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利康, 姜雷, 王军, 于姣姣, 周永宁, 姚南. EpCAM 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 meta 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 28(5): 571-579. doi: 10.7507/1007-9424.202009018 复制
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致命的恶性肿瘤,每年有近 90 万人死于该病[1]。由于结直肠癌通常在晚期才会出现症状,因此,全球正在实施有组织的筛查计划,目的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并以此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 1979 年在对结直肠肿瘤细胞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筛选中所发现的一种细胞表面蛋白[2]。一般情况下,EpCAM 在正常上皮细胞的基底外侧膜中以基础水平表达,在各种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灶中表达上调[3-4]。EpCAM 高表达与一些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如在胆囊癌[5]、乳腺癌[6]中高表达对应着较差的预后,而在卵巢癌[7]中高表达则预示着预后好。关于结直肠癌,近期有多项研究[8-10]表明 EpCAM 的表达差异与结直肠癌的癌变、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EpCAM 可通过血液、组织活检等来获取检测结果[11],因此,若能将 EpCAM 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检测指标则具有较大的实用性。然而关于 EpCAM 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现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 EpCAM 的高表达促进了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8-9, 12];另一种观点为 EpCAM 的高表达抑制了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10, 13]。为此,本研究通过运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 EpCAM 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病理结果诊断为结直肠癌;② 对 EpCAM 表达程度有明确的界定标准;③ 为评估结直肠癌与良性肿瘤患者或正常者组织中 EpCAM 表达的相关性提供了足够的信息;④ 为评估 EpCAM 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⑤ 有充足的信息能够直接提取或间接计算出OR 值及其 95%CI。
1.1.2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会议汇编和综述类文献;未给出具体数据或联系作者也未能获得有用数据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 2020 年 7 月 28 日。英文检索词包括: “Colorectal Neoplasm” “Colorectal Carcinoma” “Colorectal Cancer” “Colorectal Tumor”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 “CD326” “ESA Antigen” “GA733 Antigen”;中文检索词包括: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抗原 CD326、D326 蛋白” “EpCAM” “上皮特异性抗原” “ESA 抗原” 。未进行任何检索限制。将检索所得文献题录导入文献管理工具 EndNote X9 中。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其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审查这些文献,以排除不相关和重叠研究。采用统一的数据收集表用于确保符合上述纳入标准数据的准确性。比较两名研究人员数据收集的结果,对任何不一致者进行充分讨论以达成共识。纳入研究中提取的信息有: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国家、患者人种、年龄、EpCAM 检测方法、EpCAM 阳性表达的截取值、EpCAM 表达程度结果,结直肠癌、良性肿瘤及正常者的组织和样本量,临床病理特征,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质量的评分。EpCAM 表达程度的定义:表达,阳性染色细胞占比>0%;高表达,阳性染色细胞占比>70%;表达缺失,阳性染色细胞占比≤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Review Manager(RevMan)5.3 统计学软件进行 meta 分析。本研究中所有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 OR 为效应分析统计量,计算合并 OR 值及其相应的 95%CI,以评估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变、分化程度、肿瘤位置、Dukes 分期、TNM 分期、肿瘤大小(直径)、肿瘤出芽、肿瘤侵犯深度、肿瘤边缘状态、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通过 χ2 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同时结合 I2 值判断各研究间异质性的大小。当 I2≥50%、P<0.10 时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存在明显异质性,通过敏感性分析依次排除单个研究以寻找差异来源,排除异质性较大的研究或通过亚组分析找出异质性来源,再次进行 meta 分析合并效应值。通过倒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 792 篇,首先剔除 93 篇重复文献。通过浏览文题、摘要后排除 630 篇,剩余文献经通读全文后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 17 篇文献[8-10, 12-25]纳入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 1。从表 1 可见,文献发表年限为 2005–2020 年;有 12 项研究给出了 EpCAM 阳性表达所取的截取值;纳入文献 NOS 质量评分结果均>5 分;纳入研究中共 5 396 例结直肠癌患者、155 例良性肿瘤患者及 344 例正常者;8 项研究对 492 例结直肠癌患者与 344 例正常者的 EpCAM 表达率进行了研究,7 项研究对 409 例结直肠癌患者与 155 例良性肿瘤患者的 EpCAM 表达率进行了研究,12 项研究对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2.2 meta 分析结果
结果见表 2 及图 2–12。① 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或血液中 EpCAM 表达率相比于正常者或良性肿瘤患者增高(P<0.05),见图 2、3。② 结直肠癌 Dukes 分期 C+D 期(图 4)、肿瘤直径>3 cm(图 5)、肿瘤边缘为浸润状态(图 6)、有淋巴结(图 7)和远处转移(图 8)患者的癌组织或血液中 EpCAM 高表达率高于 A+B 期、肿瘤直径≤3 cm、肿瘤边缘为扩张状态、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P<0.05);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与低分化(图 9)、结肠与直肠(图 10)、TNM 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图 11)、pT1+pT2 期与 pT3+pT4 期(图 12)患者的癌组织或血液中 EpCAM 高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发表偏倚评估
将有统计学意义且纳入文献数>7 篇的研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关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多数位于倒漏斗图中轴附近或相对对称地分布于两侧(图 13a),EpCAM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研究分布比较对称(图 13b)。结果提示,本 meta 分析发表偏倚不明显,结果可信度较高。

3 讨论
有研究[26]表明,EpCAM 表达通过上调原癌基因 c-myc 而促进细胞分化和增殖,产生致癌作用。本研究纳入了 17 篇研究共 5 396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系统分析发现,EpCAM 表达率为 89.5%(4 831/5 396);EpCAM 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正常者 [OR=53.98,95%CI(20.72,140.60),P<0.000 01]和良性肿瘤者 [OR=19.11,95%CI(5.40,67.59),P<0.000 01],提示 EpCAM 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变有关。
关于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相关研究结果目前存在着一些争议。① Kim 等[14]和 Goossens-Beumer 等[21]的研究认为随着结直肠癌 TNM 分期的降低(Ⅰ+Ⅱ期),与之对应的 EpCAM 的表达程度逐渐降低,Chai 等[22]和Zhou等[23]的研究认为随着结直肠癌患者 TNM 分期的增高,与之相应的 EpCAM 的表达程度也逐渐增高;而 Gosens等[18]的研究认为 EpCAM 的高表达与结肠直肠癌患者的 TNM 分期无关。本 meta 分析未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 TNM 分期与 EpCAM 高表达有关 [OR=1.20,95%CI(0.52,2.76),P=0.67],这与 Gosens等[18]的研究结论一致。以上研究结果提示,EpCAM 高表达与临床 TNM 分期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② 张子志[8]、吴迪等[9]、张秋菊等[12]的研究结果提示,EpCAM 高表达与Dukes 分期呈正相关;本 meta 分析结果显示,EpCAM 高表达促进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OR=0.64,95%CI(0.50,0.82),P=0.0004]且 Dukes 分期较晚 [OR=0.33,95%CI(0.16,0.67),P=0.002]。以上研究结果提示,EpCAM 高表达有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但是仍未达成一致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论证。③ Went等[16]、Kim等[14]、Gosens等[18]的研究认为,随着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降低对应的 EpCAM 高表达程度也降低;张子志[8]、吴迪等[9]、张秋菊等[12]的研究结果提示病理分级越低,EpCAM表达越强;本 meta 分析未发现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 [OR=1.74,95%CI(0.76,3.98),P=0.19]。④ 本 meta 分析发现EpCAM 高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 [OR=0.35,95%CI(0.23,0.55),P<0.00001],这与Kim等[14]、Lugli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与结直肠癌直径增大有关 [OR=0.50,95%CI(0.33,0.75),P=0.001 0],这与吴迪等[9]、张秋菊等[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⑤ 本 meta 分析还发现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边缘浸润有关 [OR=0.57,95%CI(0.39,0.83),P=0.004],这与Gosens等[18]、Lugli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⑥ 本 meta 分析未发现 EpCAM 高表达与肿瘤位置及肿瘤侵犯深度有关,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验证。
从以上研究结果推测:① EpCAM 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变有关;② EpCAM 高表达可能提示着结直肠癌 Dukes 分期较晚、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而这些临床病理特征为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提示 EpCAM 高表达可能预示结直肠癌较差的预后,这可能与 EpCAM 参与调节生物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侵袭有关。因此可以预想,将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 EpCAM 高表达预示结直肠癌细胞发生了转移、血管浸润等,临床上可将此类患者列为转移高风险患者,可延长其化疗或放疗时间,从而改善预后,但是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研究来确定 EpCAM 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本 meta 分析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的检测方法多为 IHC 法,其结果具有一定主观性,加上各研究组选取的 EpCAM 的截取值不同及选取的研究标本有组织和血液两种,可能导致整体结果的异质性;② 纳入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缺少随机对照试验;③ 纳入文献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数为白种人(78.6%),黄种人(21.4%)较少,缺乏其他人种(如黑种人),造成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适应性;④ 因纳入文献相关数据的局限性,未能进一步研究 EpCAM 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之,EpCAM 高表达可能促进结直肠细胞的癌变及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以此推测,EpCAM 有可能成为预测临床中结直肠癌早期癌变的一种新的检测指标,并可根据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因此,目前仍需要更多大规模结直肠癌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全面评价 EpCAM 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王利康是本研究设计者和执行人、完成数据分析提取及论文初稿写作;于姣姣参与研究设计和结果分析;姚南、姜雷、王军、周永宁直接参与实施研究、获取研究经费并具有支持性贡献。
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致命的恶性肿瘤,每年有近 90 万人死于该病[1]。由于结直肠癌通常在晚期才会出现症状,因此,全球正在实施有组织的筛查计划,目的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并以此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 1979 年在对结直肠肿瘤细胞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筛选中所发现的一种细胞表面蛋白[2]。一般情况下,EpCAM 在正常上皮细胞的基底外侧膜中以基础水平表达,在各种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灶中表达上调[3-4]。EpCAM 高表达与一些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如在胆囊癌[5]、乳腺癌[6]中高表达对应着较差的预后,而在卵巢癌[7]中高表达则预示着预后好。关于结直肠癌,近期有多项研究[8-10]表明 EpCAM 的表达差异与结直肠癌的癌变、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EpCAM 可通过血液、组织活检等来获取检测结果[11],因此,若能将 EpCAM 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检测指标则具有较大的实用性。然而关于 EpCAM 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现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 EpCAM 的高表达促进了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8-9, 12];另一种观点为 EpCAM 的高表达抑制了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10, 13]。为此,本研究通过运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 EpCAM 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病理结果诊断为结直肠癌;② 对 EpCAM 表达程度有明确的界定标准;③ 为评估结直肠癌与良性肿瘤患者或正常者组织中 EpCAM 表达的相关性提供了足够的信息;④ 为评估 EpCAM 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数据;⑤ 有充足的信息能够直接提取或间接计算出OR 值及其 95%CI。
1.1.2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会议汇编和综述类文献;未给出具体数据或联系作者也未能获得有用数据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 2020 年 7 月 28 日。英文检索词包括: “Colorectal Neoplasm” “Colorectal Carcinoma” “Colorectal Cancer” “Colorectal Tumor”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 “CD326” “ESA Antigen” “GA733 Antigen”;中文检索词包括: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抗原 CD326、D326 蛋白” “EpCAM” “上皮特异性抗原” “ESA 抗原” 。未进行任何检索限制。将检索所得文献题录导入文献管理工具 EndNote X9 中。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其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审查这些文献,以排除不相关和重叠研究。采用统一的数据收集表用于确保符合上述纳入标准数据的准确性。比较两名研究人员数据收集的结果,对任何不一致者进行充分讨论以达成共识。纳入研究中提取的信息有: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国家、患者人种、年龄、EpCAM 检测方法、EpCAM 阳性表达的截取值、EpCAM 表达程度结果,结直肠癌、良性肿瘤及正常者的组织和样本量,临床病理特征,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质量的评分。EpCAM 表达程度的定义:表达,阳性染色细胞占比>0%;高表达,阳性染色细胞占比>70%;表达缺失,阳性染色细胞占比≤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Review Manager(RevMan)5.3 统计学软件进行 meta 分析。本研究中所有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 OR 为效应分析统计量,计算合并 OR 值及其相应的 95%CI,以评估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变、分化程度、肿瘤位置、Dukes 分期、TNM 分期、肿瘤大小(直径)、肿瘤出芽、肿瘤侵犯深度、肿瘤边缘状态、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通过 χ2 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同时结合 I2 值判断各研究间异质性的大小。当 I2≥50%、P<0.10 时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存在明显异质性,通过敏感性分析依次排除单个研究以寻找差异来源,排除异质性较大的研究或通过亚组分析找出异质性来源,再次进行 meta 分析合并效应值。通过倒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 792 篇,首先剔除 93 篇重复文献。通过浏览文题、摘要后排除 630 篇,剩余文献经通读全文后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 17 篇文献[8-10, 12-25]纳入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 1。从表 1 可见,文献发表年限为 2005–2020 年;有 12 项研究给出了 EpCAM 阳性表达所取的截取值;纳入文献 NOS 质量评分结果均>5 分;纳入研究中共 5 396 例结直肠癌患者、155 例良性肿瘤患者及 344 例正常者;8 项研究对 492 例结直肠癌患者与 344 例正常者的 EpCAM 表达率进行了研究,7 项研究对 409 例结直肠癌患者与 155 例良性肿瘤患者的 EpCAM 表达率进行了研究,12 项研究对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2.2 meta 分析结果
结果见表 2 及图 2–12。① 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或血液中 EpCAM 表达率相比于正常者或良性肿瘤患者增高(P<0.05),见图 2、3。② 结直肠癌 Dukes 分期 C+D 期(图 4)、肿瘤直径>3 cm(图 5)、肿瘤边缘为浸润状态(图 6)、有淋巴结(图 7)和远处转移(图 8)患者的癌组织或血液中 EpCAM 高表达率高于 A+B 期、肿瘤直径≤3 cm、肿瘤边缘为扩张状态、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P<0.05);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与低分化(图 9)、结肠与直肠(图 10)、TNM 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图 11)、pT1+pT2 期与 pT3+pT4 期(图 12)患者的癌组织或血液中 EpCAM 高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发表偏倚评估
将有统计学意义且纳入文献数>7 篇的研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关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多数位于倒漏斗图中轴附近或相对对称地分布于两侧(图 13a),EpCAM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研究分布比较对称(图 13b)。结果提示,本 meta 分析发表偏倚不明显,结果可信度较高。

3 讨论
有研究[26]表明,EpCAM 表达通过上调原癌基因 c-myc 而促进细胞分化和增殖,产生致癌作用。本研究纳入了 17 篇研究共 5 396 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系统分析发现,EpCAM 表达率为 89.5%(4 831/5 396);EpCAM 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正常者 [OR=53.98,95%CI(20.72,140.60),P<0.000 01]和良性肿瘤者 [OR=19.11,95%CI(5.40,67.59),P<0.000 01],提示 EpCAM 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变有关。
关于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相关研究结果目前存在着一些争议。① Kim 等[14]和 Goossens-Beumer 等[21]的研究认为随着结直肠癌 TNM 分期的降低(Ⅰ+Ⅱ期),与之对应的 EpCAM 的表达程度逐渐降低,Chai 等[22]和Zhou等[23]的研究认为随着结直肠癌患者 TNM 分期的增高,与之相应的 EpCAM 的表达程度也逐渐增高;而 Gosens等[18]的研究认为 EpCAM 的高表达与结肠直肠癌患者的 TNM 分期无关。本 meta 分析未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 TNM 分期与 EpCAM 高表达有关 [OR=1.20,95%CI(0.52,2.76),P=0.67],这与 Gosens等[18]的研究结论一致。以上研究结果提示,EpCAM 高表达与临床 TNM 分期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② 张子志[8]、吴迪等[9]、张秋菊等[12]的研究结果提示,EpCAM 高表达与Dukes 分期呈正相关;本 meta 分析结果显示,EpCAM 高表达促进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OR=0.64,95%CI(0.50,0.82),P=0.0004]且 Dukes 分期较晚 [OR=0.33,95%CI(0.16,0.67),P=0.002]。以上研究结果提示,EpCAM 高表达有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但是仍未达成一致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论证。③ Went等[16]、Kim等[14]、Gosens等[18]的研究认为,随着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降低对应的 EpCAM 高表达程度也降低;张子志[8]、吴迪等[9]、张秋菊等[12]的研究结果提示病理分级越低,EpCAM表达越强;本 meta 分析未发现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 [OR=1.74,95%CI(0.76,3.98),P=0.19]。④ 本 meta 分析发现EpCAM 高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 [OR=0.35,95%CI(0.23,0.55),P<0.00001],这与Kim等[14]、Lugli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与结直肠癌直径增大有关 [OR=0.50,95%CI(0.33,0.75),P=0.001 0],这与吴迪等[9]、张秋菊等[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⑤ 本 meta 分析还发现 EpCAM 高表达与结直肠癌边缘浸润有关 [OR=0.57,95%CI(0.39,0.83),P=0.004],这与Gosens等[18]、Lugli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⑥ 本 meta 分析未发现 EpCAM 高表达与肿瘤位置及肿瘤侵犯深度有关,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验证。
从以上研究结果推测:① EpCAM 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变有关;② EpCAM 高表达可能提示着结直肠癌 Dukes 分期较晚、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而这些临床病理特征为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提示 EpCAM 高表达可能预示结直肠癌较差的预后,这可能与 EpCAM 参与调节生物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侵袭有关。因此可以预想,将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 EpCAM 高表达预示结直肠癌细胞发生了转移、血管浸润等,临床上可将此类患者列为转移高风险患者,可延长其化疗或放疗时间,从而改善预后,但是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研究来确定 EpCAM 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本 meta 分析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的检测方法多为 IHC 法,其结果具有一定主观性,加上各研究组选取的 EpCAM 的截取值不同及选取的研究标本有组织和血液两种,可能导致整体结果的异质性;② 纳入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缺少随机对照试验;③ 纳入文献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数为白种人(78.6%),黄种人(21.4%)较少,缺乏其他人种(如黑种人),造成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适应性;④ 因纳入文献相关数据的局限性,未能进一步研究 EpCAM 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之,EpCAM 高表达可能促进结直肠细胞的癌变及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以此推测,EpCAM 有可能成为预测临床中结直肠癌早期癌变的一种新的检测指标,并可根据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因此,目前仍需要更多大规模结直肠癌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全面评价 EpCAM 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王利康是本研究设计者和执行人、完成数据分析提取及论文初稿写作;于姣姣参与研究设计和结果分析;姚南、姜雷、王军、周永宁直接参与实施研究、获取研究经费并具有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