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1-2]。对于可切除NSCLC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咳嗽是肺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5%~50%[3-4]。肺部手术后咳嗽定义为:因肺部手术后持续时间≥2周的干咳,并且胸部X线片无明显异常,排除鼻后滴漏综合征、支气管哮喘、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5]。根据2021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咳嗽时间≥8周为慢性咳嗽[6]。慢性咳嗽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对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及治疗效果产生了潜在不良影响[7]。以往对肺切除术后咳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术后持续性咳嗽的相关影响因素[8-9],然而对于术后慢性咳嗽的研究相对不足,同时所纳入的研究指标也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肺部手术427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肺部手术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NSCLC;(2)术前2周内无咳嗽症状;(3)手术方式为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4)周围性肺癌。排除标准:(1)同时行双侧手术;(2)术前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3)术后出现肺部感染;(4)病历资料不完整或失访。据上述标准,427例患者最终纳入本次研究。按照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慢性咳嗽组103例(A组),非慢性咳嗽组324例(B组)。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健侧卧位,术中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双腔气管插管和健侧单肺通气。所有患者均在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隙作一个3~5 cm大小的单个小切口。根据术前图像资料和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以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淋巴结图为基础进行区域淋巴结分类,并根据《中国原发性肺癌诊治指南(2022)》进行清扫或取样[10]。术后置入26F胸管。根据以下标准拔除胸管:(1)每日胸腔引流量<200 mL,且无漏气;(2)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未发现气胸或局部胸腔积液。
1.3 咳嗽评价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肺术后慢性咳嗽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由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当量表≥60(0~100)mm时,患者被诊断为咳嗽[11]。这项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8周接受了VAS评估。本次研究采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量表(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questionnaire,LCQ-MC)评估患者的咳嗽程度。LCQ-MC分为三个维度:身体、心理和社会,共包括19个问题,每个问题有7个选项。每个维度的分数由维度中每个问题的分数平均,总分是三个维度的分数之和(正向计分,1~7个等级,分数越高表示咳嗽程度越轻)[12]。本研究中的427例患者均在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下,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8周完成LCQ-MC评分。
1.4 收集临床数据
受试者性别、年龄 、吸烟史、术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胸腔粘连,麻醉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淋巴结清扫方式、肿瘤最大径及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 Excel 2017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患者麻醉时间,确定最佳截点,将其转换为二分类数据。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3-RE-379。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427例接受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103例患者(24.1%)出现术后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组),而324例患者则未出现这一症状(非慢性咳嗽组)。 采用ROC曲线分析患者麻醉时间,曲线下面积0.745[95%CI(0.694,0.797),P<0.01],当最佳截点为135.5 min,敏感度为73.8%,特异度为60.8%(图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吸烟史、胸腔粘连、麻醉时间≥135.5 min、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方式、肿瘤最大径、术前肺功能指标和术后胸引管带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麻醉时间≥135.5 min、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和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发生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3 术前、术后8周LCQ-MC评分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周,慢性咳嗽组与非慢性咳嗽组术前LCQ-M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5±0.378 vs. 19.78±0.360,P=0.121),术后8周LCQ-MC评分慢性咳嗽组明显低于非慢性咳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8±1.12 vs. 18.41±1.512,P<0.001),慢性咳嗽组术后8周LCQ-MC评分明显低于术前LCQ-MC评分,见表3。


3 讨论
目前,有大量工具可用于评估咳嗽的强度、频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胸科医生协会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莱斯特咳嗽问卷(LCQ)被广泛用于研究成人咳嗽患者。2015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建议LCQ-MC评估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本此研究中,在专业胸外科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 d和术后8周进行了LCQ-MC调查,以评估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咳嗽状况。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咳嗽组(19.85±0.378)和非咳嗽组(19.78±0.360)间的术前LCQ-M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术后两个月LCQ-MC评分(15.68±1.12)明显低于非咳嗽组(18.41±1.512)(P<0.05)。
本次研究表明,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是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独立的危险因素。Xie等[11]通过一项纳入171例接受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右侧肺部手术可能会增加术后慢性咳嗽的风险。程钧等[14]通过对200例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右侧肺部手术可能会增加普胸外科术后慢性咳嗽的风险。可能原因为行右侧肺部手术时,清扫右侧胸腔气管周围淋巴结时比左侧多清扫第2、4组淋巴结,导致气管暴露程度大于左侧。一项临床试验支持这一假设,Huang等[15]在切除右下气管旁淋巴结后,用自体脂肪填塞气管旁淋巴结切除部位,有效预防肺部术后咳嗽。在肺部手术中,右上肺部位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慢性咳嗽的风险更大。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导致前气管壁的血管和神经受损可能是行右上肺部位术后慢性咳嗽的一个因素[11]。Seok等[16]通过对99例接受上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研究发现,右上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角度的增加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持续咳嗽。术后残肺部结构改变也可能是导致术后慢性咳嗽的发生。肺切除后可形成一个原位空腔,导致健侧胸腔压力大于患侧,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填充遗留空腔,例如纵隔移位、剩余肺膨胀等[17]。在同等条件下,与肺段切除和肺楔形切除相比较,肺叶切除后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更明显,肺叶切除术后可加重残留的支气管扭曲和畸形,这些结构的改变导致气管、支气管的气流动力学和气道敏感性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术后咳嗽[18]。肺叶切除术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通常比楔形切除术或淋巴结取样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可能与麻醉时间延长有关。
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然而淋巴结清扫可能会增加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如术中出血、神经胸导管损伤等[19]。本次研究表明,淋巴结清扫是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Lin等[20]通过对198例接受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气管旁淋巴结清扫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Wu等[21]通过收集517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2周、6周的莱切斯特咳嗽问卷评分,分析术后咳嗽危险因素发现,相较于接受淋巴结取样和未接受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接受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咳嗽。迷走神经的肺分支主要分为前丛和后丛,它们沿着气管和支气管通过纵隔进入肺部[22]。咳嗽受体主要位于喉、气管、隆突和大肺支气管[23]。在进行淋巴结清扫时,可能会对迷走神经或其分支造成损害,从而导致术后慢性咳嗽。为避免术后出现慢性咳嗽,在进行淋巴结清扫时,并尽可能多地保留迷走神经肺丛分支及支气管周围血管。
胸外科进行肺部手术时常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身麻醉。近年来相关研究[24]表明,双腔气管插管可能会导致插管后声音嘶哑、咽喉痛、术后咳嗽等并发症。行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时均可损伤气道表面黏膜,气道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咳嗽感受器因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暴露,导致咳嗽感受器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兴奋[25]。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时间≥135.5 min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是独立危险因素。Lin等[20]对198例行肺部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麻醉持续时间≥164 min与术后咳嗽相关。Pan 等[26]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麻醉持续时间≥153 min[OR=0.987,95%CI(0.987,0.997),P=0.011]是肺部术后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缩短术中麻醉时间或采用无管麻醉技术可能会降低患者术后发生慢性咳嗽的风险。
本次研究揭示了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相关危险因素,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其次,本研究缺乏术后慢性咳嗽的治疗信息。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患者因咳嗽而进行治疗的方式和时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治疗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因此未纳入分析。未来可开展随机对照研究,以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术后咳嗽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治疗方法对术后慢性咳嗽的影响,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建议。
综上所述,慢性咳嗽是肺部手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手术部位(右上肺)、手术方式(肺叶切除术)、行淋巴结清扫和麻醉时间≥135.5 min可能是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在考虑预防肺部手术慢性咳嗽时,可以采用无管麻醉技术、清扫淋巴结时保护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的神经和血管、自体脂肪填充淋巴结切除术后的残腔等。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宇提出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初稿;吴明胜参与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参与初稿撰写;王高祥参与初稿撰写、数据统计分析;李田、吴显宁、孙效辉、徐美青、祝永福、徐世斌、陈郑玮参与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设计;解明然提出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提出建议性意见。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1-2]。对于可切除NSCLC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咳嗽是肺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5%~50%[3-4]。肺部手术后咳嗽定义为:因肺部手术后持续时间≥2周的干咳,并且胸部X线片无明显异常,排除鼻后滴漏综合征、支气管哮喘、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5]。根据2021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咳嗽时间≥8周为慢性咳嗽[6]。慢性咳嗽可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对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及治疗效果产生了潜在不良影响[7]。以往对肺切除术后咳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术后持续性咳嗽的相关影响因素[8-9],然而对于术后慢性咳嗽的研究相对不足,同时所纳入的研究指标也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肺部手术427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肺部手术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NSCLC;(2)术前2周内无咳嗽症状;(3)手术方式为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4)周围性肺癌。排除标准:(1)同时行双侧手术;(2)术前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3)术后出现肺部感染;(4)病历资料不完整或失访。据上述标准,427例患者最终纳入本次研究。按照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慢性咳嗽组103例(A组),非慢性咳嗽组324例(B组)。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健侧卧位,术中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双腔气管插管和健侧单肺通气。所有患者均在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隙作一个3~5 cm大小的单个小切口。根据术前图像资料和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以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淋巴结图为基础进行区域淋巴结分类,并根据《中国原发性肺癌诊治指南(2022)》进行清扫或取样[10]。术后置入26F胸管。根据以下标准拔除胸管:(1)每日胸腔引流量<200 mL,且无漏气;(2)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未发现气胸或局部胸腔积液。
1.3 咳嗽评价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肺术后慢性咳嗽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由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当量表≥60(0~100)mm时,患者被诊断为咳嗽[11]。这项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8周接受了VAS评估。本次研究采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量表(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questionnaire,LCQ-MC)评估患者的咳嗽程度。LCQ-MC分为三个维度:身体、心理和社会,共包括19个问题,每个问题有7个选项。每个维度的分数由维度中每个问题的分数平均,总分是三个维度的分数之和(正向计分,1~7个等级,分数越高表示咳嗽程度越轻)[12]。本研究中的427例患者均在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下,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8周完成LCQ-MC评分。
1.4 收集临床数据
受试者性别、年龄 、吸烟史、术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胸腔粘连,麻醉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淋巴结清扫方式、肿瘤最大径及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 Excel 2017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患者麻醉时间,确定最佳截点,将其转换为二分类数据。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3-RE-379。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427例接受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103例患者(24.1%)出现术后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组),而324例患者则未出现这一症状(非慢性咳嗽组)。 采用ROC曲线分析患者麻醉时间,曲线下面积0.745[95%CI(0.694,0.797),P<0.01],当最佳截点为135.5 min,敏感度为73.8%,特异度为60.8%(图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吸烟史、胸腔粘连、麻醉时间≥135.5 min、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方式、肿瘤最大径、术前肺功能指标和术后胸引管带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麻醉时间≥135.5 min、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和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发生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3 术前、术后8周LCQ-MC评分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周,慢性咳嗽组与非慢性咳嗽组术前LCQ-M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5±0.378 vs. 19.78±0.360,P=0.121),术后8周LCQ-MC评分慢性咳嗽组明显低于非慢性咳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8±1.12 vs. 18.41±1.512,P<0.001),慢性咳嗽组术后8周LCQ-MC评分明显低于术前LCQ-MC评分,见表3。


3 讨论
目前,有大量工具可用于评估咳嗽的强度、频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胸科医生协会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莱斯特咳嗽问卷(LCQ)被广泛用于研究成人咳嗽患者。2015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建议LCQ-MC评估慢性咳嗽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本此研究中,在专业胸外科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 d和术后8周进行了LCQ-MC调查,以评估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咳嗽状况。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咳嗽组(19.85±0.378)和非咳嗽组(19.78±0.360)间的术前LCQ-M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术后两个月LCQ-MC评分(15.68±1.12)明显低于非咳嗽组(18.41±1.512)(P<0.05)。
本次研究表明,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是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独立的危险因素。Xie等[11]通过一项纳入171例接受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右侧肺部手术可能会增加术后慢性咳嗽的风险。程钧等[14]通过对200例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右侧肺部手术可能会增加普胸外科术后慢性咳嗽的风险。可能原因为行右侧肺部手术时,清扫右侧胸腔气管周围淋巴结时比左侧多清扫第2、4组淋巴结,导致气管暴露程度大于左侧。一项临床试验支持这一假设,Huang等[15]在切除右下气管旁淋巴结后,用自体脂肪填塞气管旁淋巴结切除部位,有效预防肺部术后咳嗽。在肺部手术中,右上肺部位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慢性咳嗽的风险更大。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导致前气管壁的血管和神经受损可能是行右上肺部位术后慢性咳嗽的一个因素[11]。Seok等[16]通过对99例接受上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研究发现,右上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角度的增加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发生持续咳嗽。术后残肺部结构改变也可能是导致术后慢性咳嗽的发生。肺切除后可形成一个原位空腔,导致健侧胸腔压力大于患侧,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填充遗留空腔,例如纵隔移位、剩余肺膨胀等[17]。在同等条件下,与肺段切除和肺楔形切除相比较,肺叶切除后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更明显,肺叶切除术后可加重残留的支气管扭曲和畸形,这些结构的改变导致气管、支气管的气流动力学和气道敏感性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术后咳嗽[18]。肺叶切除术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通常比楔形切除术或淋巴结取样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可能与麻醉时间延长有关。
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然而淋巴结清扫可能会增加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如术中出血、神经胸导管损伤等[19]。本次研究表明,淋巴结清扫是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Lin等[20]通过对198例接受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气管旁淋巴结清扫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Wu等[21]通过收集517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2周、6周的莱切斯特咳嗽问卷评分,分析术后咳嗽危险因素发现,相较于接受淋巴结取样和未接受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接受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咳嗽。迷走神经的肺分支主要分为前丛和后丛,它们沿着气管和支气管通过纵隔进入肺部[22]。咳嗽受体主要位于喉、气管、隆突和大肺支气管[23]。在进行淋巴结清扫时,可能会对迷走神经或其分支造成损害,从而导致术后慢性咳嗽。为避免术后出现慢性咳嗽,在进行淋巴结清扫时,并尽可能多地保留迷走神经肺丛分支及支气管周围血管。
胸外科进行肺部手术时常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身麻醉。近年来相关研究[24]表明,双腔气管插管可能会导致插管后声音嘶哑、咽喉痛、术后咳嗽等并发症。行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时均可损伤气道表面黏膜,气道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咳嗽感受器因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暴露,导致咳嗽感受器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兴奋[25]。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时间≥135.5 min肺部手术慢性咳嗽的是独立危险因素。Lin等[20]对198例行肺部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麻醉持续时间≥164 min与术后咳嗽相关。Pan 等[26]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麻醉持续时间≥153 min[OR=0.987,95%CI(0.987,0.997),P=0.011]是肺部术后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缩短术中麻醉时间或采用无管麻醉技术可能会降低患者术后发生慢性咳嗽的风险。
本次研究揭示了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相关危险因素,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其次,本研究缺乏术后慢性咳嗽的治疗信息。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患者因咳嗽而进行治疗的方式和时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治疗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因此未纳入分析。未来可开展随机对照研究,以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术后咳嗽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治疗方法对术后慢性咳嗽的影响,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建议。
综上所述,慢性咳嗽是肺部手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手术部位(右上肺)、手术方式(肺叶切除术)、行淋巴结清扫和麻醉时间≥135.5 min可能是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在考虑预防肺部手术慢性咳嗽时,可以采用无管麻醉技术、清扫淋巴结时保护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的神经和血管、自体脂肪填充淋巴结切除术后的残腔等。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王宇提出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初稿;吴明胜参与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参与初稿撰写;王高祥参与初稿撰写、数据统计分析;李田、吴显宁、孙效辉、徐美青、祝永福、徐世斌、陈郑玮参与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设计;解明然提出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提出建议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