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优化药物和器械治疗仍有心力衰竭症状的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患者,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逐渐成为可靠的治疗方案。随着TEER相关器械的不断研发和改进,我国目前已有数十款自主研发的TEER器械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第1例X-Clip®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装置治疗重度FMR患者的病例。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1],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DMR)和继发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尽管外科手术是除药物治疗外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对于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根据最新的欧美指南和我国的专家共识[2-3],对于外科手术风险高或存在禁忌证的原发性MR可考虑行TEER(Ⅱa类推荐),而对于重度继发性MR患者,若无需血运重建、外科修复或置换手术风险较高、药物和器械治疗对症状无改善,TEER推荐级别也高达Ⅱa 类。目前国外已获批的TEER器械包括MitraClip (雅培公司,美国)和PASCAL经导管修复系统(Edwards Lifesciences,美国),两款器械瓣膜设计上有较大差异,核心锁定方式也不相同,但在临床研究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4-9]。进口器械价格昂贵,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TEER系统陆续获得了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报告全新设计的X-Clip®经导管瓣膜修复装置首次人体植入并分享其设计及应用经验。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10年入院,既往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入院时患者纽约心脏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由于扩张性心肌病,长期规范服用药物治疗(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GLT-2i、利尿剂),但在经指南指导下药物治疗(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GDMT)达到最大耐受剂量(血压、心率)后仍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悸等心衰症状,评估冠脉无明显病变。既往史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肺气肿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全心增大,二尖瓣对合错位,二尖瓣大量反流(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4 mm,射血分数3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提示二尖瓣前叶长度34 mm,后叶长度32 mm,对合深度9 mm,对合缘2.6 mm,二尖瓣口最大开放面积约5.4 cm2,射流紧缩口宽度(VC)7 mm×11 mm,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0.47 cm2,反流容积371.4 mL(图1)。经心脏团队评估,其解剖结构适合行TEER且适合使用试验用医疗器械,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后,拟采用X-Clip®装置(深圳健心医疗)对患者行经皮修复术。

a:术前TTE二尖瓣反流;b~c:术前TEE二尖瓣重度反流;d~f:术中TEE引导二尖瓣夹准确植入A2/P2区;g~h:瓣膜夹植入后二尖瓣反流消失;i:1个月随访二尖瓣无反流
X-Clip®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图2),其采用经典的三层输送系统设计,其核心设计特点体现在:(1)夹合器具有弹性自适应特点,可缓解瓣叶夹合后的张力,降低瓣叶损伤风险,同时经过对弹性夹和器械材料及设计的改进,做到更大且更稳定的闭合力;(2)输送系统及夹合器操控系统具有前进、后退标尺,以及打开、关闭角度的操作指示标尺,使得该器械可以进行不依赖射线的纯超声引导手术;(3)夹合器型号丰富,设计两个宽度6 mm/8 mm及两个臂长10 mm/12 mm参数的4个型号,以适合各种不同类型解剖条件,尤其有利于捕获返流口较大,脱垂面积较宽的复杂病变;(4)夹合器具有单独捕获瓣叶的功能,及稳定的多向调弯功能,做到精准的瓣叶捕获及释放,具备第四代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器械的特点。

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条件下在杂交手术室进行。在TEE引导下进行(图1),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房间隔穿刺点平面距二尖瓣瓣环平面的高度>4.0 cm),植入25F引导鞘于左心房,通过引导鞘将X-Clip®二尖瓣夹输送系统送入左心房,通过调弯鞘,使得二尖瓣夹到达二尖瓣反流处,夹子弹道垂直于瓣环,夹臂垂直于对合缘,定位准确后进行精准夹合A2/P2,成功植入二尖瓣夹1枚(夹臂宽6 mm,臂长12 mm型号),撤出引导鞘及输送系统。术后即刻超声提示:夹合器位置正确,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2.0 cm2,跨瓣最大压差4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压差2 mm Hg,二尖瓣反流从大量减少至微量。患者麻醉管理采用快通道模式,术后拔管转入普通病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情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心衰及其他器官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5 d出院。出院时,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了二尖瓣夹位置稳定,二尖瓣微量反流。
1个月随访提示,患者感心衰症状较前缓解,NYHA 心功能Ⅱ级,堪萨斯城心肌病质量问卷(KCCQ)评分提高了19分(术前67.27分,术后1月86.36分),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了103 m(术前287 m,术后390 m)。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微量二尖瓣反流(1+)(图1)。
讨论 随着TEER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其逐渐成为目前治疗中重度MR常用的技术。对于重度FMR,最新的欧洲指南将TEER推荐级别升级为Ⅱa 类,我国专家结合国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国情,建议FMR行TEER的患者需满足经优化GDMT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等器械辅助治疗仍有心衰症状(NYHA心功能Ⅲ/Ⅳ级)[3]。在考虑介入治疗之前,优化GDMT治疗非常关键,FMR患者推荐尽早启动心衰四联疗法,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s)。在启动四联疗法后,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血压、心率/心律、肾功能和血钾来调整新四联药物的滴定,每1~2周考虑一次GDMT的滴定和优化,药物剂量逐渐增加到可耐受的目标剂量,以达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经优化的GDMT治疗下,患者达到目标血压和心率的控制并稳定30 d以上,若仍表现为中重度的MR,且有心衰症状,才考虑行TEER。本研究参考相关指南和共识,患者经优化的GDMT治疗30 d以上(包括使用了最新指南推荐的ARNI及SGLT-2i抗心衰药物)仍有心衰症状,经评估满足TEER适应证,遂接受了TEER介入治疗。
近年来,国外专家提出了TEER治疗的“绿区-黄区-红区”概念,其中绿区病变即为符合EVEREST Ⅱ和COAPT研究入选标准的简单病变,即无钙化、裂隙、宽的反流束、及较小的二尖瓣解剖瓣口面积;黄区病变为超越指南推荐标准的复杂病变,其在病变区域、瓣口面积、后叶长度、对合高度、脱垂范围等方面的解剖特点增加了TEER的难度,使其颇具挑战性[10]。而随着TEER技术的成熟和国产创新TEER器械的研发,TEER适应证拓展到有解剖限制的人群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同于目前常用的机械锁定Mitraclip,健心医疗X-Clip®的夹子采用弹性自锁的设计,通过改进,平衡了弹性自锁定力不足的问题,在降低瓣叶应力从而保护瓣叶的前提下,达到了更好的力学闭合作用。同时,依托超声引导技术体系,改进器械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化的、直观的操控导引系统(输送系统及夹子操控系统均带有指示标尺),该装置提供4种不同的尺寸,臂宽和臂长不同,其较大的臂展宽度有助于捕获返流口较大的瓣叶,弹性夹的设计在保证抓取力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瓣叶损伤的风险和操作难度。因此,与经典的PASCAL系统相比,其输送系统操作更加灵活,各组件具有独特设计的刻度标识,便于TEE引导下的准确定位,弹性自锁夹合器流线型设计,减少瓣叶应力的同时抓取力更强。从而实现对复杂的二尖瓣解剖结构的修复治疗,以达到预期疗效。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病例实践和研究数据来进一步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和与其他器械装置的疗效比较,并确定其对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该病例报告展示了健心医疗X-Clip®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及可操控导引系统首次用于FMR患者的短期效果和短期随访结果。相关前瞻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戴佳祁负责病历数据收集和文章撰写;朱达负责数据整理和文章修改;王首正、朱达负责手术操作;潘湘斌负责选题与设计,文章审阅。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1],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DMR)和继发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尽管外科手术是除药物治疗外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对于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根据最新的欧美指南和我国的专家共识[2-3],对于外科手术风险高或存在禁忌证的原发性MR可考虑行TEER(Ⅱa类推荐),而对于重度继发性MR患者,若无需血运重建、外科修复或置换手术风险较高、药物和器械治疗对症状无改善,TEER推荐级别也高达Ⅱa 类。目前国外已获批的TEER器械包括MitraClip (雅培公司,美国)和PASCAL经导管修复系统(Edwards Lifesciences,美国),两款器械瓣膜设计上有较大差异,核心锁定方式也不相同,但在临床研究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4-9]。进口器械价格昂贵,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TEER系统陆续获得了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报告全新设计的X-Clip®经导管瓣膜修复装置首次人体植入并分享其设计及应用经验。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10年入院,既往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入院时患者纽约心脏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由于扩张性心肌病,长期规范服用药物治疗(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GLT-2i、利尿剂),但在经指南指导下药物治疗(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GDMT)达到最大耐受剂量(血压、心率)后仍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悸等心衰症状,评估冠脉无明显病变。既往史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肺气肿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全心增大,二尖瓣对合错位,二尖瓣大量反流(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4 mm,射血分数3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提示二尖瓣前叶长度34 mm,后叶长度32 mm,对合深度9 mm,对合缘2.6 mm,二尖瓣口最大开放面积约5.4 cm2,射流紧缩口宽度(VC)7 mm×11 mm,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0.47 cm2,反流容积371.4 mL(图1)。经心脏团队评估,其解剖结构适合行TEER且适合使用试验用医疗器械,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后,拟采用X-Clip®装置(深圳健心医疗)对患者行经皮修复术。

a:术前TTE二尖瓣反流;b~c:术前TEE二尖瓣重度反流;d~f:术中TEE引导二尖瓣夹准确植入A2/P2区;g~h:瓣膜夹植入后二尖瓣反流消失;i:1个月随访二尖瓣无反流
X-Clip®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图2),其采用经典的三层输送系统设计,其核心设计特点体现在:(1)夹合器具有弹性自适应特点,可缓解瓣叶夹合后的张力,降低瓣叶损伤风险,同时经过对弹性夹和器械材料及设计的改进,做到更大且更稳定的闭合力;(2)输送系统及夹合器操控系统具有前进、后退标尺,以及打开、关闭角度的操作指示标尺,使得该器械可以进行不依赖射线的纯超声引导手术;(3)夹合器型号丰富,设计两个宽度6 mm/8 mm及两个臂长10 mm/12 mm参数的4个型号,以适合各种不同类型解剖条件,尤其有利于捕获返流口较大,脱垂面积较宽的复杂病变;(4)夹合器具有单独捕获瓣叶的功能,及稳定的多向调弯功能,做到精准的瓣叶捕获及释放,具备第四代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器械的特点。

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条件下在杂交手术室进行。在TEE引导下进行(图1),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房间隔穿刺点平面距二尖瓣瓣环平面的高度>4.0 cm),植入25F引导鞘于左心房,通过引导鞘将X-Clip®二尖瓣夹输送系统送入左心房,通过调弯鞘,使得二尖瓣夹到达二尖瓣反流处,夹子弹道垂直于瓣环,夹臂垂直于对合缘,定位准确后进行精准夹合A2/P2,成功植入二尖瓣夹1枚(夹臂宽6 mm,臂长12 mm型号),撤出引导鞘及输送系统。术后即刻超声提示:夹合器位置正确,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2.0 cm2,跨瓣最大压差4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压差2 mm Hg,二尖瓣反流从大量减少至微量。患者麻醉管理采用快通道模式,术后拔管转入普通病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情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心衰及其他器官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5 d出院。出院时,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了二尖瓣夹位置稳定,二尖瓣微量反流。
1个月随访提示,患者感心衰症状较前缓解,NYHA 心功能Ⅱ级,堪萨斯城心肌病质量问卷(KCCQ)评分提高了19分(术前67.27分,术后1月86.36分),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了103 m(术前287 m,术后390 m)。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微量二尖瓣反流(1+)(图1)。
讨论 随着TEER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其逐渐成为目前治疗中重度MR常用的技术。对于重度FMR,最新的欧洲指南将TEER推荐级别升级为Ⅱa 类,我国专家结合国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国情,建议FMR行TEER的患者需满足经优化GDMT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等器械辅助治疗仍有心衰症状(NYHA心功能Ⅲ/Ⅳ级)[3]。在考虑介入治疗之前,优化GDMT治疗非常关键,FMR患者推荐尽早启动心衰四联疗法,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s)。在启动四联疗法后,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血压、心率/心律、肾功能和血钾来调整新四联药物的滴定,每1~2周考虑一次GDMT的滴定和优化,药物剂量逐渐增加到可耐受的目标剂量,以达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经优化的GDMT治疗下,患者达到目标血压和心率的控制并稳定30 d以上,若仍表现为中重度的MR,且有心衰症状,才考虑行TEER。本研究参考相关指南和共识,患者经优化的GDMT治疗30 d以上(包括使用了最新指南推荐的ARNI及SGLT-2i抗心衰药物)仍有心衰症状,经评估满足TEER适应证,遂接受了TEER介入治疗。
近年来,国外专家提出了TEER治疗的“绿区-黄区-红区”概念,其中绿区病变即为符合EVEREST Ⅱ和COAPT研究入选标准的简单病变,即无钙化、裂隙、宽的反流束、及较小的二尖瓣解剖瓣口面积;黄区病变为超越指南推荐标准的复杂病变,其在病变区域、瓣口面积、后叶长度、对合高度、脱垂范围等方面的解剖特点增加了TEER的难度,使其颇具挑战性[10]。而随着TEER技术的成熟和国产创新TEER器械的研发,TEER适应证拓展到有解剖限制的人群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同于目前常用的机械锁定Mitraclip,健心医疗X-Clip®的夹子采用弹性自锁的设计,通过改进,平衡了弹性自锁定力不足的问题,在降低瓣叶应力从而保护瓣叶的前提下,达到了更好的力学闭合作用。同时,依托超声引导技术体系,改进器械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化的、直观的操控导引系统(输送系统及夹子操控系统均带有指示标尺),该装置提供4种不同的尺寸,臂宽和臂长不同,其较大的臂展宽度有助于捕获返流口较大的瓣叶,弹性夹的设计在保证抓取力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瓣叶损伤的风险和操作难度。因此,与经典的PASCAL系统相比,其输送系统操作更加灵活,各组件具有独特设计的刻度标识,便于TEE引导下的准确定位,弹性自锁夹合器流线型设计,减少瓣叶应力的同时抓取力更强。从而实现对复杂的二尖瓣解剖结构的修复治疗,以达到预期疗效。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病例实践和研究数据来进一步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和与其他器械装置的疗效比较,并确定其对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该病例报告展示了健心医疗X-Clip®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及可操控导引系统首次用于FMR患者的短期效果和短期随访结果。相关前瞻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戴佳祁负责病历数据收集和文章撰写;朱达负责数据整理和文章修改;王首正、朱达负责手术操作;潘湘斌负责选题与设计,文章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