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闫炫炫, 李多富, 李汛. 光动力疗法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4): 488-492. doi: 10.7507/1007-9424.201708068 复制
肝门部胆管癌占全部肝外胆管癌的 50%~67%[1],其起病隐匿,就诊时病情常处于中晚期[2],就诊患者中仅有 20%~30% 有手术切除的机会[3],R0 切除率为 60%~78%,术后复发率高达 50%~70%[4],5 年生存率不足 30%[5]。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只能选择姑息性治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黄疸、皮肤瘙痒和胆管炎及改善肝功能。目前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方式对提高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效果不太理想,因而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寻找治疗效果更好的姑息治疗方式。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 20 世纪 70 年代左右出现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其通过肿瘤组织对光敏剂的选择性吸收和潴留,然后用合适波长和剂量的光来激发光敏剂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即活性氧类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 PDT 在不可切除的胆管癌治疗中具有疗效好、微创、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虽有不少医院开展并已证实其疗效,但尚未普及。现笔者对 PDT 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1 PDT 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机制
PDT 治疗胆管癌主要是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其主要机制为[7-8]:① 直接杀伤细胞。被激光激活后的光敏剂发生光动力学反应,产生具有生物毒性的活性氧,使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9-10]。② 抗血管效应、血供受损。破坏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细胞活性物质释放,致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及营养物质缺乏而死亡,从而延缓肿瘤生长[11]。③ 免疫反应。肿瘤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促使炎症及免疫介质释放增加,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12]。
2 PDT 与 PDT 联合治疗在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2.1 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
目前已有诸多文献报道了 PDT 联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Cheon 等[13]回顾性分析了采用 PDT 联合支架治疗(72 例)和单纯内镜下支架治疗(71 例)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9.8 个月和 7.3 个月(P=0.029)。Witzigmann 等[14]对行 PDT 联合支架治疗与单纯支架治疗进行比较,前者的中位生存期更长(12 个月比 6.4 个月,P<0.01),但是与行 R1 或 R2 手术切除者进行比较,二者在中位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tull 等[15]的研究也同样支持了 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与 R1 或 R2 手术切除有着相似的生存期。Lee 等[16]将 33 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 PDT 联合金属支架治疗与单纯金属支架治疗 2 组,支架均通过 ERCP 途径置入,2 组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244±66)d 和(177±45)d(P=0.002),生存期分别为(356±213)d 和(230±73)d(P=0.006),结果提示,PDT 联合金属支架置入在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期方面均明显长于单纯金属支架治疗组。Kahaleh 等[17]在对 48 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即 PDT 联合支架治疗者的生存情况好于单纯支架治疗者。Quyn 等[18]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23 例 PDT 联合支架和 17 例支架联合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研究还是提出了 PDT 治疗与生存率提高有关。Strand 等[19]对 48 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其中 16 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32 例患者行 PDT 治疗,结果显示,二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 PDT 治疗后支架阻塞率要高于射频消融治疗。Shimizu 等[20]还报道了 1 例因胆管癌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72 岁男性患者 4 年后发现胆肠吻合口复发,由于该例患者年龄大、心肺功能差、麻醉风险高,无法再次耐受胆肠吻合术而行 PDT 治疗,1 个月后行内镜检查,发现吻合口轻度狭窄伴瘢痕形成,取活检未发现肿瘤细胞,行 ERCP 未见吻合口狭窄。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无论是行单独 PDT 或联合胆管支架治疗,均较单纯的胆管支架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微创,生存期延长,支架通畅率更高,患者更易接受,尤其对于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者、不愿承担手术风险及预计生存期较短的老年患者,行 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可以达到行 R1 和 R2 手术相同的效果,其可作为手术的替代治疗,同时也避免了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开腹切除术后的相关并发症[21]。
相对于其他姑息治疗,PDT 治疗不仅能延长生存期,而且还可使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降期。对于进展期胃癌目前公认可以通过采用新辅助化疗而达到降期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样,通过 PDT 治疗以达到降期目的也是可行的,其途径为通过选择性局部消融异常的胆管上皮细胞,使肿瘤体积变小,延缓肿瘤细胞的生长[22]。Wagner 等[23]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证实了部分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接受 PDT 治疗后,使肿瘤降期,从而实现了 R0 或 R1 切除。Wiedmann 等[24]对 7 例 Bismuth 分型为Ⅲ型或Ⅳ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均不能行手术治疗,行 PDT 治疗后再次评估可行手术治疗,且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总体 5 年生存率为 71%;术后随访 9~40 个月,2 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6 个月和 19 个月发现肿瘤复发,其余 5 例未见复发。虽然该研究样本量小,但也反映了术前行 PDT 治疗可增加手术切除肿瘤的机会,并且不会使术后并发症增加。以上研究表明,术前辅助 PDT,可能对提高手术切除率有帮助,但在远期生存率、术后安全性及提高生活质量上,尚需进一步行前瞻性研究。
还有研究报道,PDT 的疗效与开始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有一定的关系。Prasad 等[25]认为,确诊为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后 1 个月内实施 PDT 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Cheon 等[13]报道,确诊后 3 个月内与 3 个月后行 PD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1.9 个月和 9.1 个月(P=0.034),行 1 次 PDT 与行 2 次以上 PD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8.7 个月和 12.2 个月(P=0.048);Dolak 等[26]对 88 例行 150 次 PDT 治疗的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T 治疗次数是多变量分析中唯一的独立生存预测因子(P=0.048);Hong 等[27]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也得出 PDT 治疗次数是预后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确诊肝门部胆管癌后,尽早和多次行 PDT 可显著改善患者愈后并延长生存期。分析其原因为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侵犯深度已达 7~9 mm,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侵犯深度将进一步加深,PDT 可通过局部消融减小肿瘤厚度,杀伤深度多为 4 mm[28]。
Lee 等[29] 对 37 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镜(PTCS)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介导 PDT 治疗,两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9.5 个月和 11.6 个月(P=0.96),结果提示,行 PDT 治疗的途径与预后无关,结果仅发现只有 PDT 治疗前低胆红素水平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也有学者[30] 研究得出,PDT 治疗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 的患者生存期为(470±290)d,明显长于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 的(190±125)d。结果提示,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后,积极行胆管引流是后期 PDT 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文献报道的结果提示,PDT 联合胆管支架引流治疗不仅能提高生存长,而且还可使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降期,支架的通畅率更高,且其疗效与治疗次数和开始治疗的时间以及治疗前的胆红素水平有关,但治疗效果与 PDT 引导治疗方式无关。
2.2 PDT 联合化疗治疗
PDT 联合化疗可增加疗效。Hong 等[27]对比行 PDT 与全身化疗(16 例吉西他滨联合或不联合铂类)和 58 例单纯 PDT 治疗,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538 d 和 334 d (P=0.05),1 年生存率 PDT 联合全身化疗明显高于单纯 PDT 治疗者,但 2、3 年生存率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PDT 与全身化疗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Wentrup 等[31]回顾性单纯 PDT 与 PDT 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374 d 和 520 d(P=0.021),1 年生存率分别为 58% 和 88%(P=0.001),后者死亡率明显降低(P=0.003),PDT 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可增强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对于部分患者难以接受或对吉西他滨过敏或不愿应用吉西他滨治疗且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者也可选用对替吉奥进行治疗。Park 等[32]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 43 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 PDT+替吉奥口服化疗与单纯行 PDT,2 组患者 1 年生存率分别为 76.2% 和 32%(P=0.00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7 个月和 8 个月(P=0.005),结果提示,PDT+替吉奥口服化疗在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上更有益处,且用药方便,患者也易于接受。Zoepf 等[33]也支持化疗加多次 PDT 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综上所述,对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治疗,PDT 联合化疗可增加疗效,颇具前景。
3 PDT 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不良反应
PDT 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且较轻微[34],主要不良反应为:① 短暂的皮肤光过敏,表现为皮肤斑疹、肿胀或灼热感,重者出现皮肤水疱、褪色或皮肤脆性增加,治疗后常需避免强光 4~6 周[35-36]。② 胆管炎。PDT 需通过 PTCS 或 ERCP 引导实施,但这两者均可诱发胆管炎,此时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胆管炎症状均可得到有效控制。③ 肿瘤可能仍会生长。有研究[13]认为,PDT 治疗 4 个月后肿瘤仍会生长,但由于光敏剂不会在体内长期蓄积而诱发毒副作用,因此,4 个月后可再次行 PDT 治疗,可以重复应用[37]。
4 小结及展望
PDT 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治疗价值在于减小肿瘤体积,减慢肿瘤的生长,使肿瘤降期,提高生存率,明显减轻黄疸,改善生存质量[38];联合胆管支架应用,能使支架通畅时间延长,避免频繁更换支架,并发症少,对机体损伤较小,可重复治疗;与放化疗结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对于老年、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理论上可代替肝门部胆管癌 R1、R2 手术,规避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但 PDT 的最大缺陷是其肿瘤杀伤深度较浅以及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各种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的不断研制成功及各种新型光敏剂的出现,PDT 技术亦愈加成熟,新一代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杀伤深度更深、疗效更好、价格低廉的特异性光敏剂的研发和利用,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或放化疗可望成为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治疗的一线方案[39]。
肝门部胆管癌占全部肝外胆管癌的 50%~67%[1],其起病隐匿,就诊时病情常处于中晚期[2],就诊患者中仅有 20%~30% 有手术切除的机会[3],R0 切除率为 60%~78%,术后复发率高达 50%~70%[4],5 年生存率不足 30%[5]。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只能选择姑息性治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黄疸、皮肤瘙痒和胆管炎及改善肝功能。目前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方式对提高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效果不太理想,因而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寻找治疗效果更好的姑息治疗方式。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 20 世纪 70 年代左右出现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其通过肿瘤组织对光敏剂的选择性吸收和潴留,然后用合适波长和剂量的光来激发光敏剂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即活性氧类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 PDT 在不可切除的胆管癌治疗中具有疗效好、微创、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虽有不少医院开展并已证实其疗效,但尚未普及。现笔者对 PDT 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1 PDT 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机制
PDT 治疗胆管癌主要是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其主要机制为[7-8]:① 直接杀伤细胞。被激光激活后的光敏剂发生光动力学反应,产生具有生物毒性的活性氧,使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9-10]。② 抗血管效应、血供受损。破坏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细胞活性物质释放,致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及营养物质缺乏而死亡,从而延缓肿瘤生长[11]。③ 免疫反应。肿瘤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促使炎症及免疫介质释放增加,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12]。
2 PDT 与 PDT 联合治疗在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2.1 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
目前已有诸多文献报道了 PDT 联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Cheon 等[13]回顾性分析了采用 PDT 联合支架治疗(72 例)和单纯内镜下支架治疗(71 例)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9.8 个月和 7.3 个月(P=0.029)。Witzigmann 等[14]对行 PDT 联合支架治疗与单纯支架治疗进行比较,前者的中位生存期更长(12 个月比 6.4 个月,P<0.01),但是与行 R1 或 R2 手术切除者进行比较,二者在中位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tull 等[15]的研究也同样支持了 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与 R1 或 R2 手术切除有着相似的生存期。Lee 等[16]将 33 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 PDT 联合金属支架治疗与单纯金属支架治疗 2 组,支架均通过 ERCP 途径置入,2 组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244±66)d 和(177±45)d(P=0.002),生存期分别为(356±213)d 和(230±73)d(P=0.006),结果提示,PDT 联合金属支架置入在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期方面均明显长于单纯金属支架治疗组。Kahaleh 等[17]在对 48 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即 PDT 联合支架治疗者的生存情况好于单纯支架治疗者。Quyn 等[18]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23 例 PDT 联合支架和 17 例支架联合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研究还是提出了 PDT 治疗与生存率提高有关。Strand 等[19]对 48 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其中 16 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32 例患者行 PDT 治疗,结果显示,二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 PDT 治疗后支架阻塞率要高于射频消融治疗。Shimizu 等[20]还报道了 1 例因胆管癌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72 岁男性患者 4 年后发现胆肠吻合口复发,由于该例患者年龄大、心肺功能差、麻醉风险高,无法再次耐受胆肠吻合术而行 PDT 治疗,1 个月后行内镜检查,发现吻合口轻度狭窄伴瘢痕形成,取活检未发现肿瘤细胞,行 ERCP 未见吻合口狭窄。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无论是行单独 PDT 或联合胆管支架治疗,均较单纯的胆管支架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微创,生存期延长,支架通畅率更高,患者更易接受,尤其对于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者、不愿承担手术风险及预计生存期较短的老年患者,行 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可以达到行 R1 和 R2 手术相同的效果,其可作为手术的替代治疗,同时也避免了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开腹切除术后的相关并发症[21]。
相对于其他姑息治疗,PDT 治疗不仅能延长生存期,而且还可使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降期。对于进展期胃癌目前公认可以通过采用新辅助化疗而达到降期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样,通过 PDT 治疗以达到降期目的也是可行的,其途径为通过选择性局部消融异常的胆管上皮细胞,使肿瘤体积变小,延缓肿瘤细胞的生长[22]。Wagner 等[23]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证实了部分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接受 PDT 治疗后,使肿瘤降期,从而实现了 R0 或 R1 切除。Wiedmann 等[24]对 7 例 Bismuth 分型为Ⅲ型或Ⅳ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均不能行手术治疗,行 PDT 治疗后再次评估可行手术治疗,且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总体 5 年生存率为 71%;术后随访 9~40 个月,2 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6 个月和 19 个月发现肿瘤复发,其余 5 例未见复发。虽然该研究样本量小,但也反映了术前行 PDT 治疗可增加手术切除肿瘤的机会,并且不会使术后并发症增加。以上研究表明,术前辅助 PDT,可能对提高手术切除率有帮助,但在远期生存率、术后安全性及提高生活质量上,尚需进一步行前瞻性研究。
还有研究报道,PDT 的疗效与开始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有一定的关系。Prasad 等[25]认为,确诊为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后 1 个月内实施 PDT 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Cheon 等[13]报道,确诊后 3 个月内与 3 个月后行 PD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1.9 个月和 9.1 个月(P=0.034),行 1 次 PDT 与行 2 次以上 PD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8.7 个月和 12.2 个月(P=0.048);Dolak 等[26]对 88 例行 150 次 PDT 治疗的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T 治疗次数是多变量分析中唯一的独立生存预测因子(P=0.048);Hong 等[27]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也得出 PDT 治疗次数是预后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确诊肝门部胆管癌后,尽早和多次行 PDT 可显著改善患者愈后并延长生存期。分析其原因为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侵犯深度已达 7~9 mm,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侵犯深度将进一步加深,PDT 可通过局部消融减小肿瘤厚度,杀伤深度多为 4 mm[28]。
Lee 等[29] 对 37 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镜(PTCS)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介导 PDT 治疗,两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9.5 个月和 11.6 个月(P=0.96),结果提示,行 PDT 治疗的途径与预后无关,结果仅发现只有 PDT 治疗前低胆红素水平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也有学者[30] 研究得出,PDT 治疗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 的患者生存期为(470±290)d,明显长于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 的(190±125)d。结果提示,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后,积极行胆管引流是后期 PDT 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文献报道的结果提示,PDT 联合胆管支架引流治疗不仅能提高生存长,而且还可使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降期,支架的通畅率更高,且其疗效与治疗次数和开始治疗的时间以及治疗前的胆红素水平有关,但治疗效果与 PDT 引导治疗方式无关。
2.2 PDT 联合化疗治疗
PDT 联合化疗可增加疗效。Hong 等[27]对比行 PDT 与全身化疗(16 例吉西他滨联合或不联合铂类)和 58 例单纯 PDT 治疗,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538 d 和 334 d (P=0.05),1 年生存率 PDT 联合全身化疗明显高于单纯 PDT 治疗者,但 2、3 年生存率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PDT 与全身化疗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Wentrup 等[31]回顾性单纯 PDT 与 PDT 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374 d 和 520 d(P=0.021),1 年生存率分别为 58% 和 88%(P=0.001),后者死亡率明显降低(P=0.003),PDT 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可增强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对于部分患者难以接受或对吉西他滨过敏或不愿应用吉西他滨治疗且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者也可选用对替吉奥进行治疗。Park 等[32]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 43 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 PDT+替吉奥口服化疗与单纯行 PDT,2 组患者 1 年生存率分别为 76.2% 和 32%(P=0.00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7 个月和 8 个月(P=0.005),结果提示,PDT+替吉奥口服化疗在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上更有益处,且用药方便,患者也易于接受。Zoepf 等[33]也支持化疗加多次 PDT 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综上所述,对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治疗,PDT 联合化疗可增加疗效,颇具前景。
3 PDT 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不良反应
PDT 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且较轻微[34],主要不良反应为:① 短暂的皮肤光过敏,表现为皮肤斑疹、肿胀或灼热感,重者出现皮肤水疱、褪色或皮肤脆性增加,治疗后常需避免强光 4~6 周[35-36]。② 胆管炎。PDT 需通过 PTCS 或 ERCP 引导实施,但这两者均可诱发胆管炎,此时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胆管炎症状均可得到有效控制。③ 肿瘤可能仍会生长。有研究[13]认为,PDT 治疗 4 个月后肿瘤仍会生长,但由于光敏剂不会在体内长期蓄积而诱发毒副作用,因此,4 个月后可再次行 PDT 治疗,可以重复应用[37]。
4 小结及展望
PDT 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治疗价值在于减小肿瘤体积,减慢肿瘤的生长,使肿瘤降期,提高生存率,明显减轻黄疸,改善生存质量[38];联合胆管支架应用,能使支架通畅时间延长,避免频繁更换支架,并发症少,对机体损伤较小,可重复治疗;与放化疗结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对于老年、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理论上可代替肝门部胆管癌 R1、R2 手术,规避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但 PDT 的最大缺陷是其肿瘤杀伤深度较浅以及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各种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的不断研制成功及各种新型光敏剂的出现,PDT 技术亦愈加成熟,新一代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杀伤深度更深、疗效更好、价格低廉的特异性光敏剂的研发和利用,PDT 联合胆管支架治疗或放化疗可望成为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治疗的一线方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