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家宽, 杨波, 汪健, 李建忠, 周琳, 张鸿, 夏彦民, 王文辰, 姜涛. 小剂量洋地黄制剂在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5): 463-466. doi: 10.7507/1007-4848.20160109 复制
肺癌是胸外科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原则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1],大部分患者采用肺叶切除术,但是部分中心型肺癌侵及肺动、静脉或主支气管不宜采取袖式切除术,只有行全肺切除术才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2]。单侧全肺切除术是肺癌常用术式之一,但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仍然较高[3],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术后右心功能不全[4],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全肺切除术患者心肺并发症是胸外科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8例行单侧全肺切除术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21例,术前经气管镜病理活检确诊肺癌。
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6.8±14.8)岁,体表面积(1.61±0.83)m2,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例,其余患者心功能大致正常。试验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57.4±10.1)岁,体表面积(1.63 ± 0.79)m2,心功能Ⅰ级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大致正常。两组入选病例在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心肺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术前准备、麻醉插管和手术均按照胸外科常规标准操作进行。术中行左全肺切除术58例,右全肺切除术20例(对照组:左全肺切除术31例,右全肺切除术8例;试验组:左全肺切除术27例,右全肺切除术12例)。术后入胸外科ICU监护治疗。
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氧疗、雾化、止痛、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术后第2日开始给予口服地高辛片0.125 mg/d。同时,注意监测试验组患者脉搏、心律、电解质,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预防洋地黄中毒。
1.2.2 指标检测
肺动脉收缩压(SPA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舒张压(DPAP)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心功能分级(NYHA)于术后第3、5、7天分别测量评价。监测两组术后心率失常、肺感染和微循环障碍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SPAP、MAP、DPAP及动脉血PaO2的检测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给予小剂量洋地黄制剂后SPAP、MAP、DP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动脉血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
术后第3天,两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5天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3 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肺部感染及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发现甚至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而肺袖状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等多种术式对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一般,难以将病变彻底切除,因此,全肺切除术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5-7]。
全肺切除术后试验组一系列病生理改变[8],可诱发心肺功能衰竭[9]、心律失常[9]、支气管胸膜瘘[10-12]、肺部感染[13-1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15]、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5]、脓胸及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16-18],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1%~49%,死亡率高达3%~25%,是影响手术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9, 19-21]。
由于全肺切除术后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而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不明显,可以认为手术主要影响患者右心功能[22-25]。
洋地黄类药物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药物,小剂量应用洋地黄能提高窦房结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可增强其减慢心率的作用。由于其负性频率作用使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增加心肌血供,进而改善右心功能[26]。
本课题对39例全肺切除患者使用了小剂量洋地黄(术后口服地高辛片0.125 mg/d),发现试验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动脉血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运用洋地黄制剂第5天,试验组患者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我们同样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 < 0.05),而两组肺部感染及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洋地黄的治疗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容易发生机体中毒,试验组小剂量使用洋地黄(地高辛片0.125 mg/d)未发生一例洋地黄中毒。
因样本量有限,我们无法反映出小剂量洋地黄制剂的可疑危险因素,但仍需强调即使是小剂量洋地黄的应用,也必须视个体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此外,对于术后长期口服小剂量洋地黄制剂是否能改善患者远期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小剂量使用洋地黄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单侧全肺切除术后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顺利渡过术后康复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肺癌是胸外科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原则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1],大部分患者采用肺叶切除术,但是部分中心型肺癌侵及肺动、静脉或主支气管不宜采取袖式切除术,只有行全肺切除术才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2]。单侧全肺切除术是肺癌常用术式之一,但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仍然较高[3],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术后右心功能不全[4],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全肺切除术患者心肺并发症是胸外科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8例行单侧全肺切除术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21例,术前经气管镜病理活检确诊肺癌。
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6.8±14.8)岁,体表面积(1.61±0.83)m2,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例,其余患者心功能大致正常。试验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57.4±10.1)岁,体表面积(1.63 ± 0.79)m2,心功能Ⅰ级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大致正常。两组入选病例在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心肺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术前准备、麻醉插管和手术均按照胸外科常规标准操作进行。术中行左全肺切除术58例,右全肺切除术20例(对照组:左全肺切除术31例,右全肺切除术8例;试验组:左全肺切除术27例,右全肺切除术12例)。术后入胸外科ICU监护治疗。
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氧疗、雾化、止痛、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术后第2日开始给予口服地高辛片0.125 mg/d。同时,注意监测试验组患者脉搏、心律、电解质,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预防洋地黄中毒。
1.2.2 指标检测
肺动脉收缩压(SPA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舒张压(DPAP)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心功能分级(NYHA)于术后第3、5、7天分别测量评价。监测两组术后心率失常、肺感染和微循环障碍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SPAP、MAP、DPAP及动脉血PaO2的检测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给予小剂量洋地黄制剂后SPAP、MAP、DP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动脉血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
术后第3天,两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5天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3 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肺部感染及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发现甚至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而肺袖状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等多种术式对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一般,难以将病变彻底切除,因此,全肺切除术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5-7]。
全肺切除术后试验组一系列病生理改变[8],可诱发心肺功能衰竭[9]、心律失常[9]、支气管胸膜瘘[10-12]、肺部感染[13-1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15]、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5]、脓胸及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16-18],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1%~49%,死亡率高达3%~25%,是影响手术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9, 19-21]。
由于全肺切除术后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而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不明显,可以认为手术主要影响患者右心功能[22-25]。
洋地黄类药物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药物,小剂量应用洋地黄能提高窦房结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可增强其减慢心率的作用。由于其负性频率作用使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增加心肌血供,进而改善右心功能[26]。
本课题对39例全肺切除患者使用了小剂量洋地黄(术后口服地高辛片0.125 mg/d),发现试验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动脉血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运用洋地黄制剂第5天,试验组患者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我们同样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 < 0.05),而两组肺部感染及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洋地黄的治疗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容易发生机体中毒,试验组小剂量使用洋地黄(地高辛片0.125 mg/d)未发生一例洋地黄中毒。
因样本量有限,我们无法反映出小剂量洋地黄制剂的可疑危险因素,但仍需强调即使是小剂量洋地黄的应用,也必须视个体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此外,对于术后长期口服小剂量洋地黄制剂是否能改善患者远期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小剂量使用洋地黄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单侧全肺切除术后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顺利渡过术后康复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