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鲁超, 曹忠明, 钟锋, 王晟, 梁杰贤. 新生儿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9): 1294-1299. doi: 10.7507/1007-4848.202212004 复制
约30%~45%的患儿心脏手术后会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而开胸心脏术后AKI能够预测围术期短期并发症甚至死亡风险[1-2]。尽管目前儿童AKI相关的研究比较丰富,然而大多数研究[3-4]都将新生儿排除在外,少部分新生儿心脏术后AKI方面的研究纳入的患儿数量偏少,结果差异也较大。在心脏手术围术期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术后AKI,包括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方式、深低温停循环等[5-7]。研究[8-9]表明,新生儿心脏术后AKI与院内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死亡显著相关,密切关注高危患者和早期识别新生儿肾功能变化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本研究总结了我院单中心新生儿病历资料,分析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危险因素,探讨新生儿心脏术后合并AKI是否与围术期短期结局(如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死亡率等)独立相关,为高危患儿的早期识别和围术期干预提供临床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21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新生儿(0~28 d)。排除标准: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手术、术前合并严重肾功能减退、资料不全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AKI组和非AKI组。
1.2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的研究资料都从电子或者纸质病历系统中获得。
术前资料:出生体重、性别、出生时Apgar评分(1 min、5 min)、身高、胎龄、手术时年龄和体重、血肌酐、红细胞含量、白细胞含量、血小板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白蛋白、心肌酶、术前新生儿ICU住院时间、术前机械通气、血清乳酸水平、既往肾功能异常和其他合并症(如心功能不全、遗传基因异常、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术中资料:是否急诊手术、诊断分类、是否根治手术、有创血压、体外循环时间、胸外科医师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手术风险分级(STAT)、主动脉阻断时间、最低体温、失血量、尿量、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和输液情况。
术后资料:进入ICU时的第1次血气分析(乳酸值、乳酸值上升是否>5 mmol/L、血糖等)和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血清乳酸水平、尿量(以6 h为单位进行计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和是否死亡以及死亡时间和原因。
VIS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VIS=100×肾上腺素+100×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10×米力农+多巴酚丁胺,单位统一为μg/(kg·min)[10]。手术风险分级参考O'Brien等[11]的方法。死亡指围术期院内死亡。
1.3 AKI的定义
AKI主要根据患儿血肌酐和/或尿量变化进行分期,RRT方式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具体参考新生儿KDIGO标准[1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按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特点进行分类。连续正态分布变量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连续偏态分布变量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心脏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为连续偏态分布变量,本文将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和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stay,PLOS)定义为≥第75百分位数。单因素分析中所有P<0.1的变量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KI与PMV、PLOS和院内死亡之间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该研究获得广东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Q-2021-018-02),并豁免患者知情同意。该研究遵照STROBE报告规范和世界医学会队列研究道德规范执行。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21年9月,共889例新生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206例只接受了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手术,15例术前合并严重肾功能减退,5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析。最终纳入609例患儿,其中男395例、女214例。手术年龄1.0~28.0 d,手术体重1.9~4.8 kg。139例心脏术后发生AKI,其中79例(13.0%)AKI 1期,24例(3.9%)AKI 2期,36例(5.9%)AKI 3期,81.1%的AKI患儿术后发生AKI的时间在术后48 h内。全组患儿的中位出生胎龄为39周,术后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5 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7 d。共24例(3.9%)患儿术后需要透析辅助治疗,29例(4.8%)患儿术后需要ECMO辅助治疗,56例(9.2%)患儿术后院内死亡。在所有手术类型中,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为大动脉调转术(n=173)。
2.2 术后AK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体重较轻、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含量较低、术前血清总胆红素较高、急诊手术、术前左心功能障碍、STAT手术分级≥4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中最低体温较低、术中血小板输注量较多、术中尿量较少、术中失血量较多、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术后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含量相较术前升高>5 mmol/L及VIS评分较高等与心脏术后AKI相关;见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尿量较少[OR=0.96,95%CI(0.94,0.99),P=0.005]、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OR=1.49,95%CI(1.16,1.91),P=0.002]、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OR=1.02,95%CI(1.00,1.04),P=0.020]、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OR=1.03,95%CI(1.01,1.04),P<0.001]、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OR=2.90,95%CI(1.76,4.76),P<0.001]是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3 AKI与心脏术后早期结局的关系
心脏术后合并AKI患儿院内中位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10.0(3.0,18.0)d vs. 4.0(2.0,10.0)d,P=0.018],院内PMV发生率明显升高(34.5% vs. 23.8%,P=0.024);中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2.0(14.0,38.0)d vs. 16.0(7.0,27.0)d,P=0.022],PLOS发生率明显升高(15.8% vs. 8.5%,P=0.030);死亡率明显升高(31.7% vs. 2.6%,P<0.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术后AKI是院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1,95%CI(3.00,37.48),P<0.001],但不是术后院内PMV[OR=1.10,95%CI(0.50,2.10),P=0.809]和PLOS[OR=1.94,95%CI(0.84,3.86),P=0.185]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虽然近年来关于AKI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模式和风险因素仍知之甚少[13-14]。目前许多关于AKI的研究之所以剔除新生儿的一部分原因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在单中心数量有限,不容易统计分析;另一部分原因是不同中心对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具体定义仍然无法统一,导致多中心结果汇总后关于AKI的临床结局存在较大偏倚。新生儿肾脏生理学的许多特征,如肾毛细血管和肾小管不成熟,导致其对肾脏毒性药物、围术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败血症、缺氧等更为敏感。新生儿期复杂心脏手术,包括需要更长体外循环时间的Norwood手术或者大动脉转位手术等,术后并发AKI的几率明显高于儿童或成人心脏病患者[15-17]。多项研究[6,9]表明,新生儿心脏术后AKI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生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而密切关注AKI高危患者、及早发现肾功能变化并在早期积极干预是改善新生儿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关键。
许多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新生儿心脏术后发生AKI,包括患儿年龄、体重、术前并发症、手术类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6,9,14]。目前单中心关于AKI的新生儿心脏手术数量普遍较少,不同研究的新生儿AKI具体定义仍然无法统一,统计结果偏倚较大[18]。我们根据最新的新生儿KDIGO标准,发现新生儿心脏手术期间尿量较少、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术后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及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的患者更可能发生AKI。Wernovsky等[19]最初把VIS评分用于心脏手术围术期的血管活性药物的量化,随后Gaies等[20]将其改良后用于评估心脏术后心功能状态。多项单中心以及多中心研究[21-23]发现,VIS评分可以用于预测婴幼儿围术期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AKI等并发症。而与之相似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术后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是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乳酸是组织低灌注的常用临床标记物,而高乳酸血症常见于心脏手术患儿,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儿更易发生高乳酸血症。目前不少研究认为高乳酸血症与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但高乳酸血症与心脏术后AKI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23-24]较少。Radovic等[23]发现体外循环手术后血清乳酸浓度升高是术后AKI的预测因子,在术后乳酸浓度≥4 mmol/L时预测效果最好。Mak等[25]发现持续性高乳酸血症对术后AKI的预测效果更佳。而本研究提示,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的患者更可能发生AKI。深低温停循环主要用于婴幼儿复杂心脏畸形的矫治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越长,全身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越大。不少研究[26]显示,深低温停循环的应用与心脏手术围术期AKI的发生明显相关,而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输注红细胞能够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器官灌注,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心脏手术期间输注红细胞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Meta分析[18]表明,手术期间每输注1单位的红细胞,心脏术后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增加10%~20%,而输注红细胞易诱发术后AKI的可能机制包括存储的红细胞供氧能力受损、输血相关的严重反应、输血相关的体外循环下溶血以及氧化应激倾向。虽然尿量与AKI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但由于相关混淆因素较多,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而主要区别点在于时间窗的不同[8,13,27]。与Alkhairy等[28]的研究结果相似,我们发现新生儿心脏手术期间尿量可预测术后AKI,这能帮助临床医师更早识别出高危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并改善其整体预后。
关于术后相关结局指标,我们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围术期AKI与更长的ICU住院时间和更高的住院死亡率密切相关。新生儿心脏术后合并AKI的患儿中位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MV和PLOS发生率明显升高,患儿死亡率明显升高。与文献[29-30]报道一致,我们发现心脏术后AKI是院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过心脏手术围术期合并AKI的患儿中长期结局仍有待探讨。既往认为,患儿的年龄越小,ICU住院时间越长,不过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儿都为新生儿,未专门探讨新生儿日龄对ICU住院时间的影响。与文献[6,30]报道相似,我们的研究发现AKI与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性比较明显,而术后院内PMV同样会使患儿的总住院时间整体延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KI不是影响术后院内PMV和PL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术后感染、术后败血症、非计划再次手术等对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也非常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心脏手术围术期合并AKI的患儿中长期结局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一些新型AKI血液或尿液生物标记物也许对AK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显示新生儿开胸心脏术后AKI发生率较高,术中尿量较少、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及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新生儿心脏术后AKI又是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鲁超负责论文初稿撰写与修改,数据整理与分析;鲁超、曹忠明、钟锋负责数据收集与整理;王晟负责论文校对与审阅;梁杰贤负责论文设计与分析。
约30%~45%的患儿心脏手术后会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而开胸心脏术后AKI能够预测围术期短期并发症甚至死亡风险[1-2]。尽管目前儿童AKI相关的研究比较丰富,然而大多数研究[3-4]都将新生儿排除在外,少部分新生儿心脏术后AKI方面的研究纳入的患儿数量偏少,结果差异也较大。在心脏手术围术期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术后AKI,包括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方式、深低温停循环等[5-7]。研究[8-9]表明,新生儿心脏术后AKI与院内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死亡显著相关,密切关注高危患者和早期识别新生儿肾功能变化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本研究总结了我院单中心新生儿病历资料,分析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危险因素,探讨新生儿心脏术后合并AKI是否与围术期短期结局(如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死亡率等)独立相关,为高危患儿的早期识别和围术期干预提供临床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21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新生儿(0~28 d)。排除标准: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手术、术前合并严重肾功能减退、资料不全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AKI组和非AKI组。
1.2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的研究资料都从电子或者纸质病历系统中获得。
术前资料:出生体重、性别、出生时Apgar评分(1 min、5 min)、身高、胎龄、手术时年龄和体重、血肌酐、红细胞含量、白细胞含量、血小板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白蛋白、心肌酶、术前新生儿ICU住院时间、术前机械通气、血清乳酸水平、既往肾功能异常和其他合并症(如心功能不全、遗传基因异常、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术中资料:是否急诊手术、诊断分类、是否根治手术、有创血压、体外循环时间、胸外科医师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手术风险分级(STAT)、主动脉阻断时间、最低体温、失血量、尿量、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和输液情况。
术后资料:进入ICU时的第1次血气分析(乳酸值、乳酸值上升是否>5 mmol/L、血糖等)和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血清乳酸水平、尿量(以6 h为单位进行计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和是否死亡以及死亡时间和原因。
VIS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VIS=100×肾上腺素+100×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10×米力农+多巴酚丁胺,单位统一为μg/(kg·min)[10]。手术风险分级参考O'Brien等[11]的方法。死亡指围术期院内死亡。
1.3 AKI的定义
AKI主要根据患儿血肌酐和/或尿量变化进行分期,RRT方式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具体参考新生儿KDIGO标准[1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按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特点进行分类。连续正态分布变量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连续偏态分布变量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心脏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为连续偏态分布变量,本文将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和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stay,PLOS)定义为≥第75百分位数。单因素分析中所有P<0.1的变量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KI与PMV、PLOS和院内死亡之间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该研究获得广东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Q-2021-018-02),并豁免患者知情同意。该研究遵照STROBE报告规范和世界医学会队列研究道德规范执行。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21年9月,共889例新生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206例只接受了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手术,15例术前合并严重肾功能减退,59例资料不全无法分析。最终纳入609例患儿,其中男395例、女214例。手术年龄1.0~28.0 d,手术体重1.9~4.8 kg。139例心脏术后发生AKI,其中79例(13.0%)AKI 1期,24例(3.9%)AKI 2期,36例(5.9%)AKI 3期,81.1%的AKI患儿术后发生AKI的时间在术后48 h内。全组患儿的中位出生胎龄为39周,术后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5 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7 d。共24例(3.9%)患儿术后需要透析辅助治疗,29例(4.8%)患儿术后需要ECMO辅助治疗,56例(9.2%)患儿术后院内死亡。在所有手术类型中,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为大动脉调转术(n=173)。
2.2 术后AK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体重较轻、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含量较低、术前血清总胆红素较高、急诊手术、术前左心功能障碍、STAT手术分级≥4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中最低体温较低、术中血小板输注量较多、术中尿量较少、术中失血量较多、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术后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含量相较术前升高>5 mmol/L及VIS评分较高等与心脏术后AKI相关;见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尿量较少[OR=0.96,95%CI(0.94,0.99),P=0.005]、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OR=1.49,95%CI(1.16,1.91),P=0.002]、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OR=1.02,95%CI(1.00,1.04),P=0.020]、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OR=1.03,95%CI(1.01,1.04),P<0.001]、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OR=2.90,95%CI(1.76,4.76),P<0.001]是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3 AKI与心脏术后早期结局的关系
心脏术后合并AKI患儿院内中位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10.0(3.0,18.0)d vs. 4.0(2.0,10.0)d,P=0.018],院内PMV发生率明显升高(34.5% vs. 23.8%,P=0.024);中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2.0(14.0,38.0)d vs. 16.0(7.0,27.0)d,P=0.022],PLOS发生率明显升高(15.8% vs. 8.5%,P=0.030);死亡率明显升高(31.7% vs. 2.6%,P<0.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术后AKI是院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1,95%CI(3.00,37.48),P<0.001],但不是术后院内PMV[OR=1.10,95%CI(0.50,2.10),P=0.809]和PLOS[OR=1.94,95%CI(0.84,3.86),P=0.185]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虽然近年来关于AKI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模式和风险因素仍知之甚少[13-14]。目前许多关于AKI的研究之所以剔除新生儿的一部分原因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在单中心数量有限,不容易统计分析;另一部分原因是不同中心对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具体定义仍然无法统一,导致多中心结果汇总后关于AKI的临床结局存在较大偏倚。新生儿肾脏生理学的许多特征,如肾毛细血管和肾小管不成熟,导致其对肾脏毒性药物、围术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败血症、缺氧等更为敏感。新生儿期复杂心脏手术,包括需要更长体外循环时间的Norwood手术或者大动脉转位手术等,术后并发AKI的几率明显高于儿童或成人心脏病患者[15-17]。多项研究[6,9]表明,新生儿心脏术后AKI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生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而密切关注AKI高危患者、及早发现肾功能变化并在早期积极干预是改善新生儿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关键。
许多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新生儿心脏术后发生AKI,包括患儿年龄、体重、术前并发症、手术类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6,9,14]。目前单中心关于AKI的新生儿心脏手术数量普遍较少,不同研究的新生儿AKI具体定义仍然无法统一,统计结果偏倚较大[18]。我们根据最新的新生儿KDIGO标准,发现新生儿心脏手术期间尿量较少、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术后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及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的患者更可能发生AKI。Wernovsky等[19]最初把VIS评分用于心脏手术围术期的血管活性药物的量化,随后Gaies等[20]将其改良后用于评估心脏术后心功能状态。多项单中心以及多中心研究[21-23]发现,VIS评分可以用于预测婴幼儿围术期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AKI等并发症。而与之相似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术后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是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乳酸是组织低灌注的常用临床标记物,而高乳酸血症常见于心脏手术患儿,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儿更易发生高乳酸血症。目前不少研究认为高乳酸血症与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但高乳酸血症与心脏术后AKI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23-24]较少。Radovic等[23]发现体外循环手术后血清乳酸浓度升高是术后AKI的预测因子,在术后乳酸浓度≥4 mmol/L时预测效果最好。Mak等[25]发现持续性高乳酸血症对术后AKI的预测效果更佳。而本研究提示,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的患者更可能发生AKI。深低温停循环主要用于婴幼儿复杂心脏畸形的矫治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越长,全身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越大。不少研究[26]显示,深低温停循环的应用与心脏手术围术期AKI的发生明显相关,而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输注红细胞能够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器官灌注,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心脏手术期间输注红细胞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Meta分析[18]表明,手术期间每输注1单位的红细胞,心脏术后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增加10%~20%,而输注红细胞易诱发术后AKI的可能机制包括存储的红细胞供氧能力受损、输血相关的严重反应、输血相关的体外循环下溶血以及氧化应激倾向。虽然尿量与AKI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但由于相关混淆因素较多,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而主要区别点在于时间窗的不同[8,13,27]。与Alkhairy等[28]的研究结果相似,我们发现新生儿心脏手术期间尿量可预测术后AKI,这能帮助临床医师更早识别出高危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并改善其整体预后。
关于术后相关结局指标,我们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围术期AKI与更长的ICU住院时间和更高的住院死亡率密切相关。新生儿心脏术后合并AKI的患儿中位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MV和PLOS发生率明显升高,患儿死亡率明显升高。与文献[29-30]报道一致,我们发现心脏术后AKI是院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过心脏手术围术期合并AKI的患儿中长期结局仍有待探讨。既往认为,患儿的年龄越小,ICU住院时间越长,不过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儿都为新生儿,未专门探讨新生儿日龄对ICU住院时间的影响。与文献[6,30]报道相似,我们的研究发现AKI与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性比较明显,而术后院内PMV同样会使患儿的总住院时间整体延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KI不是影响术后院内PMV和PL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术后感染、术后败血症、非计划再次手术等对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也非常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心脏手术围术期合并AKI的患儿中长期结局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一些新型AKI血液或尿液生物标记物也许对AK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显示新生儿开胸心脏术后AKI发生率较高,术中尿量较少、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转入ICU时VIS评分较高及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新生儿心脏术后AKI又是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鲁超负责论文初稿撰写与修改,数据整理与分析;鲁超、曹忠明、钟锋负责数据收集与整理;王晟负责论文校对与审阅;梁杰贤负责论文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