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薛继军, 朱自江, 朱小康, 郑凤长, 赵海龙, 熊海科. 右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11): 1082-1082. doi: 10.7507/1007-4848.20150270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以“右胸部闷胀不适进行性加重2个月余入院”,门诊以“右肺下叶占位性质待查”收住。入院完善检查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肺中下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送检组织呈灰褐色。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小,大小较一致,核大,近圆形,染色质粗,可见核仁,易见核分裂象(图 1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8/18 (+)(图 1B),HMB45 (+++)(图 1C),S-100(+)(图 1D),Vimentin (++),P63 (-),TTF1 (-);诊断为右肺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PMML),瘤组织伴大片出血,并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瘤组织广泛浸润间质并累及周围正常肺组织支气管残端及胸膜(-),第R2组淋巴结0/2,第R4组淋巴结0/4,第Ⅶ组淋巴结0/8,第Ⅷ组淋巴结0/1,第Ⅹ组淋巴结0/11,第Ⅺ组淋巴结0/6(1180724#)。患者行化疗,氮烯咪胺(DTIC) 300 mg第1~5 d+白细胞介素-2 (IL-2) 200万U第1~5 d,α-2β干扰素300万U隔日皮下注射。术后7个月返院复查CT,结果提示颅内、肝脏多发转移。术后8个月余患者去世。

注: A为HE染色;B为CK8/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讨论 PMML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但原发于肺者罕见,仅占所有肺部肿瘤的0.01%。发病率男女相似,位于大支气管腔内和周围肺叶各占1/2,PMML严重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促或胸痛,但缺乏特异性[1]。本例患者以右胸部闷胀不适为主要表现。PMML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光镜下肿瘤可呈弥漫状或片状分布于大片坏死组织中,细胞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细胞胞浆丰富,以细胞浆内含有黑色素颗粒为其特征。本例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易见核分裂象,结合HE切片,瘤组织伴大片出血,并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PMML的诊断参照以下标准[2]:孤立的肺部肿物,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无皮肤等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病史,黑色素细胞侵犯支气管上皮且在诊断时未合并其他任何部位的肿瘤。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HMB45、S-100、Vimentin均呈阳性,支持PMML的诊断。尤其是HMB45可认为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抗原[2],有助于该疾病的确诊。证实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还需首先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其次要与色素性类癌、色素性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等相鉴别,确诊于病理诊断。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术中切除瘤体周围组织,并尽可能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但多数患者术后复发,术后单用或联合辅助性放化疗的疗效不肯定。放疗虽不能抑制肿瘤的发展,但可使肿瘤缺血坏死、脱落[3],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骨转移、脑转移,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选择术后辅助化疗,DTIC被认为是化疗药物的金标准,目前已部分被替莫唑胺取代。α干扰素单药一直被提倡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但究竟用低中剂量还是高剂量仍存在争议。高剂量IL-2仍为Ⅳ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较佳选择之一。有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贝伐单抗、抗bcl-2单抗、CTLA-4单抗、热休克蛋白等靶向治疗药联合DTIC是治疗的新方向[4]。
PMML预后差,术后生存期一般不超过1年,其死亡原因多为局部复发、肿瘤周围浸润和远处广泛转移。PMML极易发生转移,病情常在短期内迅速恶化。本例存在肝、脑转移,术后不足9个月死亡,提示该疾病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由于PMML罕见,目前关于其病理机制、肿瘤标志物、诊断方式和相关预后因素尚无令人信服的报道。胸部X线、胸部CT表现和支气管肺癌相似,容易误诊,因此对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有积极意义。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以“右胸部闷胀不适进行性加重2个月余入院”,门诊以“右肺下叶占位性质待查”收住。入院完善检查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肺中下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送检组织呈灰褐色。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小,大小较一致,核大,近圆形,染色质粗,可见核仁,易见核分裂象(图 1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8/18 (+)(图 1B),HMB45 (+++)(图 1C),S-100(+)(图 1D),Vimentin (++),P63 (-),TTF1 (-);诊断为右肺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PMML),瘤组织伴大片出血,并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瘤组织广泛浸润间质并累及周围正常肺组织支气管残端及胸膜(-),第R2组淋巴结0/2,第R4组淋巴结0/4,第Ⅶ组淋巴结0/8,第Ⅷ组淋巴结0/1,第Ⅹ组淋巴结0/11,第Ⅺ组淋巴结0/6(1180724#)。患者行化疗,氮烯咪胺(DTIC) 300 mg第1~5 d+白细胞介素-2 (IL-2) 200万U第1~5 d,α-2β干扰素300万U隔日皮下注射。术后7个月返院复查CT,结果提示颅内、肝脏多发转移。术后8个月余患者去世。

注: A为HE染色;B为CK8/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讨论 PMML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但原发于肺者罕见,仅占所有肺部肿瘤的0.01%。发病率男女相似,位于大支气管腔内和周围肺叶各占1/2,PMML严重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促或胸痛,但缺乏特异性[1]。本例患者以右胸部闷胀不适为主要表现。PMML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光镜下肿瘤可呈弥漫状或片状分布于大片坏死组织中,细胞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细胞胞浆丰富,以细胞浆内含有黑色素颗粒为其特征。本例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易见核分裂象,结合HE切片,瘤组织伴大片出血,并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PMML的诊断参照以下标准[2]:孤立的肺部肿物,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无皮肤等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病史,黑色素细胞侵犯支气管上皮且在诊断时未合并其他任何部位的肿瘤。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HMB45、S-100、Vimentin均呈阳性,支持PMML的诊断。尤其是HMB45可认为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抗原[2],有助于该疾病的确诊。证实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还需首先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其次要与色素性类癌、色素性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等相鉴别,确诊于病理诊断。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术中切除瘤体周围组织,并尽可能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但多数患者术后复发,术后单用或联合辅助性放化疗的疗效不肯定。放疗虽不能抑制肿瘤的发展,但可使肿瘤缺血坏死、脱落[3],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骨转移、脑转移,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选择术后辅助化疗,DTIC被认为是化疗药物的金标准,目前已部分被替莫唑胺取代。α干扰素单药一直被提倡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但究竟用低中剂量还是高剂量仍存在争议。高剂量IL-2仍为Ⅳ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较佳选择之一。有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贝伐单抗、抗bcl-2单抗、CTLA-4单抗、热休克蛋白等靶向治疗药联合DTIC是治疗的新方向[4]。
PMML预后差,术后生存期一般不超过1年,其死亡原因多为局部复发、肿瘤周围浸润和远处广泛转移。PMML极易发生转移,病情常在短期内迅速恶化。本例存在肝、脑转移,术后不足9个月死亡,提示该疾病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由于PMML罕见,目前关于其病理机制、肿瘤标志物、诊断方式和相关预后因素尚无令人信服的报道。胸部X线、胸部CT表现和支气管肺癌相似,容易误诊,因此对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