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福建泉州 3623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机器人组),25例采用传统单纯经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术(传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以及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ESR、CRP;术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X线片及CT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时间,测量病变椎体后凸Cobb角并计算Cobb角丢失。ESR、CRP及VAS评分均计算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传统组,术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亦较传统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愈合不良,机器人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R变化值及CRP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传统组随访时间12~18 个月,平均13.0个月 ;机器人组12~16 个月,平均13.0个月。影像学复查示两组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Cobb角丢失大于机器人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VAS评分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发生或加重,术后6个月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比较,机器人辅助结合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减少,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引用本文: 潘群龙, 俞海明, 李毅中, 何晓钰, 施劲楠. 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8): 935-941. doi: 10.7507/1002-1892.202405079 复制

  • 上一篇

    机器人与传统透视辅助内固定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 下一篇

    锁骨骨折治疗:2023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临床实践指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