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手术,术中需使用放射线,可能影响患者及医生的骨髓、生殖器、甲状腺等器官功能,对45岁以下的人群,应更慎重审视辐射安全问题,尤其细胞代谢生长旺盛的儿童[1],同时若术中使用造影剂还可能引起过敏、造影剂肾病等。潘湘斌教授团队原创的单纯超声引导的先心病介入手术,不依赖射线,适合绝大多数的简单先心病[2-5],采用经胸超声引导,可以避免气管插管、食管超声探头插入,患者的接受度更高,对设备的要求降低,治疗成本也降低。该技术体系无需放射性大型设备,可以融入移动卡车手术平台,并在其加持下,能够为偏远不发达且先心病高发地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上门式”介入治疗和医疗服务,践行“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的服务理念。目前尚无移动平台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儿童患者人群麻醉管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3年3—7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移动手术平台上完成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偏远地区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纳入行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标准: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移动手术平台上行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总结麻醉管理经验时,排除采用局部麻醉进行介入手术的患者。
1.2 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
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用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海拔地区,如云南、西藏等高原地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等地区,孕期产检不规范,先心病检出率较高,且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先心病诊疗率较低。
手术车整车长12米,宽2.5米,高4米(图1~3)。准备区右侧扩展系统,包含扩展厢、传动机构,扩出宽度60 cm。手术区左右两侧均有扩展系统,包含扩展厢、翻转地板、传动机构,扩出宽度63 cm。拓展后的手术区是一个约20 m2的空间,配备层流空调,净化等级可达万级,配置有手术床、无影灯、监护仪(IntelliVue MX800,PHILIPS)、麻醉机(PRIMUS,Drager)、便携超声(CX50,PHILIPS)、除颤仪(Cardiolife TEC-5631,NIHON KOHDEN)、电动吸引器等医疗设备与器械,可以为先心病高发的贫困偏远地区患者实施无菌介入手术治疗。准备区拓展后约是12m2的空间,配有储能电源、氧气系统(4个40 L氧气瓶)、洗手池,储能电源可支持手术车全功率无电源连续工作超5 h。车箱后端安装有液压升降尾板,可以实现对行动不便患者进出手术车的升降移动,确保患者平稳转运。移动平台通过性强,满足中国高原地区公路网络及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公路网交通需求,能够抵达县村一级基层社区。


注:1:麻醉机;2:监护仪;3:超声;4:微量泵;5:除颤仪;6:心电图仪;7:抢救车;8:手术床;9:器械台;10:储物箱;11:洗手池
1.3 麻醉前准备
1.3.1 术前禁饮食[6 ]
小于6个月患儿可在术前4 h喂奶和固体食物,术前2 h喂清水(如苹果汁、糖水或白水);6个月~3岁患儿可在术前6 h喂奶和固体食物,术前2~3 h喂清水;3岁以上患儿术前8 h可食奶和固体食物,3 h喝清水。所有患者需要开放外周静脉通道,无需使用麻醉前用药。
1.3.2 物品准备[7 ]
移动手术车上空间需严格规划,应保证足够的空间可以使麻醉医生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靠近患者、麻醉机及监护仪,并且必须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无创血压袖带、可视喉镜及镜片、听诊器、简易呼吸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护装置、微量泵、电动吸引器、表1所示相应的一次性耗材、液体、急救复苏药物和麻醉药物等(成人及儿童型号的都必须有)。

1.3.3 麻醉人员要求[8 ]
由于手术室外麻醉风险较高且移动手术平台空间有限,需要配备1名非常有手术室外麻醉经验的麻醉医生,建议至少是高年资专科主治麻醉医生。
1.3.4 麻醉策略[6 ,9 -10 ]
全身麻醉、监护下麻醉管理、区域阻滞和局部麻醉都可以用于移动平台介入手术的麻醉。一般年龄<10岁的患儿,考虑到患儿紧张焦虑以及对手术的配合程度不够,建议实施麻醉医师参与监测管理的局部麻醉辅助镇静镇痛药物保留自主呼吸的监护下麻醉管理(即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常见的不良反应,减少术后护理,还有利于术后早期镇静镇痛。所有患者必须监测心率、心律、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通过麻醉机面罩吸氧,肩下垫高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头向一侧倾斜防呕吐误吸。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诱导选择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1~1.5 mg/kg+咪达唑仑0.5~1 mg+长托宁0.1~0.5 mg,泵注右美托咪啶1~2 μg/(kg·h)+丙泊酚2~4 mg/(kg·h)维持麻醉深度,同时泵注5%葡萄糖补充容量,根据循环状态调整补充速度,必要时补充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腹股沟穿刺时需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还可能需要追加0.5 mg/kg艾司氯胺酮或1 mg/kg丙泊酚。
1.3.5 麻醉恢复[11 ]
麻醉结束至患者从麻醉中苏醒这一阶段也是并发症的高发期,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要求严密监护患者并保持患者平卧,麻醉医生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活动水平和生命体征,方可将患者转移至恢复室或病房,并与管床医生做好交接。
1.3.6 麻醉应急预案及准备[6 -10 ]
移动手术车上资源有限、空间有限、手术麻醉风险高,须做好各种并发症的应急预案(表2),方能保障患者安全、舒适、顺利地完成介入手术。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如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时,循环被阻断会导致严重的低血压,球囊放气后若不能立即恢复,应使用正性肌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静脉输液改善前负荷等促使患者恢复。球囊充气扩张也可能通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可预防性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对于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因其嘴小舌大易发生舌后坠,分泌物也较多,应尤其注意呼吸抑制的情况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号:2023-074-01。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排除5例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最终8例采用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13(6.95±3.29)岁,体重14~33(19.50±6.04)kg,身高100~140(118.25±13.74)cm。
具体信息如下:2023年3月下旬,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和诊断,于云南省昭通市完成4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手术,2例成人和1例9岁患儿配合良好采用局部麻醉,1例患儿实施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4月,至云南省东川县为2例成人患者完成ASD封堵手术,患者全程清醒配合;6月下旬,于老挝北部琅勃拉邦,免费筛查约6 000名儿童,确诊先心病12例,4例患儿[2例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1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PS)]在移动手术车上接受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术;7月上旬,于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免费筛查约3 000名儿童,确诊先心病约50例,3例ASD患儿在移动手术平台接受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术。
2.2 手术情况
7例患儿使用静脉麻醉药物实施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1例患儿使用七氟烷实施非气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均顺利完成手术(表3)。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剂量为(21.43±5.80)mg,咪达唑仑(0.64±0.23)mg,丙泊酚(53.57±12.73)mg,右美托咪定(22.14±6.99)μg。术中并发症情况为:1例患儿发生体动,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加深麻醉后继续手术;1例患儿因分泌物多、呛咳致呼吸抑制,经吸痰管吸引后,2%七氟烷加深麻醉及手动通气后好转。其他患儿麻醉过程平稳,6例ASD封堵,1例PDA结扎后残余分流的封堵,1例重度PS球囊扩张,平均麻醉时间为(41.53±8.62)min,平均手术时间为(39.88±8.52)min。所有患儿未发生苏醒期并发症,平均苏醒时间为(41.50±14.56)min,手术结束后经过麻醉医生评估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无呼吸道阻塞情况后,连接转运监护仪,鼻导管吸氧平车转运回病房或儿童恢复室。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移动平台单纯超声引导先心病介入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不同于医院内的手术室外麻醉,移动平台的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能容纳的人员有限(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超声医生、护士),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器械仪器空间布局需要极其严谨缜密,药品准备需要非常完善,并具备完善的应急预案。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时,麻醉医生要掌握其病理生理特点,熟悉手术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麻醉意外和手术并发症,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动静脉穿刺顺利,尽量选择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准备好麻醉机及药品,以便随时可以使用。与传统全身麻醉相比,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无需气管插管,可以避免气管插管过程中的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残余肌松、拔管时呛咳、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缩短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并且在使患者更舒适无记忆的同时,又能使创伤应激反应最小,恢复更快[12]。
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发明的中国原创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可全程、实时探测心脏内部结构,是无需铅防护、无放射线、无造影剂、不开刀的“绿色介入”,具有保护患者和医生、节约费用、适合推广等优势,显著降低了对医疗设备的依赖程度,可在清醒或麻醉状态下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2-5],涵盖ASD、PS、PDA、室间隔缺损等常见病变,依托其不需要大型设备的独特性,该类技术可以融合到高机动性移动医疗平台,使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能更好地辐射,做到优势医疗技术的绝对基层下沉。
作为手术室外麻醉的一种特殊场景,移动平台麻醉术前访视时需全面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和心肺功能,尤其近期有无呼吸道感染史以及是否是困难气道,因为呼吸道并发症是全身麻醉最常见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等,常导致供氧不足。创伤性操作时为达到理想的镇静深度,常需加深麻醉,此时患儿最易出现呼吸抑制,应及时仰颌抬颏开放上呼吸道,使患儿张口呼吸,面罩辅助加压快速通气,必要时吸入沙丁胺醇,吸引分泌物,氧合无法改善时应快速气管插管。封堵时即使患儿轻微活动也可能造成封堵器堵塞位置不佳或气体进入。因此,要求麻醉医生熟悉手术的步骤和流程,始终守护在患者头侧,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足够的麻醉深度,保证患者手术安全进行。手术麻醉结束后,患者从麻醉中逐渐恢复,应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呼吸、循环、氧饱和度和活动水平等,生命体征平稳、状态良好才能将患者送回恢复室或病房(与主管医生做好详细交接),并且需要继续吸氧和监护。
综上所述,移动平台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零射线损伤的手术方式,对不能配合手术、需要麻醉管理的患儿,应积极做好麻醉前准备,可以实施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满意,苏醒迅速。
利益冲突:张德元在先健科技有限公司任职。
作者贡献:谢春梅负责数据收集及处理、文章撰写、文章修改;朱达、王首正、高健斌、杨克、李星寰、潘湘斌参与手术、数据收集整理;朱达、王首正、冯亚玲、卢江、张德元、潘湘斌负责文章选题、审核、修改及润色。
传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手术,术中需使用放射线,可能影响患者及医生的骨髓、生殖器、甲状腺等器官功能,对45岁以下的人群,应更慎重审视辐射安全问题,尤其细胞代谢生长旺盛的儿童[1],同时若术中使用造影剂还可能引起过敏、造影剂肾病等。潘湘斌教授团队原创的单纯超声引导的先心病介入手术,不依赖射线,适合绝大多数的简单先心病[2-5],采用经胸超声引导,可以避免气管插管、食管超声探头插入,患者的接受度更高,对设备的要求降低,治疗成本也降低。该技术体系无需放射性大型设备,可以融入移动卡车手术平台,并在其加持下,能够为偏远不发达且先心病高发地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上门式”介入治疗和医疗服务,践行“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的服务理念。目前尚无移动平台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儿童患者人群麻醉管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3年3—7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移动手术平台上完成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偏远地区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纳入行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标准: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移动手术平台上行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总结麻醉管理经验时,排除采用局部麻醉进行介入手术的患者。
1.2 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
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用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海拔地区,如云南、西藏等高原地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等地区,孕期产检不规范,先心病检出率较高,且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先心病诊疗率较低。
手术车整车长12米,宽2.5米,高4米(图1~3)。准备区右侧扩展系统,包含扩展厢、传动机构,扩出宽度60 cm。手术区左右两侧均有扩展系统,包含扩展厢、翻转地板、传动机构,扩出宽度63 cm。拓展后的手术区是一个约20 m2的空间,配备层流空调,净化等级可达万级,配置有手术床、无影灯、监护仪(IntelliVue MX800,PHILIPS)、麻醉机(PRIMUS,Drager)、便携超声(CX50,PHILIPS)、除颤仪(Cardiolife TEC-5631,NIHON KOHDEN)、电动吸引器等医疗设备与器械,可以为先心病高发的贫困偏远地区患者实施无菌介入手术治疗。准备区拓展后约是12m2的空间,配有储能电源、氧气系统(4个40 L氧气瓶)、洗手池,储能电源可支持手术车全功率无电源连续工作超5 h。车箱后端安装有液压升降尾板,可以实现对行动不便患者进出手术车的升降移动,确保患者平稳转运。移动平台通过性强,满足中国高原地区公路网络及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公路网交通需求,能够抵达县村一级基层社区。


注:1:麻醉机;2:监护仪;3:超声;4:微量泵;5:除颤仪;6:心电图仪;7:抢救车;8:手术床;9:器械台;10:储物箱;11:洗手池
1.3 麻醉前准备
1.3.1 术前禁饮食[6 ]
小于6个月患儿可在术前4 h喂奶和固体食物,术前2 h喂清水(如苹果汁、糖水或白水);6个月~3岁患儿可在术前6 h喂奶和固体食物,术前2~3 h喂清水;3岁以上患儿术前8 h可食奶和固体食物,3 h喝清水。所有患者需要开放外周静脉通道,无需使用麻醉前用药。
1.3.2 物品准备[7 ]
移动手术车上空间需严格规划,应保证足够的空间可以使麻醉医生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靠近患者、麻醉机及监护仪,并且必须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无创血压袖带、可视喉镜及镜片、听诊器、简易呼吸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护装置、微量泵、电动吸引器、表1所示相应的一次性耗材、液体、急救复苏药物和麻醉药物等(成人及儿童型号的都必须有)。

1.3.3 麻醉人员要求[8 ]
由于手术室外麻醉风险较高且移动手术平台空间有限,需要配备1名非常有手术室外麻醉经验的麻醉医生,建议至少是高年资专科主治麻醉医生。
1.3.4 麻醉策略[6 ,9 -10 ]
全身麻醉、监护下麻醉管理、区域阻滞和局部麻醉都可以用于移动平台介入手术的麻醉。一般年龄<10岁的患儿,考虑到患儿紧张焦虑以及对手术的配合程度不够,建议实施麻醉医师参与监测管理的局部麻醉辅助镇静镇痛药物保留自主呼吸的监护下麻醉管理(即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常见的不良反应,减少术后护理,还有利于术后早期镇静镇痛。所有患者必须监测心率、心律、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通过麻醉机面罩吸氧,肩下垫高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头向一侧倾斜防呕吐误吸。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诱导选择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1~1.5 mg/kg+咪达唑仑0.5~1 mg+长托宁0.1~0.5 mg,泵注右美托咪啶1~2 μg/(kg·h)+丙泊酚2~4 mg/(kg·h)维持麻醉深度,同时泵注5%葡萄糖补充容量,根据循环状态调整补充速度,必要时补充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腹股沟穿刺时需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还可能需要追加0.5 mg/kg艾司氯胺酮或1 mg/kg丙泊酚。
1.3.5 麻醉恢复[11 ]
麻醉结束至患者从麻醉中苏醒这一阶段也是并发症的高发期,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要求严密监护患者并保持患者平卧,麻醉医生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活动水平和生命体征,方可将患者转移至恢复室或病房,并与管床医生做好交接。
1.3.6 麻醉应急预案及准备[6 -10 ]
移动手术车上资源有限、空间有限、手术麻醉风险高,须做好各种并发症的应急预案(表2),方能保障患者安全、舒适、顺利地完成介入手术。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如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时,循环被阻断会导致严重的低血压,球囊放气后若不能立即恢复,应使用正性肌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静脉输液改善前负荷等促使患者恢复。球囊充气扩张也可能通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可预防性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对于21三体综合征的患儿因其嘴小舌大易发生舌后坠,分泌物也较多,应尤其注意呼吸抑制的情况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号:2023-074-01。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排除5例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最终8例采用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13(6.95±3.29)岁,体重14~33(19.50±6.04)kg,身高100~140(118.25±13.74)cm。
具体信息如下:2023年3月下旬,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和诊断,于云南省昭通市完成4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手术,2例成人和1例9岁患儿配合良好采用局部麻醉,1例患儿实施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4月,至云南省东川县为2例成人患者完成ASD封堵手术,患者全程清醒配合;6月下旬,于老挝北部琅勃拉邦,免费筛查约6 000名儿童,确诊先心病12例,4例患儿[2例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1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PS)]在移动手术车上接受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术;7月上旬,于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免费筛查约3 000名儿童,确诊先心病约50例,3例ASD患儿在移动手术平台接受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术。
2.2 手术情况
7例患儿使用静脉麻醉药物实施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1例患儿使用七氟烷实施非气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均顺利完成手术(表3)。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剂量为(21.43±5.80)mg,咪达唑仑(0.64±0.23)mg,丙泊酚(53.57±12.73)mg,右美托咪定(22.14±6.99)μg。术中并发症情况为:1例患儿发生体动,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加深麻醉后继续手术;1例患儿因分泌物多、呛咳致呼吸抑制,经吸痰管吸引后,2%七氟烷加深麻醉及手动通气后好转。其他患儿麻醉过程平稳,6例ASD封堵,1例PDA结扎后残余分流的封堵,1例重度PS球囊扩张,平均麻醉时间为(41.53±8.62)min,平均手术时间为(39.88±8.52)min。所有患儿未发生苏醒期并发症,平均苏醒时间为(41.50±14.56)min,手术结束后经过麻醉医生评估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平稳、无呼吸道阻塞情况后,连接转运监护仪,鼻导管吸氧平车转运回病房或儿童恢复室。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移动平台单纯超声引导先心病介入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不同于医院内的手术室外麻醉,移动平台的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能容纳的人员有限(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超声医生、护士),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器械仪器空间布局需要极其严谨缜密,药品准备需要非常完善,并具备完善的应急预案。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时,麻醉医生要掌握其病理生理特点,熟悉手术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麻醉意外和手术并发症,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动静脉穿刺顺利,尽量选择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准备好麻醉机及药品,以便随时可以使用。与传统全身麻醉相比,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无需气管插管,可以避免气管插管过程中的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残余肌松、拔管时呛咳、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缩短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并且在使患者更舒适无记忆的同时,又能使创伤应激反应最小,恢复更快[12]。
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发明的中国原创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可全程、实时探测心脏内部结构,是无需铅防护、无放射线、无造影剂、不开刀的“绿色介入”,具有保护患者和医生、节约费用、适合推广等优势,显著降低了对医疗设备的依赖程度,可在清醒或麻醉状态下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2-5],涵盖ASD、PS、PDA、室间隔缺损等常见病变,依托其不需要大型设备的独特性,该类技术可以融合到高机动性移动医疗平台,使得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能更好地辐射,做到优势医疗技术的绝对基层下沉。
作为手术室外麻醉的一种特殊场景,移动平台麻醉术前访视时需全面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和心肺功能,尤其近期有无呼吸道感染史以及是否是困难气道,因为呼吸道并发症是全身麻醉最常见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等,常导致供氧不足。创伤性操作时为达到理想的镇静深度,常需加深麻醉,此时患儿最易出现呼吸抑制,应及时仰颌抬颏开放上呼吸道,使患儿张口呼吸,面罩辅助加压快速通气,必要时吸入沙丁胺醇,吸引分泌物,氧合无法改善时应快速气管插管。封堵时即使患儿轻微活动也可能造成封堵器堵塞位置不佳或气体进入。因此,要求麻醉医生熟悉手术的步骤和流程,始终守护在患者头侧,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足够的麻醉深度,保证患者手术安全进行。手术麻醉结束后,患者从麻醉中逐渐恢复,应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呼吸、循环、氧饱和度和活动水平等,生命体征平稳、状态良好才能将患者送回恢复室或病房(与主管医生做好详细交接),并且需要继续吸氧和监护。
综上所述,移动平台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零射线损伤的手术方式,对不能配合手术、需要麻醉管理的患儿,应积极做好麻醉前准备,可以实施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满意,苏醒迅速。
利益冲突:张德元在先健科技有限公司任职。
作者贡献:谢春梅负责数据收集及处理、文章撰写、文章修改;朱达、王首正、高健斌、杨克、李星寰、潘湘斌参与手术、数据收集整理;朱达、王首正、冯亚玲、卢江、张德元、潘湘斌负责文章选题、审核、修改及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