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金龙, 林兆昊, 闵卫润, 曹炜, 李浩篪, 柏启州, 董信春, 苟云久. 肺亚段与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10): 1496-1504. doi: 10.7507/1007-4848.202405042 复制
据《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1]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首位。近年来,肺磨玻璃影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的检出率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而不断提高。虽然其检出率大多为假阳性,但仍有不少肺结节为恶性或具有恶变危险因素[2]。因此,外科手术干预尤为重要。肺叶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3]。但JCOG0802/WJOG4607L的试验结果表明肺段切除术具有与肺叶切除术相似的疗效[4]。依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指南,肺段切除术适用于结节直径≤2 cm且CT显示磨玻璃成分≥50%或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患者[5]。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保留了较多的肺组织,这对于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和需要保留较多肺组织的多发肺结节患者来说是较好的治疗手段[6]。随着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及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临床上可以更精确地识别肺亚段的解剖结构,并且还能认识到肺结节与节间静脉的位置关系,这使肺亚段切除得以实现[7]。但由于肺亚段解剖结构复杂,对术者的要求较高,且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支持,因此,肺亚段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是否能达到甚至优于肺段切除术仍有争论。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探究肺亚段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结节患者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采用主题词加自由词的方式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4年4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肺亚段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或肺部小结节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的相关文献。主要英文检索词为:sub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ies、pulmonary nodule、lung nodule、pulmonary neoplasm、lung cancer、cancer of lung、pulmonary cancer、lung neoplasm、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主要中文检索词为:肺亚段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结节、肺癌、肺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 涉及有关肺亚段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所有RCT及回顾性研究;② 纳入对象:经病理确诊为直径≤2 cm且磨玻璃成分≥50%的肺部小结节或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并行肺亚段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患者;③ 干预措施:试验组患者行肺亚段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肺段切除术,并详细描述两种手术方法;④ 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切缘宽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⑤ 英文或中文文献。
1.2.2 排除标准
① 系统综述或 Meta 分析、会议摘要、信件或评论、病例报告等文献;② 患者或干预措施不符合的临床研究以及单臂试验;③ 不符合或较少提及研究结局指标的文献;④ 重复发表的研究。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者(张金龙和林兆昊)独立按照已设定检索策略检索文献,逐一阅读文献的标题和摘要,排除明显不满足纳入标准条件的文献,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两名研究者仔细交叉核对纳入资料,若遇分歧,通过讨论或与参加本研究的中高年资医师协商解决。提取文献资料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研究类型、分组、患者总数、性别、平均年龄、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肿瘤大小;② 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切缘宽度、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队列研究的质量评价均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估,该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总分为9分。其中,≥7分为高质量文献,5~6分为中等质量文献,<5分为低质量文献。文献质量评估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若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RevMan 5.4软件对所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表示。在进行异质性检验后对效应量进行合并。若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表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异质性来源分析:① 严格按照PICO原则纳入文献;② 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③ 采用敏感性分析将异质性较高的文献剔除。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本Meta分析根据预先设计的检索策略从各数据库检索共获得文献210篇,通过EndNote 9.0剔除重复文献后,保留79篇,再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后获得文献26篇。最终通过仔细阅读全文,纳入15篇回顾性队列研究[8-22]。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
所纳入的15篇文献[8-22]共包含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纳入15项研究[8-22],共计

2.3.2 术中出血量
纳入15项研究[8-22],共计
2.3.3 术后住院时间
纳入10项研究[9-10,13,16-22],共计
2.3.4 术后引流时间
纳入13项研究[8-14,16-20,22],共计
2.3.5 淋巴结清扫个数
纳入11项研究[9-14,16-19,21],共计
2.3.6 术中切缘宽度
纳入10项研究[8,10-12,14-18,21],共计
2.3.7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纳入15项研究[8-22],共计
2.3.8 复发率
纳入8项研究[8,10,13,16,19-22],共计
2.3.9 亚组分析
在使用单孔VATS手术方案中,肺亚段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相比,具有更少的术中出血量、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以及更低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肿瘤的切缘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使用三孔VATS手术方案中,肺亚段切除术仅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肺段切除术有明显优势(P=0.02),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敏感性分析
我们对研究的结局指标进行了逐一排除单个研究并进行合并,其结果无明显变化,表明此研究Meta分析结果稳定;见表4。

2.5 发表偏倚分析
采用RevMan 5.4软件对各个结局指标进行漏斗图绘制,发现各研究均分布在漏斗图两侧,表明本研究的发表偏倚较小,以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例绘制漏斗图见图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不断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肺部GGN在体检时被检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肺叶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3]。然而随着外科微创理念的发展,亚肺叶切除术逐渐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在亚肺叶切除术中以肺段甚至肺亚段为基本单元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更是现代精准外科微创理念发展的趋势。JCOG0802/WJOG4607L试验[4]结果证明了肺段切除具有与肺叶切除相似的疗效。随着3D-CTBA技术的逐渐成熟,临床医师可更精准地把握肺部支气管、动静脉血管之间的关系,明确肺结节所属的肺段结构,从而更精确地规划手术路径,做到精准切除[23-24]。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及肺亚段切除可以更多地保留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5]。肺楔形切除术适用于周围实质较小的肺结节,而肺段切除术可以切除位置更深的肺部小结节[26]。此外,肺楔形切除术由于不能保证足够的切缘,所以其复发率较高[27]。而肺段切除术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一点。段间平面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膨胀萎陷法”和“染色法”两大类[28]。由于肺段解剖结构复杂,血管以及支气管变异程度大,因此肺亚段切除术要求术者对解剖结构把握更为精细,操作水平更为精准。这就导致其在临床上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有关肺亚段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尚未得到统一结果。
由于肺亚段解剖结构复杂,需要辨认和分离的肺亚段小支气管及细小动静脉分支多,因此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但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肺段切除术组与肺亚段切除术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所纳入的研究中,随着部分外科医生对肺亚段解剖结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学习曲线的缩短,肺亚段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也随之缩短[29]。这也可能是纳入的研究异质性较大的原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孔与三孔VATS的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方面肺段切除术组与肺亚段切除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孔VATS操作时肺亚段切除术组比肺段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更短。这可能是因为肺亚段切除肺内创面更小且由于其所处理的气管和血管属于段分支,因此在发生损伤时更易止血,使引流时间缩短。在处理亚段静脉时,只需切除对应结构的部分静脉,对回流产生的影响较小,促使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更接近生理状态,这使患者更容易康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由于肺亚段的小支气管和动静脉繁多细小且容易发生解剖变异,因此在操作时也容易出现损伤。这是我们所纳入研究异质性大的原因之一[30]。在淋巴结清扫个数方面,肺亚段切除术组比肺段切除术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略少,原因可能在于肺亚段组患者临床分期较早,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条件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淋巴结进行清扫,从而减少淋巴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肺亚段切除术组可获得与肺段切除术组相同的切缘宽度。目前临床的普遍观点认为,肺段手术的切缘宽度应大于肿瘤直径或肿瘤边缘2 cm[31],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肺亚段组获得了与肺段组同样的安全手术切缘。切缘宽度是预防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在纳入的研究中,两组手术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肺亚段切除可达到与肺段切除相同的安全性,该结果与Song等[32]的研究结果相似。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是反映短期疗效的重要指标,所纳入研究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漏气、肺炎、肺不张、呼吸困难、乳糜胸、咯血、心律失常等。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肺亚段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肺段组。通过亚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采用单孔还是三孔VATS,肺亚段切除都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肺亚段切除创伤小、操作精细,并保留了更多肺组织等因素有关。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所纳入的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选择性偏倚,缺乏大样本的高质量RCT验证;(2)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大;(3)所纳入的文献均是对两种术式近期疗效的比较,肺亚段切除术的长期生存获益目前尚不明确;(4)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引起结果的偏倚。
综上所述,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我们发现:肺亚段切除术可达到与肺段切除术相似的疗效,且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安全性方面,肺亚段切除可达到与肺段切除相近的切缘范围。VATS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单孔VATS肺亚段切除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方面更具优势。本研究旨在为肺亚段切除提供一定的临床循证依据,为胸外科医生提供可能的手术思路。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高质量的RCT证实本研究结果。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张金龙负责论文设计,实施研究,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林兆昊、闵卫润负责论文审核与修改;曹炜、李浩篪、柏启州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董信春、苟云久负责论文设计。
据《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1]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首位。近年来,肺磨玻璃影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的检出率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而不断提高。虽然其检出率大多为假阳性,但仍有不少肺结节为恶性或具有恶变危险因素[2]。因此,外科手术干预尤为重要。肺叶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3]。但JCOG0802/WJOG4607L的试验结果表明肺段切除术具有与肺叶切除术相似的疗效[4]。依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指南,肺段切除术适用于结节直径≤2 cm且CT显示磨玻璃成分≥50%或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患者[5]。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保留了较多的肺组织,这对于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和需要保留较多肺组织的多发肺结节患者来说是较好的治疗手段[6]。随着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及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临床上可以更精确地识别肺亚段的解剖结构,并且还能认识到肺结节与节间静脉的位置关系,这使肺亚段切除得以实现[7]。但由于肺亚段解剖结构复杂,对术者的要求较高,且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支持,因此,肺亚段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是否能达到甚至优于肺段切除术仍有争论。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探究肺亚段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结节患者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采用主题词加自由词的方式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4年4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肺亚段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或肺部小结节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的相关文献。主要英文检索词为:sub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y、segmentectomies、pulmonary nodule、lung nodule、pulmonary neoplasm、lung cancer、cancer of lung、pulmonary cancer、lung neoplasm、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主要中文检索词为:肺亚段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结节、肺癌、肺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 涉及有关肺亚段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所有RCT及回顾性研究;② 纳入对象:经病理确诊为直径≤2 cm且磨玻璃成分≥50%的肺部小结节或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并行肺亚段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患者;③ 干预措施:试验组患者行肺亚段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肺段切除术,并详细描述两种手术方法;④ 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切缘宽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⑤ 英文或中文文献。
1.2.2 排除标准
① 系统综述或 Meta 分析、会议摘要、信件或评论、病例报告等文献;② 患者或干预措施不符合的临床研究以及单臂试验;③ 不符合或较少提及研究结局指标的文献;④ 重复发表的研究。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者(张金龙和林兆昊)独立按照已设定检索策略检索文献,逐一阅读文献的标题和摘要,排除明显不满足纳入标准条件的文献,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两名研究者仔细交叉核对纳入资料,若遇分歧,通过讨论或与参加本研究的中高年资医师协商解决。提取文献资料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研究类型、分组、患者总数、性别、平均年龄、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肿瘤大小;② 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切缘宽度、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队列研究的质量评价均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估,该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总分为9分。其中,≥7分为高质量文献,5~6分为中等质量文献,<5分为低质量文献。文献质量评估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若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RevMan 5.4软件对所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CI表示。在进行异质性检验后对效应量进行合并。若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表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异质性来源分析:① 严格按照PICO原则纳入文献;② 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③ 采用敏感性分析将异质性较高的文献剔除。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本Meta分析根据预先设计的检索策略从各数据库检索共获得文献210篇,通过EndNote 9.0剔除重复文献后,保留79篇,再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后获得文献26篇。最终通过仔细阅读全文,纳入15篇回顾性队列研究[8-22]。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
所纳入的15篇文献[8-22]共包含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纳入15项研究[8-22],共计

2.3.2 术中出血量
纳入15项研究[8-22],共计
2.3.3 术后住院时间
纳入10项研究[9-10,13,16-22],共计
2.3.4 术后引流时间
纳入13项研究[8-14,16-20,22],共计
2.3.5 淋巴结清扫个数
纳入11项研究[9-14,16-19,21],共计
2.3.6 术中切缘宽度
纳入10项研究[8,10-12,14-18,21],共计
2.3.7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纳入15项研究[8-22],共计
2.3.8 复发率
纳入8项研究[8,10,13,16,19-22],共计
2.3.9 亚组分析
在使用单孔VATS手术方案中,肺亚段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相比,具有更少的术中出血量、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以及更低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肿瘤的切缘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使用三孔VATS手术方案中,肺亚段切除术仅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肺段切除术有明显优势(P=0.02),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敏感性分析
我们对研究的结局指标进行了逐一排除单个研究并进行合并,其结果无明显变化,表明此研究Meta分析结果稳定;见表4。

2.5 发表偏倚分析
采用RevMan 5.4软件对各个结局指标进行漏斗图绘制,发现各研究均分布在漏斗图两侧,表明本研究的发表偏倚较小,以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例绘制漏斗图见图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不断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肺部GGN在体检时被检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肺叶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3]。然而随着外科微创理念的发展,亚肺叶切除术逐渐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在亚肺叶切除术中以肺段甚至肺亚段为基本单元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更是现代精准外科微创理念发展的趋势。JCOG0802/WJOG4607L试验[4]结果证明了肺段切除具有与肺叶切除相似的疗效。随着3D-CTBA技术的逐渐成熟,临床医师可更精准地把握肺部支气管、动静脉血管之间的关系,明确肺结节所属的肺段结构,从而更精确地规划手术路径,做到精准切除[23-24]。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及肺亚段切除可以更多地保留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5]。肺楔形切除术适用于周围实质较小的肺结节,而肺段切除术可以切除位置更深的肺部小结节[26]。此外,肺楔形切除术由于不能保证足够的切缘,所以其复发率较高[27]。而肺段切除术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一点。段间平面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膨胀萎陷法”和“染色法”两大类[28]。由于肺段解剖结构复杂,血管以及支气管变异程度大,因此肺亚段切除术要求术者对解剖结构把握更为精细,操作水平更为精准。这就导致其在临床上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有关肺亚段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尚未得到统一结果。
由于肺亚段解剖结构复杂,需要辨认和分离的肺亚段小支气管及细小动静脉分支多,因此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但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肺段切除术组与肺亚段切除术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所纳入的研究中,随着部分外科医生对肺亚段解剖结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学习曲线的缩短,肺亚段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也随之缩短[29]。这也可能是纳入的研究异质性较大的原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孔与三孔VATS的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方面肺段切除术组与肺亚段切除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孔VATS操作时肺亚段切除术组比肺段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更短。这可能是因为肺亚段切除肺内创面更小且由于其所处理的气管和血管属于段分支,因此在发生损伤时更易止血,使引流时间缩短。在处理亚段静脉时,只需切除对应结构的部分静脉,对回流产生的影响较小,促使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更接近生理状态,这使患者更容易康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由于肺亚段的小支气管和动静脉繁多细小且容易发生解剖变异,因此在操作时也容易出现损伤。这是我们所纳入研究异质性大的原因之一[30]。在淋巴结清扫个数方面,肺亚段切除术组比肺段切除术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略少,原因可能在于肺亚段组患者临床分期较早,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条件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淋巴结进行清扫,从而减少淋巴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肺亚段切除术组可获得与肺段切除术组相同的切缘宽度。目前临床的普遍观点认为,肺段手术的切缘宽度应大于肿瘤直径或肿瘤边缘2 cm[31],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肺亚段组获得了与肺段组同样的安全手术切缘。切缘宽度是预防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在纳入的研究中,两组手术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肺亚段切除可达到与肺段切除相同的安全性,该结果与Song等[32]的研究结果相似。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是反映短期疗效的重要指标,所纳入研究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漏气、肺炎、肺不张、呼吸困难、乳糜胸、咯血、心律失常等。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肺亚段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肺段组。通过亚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采用单孔还是三孔VATS,肺亚段切除都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肺亚段切除创伤小、操作精细,并保留了更多肺组织等因素有关。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所纳入的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选择性偏倚,缺乏大样本的高质量RCT验证;(2)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大;(3)所纳入的文献均是对两种术式近期疗效的比较,肺亚段切除术的长期生存获益目前尚不明确;(4)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引起结果的偏倚。
综上所述,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我们发现:肺亚段切除术可达到与肺段切除术相似的疗效,且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安全性方面,肺亚段切除可达到与肺段切除相近的切缘范围。VATS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单孔VATS肺亚段切除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方面更具优势。本研究旨在为肺亚段切除提供一定的临床循证依据,为胸外科医生提供可能的手术思路。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高质量的RCT证实本研究结果。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张金龙负责论文设计,实施研究,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林兆昊、闵卫润负责论文审核与修改;曹炜、李浩篪、柏启州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董信春、苟云久负责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