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金鹏, 郝运, 王小林, 邵景范, 杨小进, 郭风劲, 冯杰雄. 数字化模板联合骨性参数测量辅助髋关节假体型号选择的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6): 688-692. doi: 10.7507/1002-1892.20150149 复制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作为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选择合适的假体型号是置换术前计划重要环节[1-5],既往主要依靠医师经验及髋关节X线片选择,缺乏客观的选择依据,存在假体不匹配问题,造成术中假体植入困难、假体植入时发生股骨皮质骨折、假体固定不牢固等,以及术后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不稳定、假体下沉或松动,最终导致手术失败。
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在术前初步评估患者髋臼及股骨形态学特征,准确选择人工关节假体成为可能[6-13]。在股骨髓腔形态学研究基础上[8],我们提出将股骨髓腔内径和髋臼直径作为股骨和髋臼的骨性参数,术前通过测量这两个骨性参数,在计算机辅助下联合数字化模板选择合适假体型号,并制定术前计划。并于2012年9月-2013年 6月,将该方法用于13例拟行THA治疗的患者。现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计划与术中、术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结合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及术后双下肢动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探讨数字化模板联合骨性参数测量用于THA术前设计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无明显骨盆畸形;② 无膝、踝关节严重病变导致的内、外翻畸形;③ 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④ 术前均在我院行带标尺的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排除标准:① 行双侧THA者;②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共13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组男4例,女9例;年龄41~79岁,平均54.08岁。左髋8例,右髋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均为ARCOⅣ期;病程4个月~20年,平均6.6年。股骨颈骨折5例,其中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折分型:GardenⅢ型2例,Ⅳ型3例;病程1 d~ 1 年,平均0.4年。术前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卧床,不能行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存在患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跛行,患肢下蹲功能障碍。其中2例股骨颈骨折及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骨密度检测,其中1例骨密度基本正常,1例重度骨质疏松,2 例轻度骨质疏松。
1.2 术前设计
患者于术前1周内摄骨盆正位X线片,取仰卧中立位,双侧膝关节髌骨及脚尖朝上。于患者两大腿间近端放置专用X线标尺,用以校正不同X线球管投照距离时的放大率。对髋、膝关节活动受限或摆放上述中立位困难者,为验证摆放位置满意程度,以1元硬币作为放大率校正标志,用医用布胶带黏贴硬币于患者大转子体表投影处,同时尽量将骨盆及股骨近端保持在接近垂直投照的体位。术前设计时,于骨盆正位片测量硬币最长径后,按照硬币实际测量直径进行图像放大率校正和检验X线标尺校正的准确性。
摄片后将获得的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e-PACS 2000医生工作站软件(珠海友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标尺刻度校正X线球管放大率后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髋臼上唇至髋臼泪滴的距离(即髋臼直径)、股骨中上段骨髓腔最窄处内径(即股骨髓腔内径)。选择与髋臼直径相等或相差1号以内的尺寸为髋臼杯假体型号,与股骨髓腔内径相等或相差1号以内的尺寸为股骨柄假体型号。在软件中先利用模板引导确定股骨中心线,然后从已有模板中选择人工关节假体数字化模板,调整模板位置。如模板大小不合适,可上下调整模板型号,直至假体与患者股骨髓腔、髋臼匹配良好,最终确定假体型号。
1.3 手术方法
于骶管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侧卧位手术。取后外侧入路,以大转子后缘为中心,作长约10 cm切口,充分显露髋臼及股骨头,截断股骨颈后取出股骨头。首先处理髋臼侧,清理软组织并髋臼锉打磨,植入髋臼杯假体,透视位置满意后完成压配和内衬植入。然后处理股骨侧,开槽后扩大股骨髓腔,植入股骨柄假体,完成压配后安放人工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髋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时的包容性满意,冲洗术野、止血,留置引流,关闭切口。
1.4 评价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输血情况,以及术中有无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有无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术前测量的骨性参数(髋臼直径、股骨髓腔内径)结果以及据此选择的假体型号,并与术中实际选择的假体型号进行比较并分级。分级标准[14]:优,术前选择型号与实际型号完全一致;良,相差1号;差,相差2号及以上。其中股骨假体相差1号为1 mm,髋臼假体相差1号为2 mm。术后X线片复查假体位置及有无松动、下沉等。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手术时间140~254 min,平均191.8 min。术中2例输血,分别输注浓缩红细胞400、500 mL; 6例使用血浆代用品补充血容量。术中假体植入时无股骨或髋臼周围骨折。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经抗凝治疗,未形成血栓栓 塞。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能完成日常活动,患肢下蹲功能显著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Har ris评分从术前(54.0±12.9)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91.1±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00)。术后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Har ris评分为(92.5±2.1)分。X线片复查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等。见图 1。

2.2 术前计划有效性分析
13例患者术前骨性参数测量结果及术前、术中假体型号选择结果详见表 1。术前测量股骨髓腔内径为(12.34±1.53)mm、髋臼直径为(52.92±1.78) mm。其中,12例(92.31%)股骨假体型号误差在1 mm以内,11例(84.62%)髋臼假体型号误差在2 mm以内。术前假体选择型号与实际型号比较,股骨假体获优9 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2.31%;髋臼假体获优7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4.62%。

3 讨论
假体安放不良是THA术后发生脱位、关节活动受限、假体撞击、髋臼杯移位、聚乙烯磨损以及骨质溶解的重要因素[2-5],影响假体准确安放的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全面、精细的术前计划有助于术中快速选择匹配良好的假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11]。目前国内假体置换术前计划主要采用胶片模板匹配比较法,由于X线片放大率不统一,常导致股骨髓腔内径测量和假体型号选择存在一定误差,据报道其准确率在30.9%~50.0%之间[12-13, 15-16]。而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修正X线放大率,在影像工作站中借助数字化模板来制定术前计划,大大提高了准确性[17-20]。此外,有研究通过引入金属球作为参考校正X线片放大率,也能提高术前计划准确性[6, 18, 21]。
本研究中我们选择X线标尺(特制显影钢尺)校正放大率,以准确测量骨性参数;并在计算机上使用数字化模板模拟置换手术,充分评估假体与患者股骨髓腔匹配性,并据此选择匹配程度最佳的假体型号,进而制定最佳术前计划。本组13例患者中,12例(92.31%)股骨假体型号误差在1 mm以内,11例(84.62%)髋臼假体型号误差在2 mm以内。表明由于X线投照距离不恒定,使用预置参照物(特制显影钢尺)校正X线球管放大率,辅以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e-PAC 影像工作站),可以提高术前测量以及选择假体型号的准确性。我们还发现,术前在准确测量髋关节骨性参数基础上,可以预估髋臼锉和股骨髓腔扩大器最大尺寸,帮助术者更好的把握术中磨锉髋臼和扩髓程度,从而避免假体周围骨量不必要丢失,也有助于增加假体与骨骼压配,保证假体牢固固定。
此外,本组1例患者术前测量股骨髓腔内径仅8.8 mm,显著小于其他患者。如按照传统X线片测量方法,此例患者股骨髓腔内径测量困难。而通过术前应用钢尺校正X线放大率,并联合e-PAC影像工作站系统,可精确测量股骨髓腔内径,并根据测量结果预备了7~9号股骨柄假体,手术顺利实施。
但通过术前测量髋关节骨性参数,并辅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术前计划,选择假体类型及型号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X线片为二维图像,不能体现髋关节三维结构特点;② 患者检查时中立位体位不易维持,对投照角度有影响,进而影响了测量准确性。除以上问题外,THA还需考虑如软组织张力、神经受牵拉程度等的影响。此外,该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① 医学影像图像的准确性,如何评价图像放大率并更精确的校正图像;② 检查方法、患者体位、图像标准的统一,统一恰当的检查体位能够为进一步评价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奠定基础;③ 数字化技术的提高,如何通过提高数字化软件和改进硬件设施,达到术前计划的优化并提高准确性;④ 术前计划与手术操作之间的模拟训练,手术计划需要外科医师将其在患者身上再现,进而达到提高手术效果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需要探索相适应的模拟训练方法;⑤ 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术前计划,如何提高个体化的准确性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已有研究开始使用CT三维重建图像制定术前计划,初步研究表明其假体预测准确性较好[22-24],计算机技术在关节置换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个体化的假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作为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选择合适的假体型号是置换术前计划重要环节[1-5],既往主要依靠医师经验及髋关节X线片选择,缺乏客观的选择依据,存在假体不匹配问题,造成术中假体植入困难、假体植入时发生股骨皮质骨折、假体固定不牢固等,以及术后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不稳定、假体下沉或松动,最终导致手术失败。
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在术前初步评估患者髋臼及股骨形态学特征,准确选择人工关节假体成为可能[6-13]。在股骨髓腔形态学研究基础上[8],我们提出将股骨髓腔内径和髋臼直径作为股骨和髋臼的骨性参数,术前通过测量这两个骨性参数,在计算机辅助下联合数字化模板选择合适假体型号,并制定术前计划。并于2012年9月-2013年 6月,将该方法用于13例拟行THA治疗的患者。现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计划与术中、术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结合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及术后双下肢动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探讨数字化模板联合骨性参数测量用于THA术前设计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无明显骨盆畸形;② 无膝、踝关节严重病变导致的内、外翻畸形;③ 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④ 术前均在我院行带标尺的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排除标准:① 行双侧THA者;②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共13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本研究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组男4例,女9例;年龄41~79岁,平均54.08岁。左髋8例,右髋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均为ARCOⅣ期;病程4个月~20年,平均6.6年。股骨颈骨折5例,其中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折分型:GardenⅢ型2例,Ⅳ型3例;病程1 d~ 1 年,平均0.4年。术前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卧床,不能行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存在患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跛行,患肢下蹲功能障碍。其中2例股骨颈骨折及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骨密度检测,其中1例骨密度基本正常,1例重度骨质疏松,2 例轻度骨质疏松。
1.2 术前设计
患者于术前1周内摄骨盆正位X线片,取仰卧中立位,双侧膝关节髌骨及脚尖朝上。于患者两大腿间近端放置专用X线标尺,用以校正不同X线球管投照距离时的放大率。对髋、膝关节活动受限或摆放上述中立位困难者,为验证摆放位置满意程度,以1元硬币作为放大率校正标志,用医用布胶带黏贴硬币于患者大转子体表投影处,同时尽量将骨盆及股骨近端保持在接近垂直投照的体位。术前设计时,于骨盆正位片测量硬币最长径后,按照硬币实际测量直径进行图像放大率校正和检验X线标尺校正的准确性。
摄片后将获得的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e-PACS 2000医生工作站软件(珠海友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标尺刻度校正X线球管放大率后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髋臼上唇至髋臼泪滴的距离(即髋臼直径)、股骨中上段骨髓腔最窄处内径(即股骨髓腔内径)。选择与髋臼直径相等或相差1号以内的尺寸为髋臼杯假体型号,与股骨髓腔内径相等或相差1号以内的尺寸为股骨柄假体型号。在软件中先利用模板引导确定股骨中心线,然后从已有模板中选择人工关节假体数字化模板,调整模板位置。如模板大小不合适,可上下调整模板型号,直至假体与患者股骨髓腔、髋臼匹配良好,最终确定假体型号。
1.3 手术方法
于骶管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侧卧位手术。取后外侧入路,以大转子后缘为中心,作长约10 cm切口,充分显露髋臼及股骨头,截断股骨颈后取出股骨头。首先处理髋臼侧,清理软组织并髋臼锉打磨,植入髋臼杯假体,透视位置满意后完成压配和内衬植入。然后处理股骨侧,开槽后扩大股骨髓腔,植入股骨柄假体,完成压配后安放人工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髋关节屈伸旋转活动时的包容性满意,冲洗术野、止血,留置引流,关闭切口。
1.4 评价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输血情况,以及术中有无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有无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术前测量的骨性参数(髋臼直径、股骨髓腔内径)结果以及据此选择的假体型号,并与术中实际选择的假体型号进行比较并分级。分级标准[14]:优,术前选择型号与实际型号完全一致;良,相差1号;差,相差2号及以上。其中股骨假体相差1号为1 mm,髋臼假体相差1号为2 mm。术后X线片复查假体位置及有无松动、下沉等。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手术时间140~254 min,平均191.8 min。术中2例输血,分别输注浓缩红细胞400、500 mL; 6例使用血浆代用品补充血容量。术中假体植入时无股骨或髋臼周围骨折。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经抗凝治疗,未形成血栓栓 塞。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能完成日常活动,患肢下蹲功能显著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Har ris评分从术前(54.0±12.9)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91.1±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00)。术后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Har ris评分为(92.5±2.1)分。X线片复查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等。见图 1。

2.2 术前计划有效性分析
13例患者术前骨性参数测量结果及术前、术中假体型号选择结果详见表 1。术前测量股骨髓腔内径为(12.34±1.53)mm、髋臼直径为(52.92±1.78) mm。其中,12例(92.31%)股骨假体型号误差在1 mm以内,11例(84.62%)髋臼假体型号误差在2 mm以内。术前假体选择型号与实际型号比较,股骨假体获优9 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2.31%;髋臼假体获优7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4.62%。

3 讨论
假体安放不良是THA术后发生脱位、关节活动受限、假体撞击、髋臼杯移位、聚乙烯磨损以及骨质溶解的重要因素[2-5],影响假体准确安放的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全面、精细的术前计划有助于术中快速选择匹配良好的假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11]。目前国内假体置换术前计划主要采用胶片模板匹配比较法,由于X线片放大率不统一,常导致股骨髓腔内径测量和假体型号选择存在一定误差,据报道其准确率在30.9%~50.0%之间[12-13, 15-16]。而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修正X线放大率,在影像工作站中借助数字化模板来制定术前计划,大大提高了准确性[17-20]。此外,有研究通过引入金属球作为参考校正X线片放大率,也能提高术前计划准确性[6, 18, 21]。
本研究中我们选择X线标尺(特制显影钢尺)校正放大率,以准确测量骨性参数;并在计算机上使用数字化模板模拟置换手术,充分评估假体与患者股骨髓腔匹配性,并据此选择匹配程度最佳的假体型号,进而制定最佳术前计划。本组13例患者中,12例(92.31%)股骨假体型号误差在1 mm以内,11例(84.62%)髋臼假体型号误差在2 mm以内。表明由于X线投照距离不恒定,使用预置参照物(特制显影钢尺)校正X线球管放大率,辅以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e-PAC 影像工作站),可以提高术前测量以及选择假体型号的准确性。我们还发现,术前在准确测量髋关节骨性参数基础上,可以预估髋臼锉和股骨髓腔扩大器最大尺寸,帮助术者更好的把握术中磨锉髋臼和扩髓程度,从而避免假体周围骨量不必要丢失,也有助于增加假体与骨骼压配,保证假体牢固固定。
此外,本组1例患者术前测量股骨髓腔内径仅8.8 mm,显著小于其他患者。如按照传统X线片测量方法,此例患者股骨髓腔内径测量困难。而通过术前应用钢尺校正X线放大率,并联合e-PAC影像工作站系统,可精确测量股骨髓腔内径,并根据测量结果预备了7~9号股骨柄假体,手术顺利实施。
但通过术前测量髋关节骨性参数,并辅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术前计划,选择假体类型及型号的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X线片为二维图像,不能体现髋关节三维结构特点;② 患者检查时中立位体位不易维持,对投照角度有影响,进而影响了测量准确性。除以上问题外,THA还需考虑如软组织张力、神经受牵拉程度等的影响。此外,该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① 医学影像图像的准确性,如何评价图像放大率并更精确的校正图像;② 检查方法、患者体位、图像标准的统一,统一恰当的检查体位能够为进一步评价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奠定基础;③ 数字化技术的提高,如何通过提高数字化软件和改进硬件设施,达到术前计划的优化并提高准确性;④ 术前计划与手术操作之间的模拟训练,手术计划需要外科医师将其在患者身上再现,进而达到提高手术效果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需要探索相适应的模拟训练方法;⑤ 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术前计划,如何提高个体化的准确性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已有研究开始使用CT三维重建图像制定术前计划,初步研究表明其假体预测准确性较好[22-24],计算机技术在关节置换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个体化的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