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新振, 高志. 缩窄性心包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11): 905-906. doi: 10.7507/1007-4848.201610006 复制
临床资料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8 月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共 102 例,其中行心包剥脱术+ CABG 2 例(1.96%),该 2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均为 70 岁,均因“胸闷,憋气,双下肢水肿”入院,间断伴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胸部超声检查均可见双侧胸腔积液,例 1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包积液,并穿刺送病理检查考虑结核性质,患者血压正常,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例 2 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心包积液,并穿刺送病理示抗酸杆菌、结核感染 T 细胞阴性,患者血压为 70~90/40~50 mm Hg,伴有心房颤动,心功能分级 Ⅰ 级。二者均合并高血压病史多年。
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心动图、胸部 X 线片、胸部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例 1 行心脏核磁(MR)增强检查,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心率(HR)66 次/min,轻微 ST-T 段异常 Ⅰ Ⅱ V3 V4 V5 V6。例 2 行胸部 CT、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病变性质。ECG 示窦性心动过速,HR 111 次/min,房性早搏,ST 段下移>0.05 mV,T 波低平。影像学检查均可见心包增厚。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血管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
患者均行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二者心肌酶谱系列、风湿免疫、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及病毒四项、肿瘤标记物等相关检验均为正常,胸腔积液培养均为阴性,性质为漏出液。其中例 1 结核感染 T 细胞检测阳性,提示存在结核感染可能;而例 2 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 125(CA125)、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211)明显增高。
2 例患者均行 CABG+心包剥脱术。其中例 1 患者术中探查可见心包厚约 5 mm。心脏表面与心包粘连,右心室表面以膜性粘连为主。两侧面、膈面均以胼胝体样粘连为主,分离困难,探查升主动脉表面增厚、变硬,建立体外循环,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1.5 mm)端侧吻合;例 2 患者术中探查可见心包厚约 3 mm。心脏表面与心包粘连,右心室表面以膜性粘连为主。两侧面、膈面均以胼胝体样粘连为主,在不停跳下行 CABG+心包剥脱术。
其中例 2 心包打开后血压上升至 120~140/60~90 mm Hg。2 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 周后出院。病理组织学结果示(心包)致密纤维结缔组织,部分纤维变性伴小灶钙盐沉着及慢性炎细胞浸润。辅助检查结果示心肌酶系列正常。术前与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见表 1。

讨论 临床上缩窄性心包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较少见,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高发人群多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而缩窄性心包炎多由结核性心包炎所致,该类患者常见营养不良、低蛋白及贫血等症状,两种疾病的易患因素相悖离,是造成该种疾病在临床上少见的原因,据冠状动脉造影和术中探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而患者自觉症状相对较轻,考虑心包与心肌间广泛粘连,可能提供了部分代偿性侧枝循环,以缓解心肌缺血[1]。
心包炎可并发心肌缺血,考虑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心包炎症刺激心外膜冠状动脉所致冠状动脉痉挛,心包积液时心包腔内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环素的浓度降低,增厚、钙化的心包膜压迫冠状动脉,心脏压塞时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以及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等。
对于患有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伴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者,建议常规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以便明确有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评估心功能、心脏病变的重要检查。对于该类患者首选治疗是手术治疗,术前积极对症处理,如强心、利尿治疗,但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故需注意维持心肌耗氧及供氧平衡。手术难点在于分离粘连严重的壁层心包和找到病变冠状动脉。该 2 例患者中,其中 1 例因难以分离而建立体外循环下行心包剥脱术及 CABG,另 1 例则行不停跳 CABG 及心包剥脱术。因脏层心包钙化、增厚,故难以寻找病变冠状动脉。术后随诊 2 个月未再出现心绞痛症状。术后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和心肌功能不能即刻改善,因此,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强心药是必要的。
临床资料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8 月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共 102 例,其中行心包剥脱术+ CABG 2 例(1.96%),该 2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均为 70 岁,均因“胸闷,憋气,双下肢水肿”入院,间断伴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胸部超声检查均可见双侧胸腔积液,例 1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包积液,并穿刺送病理检查考虑结核性质,患者血压正常,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例 2 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心包积液,并穿刺送病理示抗酸杆菌、结核感染 T 细胞阴性,患者血压为 70~90/40~50 mm Hg,伴有心房颤动,心功能分级 Ⅰ 级。二者均合并高血压病史多年。
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心动图、胸部 X 线片、胸部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例 1 行心脏核磁(MR)增强检查,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心率(HR)66 次/min,轻微 ST-T 段异常 Ⅰ Ⅱ V3 V4 V5 V6。例 2 行胸部 CT、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病变性质。ECG 示窦性心动过速,HR 111 次/min,房性早搏,ST 段下移>0.05 mV,T 波低平。影像学检查均可见心包增厚。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血管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
患者均行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二者心肌酶谱系列、风湿免疫、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及病毒四项、肿瘤标记物等相关检验均为正常,胸腔积液培养均为阴性,性质为漏出液。其中例 1 结核感染 T 细胞检测阳性,提示存在结核感染可能;而例 2 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 125(CA125)、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211)明显增高。
2 例患者均行 CABG+心包剥脱术。其中例 1 患者术中探查可见心包厚约 5 mm。心脏表面与心包粘连,右心室表面以膜性粘连为主。两侧面、膈面均以胼胝体样粘连为主,分离困难,探查升主动脉表面增厚、变硬,建立体外循环,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1.5 mm)端侧吻合;例 2 患者术中探查可见心包厚约 3 mm。心脏表面与心包粘连,右心室表面以膜性粘连为主。两侧面、膈面均以胼胝体样粘连为主,在不停跳下行 CABG+心包剥脱术。
其中例 2 心包打开后血压上升至 120~140/60~90 mm Hg。2 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 周后出院。病理组织学结果示(心包)致密纤维结缔组织,部分纤维变性伴小灶钙盐沉着及慢性炎细胞浸润。辅助检查结果示心肌酶系列正常。术前与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见表 1。

讨论 临床上缩窄性心包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较少见,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高发人群多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而缩窄性心包炎多由结核性心包炎所致,该类患者常见营养不良、低蛋白及贫血等症状,两种疾病的易患因素相悖离,是造成该种疾病在临床上少见的原因,据冠状动脉造影和术中探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而患者自觉症状相对较轻,考虑心包与心肌间广泛粘连,可能提供了部分代偿性侧枝循环,以缓解心肌缺血[1]。
心包炎可并发心肌缺血,考虑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心包炎症刺激心外膜冠状动脉所致冠状动脉痉挛,心包积液时心包腔内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环素的浓度降低,增厚、钙化的心包膜压迫冠状动脉,心脏压塞时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以及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等。
对于患有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伴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者,建议常规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以便明确有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评估心功能、心脏病变的重要检查。对于该类患者首选治疗是手术治疗,术前积极对症处理,如强心、利尿治疗,但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故需注意维持心肌耗氧及供氧平衡。手术难点在于分离粘连严重的壁层心包和找到病变冠状动脉。该 2 例患者中,其中 1 例因难以分离而建立体外循环下行心包剥脱术及 CABG,另 1 例则行不停跳 CABG 及心包剥脱术。因脏层心包钙化、增厚,故难以寻找病变冠状动脉。术后随诊 2 个月未再出现心绞痛症状。术后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和心肌功能不能即刻改善,因此,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强心药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