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岳灿, 胡海平, 姜勇, 商雷, 马步云.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华西医学, 2023, 38(3): 438-443. doi: 10.7507/1002-0179.202104171 复制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的检出量逐渐增多,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占全部甲状腺癌的 85%~90%,而 PTMC 占 PTC 的 50%~60%[1-2]。因大多数 PTMC 的复发率、远处转移和病死率较低[3-4],相关指南也建议对低危 PTMC 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而无需立即采取手术治疗,直到疾病出现明显进展(如发现淋巴结转移等)[2,5-6]。在临床诊疗中,对于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 PTMC 患者,是否进行淋巴结预防性清扫也存在较大争议[7-8]。因此,术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的首选影像学检查[2,5],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 PTMC 患者相关资料,以探讨哪些临床及超声征象可以预测 PTMC 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微转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4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行外科手术,术前超声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 PTMC 患者。纳入标准:① 术后病理证实为 PTMC;② 初诊时患者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发现 PTMC 结节,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③ 首次行甲状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④ 临床及病理资料相对完善。排除标准:① 复发再次手术者;② 术中未行淋巴结清扫术者;③ 术前未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者,或无术后病理证实者。本研究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2021 年审(919)号]。
1.2 研究方法
1.2.1 定义
患者均在我院行术前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且于我院行甲状腺全切或甲状腺侧叶及峡部切除,包括患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患侧颈部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行冰冻病理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常规病理组织检查。将 PTMC 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而术后病理发现者定义为微转移[9]。根据术后病理证实是否存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为 2 组,即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组(微转移组)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组(无转移组)。
1.2.2 仪器及方法
应用 Philips iU22、GE Logiq 9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探头频率为 5~12 MHz。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进行多断面扫查,记录患者临床及超声征象。
1.2.3 观察指标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 TPOAb)>34 U/mL 或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TgAb)>115 U/mL,超声征象为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弥漫性病变],以及 PTC 结节是否多灶性、是否累及双侧叶、术前最大径(多病灶患者,分析最大结节的最大径)、术前体积(多病灶患者,分析最大结节的体积)、边界(清楚、不清楚)、形态(规则、不规则)、回声(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纵横比(<1、≥1[10])、是否伴钙化灶(直径≤1 mm 的点状强回声定义为微钙化灶,直径>1 mm 且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定义为粗钙化灶[11-12])、是否伴有其他结节、是否侵及被膜、甲状腺周围组织情况、颈部淋巴结情况、BRAFV600E 基因突变(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是否突变)等。
1.2.4 术后随访资料
患者需在术后 6 个月内于我院进行 1 次术后复查,而后至少半年随访 1 次,均需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评估原甲状腺区、残余甲状腺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情况,对可疑淋巴结转移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是否转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将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因素纳入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影响 PTMC 患者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自变量选择采用向前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dio, O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
共纳入患者 507 例,无术前数据资料缺失。其中男 122 例(24.1%),女 385 例(75.9%),年龄 16~74 岁,平均年龄为(42.82±10.60)岁;术前结节最大径为 2~10 mm,结节最大径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 7(2)mm;术前结节体积为 4~524 mm3,结节体积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 110(135)mm3;微转移组 223 例(44.0%),无转移组 284 例(56.0%)。共 136 例患者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其中 135 例于术前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1 例术后切除组织病理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共 120 例(88.2%,120/136)检测结果显示 BRAFV600E 基因突变阳性。纳入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征象见表1。

2.2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和无转移患者组间比较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间单因素分析见表2。患者在年龄、性别、结节最大径、结节体积、是否呈多灶性、是否累及双侧叶、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共有 136 例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其中无转移组中 71 例[86.6%(71/82)]呈阳性,微转移组 49 例[90.7%(49/54)]呈阳性,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和无转移患者组间多因素分析
将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间单因素分析中 P<0.2 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4)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结节最大径、结节体积、是否呈多灶性和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2.4 术后随访情况
74.4%(377/507)患者术后于我院进行 6~69 个月的随访,其中微转移组 178 例,无转移组 199 例,随访患者均无死亡和明显远处转移及复发。微转移组 8 例患者术后超声发现颈侧区长大,其中 2 例行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淋巴结转移;2 例转移患者均为男性,术前 PTMC 结节累及双侧叶、较大结节最大径≥8 mm且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3 讨论
近年来,PTMC 的检出量逐渐增多,由于部分 PTMC 呈“惰性”发展,并且其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低[3,13]。因此,对于 PTMC 是否需要进行检查、穿刺和外科手术,都一直存在争议。相关指南也提出,可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惰性”PTMC 患者,行积极监测以替代立即手术的管理方法[4]。有学者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是侵袭性 PTMC 的危险因素之一[14-15]。相关文献显示,颈部出现大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数目>5 个)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的中度危险因素[9]。因此,明确侵袭性 PTMC 对于临床处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研究的对象为术前无颈部超声异常发现的 PTMC 患者,而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44.0%(223/507)。相关文献报道,PTMC 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达 24%~64%,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患者远处转移、复发等有一定影响[16-17]。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征象进行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小、结节最大径较大、结节体积较大、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iddiqui 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 岁、多灶、侵及甲状腺被膜时患者较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男性、年龄较小、结节最大径较大、呈多灶性、甲状腺被膜侵犯等特征的 PTMC 患者,应警惕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微转移[18-19]。关于男性、年龄较小为 PTMC 颈部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有学者提出可能与细胞代谢更旺盛致淋巴结反应更高有关[9]。PTMC 结节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时应注意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微转移,也受到相关研究的关注[8,20]。在本研究中,微转移组中结节呈多灶性 119 例(53.4%)、术后病理证实侵及甲状腺被膜 154 例(69.1%),无转移组中结节呈多灶性 79 例(27.8%),术后病理证实侵及甲状腺被膜 150 例(52.8%),对两组进行的比较,也得出多灶性及甲状腺被膜侵及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 PTMC 侵袭性与 BRAFV600E 基因突变相关性仍存在争议。Mathur 等[21]研究结果中 PTC 的 BRAFV600E 基因突变率达 88.0%,PTMC 与 PTC 患者的 BRAFV600E 基因突变行为相似。有学者认为,并未发现 BRAFV600E 基因突变阳性的 PTC 表现出更高的侵袭性[20]。而 Tufano [22]的 Meta 分析研究认为,BRAFV600E 基因突变与 PTC 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为 BRAFV600E 基因突变是一种对 PTC 高度特异性的体细胞改变,它构成激活 MAPK 信号通路[23],MAPK 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裂和增殖的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在本研究中,行术前穿刺或术后组织病理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的 PTMC 结节大多数(88.2%)检测结果呈阳性,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在无转移和微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因本研究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患者样本量少有关。
PTMC 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长期随访,术后监测目的是为复发或转移的早发现,观察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4,9]。本研究中有 74.4%的患者于术后继续监测,所有进行监测的患者术后均无疾病相关远处转移及死亡,少数患者超声随访发现颈部淋巴结长大,术后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了 2 例淋巴结转移。有研究结果显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 PTMC 患者手术后甚至有 15%~30%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25]。本研究中 2 例淋巴结微转移者均为男性、术前甲状腺双侧叶 PTMC 结节、较大结节最大径≥8 mm、侵及甲状腺被膜且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正如目前部分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患者复发率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4,26-27],且年龄较小、呈多灶性、结节外侵、最大径较大等因素的患者复发率更高[28-29]。
本文研究对象为术前超声无颈部淋巴结异常发生的 PTMC 患者,而术后病理证实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为 44.0%(223/507),且与男性、年龄较小、结节最大径与体积较大、结节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相关,具有上述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风险增高。通过本研究,对于有上述临床及超声征象异常的 PTMC 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监测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可能会存在选择偏倚;同时 PTMC 积极监测患者样本量较少,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对 PTMC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患者为男性、年龄较小、PTMC 结节最大径与体积偏大、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等可作为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由此可加强超声医师在扫查时对相应临床及超声征象特征的关注,以提高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的诊断效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的检出量逐渐增多,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占全部甲状腺癌的 85%~90%,而 PTMC 占 PTC 的 50%~60%[1-2]。因大多数 PTMC 的复发率、远处转移和病死率较低[3-4],相关指南也建议对低危 PTMC 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而无需立即采取手术治疗,直到疾病出现明显进展(如发现淋巴结转移等)[2,5-6]。在临床诊疗中,对于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 PTMC 患者,是否进行淋巴结预防性清扫也存在较大争议[7-8]。因此,术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的首选影像学检查[2,5],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 PTMC 患者相关资料,以探讨哪些临床及超声征象可以预测 PTMC 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微转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4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行外科手术,术前超声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 PTMC 患者。纳入标准:① 术后病理证实为 PTMC;② 初诊时患者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发现 PTMC 结节,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③ 首次行甲状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④ 临床及病理资料相对完善。排除标准:① 复发再次手术者;② 术中未行淋巴结清扫术者;③ 术前未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者,或无术后病理证实者。本研究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2021 年审(919)号]。
1.2 研究方法
1.2.1 定义
患者均在我院行术前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且于我院行甲状腺全切或甲状腺侧叶及峡部切除,包括患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患侧颈部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行冰冻病理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常规病理组织检查。将 PTMC 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而术后病理发现者定义为微转移[9]。根据术后病理证实是否存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为 2 组,即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组(微转移组)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组(无转移组)。
1.2.2 仪器及方法
应用 Philips iU22、GE Logiq 9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探头频率为 5~12 MHz。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进行多断面扫查,记录患者临床及超声征象。
1.2.3 观察指标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 TPOAb)>34 U/mL 或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TgAb)>115 U/mL,超声征象为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弥漫性病变],以及 PTC 结节是否多灶性、是否累及双侧叶、术前最大径(多病灶患者,分析最大结节的最大径)、术前体积(多病灶患者,分析最大结节的体积)、边界(清楚、不清楚)、形态(规则、不规则)、回声(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纵横比(<1、≥1[10])、是否伴钙化灶(直径≤1 mm 的点状强回声定义为微钙化灶,直径>1 mm 且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定义为粗钙化灶[11-12])、是否伴有其他结节、是否侵及被膜、甲状腺周围组织情况、颈部淋巴结情况、BRAFV600E 基因突变(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是否突变)等。
1.2.4 术后随访资料
患者需在术后 6 个月内于我院进行 1 次术后复查,而后至少半年随访 1 次,均需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评估原甲状腺区、残余甲状腺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情况,对可疑淋巴结转移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是否转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将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因素纳入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影响 PTMC 患者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自变量选择采用向前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dio, OR)及其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
共纳入患者 507 例,无术前数据资料缺失。其中男 122 例(24.1%),女 385 例(75.9%),年龄 16~74 岁,平均年龄为(42.82±10.60)岁;术前结节最大径为 2~10 mm,结节最大径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 7(2)mm;术前结节体积为 4~524 mm3,结节体积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 110(135)mm3;微转移组 223 例(44.0%),无转移组 284 例(56.0%)。共 136 例患者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其中 135 例于术前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1 例术后切除组织病理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共 120 例(88.2%,120/136)检测结果显示 BRAFV600E 基因突变阳性。纳入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征象见表1。

2.2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和无转移患者组间比较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间单因素分析见表2。患者在年龄、性别、结节最大径、结节体积、是否呈多灶性、是否累及双侧叶、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共有 136 例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其中无转移组中 71 例[86.6%(71/82)]呈阳性,微转移组 49 例[90.7%(49/54)]呈阳性,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和无转移患者组间多因素分析
将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间单因素分析中 P<0.2 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4)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结节最大径、结节体积、是否呈多灶性和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2.4 术后随访情况
74.4%(377/507)患者术后于我院进行 6~69 个月的随访,其中微转移组 178 例,无转移组 199 例,随访患者均无死亡和明显远处转移及复发。微转移组 8 例患者术后超声发现颈侧区长大,其中 2 例行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淋巴结转移;2 例转移患者均为男性,术前 PTMC 结节累及双侧叶、较大结节最大径≥8 mm且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3 讨论
近年来,PTMC 的检出量逐渐增多,由于部分 PTMC 呈“惰性”发展,并且其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低[3,13]。因此,对于 PTMC 是否需要进行检查、穿刺和外科手术,都一直存在争议。相关指南也提出,可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惰性”PTMC 患者,行积极监测以替代立即手术的管理方法[4]。有学者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是侵袭性 PTMC 的危险因素之一[14-15]。相关文献显示,颈部出现大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数目>5 个)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的中度危险因素[9]。因此,明确侵袭性 PTMC 对于临床处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研究的对象为术前无颈部超声异常发现的 PTMC 患者,而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44.0%(223/507)。相关文献报道,PTMC 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达 24%~64%,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患者远处转移、复发等有一定影响[16-17]。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征象进行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小、结节最大径较大、结节体积较大、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iddiqui 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 岁、多灶、侵及甲状腺被膜时患者较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男性、年龄较小、结节最大径较大、呈多灶性、甲状腺被膜侵犯等特征的 PTMC 患者,应警惕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微转移[18-19]。关于男性、年龄较小为 PTMC 颈部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有学者提出可能与细胞代谢更旺盛致淋巴结反应更高有关[9]。PTMC 结节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时应注意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微转移,也受到相关研究的关注[8,20]。在本研究中,微转移组中结节呈多灶性 119 例(53.4%)、术后病理证实侵及甲状腺被膜 154 例(69.1%),无转移组中结节呈多灶性 79 例(27.8%),术后病理证实侵及甲状腺被膜 150 例(52.8%),对两组进行的比较,也得出多灶性及甲状腺被膜侵及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 PTMC 侵袭性与 BRAFV600E 基因突变相关性仍存在争议。Mathur 等[21]研究结果中 PTC 的 BRAFV600E 基因突变率达 88.0%,PTMC 与 PTC 患者的 BRAFV600E 基因突变行为相似。有学者认为,并未发现 BRAFV600E 基因突变阳性的 PTC 表现出更高的侵袭性[20]。而 Tufano [22]的 Meta 分析研究认为,BRAFV600E 基因突变与 PTC 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为 BRAFV600E 基因突变是一种对 PTC 高度特异性的体细胞改变,它构成激活 MAPK 信号通路[23],MAPK 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裂和增殖的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在本研究中,行术前穿刺或术后组织病理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的 PTMC 结节大多数(88.2%)检测结果呈阳性,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在无转移和微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因本研究行 BRAFV600E 基因突变检测患者样本量少有关。
PTMC 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长期随访,术后监测目的是为复发或转移的早发现,观察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4,9]。本研究中有 74.4%的患者于术后继续监测,所有进行监测的患者术后均无疾病相关远处转移及死亡,少数患者超声随访发现颈部淋巴结长大,术后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了 2 例淋巴结转移。有研究结果显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 PTMC 患者手术后甚至有 15%~30%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25]。本研究中 2 例淋巴结微转移者均为男性、术前甲状腺双侧叶 PTMC 结节、较大结节最大径≥8 mm、侵及甲状腺被膜且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正如目前部分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患者复发率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4,26-27],且年龄较小、呈多灶性、结节外侵、最大径较大等因素的患者复发率更高[28-29]。
本文研究对象为术前超声无颈部淋巴结异常发生的 PTMC 患者,而术后病理证实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为 44.0%(223/507),且与男性、年龄较小、结节最大径与体积较大、结节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相关,具有上述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风险增高。通过本研究,对于有上述临床及超声征象异常的 PTMC 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监测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可能会存在选择偏倚;同时 PTMC 积极监测患者样本量较少,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对 PTMC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患者为男性、年龄较小、PTMC 结节最大径与体积偏大、呈多灶性、侵及甲状腺被膜等可作为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由此可加强超声医师在扫查时对相应临床及超声征象特征的关注,以提高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的诊断效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