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庆丰, 龚艳萍, 雷建勇, 朱精强.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异位支气管源性囊肿1 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6): 662-662. doi: 10.7507/1007-9424.20160178 复制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彩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3个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叶上份实质低回声结节伴点状钙化、TI-RADS 4a类。2个月前患者在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右叶结节穿刺提示:乳头状癌。甲状腺功能检测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增高。诊断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cT1bN0M0)、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拟于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见:右叶上极腺体内见15 mm×10 mm×5 mm大的包块,组织呈灰白色,质硬,内可见沙砾样钙化,无包膜,肉眼可疑侵出被膜;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未侵犯被膜;右侧中央区ⅥB区(右侧喉返神经后方)可见一约25 mm×20 mm×10 mm大的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与气管及食管间的间隙清楚,未见肿块与食管及气管相通,无明显基底部。右侧ⅥB区肿块冰冻病理学检查示:软组织1块,其中见腔隙状结构,腔面呈柱状上皮,考虑支气管源性囊肿。术中切除右侧ⅥB区肿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声音嘶哑,术后患者无咽瘘、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诊断: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T3N0M0)、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异位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结果证实右侧中央区ⅥB区包块为支气管源性囊肿。该患者术后获访3个月,随访期间一直口服甲状腺素片,随访复查甲状腺彩超无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未见明显颈部结节。
讨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十分罕见,文献报道较少。其发病机理为:胚胎发育期间,呼吸道上皮与支气管树分离,从支气管发育部位移行至其他部位,形成以支气管组织为囊壁、内含黏液的囊肿,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及异位型。支气管源性囊肿最常见于胸腔,以肺部为主,位于胸腔以外的为异位型(低于10%),可发生于颈部、脑部、硬脊膜、腹腔等部位,可无症状,当囊肿增大压迫局部组织或器官时可出现压迫症状,甚至伴有感染。CT检查可辅助诊断,其对肺内型和纵隔型的诊断意义较大。异位型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和B超图像无特殊表现,可提示囊性变,单纯影像学诊断较困难,肿物穿刺或手术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少数无症状的、单发的、较小的囊肿可给予保守观察,余均应积极手术完整切除。若伴有感染者可考虑感染控制后2~3周再行手术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该例手术术中偶然发现该肿物,因肿物呈囊实性,与食管和气管的边界清楚,未见肿块与食管及气管相通,无明显基底部,结合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考虑支气管源性囊肿,行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无咽瘘及食管瘘发生。支气管源性囊肿需与颈部甲状旁腺囊肿、食管囊肿、食管憩室、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畸胎瘤等相鉴别,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病理活检能明确性质。该病需完整切除囊肿,术后复发较少。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彩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3个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行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叶上份实质低回声结节伴点状钙化、TI-RADS 4a类。2个月前患者在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右叶结节穿刺提示:乳头状癌。甲状腺功能检测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增高。诊断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cT1bN0M0)、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拟于华西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见:右叶上极腺体内见15 mm×10 mm×5 mm大的包块,组织呈灰白色,质硬,内可见沙砾样钙化,无包膜,肉眼可疑侵出被膜;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未侵犯被膜;右侧中央区ⅥB区(右侧喉返神经后方)可见一约25 mm×20 mm×10 mm大的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与气管及食管间的间隙清楚,未见肿块与食管及气管相通,无明显基底部。右侧ⅥB区肿块冰冻病理学检查示:软组织1块,其中见腔隙状结构,腔面呈柱状上皮,考虑支气管源性囊肿。术中切除右侧ⅥB区肿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声音嘶哑,术后患者无咽瘘、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诊断: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T3N0M0)、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异位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结果证实右侧中央区ⅥB区包块为支气管源性囊肿。该患者术后获访3个月,随访期间一直口服甲状腺素片,随访复查甲状腺彩超无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未见明显颈部结节。
讨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十分罕见,文献报道较少。其发病机理为:胚胎发育期间,呼吸道上皮与支气管树分离,从支气管发育部位移行至其他部位,形成以支气管组织为囊壁、内含黏液的囊肿,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及异位型。支气管源性囊肿最常见于胸腔,以肺部为主,位于胸腔以外的为异位型(低于10%),可发生于颈部、脑部、硬脊膜、腹腔等部位,可无症状,当囊肿增大压迫局部组织或器官时可出现压迫症状,甚至伴有感染。CT检查可辅助诊断,其对肺内型和纵隔型的诊断意义较大。异位型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和B超图像无特殊表现,可提示囊性变,单纯影像学诊断较困难,肿物穿刺或手术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少数无症状的、单发的、较小的囊肿可给予保守观察,余均应积极手术完整切除。若伴有感染者可考虑感染控制后2~3周再行手术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该例手术术中偶然发现该肿物,因肿物呈囊实性,与食管和气管的边界清楚,未见肿块与食管及气管相通,无明显基底部,结合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考虑支气管源性囊肿,行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无咽瘘及食管瘘发生。支气管源性囊肿需与颈部甲状旁腺囊肿、食管囊肿、食管憩室、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畸胎瘤等相鉴别,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病理活检能明确性质。该病需完整切除囊肿,术后复发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