数7.45×109/L;免疫学抗体谱、免疫球蛋白等指标阴性;多次血培养、布鲁杆菌试管凝集试验、T-spot试验阴性。主动脉CTA提示:胸主动脉远端及腹主动脉上段假性动脉瘤,最大约10.0 cm×7.6 cm,累及长度约11.7 cm,破口位于腹腔干水平(图1)。

a:三维成像见PTAA;b:红箭指示PTAA破口,黄箭指示腹腔干,绿箭指示肠系膜上动脉,蓝箭指示右肾动脉,白箭为原始图片中对假性动脉瘤部位的表示;c:CTA见假性动脉瘤破口(蓝箭)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患者于急诊全身麻醉下行:PTAA覆膜支架植入术、腹腔干封堵术及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造影见:胸腹主动脉平腹腔干水平见假性动脉瘤(图2a),破口直径约35 mm,假性动脉瘤最大直径约100 mm,肠系膜上动脉距离假性动脉瘤破口约4 mm。笔者首先使用1枚9-AVP2-012 12 mm×10 mm Ⅱ型血管塞(Abbott Laboratories,美国)封堵腹腔干;再于肠系膜上动脉使用潜望镜技术置入1枚肝素涂层血管内覆膜支架系统(戈尔) [VBJR080502W 8 mm×50 mm(Abbott Laboratories,美国)],续接1枚C08060SV 8 mm×60 mm镍钛支架(Cordis,美国)加固支架支撑力;最后于主动脉置入2枚ENEW2424C80EE 24 mm×80 mm覆膜支架系统(Medtronic,美国),见图2b。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约10 mL,手术时间140 min,复查造影见主动脉支架贴壁良好,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脾动脉及肝动脉经交通支显影,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显影良好(图2c)。术后予以头孢呋辛钠750 mg、2次/d静脉输注6 d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患者腹痛及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第6天康复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示:主动脉支架未见造影剂外漏,脾动脉、肝动脉经交通支显影,肠系膜上动脉支架通畅(图2d和2e)。术后予头孢呋辛酯片0.5 g、口服、每天2次。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腹痛、发热等临床表现,继续随访。

a:主动脉造影结果见破口处造影剂外溢明显;b:示支架定位,其中白箭指示腹腔干血管塞,绿箭指示主动脉支架,黄箭指示肠系膜上动脉支架;c:术后造影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腹腔干封堵成功,破口封堵完全(蓝箭),脾动脉及肝动脉经交通支显影(白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黄箭);d、e:术后1个月CTA检查示内脏动脉及分支血流通畅,未见内漏
2 讨论
PTAA常见于创伤、医源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白塞病、感染以及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转化[1],感染性PTAA属于PTAA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极低,其常见的病原菌包括沙门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及布鲁杆菌[2]。本例患者无结核病史,无低热、盗汗,T-spot试验及布鲁杆菌试管凝集试验阴性,不支持结核杆菌及布鲁杆菌感染。沙门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所致假性动脉瘤通常继发于菌血症,本例患者发病以来反复高热,外院血培养提示人葡萄球菌感染,经长时间抗感染治疗后才有效缓解。因此笔者团队考虑本例PTAA为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PTAA无法自愈,再次破裂风险极大,保守治疗后再破裂风险高达53%[3],因此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感染性PTAA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及杂交手术。开放手术可完全重建病变动脉、清除瘤体、减少再破裂风险,但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技术水平要求高等不足,其术后30 d死亡率达25%~36%[4]。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等优点,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为10%~20%[5],但却存在再破裂、内漏、感染复发、腹腔高压综合征等问题。一项发表于Circulation的研究[6]发现,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的1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73%、60%)比 (84%、58%)],感染相关并发症(infec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IRCs)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18%比 24%)。同时Han等[7]的荟萃分析也表明,腔内治疗可提供更好的短期生存,在中远期生存和再干预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但腔内治疗患者术后发生IRCs的风险相对更高。因此,腔内治疗可作为外科手术高风险或感染控制良好患者的替代治疗,近年来腔内治疗在感染性动脉瘤的应用也逐年增加[8]。
本例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病情持续进展、围手术期风险高,难以耐受开放手术;充分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水平控制良好;同时,感染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为防止进一步血流动力学损害,无论是否发热均可考虑腔内治疗[9];因此最终笔者团队选择急诊行全腔内治疗。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需持续抗感染治疗,然而国内外多项指南在抗菌药物选择、抗感染疗程等方面仍无统一推荐[10]。有研究者[11]建议感染性动脉瘤术后应连续使用抗生素至少6周。但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11]分析了123例患者,术后抗生素疗程平均为30周,随访期间高达26.8%的患者发生IRCs,其中大多数复发感染发生于术后1年内。有瑞典学者[12]分析了全国范围内70例患者,术后抗感染疗程中位时间为16周,平均随访41个月时24%的患者发生IR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抗感染疗程 ≥6个月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因此,结合文献报道及本中心治疗经验,笔者团队嘱患者规律口服抗生素6~12个月,门诊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及影像学变化。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感染性PTA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应注意延长敏感抗生素的使用疗程。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唐世豪撰写论文并担任手术助理;李艺媛和刘洋修改论文;赵纪春手术指导,黄斌手术。所有作者均对文章有贡献,并对提交的版本表示认可。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批文编号:2024年审(953)号]。
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of the thoracoabdominal aorta,PTAA)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腹主动脉壁破损,动脉血经破口流出并被主动脉邻近组织局限包裹而形成血肿,其常见病因包括外伤性、医源性、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相关疾病等。然而,由感染所致PTAA的报道极少。PTAA常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情况复杂,难度大,鲜有感染性PTAA行全腔内治疗的相关报道。现报道1例行全腔内治疗的感染性PTAA患者的病例资料。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2岁,藏区牧民,因“反复腰腹痛10个月,加重3个月”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简称我科)。患者自患病以来,最高体温达39.2 ℃;3个月前于库车县人民医院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PTAA,血培养提示人葡萄球菌阳性,当地医院序贯予头孢曲松钠1 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2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2周)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腰腹痛症状持续加重,遂就诊于我科。查体:体温36.5 ℃,血压94/60 mmHg(1 mmHg=0.133 kPa),全腹压痛,上腹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边缘不规则,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计数7.45×109/L;免疫学抗体谱、免疫球蛋白等指标阴性;多次血培养、布鲁杆菌试管凝集试验、T-spot试验阴性。主动脉CTA提示:胸主动脉远端及腹主动脉上段假性动脉瘤,最大约10.0 cm×7.6 cm,累及长度约11.7 cm,破口位于腹腔干水平(图1)。

a:三维成像见PTAA;b:红箭指示PTAA破口,黄箭指示腹腔干,绿箭指示肠系膜上动脉,蓝箭指示右肾动脉,白箭为原始图片中对假性动脉瘤部位的表示;c:CTA见假性动脉瘤破口(蓝箭)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患者于急诊全身麻醉下行:PTAA覆膜支架植入术、腹腔干封堵术及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造影见:胸腹主动脉平腹腔干水平见假性动脉瘤(图2a),破口直径约35 mm,假性动脉瘤最大直径约100 mm,肠系膜上动脉距离假性动脉瘤破口约4 mm。笔者首先使用1枚9-AVP2-012 12 mm×10 mm Ⅱ型血管塞(Abbott Laboratories,美国)封堵腹腔干;再于肠系膜上动脉使用潜望镜技术置入1枚肝素涂层血管内覆膜支架系统(戈尔) [VBJR080502W 8 mm×50 mm(Abbott Laboratories,美国)],续接1枚C08060SV 8 mm×60 mm镍钛支架(Cordis,美国)加固支架支撑力;最后于主动脉置入2枚ENEW2424C80EE 24 mm×80 mm覆膜支架系统(Medtronic,美国),见图2b。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约10 mL,手术时间140 min,复查造影见主动脉支架贴壁良好,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脾动脉及肝动脉经交通支显影,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显影良好(图2c)。术后予以头孢呋辛钠750 mg、2次/d静脉输注6 d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患者腹痛及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第6天康复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示:主动脉支架未见造影剂外漏,脾动脉、肝动脉经交通支显影,肠系膜上动脉支架通畅(图2d和2e)。术后予头孢呋辛酯片0.5 g、口服、每天2次。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腹痛、发热等临床表现,继续随访。

a:主动脉造影结果见破口处造影剂外溢明显;b:示支架定位,其中白箭指示腹腔干血管塞,绿箭指示主动脉支架,黄箭指示肠系膜上动脉支架;c:术后造影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腹腔干封堵成功,破口封堵完全(蓝箭),脾动脉及肝动脉经交通支显影(白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黄箭);d、e:术后1个月CTA检查示内脏动脉及分支血流通畅,未见内漏
2 讨论
PTAA常见于创伤、医源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白塞病、感染以及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转化[1],感染性PTAA属于PTAA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极低,其常见的病原菌包括沙门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及布鲁杆菌[2]。本例患者无结核病史,无低热、盗汗,T-spot试验及布鲁杆菌试管凝集试验阴性,不支持结核杆菌及布鲁杆菌感染。沙门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所致假性动脉瘤通常继发于菌血症,本例患者发病以来反复高热,外院血培养提示人葡萄球菌感染,经长时间抗感染治疗后才有效缓解。因此笔者团队考虑本例PTAA为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PTAA无法自愈,再次破裂风险极大,保守治疗后再破裂风险高达53%[3],因此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感染性PTAA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及杂交手术。开放手术可完全重建病变动脉、清除瘤体、减少再破裂风险,但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技术水平要求高等不足,其术后30 d死亡率达25%~36%[4]。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等优点,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为10%~20%[5],但却存在再破裂、内漏、感染复发、腹腔高压综合征等问题。一项发表于Circulation的研究[6]发现,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的1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73%、60%)比 (84%、58%)],感染相关并发症(infec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IRCs)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18%比 24%)。同时Han等[7]的荟萃分析也表明,腔内治疗可提供更好的短期生存,在中远期生存和再干预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但腔内治疗患者术后发生IRCs的风险相对更高。因此,腔内治疗可作为外科手术高风险或感染控制良好患者的替代治疗,近年来腔内治疗在感染性动脉瘤的应用也逐年增加[8]。
本例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病情持续进展、围手术期风险高,难以耐受开放手术;充分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水平控制良好;同时,感染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为防止进一步血流动力学损害,无论是否发热均可考虑腔内治疗[9];因此最终笔者团队选择急诊行全腔内治疗。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需持续抗感染治疗,然而国内外多项指南在抗菌药物选择、抗感染疗程等方面仍无统一推荐[10]。有研究者[11]建议感染性动脉瘤术后应连续使用抗生素至少6周。但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11]分析了123例患者,术后抗生素疗程平均为30周,随访期间高达26.8%的患者发生IRCs,其中大多数复发感染发生于术后1年内。有瑞典学者[12]分析了全国范围内70例患者,术后抗感染疗程中位时间为16周,平均随访41个月时24%的患者发生IR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抗感染疗程 ≥6个月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因此,结合文献报道及本中心治疗经验,笔者团队嘱患者规律口服抗生素6~12个月,门诊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及影像学变化。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感染性PTA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应注意延长敏感抗生素的使用疗程。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唐世豪撰写论文并担任手术助理;李艺媛和刘洋修改论文;赵纪春手术指导,黄斌手术。所有作者均对文章有贡献,并对提交的版本表示认可。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批文编号:2024年审(9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