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西安  710032);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基于组织工程技术,采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BMSCs共培养方式构建预血管化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组织工程骨(以下简称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并评价其对骨修复过程中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髂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EPCs和BMSCs并传代,经细胞免疫表型检测、BMSCs诱导分化和EPCs吞噬功能鉴定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首先,采用Matrigel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体外EPCs/BMSCs共培养(EPCs/BMSCs组)成管情况,以单纯EPCs(EPCs组)作为对照;然后,取多孔β-TCP生物陶瓷支架与EPCs/BMSCs共培养7 d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EPCs/BMSCs组),以与单纯EPCs共培养支架(EPCs组)作为对照,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及成管情况;最后,取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股骨髁缺损模型,分别植入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实验组,n=6)以及多孔β-TCP生物陶瓷支架(对照组,n=6),通过Microfill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荧光背景下血管成像方法观察术后4、8周支架内部血管化进程并定量评估血管数量、血管直径和面积分数。结果  经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为BMSCs和EPCs。两种细胞共培养后逐渐形成管型样结构;培养6 h时EPCs/BMSCs组在Matrigel基质胶形成管型样结构数量、分支数量和成管总长度均优于EPCs组(P<0.05)。细胞种植至支架上培养7 d后,EPCs组细胞形成膜片结构贴附在支架上,EPCs/BMSCs组细胞贴附更紧密、细胞膜片更厚、细胞数量和形成的管型样结构更多。植入动物体内4周,两组支架内部均有新生血管长入,8周新生血管均出现了改建。除术后4周两组面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血管数量、血管直径以及面积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BMSCs和EPCs直接接触共培养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用于骨缺损修复可显著促进早期血管化进程。

引用本文: 黄孟全, 樊简, 马子扬, 李靖, 鲁亚杰. 预血管化多孔β-磷酸三钙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评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5): 625-632. doi: 10.7507/1002-1892.202202010 复制

  • 上一篇

    游离植皮包裹血管桥的股前外侧桥式皮瓣在复杂小腿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 下一篇

    壳寡糖构建的胰岛仿生微环境通过降低细胞内活性氧保护胰岛免受低氧诱导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