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秦王驰, 梁智, 杨卫国, 林海波. 不同直径轴状脂肪移植的实验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2): 229-236. doi: 10.7507/1002-1892.20160047 复制
目前,脂肪移植是一种常用的自体软组织填充方法,但移植后外形的维持仍是未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取材部位不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取脂方法和脂肪处理方法对细胞活性有显著作用,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1-4]。临床常用的脂肪移植方法是通过负压吸引等一系列处理,以脂肪颗粒模式进行的注射式细胞移植[5-6]。操作过程中,细胞会暴露于空气中,增加了细胞损伤和感染风险[7],并且移植早期脂肪细胞仅依靠受区渗液存活,中心区域组织往往发生坏死,导致移植后外形难以维持。
在参考既往研究[8-9]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改良1 mL注射器为取脂工具的轴状脂肪移植方法。前期研究表明,轴状脂肪移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还维持了脂肪组织的完整性,从而维持了脂肪正常的结构和血供系统,移植至受区后能更快地在组织内外重建血运,有利于术后形态长期维持[10]。但改良1 mL注射器制备的取脂工具结构粗糙,轴状脂肪边缘细胞破坏较严重,而且每次游离的组织量较少。为了提高轴状脂肪移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改善细胞活性,我们设计出不同规格的取脂工具,现探讨其可行性及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3~4周龄免疫缺陷裸鼠6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8.6~12.2 g,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DMEM培养液(广州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TT(广州朗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即用型酶标羊抗鼠/兔聚合物(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多功能恒温孵育箱(北京创美伟业科技有限公司);ELX808酶标仪(Biotec公司,美国);离心机(ThermoFisher公司,德国);AB104-S精密天平(Mettler Toledo公司,瑞典);生化分析仪(DADE公司,美国);显微镜、DP2-TWAIN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公司,日本)。
1.2 轴状脂肪移植取脂工具设计
根据1 mL注射器结构设计取脂工具[10],其为筒状活塞式不锈钢结构,通过回抽活塞将脂肪吸入;前端为斜面,边缘圆钝以避免对细胞的切割破坏,管壁厚度为1.5 mm,减少对组织边缘的挤压。为确保抽吸时形成腔内负压并良好密闭,在活塞顶端加用医用硅胶制备的密封圈。通过读取活塞侧壁的刻度,可知抽出脂肪体积。脂肪小叶大小为0.8~1.0 mm[11],假定每次移植可获取完整脂肪小叶,为了对比不同直径轴状脂肪的存活情况,取脂工具内径设计为4、6、8、10 mm。
1.3 脂肪抽取及体外检测
1.3.1 脂肪抽取
实验用脂肪由2014年5月-2015年4月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行自体脂肪移植的12例患者自愿捐赠,用同一内径取脂工具分别随机在3例患者同一供区抽取脂肪。具体抽取方法:以下腹部作为脂肪供区,0.05%利多卡因及1∶20万U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浸润麻醉后,在自然皮肤皱褶处作长约5 mm切口。将内径为4 mm的取脂工具针筒斜面朝前,插入切口,向皮下脂肪组织旋转推进,轻轻回抽针塞,尽量避免形成负压,主要依靠组织挤压使脂肪进入注射器内。取脂同时在腹部体表抓捏,使周围组织尽量向取脂工具的方向靠拢。脂肪取出后将针筒垂直放置,截面覆盖无菌纱布,静置时间约5 min,吸弃沉淀的肿胀液,置于4℃标本盒中备用。同法采用内径为6、8、10 mm的取脂工具抽取脂肪。于抽取脂肪后30 min内进行动物实验。
1.3.2 观测指标
①葡萄糖转移实验:将抽取的脂肪标本分别置于无菌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中加入1 mL含糖(15 mmol/L)无血清DMEM及0.2 U普通胰岛素,同时设置只含胰岛素或DMEM的空白对照。摇匀后置入35℃、5%CO2恒温孵育箱孵育1 h后,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以空白对照与脂肪标本的浓度差值,作为脂肪标本葡萄糖转移量。②脂肪细胞活性测定:采用MTT法测定脂肪细胞活性。分别取0.5 mL不同内径取脂工具抽取的脂肪标本,混合10 mL MTT和0.2 mL电子耦合试剂后,加入含10%PBS的DMEM培养基(2 mL/孔)的24孔板,每孔1.5 mL;置于37℃、5%CO2恒温孵育箱内,于0、1、2、3 h各取1 mL培养液,采用ELX808酶标仪于492 nm处测量吸光度(A)值。
1.4 体内脂肪移植及观测
1.4.1 脂肪移植
将64只裸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只。动物腹腔注射0.1%水合氯醛(10~12 mg/kg)麻醉后,A、B、C、D组裸鼠根据取脂工具内径,于背部远端分别作4、6、8、10 mm长横切口,形成皮下腔隙,对应移植0.5 mL不同内径取脂工具抽取的脂肪组织,缝合切口。见图 1。

1.4.2 观测指标
①大体观察: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脂肪植入后即刻以及1、2、4、8周,观察各组裸鼠背部脂肪植入部位外观。植入后1、2、4、8周采用断颈法每组各处死4只裸鼠,完整取出剩余移植脂肪,肉眼观察脂肪色泽及形态。 ②移植脂肪称重:脂肪植入前以及植入后即刻,1、2、4、8周,采用AB104-S精密天平对裸鼠称重,以植入后各时间点与植入前的体质量差值,作为移植脂肪质量。③组织学观察:植入后1、2、4、8周大体观察后,将脂肪标本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48 h,脱水、石蜡包埋、切片,片厚5 μm。取部分切片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和脂肪细胞形态结构。每个标本取中心部分的2 张切片,每张切片沿纵向正中线等间距取5个视野,于200倍视野下计数完整细胞,以全部视野细胞总数作为该标本完整细胞数。完整细胞标准[11-12]:未见明显挤压、变形,细胞壁完整清楚,细胞核结构清晰可见。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植入后1、2、4、8周,取脂肪标本同一位置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Ⅷ因子标记毛细血管,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分布、形态结构。每个标本取中心部分的2张切片,每张切片沿纵向正中线等间距取5个视野,于200倍视野下计数毛细血管数量,以全部视野毛细血管总数作为该标本毛细血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体外观测
2.1.1 葡萄糖转移实验
内径为4、6、8、10 mm取脂工具抽取的脂肪标本葡萄糖转移量分别为(1.512±0.078)、(1.598±0.040)、(1.731±0.053)、(1.889±0.069)mmol/L。随取脂工具内径增加,葡萄糖转移量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2 脂肪细胞活性测定
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各组A值均逐渐降低,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随取脂工具内径增加,A值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A、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2。
2.2 动物实验
2.2.1 大体观察
4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植入脂肪组织后,各组裸鼠背部受区部位皮肤明显隆起,但随时间延长,背部均趋于平坦;C、D组隆起程度优于A、B组。植入后1、2周,4组取出的脂肪标本颜色、形态无明显差异;4、8周时A、B组脂肪标本收缩,呈暗白色,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区域,C、D组脂肪标本仍保持原黄色和集聚形态,可见血管长入脂肪组织。见图 3。
2.2.2 移植脂肪称重
脂肪植入后即刻及1周时,4 组脂肪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8周时,A组脂肪质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B组小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3 组织学观察
植入后1周,各组移植脂肪细胞结构清楚,组织边缘无明显细胞坏死、溶解等炎性反应;其中A、B、C组脂肪小叶受压较明显,D组脂肪细胞呈轻度受压状态,细胞形态接近正常。2周,D组脂肪细胞形态优于其余3组,细胞间炎性浸润及胶原纤维增生少,中心区域的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4周,A、B组出现较多的细胞破坏溶解和大泡现象,细胞形态不规则;C、D组炎性浸润及胶原纤维增生主要集中于组织块边缘,但细胞结构接近正常。8周,A、B、C组可见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及其间内散在的脂肪细胞,以及脂肪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大泡,淋巴细胞较前减少;D组脂肪小叶结构基本保持正常,脂肪细胞完整性较好,大小均匀,血管密度高。见图 4。

完整脂肪细胞计数显示,植入后1周各组完整脂肪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A组完整脂肪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B组少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植入后1周,毛细血管在各组脂肪组织内均匀分布,血管无明显扩张及变形;2周,A、B、C组毛细血管主要集中在组织边缘,D组毛细血管则均匀分布在标本边缘和中央,形态良好;4、8周,D组毛细血管明显多于其余3组,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存活良好。见图 5。

毛细血管计数显示,随取脂工具内径增大,各时间点A、B、C、D组毛细血管数呈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脂肪组织移植后,细胞活性能否良好保持是决定术后吸收率的主要因素。脂肪组织植入受区后,早期必须依靠周围组织间液的渗透提供营养,但是这种渗透作用的供应区域有限,只能滋养靠近受区边缘150~200 nm范围内的脂肪细胞[13]。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建立血供,大部分脂肪细胞将发生坏死。有研究发现,移植脂肪能够耐受的缺血时间最长期限仅为移植后4 d[14]。所以脂肪移植后若能尽早建立充足血供,将最大程度避免脂肪细胞坏死。
脂肪组织血供的建立主要靠受区血管向移植组织生长,并构建微血管体系[15-16]。通过人体脂肪移植转基因裸鼠实验证明[17],移植后再生的血管不是来源于受体裸鼠,而是移植脂肪组织。因此在取材时能保持原脂肪组织结构,将有利于移植后在受区建立新的血供系统,促进脂肪组织成活。我们既往研究[10]也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获得的轴状脂肪直径增加(取脂工具内径增加),脂肪组织移植后外观维持更好,剩余脂肪也明显增多。
体外葡萄糖转移实验和MTT结果显示,采用内径较大的取脂工具获得的轴状脂肪能保留更多的活性脂肪细胞。组织学观察发现,改良的取脂工具基本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对脂肪组织边缘的挤压和破坏作用,术后各时间点C、D组完整脂肪细胞数、脂肪细胞形态均优于A、B组,并且4周后D组炎性反应、中央区坏死融合程度及形成的空泡均少于A、B、C组,说明脂肪细胞结构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后,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更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组脂肪组织移植后,毛细血管数明显高于其余组,并且分布均匀,能保证移植脂肪的血供,维持脂肪小叶的形态和组织结构。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内径10 mm取脂工具获取的轴状脂肪移植后存活较好。但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内径取脂工具取脂术中疼痛程度以及术后形成局部血肿、皮下瘀斑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其他内径取脂工具,供区切口瘢痕也比较长。同时,我们发现C、D组细胞活性、移植脂肪质量及完整脂肪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纯增加取脂工具内径以增大轴状脂肪直径的方法在促进脂肪存活方面作用有限,且内径>10 mm的取脂工具因相关并发症较多也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内径为8、10 mm取脂工具获取的轴状脂肪移植效果较好。但因裸鼠存活时间有限,该结论有待延长观察时间并临床应用观察明确。
目前,脂肪移植是一种常用的自体软组织填充方法,但移植后外形的维持仍是未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取材部位不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取脂方法和脂肪处理方法对细胞活性有显著作用,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1-4]。临床常用的脂肪移植方法是通过负压吸引等一系列处理,以脂肪颗粒模式进行的注射式细胞移植[5-6]。操作过程中,细胞会暴露于空气中,增加了细胞损伤和感染风险[7],并且移植早期脂肪细胞仅依靠受区渗液存活,中心区域组织往往发生坏死,导致移植后外形难以维持。
在参考既往研究[8-9]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改良1 mL注射器为取脂工具的轴状脂肪移植方法。前期研究表明,轴状脂肪移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还维持了脂肪组织的完整性,从而维持了脂肪正常的结构和血供系统,移植至受区后能更快地在组织内外重建血运,有利于术后形态长期维持[10]。但改良1 mL注射器制备的取脂工具结构粗糙,轴状脂肪边缘细胞破坏较严重,而且每次游离的组织量较少。为了提高轴状脂肪移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改善细胞活性,我们设计出不同规格的取脂工具,现探讨其可行性及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3~4周龄免疫缺陷裸鼠6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8.6~12.2 g,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DMEM培养液(广州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TT(广州朗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即用型酶标羊抗鼠/兔聚合物(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多功能恒温孵育箱(北京创美伟业科技有限公司);ELX808酶标仪(Biotec公司,美国);离心机(ThermoFisher公司,德国);AB104-S精密天平(Mettler Toledo公司,瑞典);生化分析仪(DADE公司,美国);显微镜、DP2-TWAIN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公司,日本)。
1.2 轴状脂肪移植取脂工具设计
根据1 mL注射器结构设计取脂工具[10],其为筒状活塞式不锈钢结构,通过回抽活塞将脂肪吸入;前端为斜面,边缘圆钝以避免对细胞的切割破坏,管壁厚度为1.5 mm,减少对组织边缘的挤压。为确保抽吸时形成腔内负压并良好密闭,在活塞顶端加用医用硅胶制备的密封圈。通过读取活塞侧壁的刻度,可知抽出脂肪体积。脂肪小叶大小为0.8~1.0 mm[11],假定每次移植可获取完整脂肪小叶,为了对比不同直径轴状脂肪的存活情况,取脂工具内径设计为4、6、8、10 mm。
1.3 脂肪抽取及体外检测
1.3.1 脂肪抽取
实验用脂肪由2014年5月-2015年4月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行自体脂肪移植的12例患者自愿捐赠,用同一内径取脂工具分别随机在3例患者同一供区抽取脂肪。具体抽取方法:以下腹部作为脂肪供区,0.05%利多卡因及1∶20万U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浸润麻醉后,在自然皮肤皱褶处作长约5 mm切口。将内径为4 mm的取脂工具针筒斜面朝前,插入切口,向皮下脂肪组织旋转推进,轻轻回抽针塞,尽量避免形成负压,主要依靠组织挤压使脂肪进入注射器内。取脂同时在腹部体表抓捏,使周围组织尽量向取脂工具的方向靠拢。脂肪取出后将针筒垂直放置,截面覆盖无菌纱布,静置时间约5 min,吸弃沉淀的肿胀液,置于4℃标本盒中备用。同法采用内径为6、8、10 mm的取脂工具抽取脂肪。于抽取脂肪后30 min内进行动物实验。
1.3.2 观测指标
①葡萄糖转移实验:将抽取的脂肪标本分别置于无菌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中加入1 mL含糖(15 mmol/L)无血清DMEM及0.2 U普通胰岛素,同时设置只含胰岛素或DMEM的空白对照。摇匀后置入35℃、5%CO2恒温孵育箱孵育1 h后,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以空白对照与脂肪标本的浓度差值,作为脂肪标本葡萄糖转移量。②脂肪细胞活性测定:采用MTT法测定脂肪细胞活性。分别取0.5 mL不同内径取脂工具抽取的脂肪标本,混合10 mL MTT和0.2 mL电子耦合试剂后,加入含10%PBS的DMEM培养基(2 mL/孔)的24孔板,每孔1.5 mL;置于37℃、5%CO2恒温孵育箱内,于0、1、2、3 h各取1 mL培养液,采用ELX808酶标仪于492 nm处测量吸光度(A)值。
1.4 体内脂肪移植及观测
1.4.1 脂肪移植
将64只裸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只。动物腹腔注射0.1%水合氯醛(10~12 mg/kg)麻醉后,A、B、C、D组裸鼠根据取脂工具内径,于背部远端分别作4、6、8、10 mm长横切口,形成皮下腔隙,对应移植0.5 mL不同内径取脂工具抽取的脂肪组织,缝合切口。见图 1。

1.4.2 观测指标
①大体观察: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脂肪植入后即刻以及1、2、4、8周,观察各组裸鼠背部脂肪植入部位外观。植入后1、2、4、8周采用断颈法每组各处死4只裸鼠,完整取出剩余移植脂肪,肉眼观察脂肪色泽及形态。 ②移植脂肪称重:脂肪植入前以及植入后即刻,1、2、4、8周,采用AB104-S精密天平对裸鼠称重,以植入后各时间点与植入前的体质量差值,作为移植脂肪质量。③组织学观察:植入后1、2、4、8周大体观察后,将脂肪标本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48 h,脱水、石蜡包埋、切片,片厚5 μm。取部分切片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和脂肪细胞形态结构。每个标本取中心部分的2 张切片,每张切片沿纵向正中线等间距取5个视野,于200倍视野下计数完整细胞,以全部视野细胞总数作为该标本完整细胞数。完整细胞标准[11-12]:未见明显挤压、变形,细胞壁完整清楚,细胞核结构清晰可见。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植入后1、2、4、8周,取脂肪标本同一位置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Ⅷ因子标记毛细血管,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分布、形态结构。每个标本取中心部分的2张切片,每张切片沿纵向正中线等间距取5个视野,于200倍视野下计数毛细血管数量,以全部视野毛细血管总数作为该标本毛细血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体外观测
2.1.1 葡萄糖转移实验
内径为4、6、8、10 mm取脂工具抽取的脂肪标本葡萄糖转移量分别为(1.512±0.078)、(1.598±0.040)、(1.731±0.053)、(1.889±0.069)mmol/L。随取脂工具内径增加,葡萄糖转移量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2 脂肪细胞活性测定
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各组A值均逐渐降低,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随取脂工具内径增加,A值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A、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2。
2.2 动物实验
2.2.1 大体观察
4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植入脂肪组织后,各组裸鼠背部受区部位皮肤明显隆起,但随时间延长,背部均趋于平坦;C、D组隆起程度优于A、B组。植入后1、2周,4组取出的脂肪标本颜色、形态无明显差异;4、8周时A、B组脂肪标本收缩,呈暗白色,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区域,C、D组脂肪标本仍保持原黄色和集聚形态,可见血管长入脂肪组织。见图 3。
2.2.2 移植脂肪称重
脂肪植入后即刻及1周时,4 组脂肪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8周时,A组脂肪质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B组小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3 组织学观察
植入后1周,各组移植脂肪细胞结构清楚,组织边缘无明显细胞坏死、溶解等炎性反应;其中A、B、C组脂肪小叶受压较明显,D组脂肪细胞呈轻度受压状态,细胞形态接近正常。2周,D组脂肪细胞形态优于其余3组,细胞间炎性浸润及胶原纤维增生少,中心区域的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4周,A、B组出现较多的细胞破坏溶解和大泡现象,细胞形态不规则;C、D组炎性浸润及胶原纤维增生主要集中于组织块边缘,但细胞结构接近正常。8周,A、B、C组可见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及其间内散在的脂肪细胞,以及脂肪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大泡,淋巴细胞较前减少;D组脂肪小叶结构基本保持正常,脂肪细胞完整性较好,大小均匀,血管密度高。见图 4。

完整脂肪细胞计数显示,植入后1周各组完整脂肪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A组完整脂肪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B组少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植入后1周,毛细血管在各组脂肪组织内均匀分布,血管无明显扩张及变形;2周,A、B、C组毛细血管主要集中在组织边缘,D组毛细血管则均匀分布在标本边缘和中央,形态良好;4、8周,D组毛细血管明显多于其余3组,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存活良好。见图 5。

毛细血管计数显示,随取脂工具内径增大,各时间点A、B、C、D组毛细血管数呈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脂肪组织移植后,细胞活性能否良好保持是决定术后吸收率的主要因素。脂肪组织植入受区后,早期必须依靠周围组织间液的渗透提供营养,但是这种渗透作用的供应区域有限,只能滋养靠近受区边缘150~200 nm范围内的脂肪细胞[13]。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建立血供,大部分脂肪细胞将发生坏死。有研究发现,移植脂肪能够耐受的缺血时间最长期限仅为移植后4 d[14]。所以脂肪移植后若能尽早建立充足血供,将最大程度避免脂肪细胞坏死。
脂肪组织血供的建立主要靠受区血管向移植组织生长,并构建微血管体系[15-16]。通过人体脂肪移植转基因裸鼠实验证明[17],移植后再生的血管不是来源于受体裸鼠,而是移植脂肪组织。因此在取材时能保持原脂肪组织结构,将有利于移植后在受区建立新的血供系统,促进脂肪组织成活。我们既往研究[10]也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获得的轴状脂肪直径增加(取脂工具内径增加),脂肪组织移植后外观维持更好,剩余脂肪也明显增多。
体外葡萄糖转移实验和MTT结果显示,采用内径较大的取脂工具获得的轴状脂肪能保留更多的活性脂肪细胞。组织学观察发现,改良的取脂工具基本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对脂肪组织边缘的挤压和破坏作用,术后各时间点C、D组完整脂肪细胞数、脂肪细胞形态均优于A、B组,并且4周后D组炎性反应、中央区坏死融合程度及形成的空泡均少于A、B、C组,说明脂肪细胞结构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后,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更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组脂肪组织移植后,毛细血管数明显高于其余组,并且分布均匀,能保证移植脂肪的血供,维持脂肪小叶的形态和组织结构。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内径10 mm取脂工具获取的轴状脂肪移植后存活较好。但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内径取脂工具取脂术中疼痛程度以及术后形成局部血肿、皮下瘀斑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其他内径取脂工具,供区切口瘢痕也比较长。同时,我们发现C、D组细胞活性、移植脂肪质量及完整脂肪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纯增加取脂工具内径以增大轴状脂肪直径的方法在促进脂肪存活方面作用有限,且内径>10 mm的取脂工具因相关并发症较多也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内径为8、10 mm取脂工具获取的轴状脂肪移植效果较好。但因裸鼠存活时间有限,该结论有待延长观察时间并临床应用观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