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于浩, 刘武, 徐书宁, 许东, 姜洪磊, 金俊哲. 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术后胰瘘的临床效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6): 750-751. doi: 10.7507/1007-9424.20160197 复制
术后胰瘘是胰腺肿瘤切除术后,特别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nectomy,PD)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胰腺空肠吻合技术的改进,其发生率已逐步降低,但仍高达10%~40% [1]。胰瘘发生后,能否充分引流是患者生存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使用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急性胰瘘12例,现分析其临床资料,旨在为胰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系胰腺术后的急性胰瘘病例,发生时间为术后5~7 d,中位数为6 d;男7例,女5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为58.5岁;A级1例,B级9例,C级2例;6例因胰头恶性肿瘤行PD术,4例因壶腹部恶性肿瘤行PD术,1例因胰腺外伤断裂行胰腺吻合术,1例因胰体尾肿瘤行胰体尾切除术;笔者所在医院病例10例,外院转入病例2例。
1.2 胰瘘的诊断和治疗
术后观察引流管中引流液的性状,若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高于血清淀粉酶测定值上限的3倍,即可诊断为胰瘘。发现胰瘘后,保证原引流管通畅的同时,观察引流情况,如引流量逐渐减少、引流液中淀粉酶水平下降,不更换引流管;如术后7 d不见好转,应拔出原引流管,更换为自制的可冲洗双套管(图 1),行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并保持引流畅通,同时注意引流液性状。本组12例患者均行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冲洗速度以50~60滴/min为宜。胰瘘早期一般需要禁食水、给予肠外营养,也可肠内营养,同时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给予对症治疗。当引流量减少且淀粉酶水平恢复正常后,可逐步更换为胃管或吸痰管等较细的引流管,并逐步退管拔管。

1.3 结果
本组12患者均接受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引流管有堵塞时可拔出体外清理。所有患者拔管后均治愈。更换双套管早期(1~3 d)患者发热等感染症状明显缓解,引流10~22 d后(中位数为19.5 d)引流量逐渐减少,待胰瘘局限包裹后拔管。自制引流管的费用一般低于100元。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胰瘘部位包裹吸收,无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PD后的并发症是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的难 题[2-4],其中以胰瘘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致死的并发症[5]。胰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5-11]表明,年龄、胰管直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失血量、是否留置胰管支撑引流、胰腺质地、手术时间、是否应用生长抑素等均是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尽管有研究[12-14]表明,通过改进胰空肠吻合方式,术中、术后常规应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可显著减少胰瘘的发生,但这些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胰瘘的发生。胰瘘发生后,在治疗原则上,目前普遍的共识是以通畅引流为主[15],配合营养支持、抗感染及生长抑素治疗。手术中常规留置引流管,但一旦发生胰瘘等并发症后,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引流管过软,被压迫后塌陷,影响引流通畅;②引流管过硬过锐会压迫周围组织,反而成为胰瘘发生的诱因;③单一的接负压持续引流,引流管常常被脱落的坏死组织堵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使用的双套管的外套管为较硬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前方圆钝,可以达到支撑作用,促进窦道形成,持续负压也不会造成塌陷;内吸引管常用吸痰管,也可以使用较细的胃管,以保证内外管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换气,密闭连接负压吸引后吸引充分;冲洗管为普通输液器使用的头皮针管,以无菌丝线固定于外套管外,使用的冲洗液为生理盐水。有资料[16]表明,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冲洗的预防感染效果更佳,但笔者认为,只要保证冲洗液引流通畅,普通的无菌生理盐水即可以达到促进愈合的目的。对于胰瘘,提倡持续冲洗,但应该注意冲洗速度不宜过快,以50~60滴/min为宜[17],同时持续负压吸引,以保障引流通畅。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曾经使用过成品的双套管引流,但成品双套管存在外套管较软不能起到支撑作用、两管之间空间不足及引流不够通畅的问题,且造价较高,故自制了双套管。
胰瘘的发生广泛存在且难以避免,术后合理的治疗方式会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本组资料结果表明,使用笔者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胰瘘是安全可行的,比成品双套管更为经济实用。
术后胰瘘是胰腺肿瘤切除术后,特别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nectomy,PD)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胰腺空肠吻合技术的改进,其发生率已逐步降低,但仍高达10%~40% [1]。胰瘘发生后,能否充分引流是患者生存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使用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急性胰瘘12例,现分析其临床资料,旨在为胰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系胰腺术后的急性胰瘘病例,发生时间为术后5~7 d,中位数为6 d;男7例,女5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为58.5岁;A级1例,B级9例,C级2例;6例因胰头恶性肿瘤行PD术,4例因壶腹部恶性肿瘤行PD术,1例因胰腺外伤断裂行胰腺吻合术,1例因胰体尾肿瘤行胰体尾切除术;笔者所在医院病例10例,外院转入病例2例。
1.2 胰瘘的诊断和治疗
术后观察引流管中引流液的性状,若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高于血清淀粉酶测定值上限的3倍,即可诊断为胰瘘。发现胰瘘后,保证原引流管通畅的同时,观察引流情况,如引流量逐渐减少、引流液中淀粉酶水平下降,不更换引流管;如术后7 d不见好转,应拔出原引流管,更换为自制的可冲洗双套管(图 1),行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并保持引流畅通,同时注意引流液性状。本组12例患者均行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冲洗速度以50~60滴/min为宜。胰瘘早期一般需要禁食水、给予肠外营养,也可肠内营养,同时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给予对症治疗。当引流量减少且淀粉酶水平恢复正常后,可逐步更换为胃管或吸痰管等较细的引流管,并逐步退管拔管。

1.3 结果
本组12患者均接受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引流管有堵塞时可拔出体外清理。所有患者拔管后均治愈。更换双套管早期(1~3 d)患者发热等感染症状明显缓解,引流10~22 d后(中位数为19.5 d)引流量逐渐减少,待胰瘘局限包裹后拔管。自制引流管的费用一般低于100元。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胰瘘部位包裹吸收,无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PD后的并发症是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的难 题[2-4],其中以胰瘘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致死的并发症[5]。胰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5-11]表明,年龄、胰管直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失血量、是否留置胰管支撑引流、胰腺质地、手术时间、是否应用生长抑素等均是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尽管有研究[12-14]表明,通过改进胰空肠吻合方式,术中、术后常规应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可显著减少胰瘘的发生,但这些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胰瘘的发生。胰瘘发生后,在治疗原则上,目前普遍的共识是以通畅引流为主[15],配合营养支持、抗感染及生长抑素治疗。手术中常规留置引流管,但一旦发生胰瘘等并发症后,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引流管过软,被压迫后塌陷,影响引流通畅;②引流管过硬过锐会压迫周围组织,反而成为胰瘘发生的诱因;③单一的接负压持续引流,引流管常常被脱落的坏死组织堵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使用的双套管的外套管为较硬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前方圆钝,可以达到支撑作用,促进窦道形成,持续负压也不会造成塌陷;内吸引管常用吸痰管,也可以使用较细的胃管,以保证内外管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换气,密闭连接负压吸引后吸引充分;冲洗管为普通输液器使用的头皮针管,以无菌丝线固定于外套管外,使用的冲洗液为生理盐水。有资料[16]表明,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冲洗的预防感染效果更佳,但笔者认为,只要保证冲洗液引流通畅,普通的无菌生理盐水即可以达到促进愈合的目的。对于胰瘘,提倡持续冲洗,但应该注意冲洗速度不宜过快,以50~60滴/min为宜[17],同时持续负压吸引,以保障引流通畅。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曾经使用过成品的双套管引流,但成品双套管存在外套管较软不能起到支撑作用、两管之间空间不足及引流不够通畅的问题,且造价较高,故自制了双套管。
胰瘘的发生广泛存在且难以避免,术后合理的治疗方式会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本组资料结果表明,使用笔者自制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胰瘘是安全可行的,比成品双套管更为经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