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是指位于胸骨后方、心包前方以及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区域,是纵隔肿物好发部位[1]。前纵隔肿物(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AMMs)包括胸腺上皮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hymic 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胸腺增生以及胸腺脂肪瘤等[1]。手术切除是治疗AMMs最重要的方式,通常单独或与辅助治疗联合作为治疗方案,手术完整切除是AMM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3]。
胸骨正中切开是AMMs完整切除的传统标准术式,但其存在创伤大、风险高、术后疼痛显著等缺陷[4]。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AMMs切除以其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术后疼痛轻等显著优势,逐渐替代胸骨正中切开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术式[5]。AMMs微创切除指任何不进行胸骨切开术(或部分胸骨切开术)以及肋骨撑开的手术入路,主要包括经颈部入路、经胸入路、经剑突下入路、机器人手术以及上述入路相组合,其中,经胸入路和经剑突下入路应用最广泛[6-7]。
Kido等[8]于1999年首次报道经剑突下入路胸腺瘤切除。然而由于胸骨后空间狭小,外科医生实际操作时面临手术视野不佳、操作空间受限等诸多不便,因此剑突下入路随后并未成为AMMs微创切除的首选入路。为改善这一缺陷,Suda[9]提出在术中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胸进而压迫双肺的方法,但此方法只能横向扩大手术视野。2016年,Zhao等[10]提出经剑突和肋弓下三孔入路,通过增加切口进一步暴露前纵隔。上述方法均不能真正抬高胸骨,不能充分满足剑突下入路的术野需求。2013年,Zielinski等[11]提出胸骨双拉钩在经剑突下联合右胸入路中的应用。随后Aramini等[12]报道了通过使用双拉钩实现剑突下双孔前纵隔肿物切除术,通过使用双拉钩抬高胸骨,进而扩大胸骨后区域,为剑突下入路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一种经剑突下单孔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新技术,即“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包括“直接提拉胸骨法”和“间接提拉胸骨法”,该技术运用了我们自行设计的“天平拉钩”。本文将详细介绍装置的组成以及该项技术在前纵隔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和实践。由于拉钩整体外观形似“天平”,通过直接或经皮肤间接抬高胸骨,故将此法命名为“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24年5—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天平拉钩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入院前接受胸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为AAMs,并于住院期间接受天平拉钩剑突下单孔VATS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排除标准:既往胸部手术史、长期服用止痛类药物、精神认知障碍和术中中转开胸患者。
1.2 手术方法
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是一种特殊的胸骨抬高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提拉胸骨法:在胸骨上窝和剑突处分别放入胸骨拉钩;另一种是间接提拉胸骨法:通过皮下穿刺钢条提起胸骨前皮肤,由于胸骨前皮肤与胸骨连接紧密,其间无多余组织,因此提起胸骨前皮肤可以间接悬吊并抬高胸骨。两种方式均利用特制的抬高装置,充分将胸骨抬高,从而增大胸骨后空间,使手术视野更广阔、操作空间更充分。
1.2.1 器械组件
天平拉钩器械组件如图1所示,主要由1套门型结构基座、1套平衡杆和2套提拉系统组成。其中门型结构基座包括基座固定器2个、竖杆2套、横杆1套;平衡系统包括天平固定器、竹节平衡杆;提拉系统包括拉钩、钢条隧道针、齿型杆以及与齿型杆机械连接的摇柄和转动鞘。平衡杆一端通过固定器垂直连接于门型结构基座中的横杆,另一端则连接提拉系统。此套器械通过摇柄和转动鞘的机械配合,可将胸骨拉钩纵向提拉,充分满足手术空间。

① :基座固定器;② :基座竖杆;③ :横杆;④ :天平固定器;⑤ :竹节平衡杆;⑥:齿型提拉系统;⑦:拉钩;⑧:隧道针提拉固定器;⑨:钢条隧道针
1.2.2 手术流程
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处分腿仰卧位,角度可容纳主刀医生一人站位。主刀医生站于患者两腿之间,两名助手分站于患者两腿外侧,扶镜手通常站位于患者右侧。
安装抬高系统:术前根据体表标志在胸骨上窝和剑突处作切口标记线,一般选择标记线连线中点作为天平拉钩底座的安装位置,巡回护士配合将天平拉钩底座安装于两侧手术床沿,随后手术医生将天平拉钩的组件逐一组装,一个抬高装置位于胸骨上窝,另一个抬高装置位于剑突上方。
建立剑突下切口并安装天平拉钩:① 直接提拉胸骨法:从剑突上缘向下做一长约4.0~5.0 cm的纵行切口,在此处安装第一个拉钩。随后在胸骨上窝处使用尖刀片切开皮肤,并向后下方置入另一个拉钩钩住胸骨柄(图2a)。拉钩安装完成后,使用提拉系统将胸骨整体垂直向上抬起。② 间接提拉胸骨法:根据体表标志,在胸骨正前方沿胸骨方向,于胸骨前皮下纵向穿刺钢针,穿刺距离约为胸骨柄和胸骨体长度,穿刺完成后在隧道针尖端装上保护帽,然后将提拉固定器安装于隧道针的两端。同样方法在剑突下做一长约4.0~5.0 cm的纵行切口,然后使用抬高系统将隧道针两端向上提起(图2b),此法经皮悬吊间接带动胸骨向上抬高,同样可实现胸骨后空间增大。

a:直接提拉胸骨法;b:间接提拉胸骨法
抬高满意后,使用电刀紧贴胸骨分离胸骨后组织,应注意避免电刀能量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和组织,可使用电刀保护套隔离电刀尖端,实现胸骨后组织精准分离。主刀医生解剖胸骨后前纵隔间隙至左无名静脉水平,随后麻醉医师改变通气模式为单肺通气,塌陷右肺,优化术野可见范围。巡回护士调整手术床为右高左低,保证足够的血流流向左肺,以避免患者术中出现低氧饱和度状态。以右侧膈神经为界,从右侧纵隔开始分离心包前的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整个分离过程应遵循“从下到上、从右往左”的原则,充分暴露心包、上腔静脉、右无名静脉、左无名静脉、头臂动脉干、气管、主动脉弓和左颈总动脉等重要解剖标志。充分游离胸腺右上极后,通过超声刀凝断或使用Hemolock夹闭左无名静脉的属支,以进一步裸化左无名静脉。
处理完右侧纵隔后,麻醉医师配合复张右肺,塌陷左肺,使之脱离左侧纵隔胸膜,扩大术野。左侧纵隔的解剖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往右”的原则逐步推进,直至显露左无名静脉远端。此时两侧纵隔解剖相汇合,进一步切除周围脂肪组织。整个解剖过程中,术者应准确识别膈神经,并紧贴心包表面操作,以保护这些重要结构。肿块切除后应小心保存于标本袋底部后,再通过剑突下切口取出,避免在取出过程中肿块破碎造成胸腔和切口种植。随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止血,并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是否于剑突下切口处安放引流管。待胸腔镜直视下肺复张满意后,拆除用于抬高胸骨的天平拉钩装置,将胸骨复位后逐层关闭切口。
1.3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24年审(880)号
2 结果
共纳入7例诊断为AMMs并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8~72岁。肿块长径1.9~17.0 cm。所有患者采用天平拉钩剑突下单孔VATS AMMs切除术,均完成肿物及全胸腺完整切除。中位手术时间93(62~308)min,术中出血量5~100 mL,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0~9 d,术后第7 d疼痛评分0~2分。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3~12)d。最终病理诊断为巨大畸胎瘤(17 cm×12 cm×8 cm)1例,良性囊肿4例(胸腺囊肿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胸腺瘤2例。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3 讨论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AMMs切除的首选方案。我们前期系统综述了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各种手术治疗方式,进一步证实微创手术在前纵隔肿瘤手术中的优势[13]。目前微创切除大多采用经胸肋间入路以及经剑突下三孔入路。但是经肋间入路存在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对侧重要结构显露困难、对侧胸腺及心包前脂肪组织切除不够彻底、易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且难以处理意外发生的大出血等缺陷。由于经胸入路损伤肋间神经,患者通常在术后发生难以规避的肋间神经痛[14]。此外,剑突下三孔入路需要术中维持一定压力的二氧化碳,以避免双肺通气干扰术野,但这可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损伤大静脉时,存在空气栓塞的风险[15-16]。此外,该方法应用于肥胖和胸骨凹陷的患者时,前纵隔显露不清,增加手术风险[[17]。
此前,张程程等[18]研发的双拉钩辅助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在临床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全国各地也已有多家中心应用此术式。我们在运用此术式时发现现有双拉钩装置暴露纵隔的效果较好,但拉钩装置稳定性欠佳,尤其是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双拉钩很难有满意的效果。为解决拉钩装置稳定性的问题,我们将拉钩装置的基座分别安装于手术床两侧,使横杆两侧受力均匀,拉钩抬高装置更稳定。此外针对骨质疏松的患者,原有的胸骨上窝锥形拉钩容易损伤胸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间接胸骨提拉法”,并在天平拉钩装置里面设计了用于胸骨前皮肤穿刺的钢针和将钢针两端固定于天平拉钩装置的提拉固定器。由于胸骨前皮肤与胸骨连接紧密,二者之间无其他多余组织,通过提拉胸骨前皮肤可间接实现胸骨抬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间接胸骨提拉法胸骨抬高效果良好,可有效规避对胸骨的损伤。并且由于胸骨前皮肤下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穿刺后仅有两个约5 mm的小孔,更美观,且暴露效果较好。通过对术后患者的观察和随访,应用该术式的患者其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恢复明显加快,这可能是由于术中未切除剑突,拉钩未破坏胸骨,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
在传统双拉钩技术基础上,天平拉钩技术还具备以下优势:第一,此套天平拉钩为成套器械,适用于各类手术床,可在术前安装,不影响手术流畅性。第二,天平拉钩的基座为“门”型结构,两侧均匀受力,相较于单边拉钩可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因此稳定性更好。第三,术中不妨碍助手操作,使术者配合更流畅。第四,间接提拉胸骨法可避免骨质疏松患者拉钩破坏胸骨造成术后出血可能。
综上所述,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作为一项应用于AMMs微创切除的新技术,有效扩大了胸骨后空间,提供了足够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有助于彻底切除肿块及周围脂肪组织,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该方法扩大了剑突下单孔入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了其术后疼痛轻、创伤小的优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赵金兰负责论文设计、资料查阅及论文撰写;田东负责论文设计、审阅及修改;陈蔚洋负责数据分析、论文修改;王蕾、李洁、林琳、何春梅、熊宇负责数据收集及整理;田东、陈龙奇、马林、杨玉赏负责项目监督和管理。
前纵隔是指位于胸骨后方、心包前方以及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区域,是纵隔肿物好发部位[1]。前纵隔肿物(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AMMs)包括胸腺上皮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hymic 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胸腺增生以及胸腺脂肪瘤等[1]。手术切除是治疗AMMs最重要的方式,通常单独或与辅助治疗联合作为治疗方案,手术完整切除是AMM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3]。
胸骨正中切开是AMMs完整切除的传统标准术式,但其存在创伤大、风险高、术后疼痛显著等缺陷[4]。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AMMs切除以其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术后疼痛轻等显著优势,逐渐替代胸骨正中切开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术式[5]。AMMs微创切除指任何不进行胸骨切开术(或部分胸骨切开术)以及肋骨撑开的手术入路,主要包括经颈部入路、经胸入路、经剑突下入路、机器人手术以及上述入路相组合,其中,经胸入路和经剑突下入路应用最广泛[6-7]。
Kido等[8]于1999年首次报道经剑突下入路胸腺瘤切除。然而由于胸骨后空间狭小,外科医生实际操作时面临手术视野不佳、操作空间受限等诸多不便,因此剑突下入路随后并未成为AMMs微创切除的首选入路。为改善这一缺陷,Suda[9]提出在术中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胸进而压迫双肺的方法,但此方法只能横向扩大手术视野。2016年,Zhao等[10]提出经剑突和肋弓下三孔入路,通过增加切口进一步暴露前纵隔。上述方法均不能真正抬高胸骨,不能充分满足剑突下入路的术野需求。2013年,Zielinski等[11]提出胸骨双拉钩在经剑突下联合右胸入路中的应用。随后Aramini等[12]报道了通过使用双拉钩实现剑突下双孔前纵隔肿物切除术,通过使用双拉钩抬高胸骨,进而扩大胸骨后区域,为剑突下入路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一种经剑突下单孔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新技术,即“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包括“直接提拉胸骨法”和“间接提拉胸骨法”,该技术运用了我们自行设计的“天平拉钩”。本文将详细介绍装置的组成以及该项技术在前纵隔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和实践。由于拉钩整体外观形似“天平”,通过直接或经皮肤间接抬高胸骨,故将此法命名为“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24年5—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天平拉钩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入院前接受胸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为AAMs,并于住院期间接受天平拉钩剑突下单孔VATS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排除标准:既往胸部手术史、长期服用止痛类药物、精神认知障碍和术中中转开胸患者。
1.2 手术方法
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是一种特殊的胸骨抬高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提拉胸骨法:在胸骨上窝和剑突处分别放入胸骨拉钩;另一种是间接提拉胸骨法:通过皮下穿刺钢条提起胸骨前皮肤,由于胸骨前皮肤与胸骨连接紧密,其间无多余组织,因此提起胸骨前皮肤可以间接悬吊并抬高胸骨。两种方式均利用特制的抬高装置,充分将胸骨抬高,从而增大胸骨后空间,使手术视野更广阔、操作空间更充分。
1.2.1 器械组件
天平拉钩器械组件如图1所示,主要由1套门型结构基座、1套平衡杆和2套提拉系统组成。其中门型结构基座包括基座固定器2个、竖杆2套、横杆1套;平衡系统包括天平固定器、竹节平衡杆;提拉系统包括拉钩、钢条隧道针、齿型杆以及与齿型杆机械连接的摇柄和转动鞘。平衡杆一端通过固定器垂直连接于门型结构基座中的横杆,另一端则连接提拉系统。此套器械通过摇柄和转动鞘的机械配合,可将胸骨拉钩纵向提拉,充分满足手术空间。

① :基座固定器;② :基座竖杆;③ :横杆;④ :天平固定器;⑤ :竹节平衡杆;⑥:齿型提拉系统;⑦:拉钩;⑧:隧道针提拉固定器;⑨:钢条隧道针
1.2.2 手术流程
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处分腿仰卧位,角度可容纳主刀医生一人站位。主刀医生站于患者两腿之间,两名助手分站于患者两腿外侧,扶镜手通常站位于患者右侧。
安装抬高系统:术前根据体表标志在胸骨上窝和剑突处作切口标记线,一般选择标记线连线中点作为天平拉钩底座的安装位置,巡回护士配合将天平拉钩底座安装于两侧手术床沿,随后手术医生将天平拉钩的组件逐一组装,一个抬高装置位于胸骨上窝,另一个抬高装置位于剑突上方。
建立剑突下切口并安装天平拉钩:① 直接提拉胸骨法:从剑突上缘向下做一长约4.0~5.0 cm的纵行切口,在此处安装第一个拉钩。随后在胸骨上窝处使用尖刀片切开皮肤,并向后下方置入另一个拉钩钩住胸骨柄(图2a)。拉钩安装完成后,使用提拉系统将胸骨整体垂直向上抬起。② 间接提拉胸骨法:根据体表标志,在胸骨正前方沿胸骨方向,于胸骨前皮下纵向穿刺钢针,穿刺距离约为胸骨柄和胸骨体长度,穿刺完成后在隧道针尖端装上保护帽,然后将提拉固定器安装于隧道针的两端。同样方法在剑突下做一长约4.0~5.0 cm的纵行切口,然后使用抬高系统将隧道针两端向上提起(图2b),此法经皮悬吊间接带动胸骨向上抬高,同样可实现胸骨后空间增大。

a:直接提拉胸骨法;b:间接提拉胸骨法
抬高满意后,使用电刀紧贴胸骨分离胸骨后组织,应注意避免电刀能量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和组织,可使用电刀保护套隔离电刀尖端,实现胸骨后组织精准分离。主刀医生解剖胸骨后前纵隔间隙至左无名静脉水平,随后麻醉医师改变通气模式为单肺通气,塌陷右肺,优化术野可见范围。巡回护士调整手术床为右高左低,保证足够的血流流向左肺,以避免患者术中出现低氧饱和度状态。以右侧膈神经为界,从右侧纵隔开始分离心包前的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整个分离过程应遵循“从下到上、从右往左”的原则,充分暴露心包、上腔静脉、右无名静脉、左无名静脉、头臂动脉干、气管、主动脉弓和左颈总动脉等重要解剖标志。充分游离胸腺右上极后,通过超声刀凝断或使用Hemolock夹闭左无名静脉的属支,以进一步裸化左无名静脉。
处理完右侧纵隔后,麻醉医师配合复张右肺,塌陷左肺,使之脱离左侧纵隔胸膜,扩大术野。左侧纵隔的解剖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往右”的原则逐步推进,直至显露左无名静脉远端。此时两侧纵隔解剖相汇合,进一步切除周围脂肪组织。整个解剖过程中,术者应准确识别膈神经,并紧贴心包表面操作,以保护这些重要结构。肿块切除后应小心保存于标本袋底部后,再通过剑突下切口取出,避免在取出过程中肿块破碎造成胸腔和切口种植。随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止血,并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是否于剑突下切口处安放引流管。待胸腔镜直视下肺复张满意后,拆除用于抬高胸骨的天平拉钩装置,将胸骨复位后逐层关闭切口。
1.3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24年审(880)号
2 结果
共纳入7例诊断为AMMs并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8~72岁。肿块长径1.9~17.0 cm。所有患者采用天平拉钩剑突下单孔VATS AMMs切除术,均完成肿物及全胸腺完整切除。中位手术时间93(62~308)min,术中出血量5~100 mL,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0~9 d,术后第7 d疼痛评分0~2分。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3~12)d。最终病理诊断为巨大畸胎瘤(17 cm×12 cm×8 cm)1例,良性囊肿4例(胸腺囊肿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胸腺瘤2例。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3 讨论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AMMs切除的首选方案。我们前期系统综述了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各种手术治疗方式,进一步证实微创手术在前纵隔肿瘤手术中的优势[13]。目前微创切除大多采用经胸肋间入路以及经剑突下三孔入路。但是经肋间入路存在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对侧重要结构显露困难、对侧胸腺及心包前脂肪组织切除不够彻底、易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且难以处理意外发生的大出血等缺陷。由于经胸入路损伤肋间神经,患者通常在术后发生难以规避的肋间神经痛[14]。此外,剑突下三孔入路需要术中维持一定压力的二氧化碳,以避免双肺通气干扰术野,但这可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损伤大静脉时,存在空气栓塞的风险[15-16]。此外,该方法应用于肥胖和胸骨凹陷的患者时,前纵隔显露不清,增加手术风险[[17]。
此前,张程程等[18]研发的双拉钩辅助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在临床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全国各地也已有多家中心应用此术式。我们在运用此术式时发现现有双拉钩装置暴露纵隔的效果较好,但拉钩装置稳定性欠佳,尤其是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双拉钩很难有满意的效果。为解决拉钩装置稳定性的问题,我们将拉钩装置的基座分别安装于手术床两侧,使横杆两侧受力均匀,拉钩抬高装置更稳定。此外针对骨质疏松的患者,原有的胸骨上窝锥形拉钩容易损伤胸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间接胸骨提拉法”,并在天平拉钩装置里面设计了用于胸骨前皮肤穿刺的钢针和将钢针两端固定于天平拉钩装置的提拉固定器。由于胸骨前皮肤与胸骨连接紧密,二者之间无其他多余组织,通过提拉胸骨前皮肤可间接实现胸骨抬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间接胸骨提拉法胸骨抬高效果良好,可有效规避对胸骨的损伤。并且由于胸骨前皮肤下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穿刺后仅有两个约5 mm的小孔,更美观,且暴露效果较好。通过对术后患者的观察和随访,应用该术式的患者其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恢复明显加快,这可能是由于术中未切除剑突,拉钩未破坏胸骨,且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
在传统双拉钩技术基础上,天平拉钩技术还具备以下优势:第一,此套天平拉钩为成套器械,适用于各类手术床,可在术前安装,不影响手术流畅性。第二,天平拉钩的基座为“门”型结构,两侧均匀受力,相较于单边拉钩可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因此稳定性更好。第三,术中不妨碍助手操作,使术者配合更流畅。第四,间接提拉胸骨法可避免骨质疏松患者拉钩破坏胸骨造成术后出血可能。
综上所述,天平拉钩抬高胸骨法作为一项应用于AMMs微创切除的新技术,有效扩大了胸骨后空间,提供了足够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有助于彻底切除肿块及周围脂肪组织,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该方法扩大了剑突下单孔入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了其术后疼痛轻、创伤小的优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赵金兰负责论文设计、资料查阅及论文撰写;田东负责论文设计、审阅及修改;陈蔚洋负责数据分析、论文修改;王蕾、李洁、林琳、何春梅、熊宇负责数据收集及整理;田东、陈龙奇、马林、杨玉赏负责项目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