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上下5 cm内并延伸到食管的腺癌[1]。我国一项单中心胃癌及食管下段癌外科病例的联合登记研究发现,在1988—2012年期间,AEG的构成比由22.3%增长至35.7%[2]。
Siewert Ⅱ型AEG是指肿瘤累及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中心位于EGJ以上1 cm至EGJ以下2 cm,Siewert Ⅲ型是指肿瘤累及EGJ,中心位于EGJ以下2~5 cm[3]。对于Siewert Ⅱ型AEG,其解剖位置涉及到胃肠外科和胸外科两个专科,不同专科的临床医师在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策略(手术入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上既有交叉、又有分歧[4]。目前Siewert Ⅱ、Ⅲ型AEG的手术选择为近端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鉴于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在Siewert Ⅱ、Ⅲ型AEG中的应用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进行了这项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比较这两种术式治疗Siewert Ⅱ、Ⅲ型AEG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以评估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的英文检索词包括: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cardia cancer,proximal gastric cancer,Siewert Ⅱ/Ⅲ,proximal gastrectomy,total gastrectomy。中文检索词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癌、Siewert Ⅱ/Ⅲ、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包括:① 研究类型:合理设计的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② 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AEG,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为Siewert Ⅱ、Ⅲ型的患者[5];③ 干预措施:接受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治疗;④ 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生存率(1年、3年、5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包括:① 研究对象为Siewert Ⅰ型AEG;② 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③ 非中英文文献,文献质量较差。
1.3 文献的筛查与资料提取
本研究的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工作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由第三位研究者或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本研究提取的数据包括以下内容:① 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研究时间、研究类型、手术方式等;② 相关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生存率(1年、3年、5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该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总分9分[6]。采用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评估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7]。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Meta分析,应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等效应指标处理二分类资料和连续性变量[7]。本研究在计算各研究效应指标的OR和95%CI后,进行异质性检验,并以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所有效应量,在合并效应大小前进行分析[8]。本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默认的Q检验方法计算χ2和I2,以评估纳入研究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当I2<50%且P>0.1时,表明各研究之间异质性不显著,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而当I2>50%且P≤0.1时,表明各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9]。本研究使用漏斗图来分析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检索共得到2 174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根据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并排除不相关文献。最终阅读全文后,保留了23篇[5,10-31]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包括16篇回顾性研究[5,10-12,14-15,17-18,21,23-28,31]、5篇前瞻性研究[13,16,19-20,29]和2篇随机对照研究[22,30]。入选文献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共纳入2 826例患者,其中近端胃切除组1 389例,全胃切除组1 437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评估结果见表2;队列研究的NOS评分详见表3。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共纳入16项研究[5,11-12,14,16-21,24,27-31],共2 07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96%),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MD=–12.77,95%CI(–30.15,4.62),P=0.15]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种手术方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

2.3.2 术中出血量
共纳入11项研究[5,12-14,16-17,21,27-28,31],共1 183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80%),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MD=–19.85,95%CI(–37.20,–2.51),P=0.02]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比全胃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更少;见表4。
2.3.3 术后住院时间
共纳入14项研究[5,11-14,16-18,20-24,29],共1 578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84%),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结果[MD=–1.23,95%CI(–2.38,–0.08),P=0.04]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比全胃切除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见表4。
2.3.4 淋巴结清扫数目 共纳入了18项研究[5,10,12-15,17-21,23-25,27-28,30-31],共1 98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83%),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结果[MD=–6.20,95%CI(–7.68,–4.71),P<0.000 01]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比全胃切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少;见表4。
2.3.4 术后OS
两组术后1年OS、3年OS和5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在术后1年OS、3年OS和5年OS的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别;见表4。
2.3.5 术后并发症
共纳入了18项研究[5,10-12,17-18,20-22,24-26,28,30-31],共2387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4,I2=54%),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结果[OR=0.90,95%CI(0.65,1.26),P=0.54]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总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端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见表4。
2.4 敏感性分析
我们依次对所有观察指标逐一排除单个研究而后再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观察指标变化均不明显,这说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可靠。
2.5 发表偏倚
通过绘制漏斗图,发现各项研究结果均匀分布在漏斗图的两侧,表明本研究的发表偏倚较小。以OS为例的漏斗图见图2。

3 讨论
在全世界范围内,AEG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是亚洲常见类型[2,32]。Siewert Ⅱ/Ⅲ型AEG的最佳胃切除范围尚未确定,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以评估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AEG的近远期疗效。
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Meta分析纳入的部分研究中描述近端胃切除术中使用的复杂瓣膜成形术耗时较长,导致近端胃切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全胃切除。故这可能是近端胃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与全胃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全胃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比近端胃切除组更多,这是因为全胃切除的范围更大。淋巴结清扫是手术的重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全胃切除组比近端胃切除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更多,这一发现与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一致,同样也符合临床手术经验。虽然全胃切除可以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是在术后OS(1年OS、3年OS、5年OS)方面,两种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需要增加手术范围,增加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身体造成更大负担。且AEG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如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深度、大小等。这些特征影响了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范围,从而影响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更多的淋巴结清扫在治疗Siewert Ⅱ、Ⅲ型AEG时是否带来生存获益,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便于不同单位、不同专业(胸外、普外、肿瘤科)间相互交流,EGJ的分期标准统一按照“2cm原则”即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含2 cm)近侧并侵犯EGJ,按照食管癌进行分期;若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以远并侵犯EGJ,则参照胃癌分期[33]。Siewert Ⅱ型AEG的手术径路目前尚有争议,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建议食管受累距离<3 cm者首选经腹隔肌食管裂孔径路,≥3 cm者经上腹右胸径路[33]。
根据我们的经验,近端胃切除在维持长期营养状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等)的发生率可能更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近端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
随着早诊早治的普及与外科技术的提高,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获得长期生存的AEG患者逐渐增多,手术方式的优化不仅可以改善预后,也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34-35]。与全胃切除术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因保留幽门及部分胃腺体,能够保留部分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吸收[36-37]。Tanioka等[38]开展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11项研究共883例胃癌患者,其研究结果显示:近端胃切除术患者术后1年体质量下降率、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纳入的研究以回顾性队列研究居多,前瞻性研究只有5篇,随机对照研究仅有2篇,故我们没有按照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2)没有对两种术式的吻合技术进行具体分析;(3)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较高;(4)部分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关于手术的远期影响,尤其是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少,需要更长的随访期才能更好的评价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AEG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我们发现近端胃切除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而全胃切除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两种术式在长期生存方面无显著差异。然而,上述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以更好地阐明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AEG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逯英杰负责论文的设计、开展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撰写与修改;洪子强负责论文的审核和修改;李宏超和金刚负责实施研究;王文昊、杨毅和刘斌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朱自江负责论文设计。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结合部上下5 cm内并延伸到食管的腺癌[1]。我国一项单中心胃癌及食管下段癌外科病例的联合登记研究发现,在1988—2012年期间,AEG的构成比由22.3%增长至35.7%[2]。
Siewert Ⅱ型AEG是指肿瘤累及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中心位于EGJ以上1 cm至EGJ以下2 cm,Siewert Ⅲ型是指肿瘤累及EGJ,中心位于EGJ以下2~5 cm[3]。对于Siewert Ⅱ型AEG,其解剖位置涉及到胃肠外科和胸外科两个专科,不同专科的临床医师在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策略(手术入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上既有交叉、又有分歧[4]。目前Siewert Ⅱ、Ⅲ型AEG的手术选择为近端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鉴于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在Siewert Ⅱ、Ⅲ型AEG中的应用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进行了这项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比较这两种术式治疗Siewert Ⅱ、Ⅲ型AEG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以评估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的英文检索词包括: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cardia cancer,proximal gastric cancer,Siewert Ⅱ/Ⅲ,proximal gastrectomy,total gastrectomy。中文检索词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癌、Siewert Ⅱ/Ⅲ、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包括:① 研究类型:合理设计的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② 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AEG,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为Siewert Ⅱ、Ⅲ型的患者[5];③ 干预措施:接受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治疗;④ 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生存率(1年、3年、5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包括:① 研究对象为Siewert Ⅰ型AEG;② 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③ 非中英文文献,文献质量较差。
1.3 文献的筛查与资料提取
本研究的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工作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由第三位研究者或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本研究提取的数据包括以下内容:① 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研究时间、研究类型、手术方式等;② 相关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生存率(1年、3年、5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该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总分9分[6]。采用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评估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7]。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Meta分析,应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等效应指标处理二分类资料和连续性变量[7]。本研究在计算各研究效应指标的OR和95%CI后,进行异质性检验,并以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所有效应量,在合并效应大小前进行分析[8]。本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默认的Q检验方法计算χ2和I2,以评估纳入研究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当I2<50%且P>0.1时,表明各研究之间异质性不显著,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而当I2>50%且P≤0.1时,表明各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9]。本研究使用漏斗图来分析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检索共得到2 174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根据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并排除不相关文献。最终阅读全文后,保留了23篇[5,10-31]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包括16篇回顾性研究[5,10-12,14-15,17-18,21,23-28,31]、5篇前瞻性研究[13,16,19-20,29]和2篇随机对照研究[22,30]。入选文献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共纳入2 826例患者,其中近端胃切除组1 389例,全胃切除组1 437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评估结果见表2;队列研究的NOS评分详见表3。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共纳入16项研究[5,11-12,14,16-21,24,27-31],共2 07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96%),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MD=–12.77,95%CI(–30.15,4.62),P=0.15]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种手术方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

2.3.2 术中出血量
共纳入11项研究[5,12-14,16-17,21,27-28,31],共1 183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80%),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MD=–19.85,95%CI(–37.20,–2.51),P=0.02]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比全胃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更少;见表4。
2.3.3 术后住院时间
共纳入14项研究[5,11-14,16-18,20-24,29],共1 578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84%),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结果[MD=–1.23,95%CI(–2.38,–0.08),P=0.04]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比全胃切除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见表4。
2.3.4 淋巴结清扫数目 共纳入了18项研究[5,10,12-15,17-21,23-25,27-28,30-31],共1 989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83%),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结果[MD=–6.20,95%CI(–7.68,–4.71),P<0.000 01]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比全胃切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少;见表4。
2.3.4 术后OS
两组术后1年OS、3年OS和5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在术后1年OS、3年OS和5年OS的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别;见表4。
2.3.5 术后并发症
共纳入了18项研究[5,10-12,17-18,20-22,24-26,28,30-31],共2387例患者。由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4,I2=54%),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Meta分析结果[OR=0.90,95%CI(0.65,1.26),P=0.54]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总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端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见表4。
2.4 敏感性分析
我们依次对所有观察指标逐一排除单个研究而后再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观察指标变化均不明显,这说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可靠。
2.5 发表偏倚
通过绘制漏斗图,发现各项研究结果均匀分布在漏斗图的两侧,表明本研究的发表偏倚较小。以OS为例的漏斗图见图2。

3 讨论
在全世界范围内,AEG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是亚洲常见类型[2,32]。Siewert Ⅱ/Ⅲ型AEG的最佳胃切除范围尚未确定,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以评估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AEG的近远期疗效。
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Meta分析纳入的部分研究中描述近端胃切除术中使用的复杂瓣膜成形术耗时较长,导致近端胃切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全胃切除。故这可能是近端胃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与全胃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全胃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比近端胃切除组更多,这是因为全胃切除的范围更大。淋巴结清扫是手术的重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全胃切除组比近端胃切除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更多,这一发现与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一致,同样也符合临床手术经验。虽然全胃切除可以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是在术后OS(1年OS、3年OS、5年OS)方面,两种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需要增加手术范围,增加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身体造成更大负担。且AEG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如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深度、大小等。这些特征影响了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范围,从而影响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更多的淋巴结清扫在治疗Siewert Ⅱ、Ⅲ型AEG时是否带来生存获益,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便于不同单位、不同专业(胸外、普外、肿瘤科)间相互交流,EGJ的分期标准统一按照“2cm原则”即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含2 cm)近侧并侵犯EGJ,按照食管癌进行分期;若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以远并侵犯EGJ,则参照胃癌分期[33]。Siewert Ⅱ型AEG的手术径路目前尚有争议,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建议食管受累距离<3 cm者首选经腹隔肌食管裂孔径路,≥3 cm者经上腹右胸径路[33]。
根据我们的经验,近端胃切除在维持长期营养状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等)的发生率可能更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近端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
随着早诊早治的普及与外科技术的提高,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获得长期生存的AEG患者逐渐增多,手术方式的优化不仅可以改善预后,也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34-35]。与全胃切除术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因保留幽门及部分胃腺体,能够保留部分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吸收[36-37]。Tanioka等[38]开展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11项研究共883例胃癌患者,其研究结果显示:近端胃切除术患者术后1年体质量下降率、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1)纳入的研究以回顾性队列研究居多,前瞻性研究只有5篇,随机对照研究仅有2篇,故我们没有按照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2)没有对两种术式的吻合技术进行具体分析;(3)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较高;(4)部分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关于手术的远期影响,尤其是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少,需要更长的随访期才能更好的评价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AEG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我们发现近端胃切除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而全胃切除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两种术式在长期生存方面无显著差异。然而,上述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以更好地阐明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AEG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逯英杰负责论文的设计、开展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撰写与修改;洪子强负责论文的审核和修改;李宏超和金刚负责实施研究;王文昊、杨毅和刘斌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朱自江负责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