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彦权, 沈建箴, 张浪辉, 付海英, 陈伟鸿, 谢水玲, MohammedAwal Issah, 周华蓉. 罕见高白细胞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伴 PICALM-MLLT10 融合、多基因突变一例. 华西医学, 2019, 34(12): 1446-1449. doi: 10.7507/1002-0179.201908071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男,33 岁,因“发现颜面部及右颈部浮肿 2 周”于 2019 年 2 月 14 日入我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患者缘于入院前 2 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浮肿,以右侧明显,压之凹陷,伴右侧颈部浮肿,性质同上,伴少许干咳,当地医院查肺部 CT 示:① 前上纵隔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占位,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纵隔淋巴瘤,恶性可能,建议行 CT 增强检查;② 右肺炎性感染可能;③ 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胸膜增厚。未予治疗,之后就诊于我院,门诊拟“前上纵隔占位”收治我院胸外三科,体格检查:体温 36.8℃,血压 123/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 95 次/min,呼吸频率 21 次/min;神志清楚,精神一般,无贫血貌,颜面稍浮肿,全身皮肤无瘀点、瘀斑;左侧双锁骨上部位可触及一 3.5 cm×2.5 cm 大小肿物,无压痛,与局部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尚可,质地较韧,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整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检查:2019 年 2 月 14 日 CT 胸部平扫+增强(图1):① 纵隔、右肺门及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上纵隔团块包绕大血管为著,考虑淋巴瘤?② 右肺炎症,右侧胸腔少量胸腔积液。2 月 15 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74.20×109/L,血红蛋白 159 g/L,血小板计数 330×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0%,淋巴细胞 2%,幼稚细胞 88%,血小板分布常见。血生化示乳酸脱氢酶 714 U/L,余指标未见异常;糖链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121.5 U/mL。全腹彩色多普勒超声:① 右肝高回声斑(血管瘤?);② 脾肿大;③ 前列腺增大;④ 右侧胸腔积液。于 2 月 18 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上腔静脉造影+上腔静脉支架成形术”,2 月 19 日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2 月 20 日在局部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胸膜活组织检查+淋巴结组织活检术”,术中顺利,术后恢复可。于 2 月 22 日转入血液科进一步治疗,2 月 26 日行骨髓穿刺+病理活检术,3 月 1 日淋巴结、胸膜结节病理结果示:左锁骨上淋巴结、右侧胸膜结节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79a、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ell lymphoma/leukemia,bcl)-2、CD43、CD34、CD99、CD7 阳性,CD19、CD20 示淋巴细胞阳性,CD3、CD5、CD8、CD2、CD4 示 T 淋巴细胞阳性,CD21、CD23 示淋巴滤泡树突细胞网破坏,bcl-6、CD10、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CKpan)、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 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MUM1)、碱性磷酸酶 80、B 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cell specific activator protein,PAX-5)、CD1a、CD117 阴性。原位杂交:EB 病毒编码的小 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阴性。骨髓常规(图2)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骨髓病理示:髂后苏木精-伊红及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示急性白血病,免疫分析倾向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网状纤维染色 0~1 级;免疫组织化学:CD2(−)、CD3(±)、CD5(±)、CD7(+++)、PAX-5(−)、CD99(+++)、CD34(+++)、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髓过氧化物酶(+)、CD117(−)、CD20(±)。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示:91.0%(占全部有核细胞的比例)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34、CD7、CD33、CD15dim、CD38,考虑急性白血病。融合基因示:阴性或低于检测灵敏度。外周血基因重排示 T 细胞受体-delta(T cell receptor-delta,TCRD)阳性,TCRβ、TCRγ 阴性;骨髓染色体示:46,XY(8),可见 8 个正常中期核型。结合相关回报的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T-LBL/白血病(TCRD 重排)”。患者于 2019 年 3 月 6 日返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210.60×109/L,血红蛋白 131 g/L,血小板计数 163×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2%,幼稚细胞 98%,血小板分布常见。血生化:白蛋白 33.9 g/L,乳酸脱氢酶 890 U/L,余指标未见异常。男性肿瘤标志物检测示 CA125 101.89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66.76 ng/mL,余指标未见异常。于 3 月 7 日予 Hyper-CVAD 方案化学治疗(化疗):环磷酰胺 0.5 g/次,1 次/d,第 1~3 天用药;长春地辛 4 mg/次,1 次/d,第 4 天用药;地塞米松 40 mg/次,1 次/d,第 1~4 天用药;多柔比星脂质体第 4 天一次用药 20 mg,第 5 天一次用药 40 mg。住院期间合并口腔感染,予美洛西林舒巴坦抗感染,症状好转。出院后患者未遵医嘱及时返院治疗,自行口服中草药(具体不详),于 2019 年 4 月 21 日患者因“咳嗽、气促伴发热”再次就诊于我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575.72×109/L,血红蛋白 58.0 g/L,血小板计数 37×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幼稚细胞 100%,血小板分布少见。急查肝功能+生化 8 项+肾功能示:血糖 2.46 mmol/L,乳酸脱氢酶 1 285 U/L,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血浆乳酸测定:乳酸 7.90 mmol/L;N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207 pg/mL。4 月 21 日肺部 CT 平扫(图3)示:① 纵隔、右肺门及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上纵隔团块包绕大血管为著,较前大致相仿;② 右肺炎症较前增多,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伴右肺部分膨胀不全。4 月 23 日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报告示:磷脂酰肌醇结合性网格蛋白装配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binding clathrin assembly protein,PICALM)-MLLT10(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 translocated to 10)阳性(提示预后不良)。基因突变检测报告示:Wilms 瘤基因 1(Wilms tumor gene1,WT1)、KDM6A(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6A)、PHF6(plant homeodomain finger protein 6)、SH2B(Src homology 2)衔接蛋白 3(SH2B adaptor protein 3,SH2B3)、NOTCH1(Notch1 受体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 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1)基因突变。4 月 23 日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示:异常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的 98.14%,表达 CD34、CD7、CD38、CD33、CD123,少部分细胞表达 CD15,部分表达胞浆 CD3(阳性率 40.70%),弱表达 HLA-DR,符合 T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入院后紧急予白细胞单采术降白细胞,予 CP 方案预处理:环磷酰胺 200 mg/次,1 次/d,第 1~3 天用药;地塞米松 10 mg/次,1 次/d,第 1~3 天用药。再于 4 月 25 日行 VICLP 方案化疗:长春地辛 4 mg/次,1 次/d,第 1 天和第 8 天用药;伊达比星 10 mg/次,1 次/d,第 1~3 天及第 8 天用药;环磷酰胺 0.6 g/次,1 次/d,第 1 天用药;培门冬酶 3 750 U/次,1 次/d,第 5 天用药;地塞米松第 1~11 天用药 10 mg/次,1 次/d,第 12~13 天用药 7.5 mg/次,1 次/d,第 14 天用药 5 mg/次,1 次/d。同时予抗感染处理。治疗后患者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好转。5 月 5 日复查肺部 CT 平扫(图4)示:① 双腋窝、纵隔、右肺门及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上纵隔团块包绕大血管为著,较前缩小;② 右肺复张良好,右肺炎症较前减少,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③ 右肺尖小结节,较前大致相仿;④ 右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上腔静脉支架后。5 月 7 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25.06×109/L,血红蛋白 61.0 g/L,血小板计数 29×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淋巴细胞 71%,幼稚细胞 29%,血小板分布少见。患者于 2019 年 5 月 8 日出院,出院至今患者未再返院行化疗。

前上纵隔包块(红箭)伴少量胸腔积液(蓝箭)

a. 骨髓涂片(瑞士染色 ×400)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增生减低,原幼粒淋巴细胞占 90.5%;b.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染色阴性(POX ×400);c. PAS 染色阳性率 19%(PAS ×400);d. 氯醋酸 AS-D 萘酚酯酶(Naphthal AS-D Chloroacetate,NAS-DCE)染色阴性(NAS-DCE ×400)

前上纵隔包块(红箭)伴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蓝箭)、右肺部分膨胀不全

前上纵隔包块(红箭)较前缩小,右肺复张良好,右肺炎症、右侧胸腔积液(蓝箭)较前减少
讨论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是一类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又称前体 LBL,好发于青年男性,常表现为原发胸腺、淋巴结和结外部位受累即 T-LBL,或累及骨髓、外周血即 T 细胞 ALL(T-ALL),具有高度侵袭性。当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5% 时,可定义为 T-ALL。早在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LBL 和 ALL 定义为同一疾病[1]。其根据细胞免疫表型可分为 T-LBL/ALL 和 B-LBL/ALL,其中 T-LBL/ALL 占所有 LBL 的 85%~90%,约占儿童 NHL 的 30%,占所有 NHL 的比例<2%[2],复发率高,预后差,常累及外周血、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标准治疗方案。近年来,因高强度化疗方案的使用,T-LBL/ALL 较以往的缓解率和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因 T-LBL/ALL 常以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或其他非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在临床或病理诊断上存在着误诊和漏诊,>70% 的患者在诊断时即为Ⅲ/Ⅳ期[3]。笔者此次报道的患者早期淋巴瘤症状不典型,最先以“前上纵隔占位”就诊于我院胸外科,后经上腔静脉造影+上腔静脉支架成形术、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镜下胸膜活组织检查+淋巴结组织活检术、骨髓穿刺+病理活检术等一系列诊疗措施才明确诊断,诊疗经过曲折。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e acute leukemia,HAL)是血液内科的危急重症,HAL 是指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 的急性白血病。HAL 病情进展迅速,常伴发白细胞淤积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黏血症、致命性脏器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属于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预后不良亚组[4]。根据目前报道,成人高白细胞 ALL(hyperleukocyte ALL,HALL)发病率占白血病的 10%~30%[5-6],成人 HALL 的无事件生存率低,病死率、复发率高,预后差,极易出现白细胞瘀滞、DIC 及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早期病死率高,入院后应尽早行白细胞单采术、羟基脲降白细胞等临床干预,这些都是能有效降低早期病死率的必要手段。此外,儿童 ALL 初诊时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0×109/L,则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无事件生存率低,复发率高,预后不良[7]。同样,在成人或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HAML)通常表现为进展快的骨髓衰竭,同时易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白细胞瘀滞等严重并发症,死亡风险极高,须给予个体化的诱导化疗,进而提升生存率[8-9]。Chen 等[10]曾报道过一例青年男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 640.34×109/L 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该患者因白细胞极高导致微循环淤滞,进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因此,高白细胞 CML 可能具有紧急、不可逆性非血液系统器官受累的威胁。目前,高白细胞的 T-LBL/ALL 病例较为罕见,这启示临床医师面对此类疾病应尽早有效采取干预措施,减轻白细胞瘀滞症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并延缓骨髓功能衰竭,进而降低早期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克隆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和 TCR 重排常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在 T 细胞肿瘤中,TCRB(β)、TCRG(γ)的阳性率分别为 94% 和 89%,两者同时检出阳性率>98%,而 TCRD(δ)重排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 TCRB 和 TCRG 重排的补充[11]。当然,检测出单克隆或寡克隆重排并非就是恶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良性单克隆 γ 球蛋白血症等疾病也会出现单克隆重排,而在部分未成熟淋巴细胞性恶性肿瘤中 IG 和 TCR 基因重排存在谱系交叉,因此 IG 和 TCR 克隆性不能特异性代表各系异常。T-LBL/ALL 患者常伴 TCR 基因的克隆重排,多数 T-ALL 患者 TCRγδ 重排阳性,而在 T-LBL 中则多为 TCRαβ 重排,本例患者外周血基因重排示 TCRD 阳性,TCRβ、TCRγ 阴性。有研究发现,伴有克隆性 TCRγ 和(或)TCRδ 基因重排的 T-LBL/ALL 在化疗后很难完全缓解,即便完全缓解,在短期内也容易复发,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或者靶向药物将是可行的治疗手段[12]。
PICALM-MLLT10 融合基因最早称作钙调蛋白(calmodulin1,CALM)-AF10(ALL1 fused gene from chromosome 10),由 t(10;11)(p12-13;q14-21)易位产生,此易位最初用于描述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常见于急性 T-ALL,约占 T-ALL 患者的 7%,多提示复发和预后不良[13],PICALM-MLLT10 融合的成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达常为 CD5、TCRγ/δ、CD4、CD8,而未成熟的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则表达 CD13、CD33、CD34。Ben 等[14]研究发现,PICALM-MLLT10 融合基因阳性的 T-ALL 和急性早期前体 T 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患者在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上较 PICALM-MLLT10 融合基因阴性者更短,提示 PICALM-MLLT10 融合的患者预后差。此外,MLLT10 能与 CALM、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等基因发生融合,MLLT10 能通过 OM-LZ(cooperation of MLL/AF10)基因序列结合组蛋白 H3 第 79 位赖氨酸(H3K79)甲基转移酶 DOT1L(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而 DOT1L 能使 H3K79 甲基化,进而上调同源盒 A(homeobox A,HOXA)等基因的表达。DOT1L 小分子抑制剂对 MLLT10 融合的小鼠模型有良好的作用,DOT1L 抑制剂 EPZ-5676 在临床Ⅰ期实验中效果显著[15],但 DOT1L 抑制剂无法抑制 PICALM-MLLT10 阳性的 U937 细胞增殖。由于相关研究较少,DOT1L 抑制剂的疗效与应用前景还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在早期高强度化疗和缓解后维持治疗期间对 PICALM-MLLT10 的微小残留病灶的监测,是评估复发和预后的标志之一,以便及时调整临床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在大多数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可见 WT1、KDM6A/UTX(ubiquitously transcribed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X chromosome)突变,并且已证实其具有预后不良意义。Bordin 等[16]研究表明,WT1 基因突变在 T-ALL 和 AML 病例中发生率约为 10%,易产生耐药性,存在高复发风险,远期生存率低。KDM6A 是 X 连锁 T-ALL 的驱动基因,KDM6A 基因突变可致 AML 化疗期间产生耐药性[17]。Li 等[18]研究发现,在亚洲成人 T-ALL 中观察到 PHF6 突变的发生率为 27.1%,PHF6 突变仅限于 T 细胞谱系的淋巴肿瘤,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 PHF6 与 NOTCH1 同时突变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明显缩短,预后差。SH2B3 作为 Janus 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其突变与缺失在骨髓增殖性肿瘤、B-ALL 中提示预后不良、易复发,且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难以获得较长的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19]。RUNX1 突变常见于髓系肿瘤,亦可见于 ETP-ALL,提示疾病进展快,临床疗效差,动态监测 RUNX1a 和 RUNX1b/c 异构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化疗后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有效指标,用于评估疗效、早期识别复发风险[20]。与此同时,张弦等[21]研究证实,对于伴有多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的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所取得客观缓解率为 55%,完全缓解率为 37%,尤其是对于在 2 个疗程后仍未缓解的患者尽早在疗程中加入西达本胺,客观缓解率可达 80%。
综上,本文报道的 T-LBL/ALL 患者早期淋巴瘤症状不典型、进展快,历经曲折的诊治经过后明确为高度恶性的 T-LBL/ALL,且骨髓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提示存在 WT1、KDM6A、PHF6 等多个基因位点突变,综合判断该患者的预后差、易复发、总体生存率较低。此外,鉴于 T-LBL/ALL 的高度侵袭的特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认为无论是Ⅰ期或Ⅳ期患者,均按 ALL 的方案治疗[22];对于找到合适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推荐 allo-HSCT。本例患者白细胞极高,先行白细胞单采术及预化疗,充分水化、碱化、利尿,避免直接高强度化疗可能引起的肿瘤溶解综合征,在先后行 Hyper-CVAD 方案、VICLP 方案化疗各 1 个疗程后,仍未完全缓解。
本例患者和家属因经济因素放弃 allo-HSCT 和表观遗传学靶向药物治疗,出院后嘱其定期监测血象,但患者至今未返院治疗。本例 T-LBL/ALL 伴极高白细胞、PICALM-MLLT10 融合、多基因突变极为罕见,预后极差、生存率低,且目前国际上尚无推荐治疗方案。因此,此类患者首选新药临床试验,其次,若患者伴有表观遗传学异常,高强度化疗联合表观遗传学靶向药物、桥接移植或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病例介绍 患者,男,33 岁,因“发现颜面部及右颈部浮肿 2 周”于 2019 年 2 月 14 日入我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患者缘于入院前 2 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浮肿,以右侧明显,压之凹陷,伴右侧颈部浮肿,性质同上,伴少许干咳,当地医院查肺部 CT 示:① 前上纵隔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占位,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纵隔淋巴瘤,恶性可能,建议行 CT 增强检查;② 右肺炎性感染可能;③ 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胸膜增厚。未予治疗,之后就诊于我院,门诊拟“前上纵隔占位”收治我院胸外三科,体格检查:体温 36.8℃,血压 123/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 95 次/min,呼吸频率 21 次/min;神志清楚,精神一般,无贫血貌,颜面稍浮肿,全身皮肤无瘀点、瘀斑;左侧双锁骨上部位可触及一 3.5 cm×2.5 cm 大小肿物,无压痛,与局部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尚可,质地较韧,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整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检查:2019 年 2 月 14 日 CT 胸部平扫+增强(图1):① 纵隔、右肺门及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上纵隔团块包绕大血管为著,考虑淋巴瘤?② 右肺炎症,右侧胸腔少量胸腔积液。2 月 15 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74.20×109/L,血红蛋白 159 g/L,血小板计数 330×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0%,淋巴细胞 2%,幼稚细胞 88%,血小板分布常见。血生化示乳酸脱氢酶 714 U/L,余指标未见异常;糖链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121.5 U/mL。全腹彩色多普勒超声:① 右肝高回声斑(血管瘤?);② 脾肿大;③ 前列腺增大;④ 右侧胸腔积液。于 2 月 18 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上腔静脉造影+上腔静脉支架成形术”,2 月 19 日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2 月 20 日在局部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胸膜活组织检查+淋巴结组织活检术”,术中顺利,术后恢复可。于 2 月 22 日转入血液科进一步治疗,2 月 26 日行骨髓穿刺+病理活检术,3 月 1 日淋巴结、胸膜结节病理结果示:左锁骨上淋巴结、右侧胸膜结节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79a、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ell lymphoma/leukemia,bcl)-2、CD43、CD34、CD99、CD7 阳性,CD19、CD20 示淋巴细胞阳性,CD3、CD5、CD8、CD2、CD4 示 T 淋巴细胞阳性,CD21、CD23 示淋巴滤泡树突细胞网破坏,bcl-6、CD10、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CKpan)、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 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MUM1)、碱性磷酸酶 80、B 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cell specific activator protein,PAX-5)、CD1a、CD117 阴性。原位杂交:EB 病毒编码的小 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阴性。骨髓常规(图2)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骨髓病理示:髂后苏木精-伊红及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示急性白血病,免疫分析倾向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网状纤维染色 0~1 级;免疫组织化学:CD2(−)、CD3(±)、CD5(±)、CD7(+++)、PAX-5(−)、CD99(+++)、CD34(+++)、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髓过氧化物酶(+)、CD117(−)、CD20(±)。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示:91.0%(占全部有核细胞的比例)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34、CD7、CD33、CD15dim、CD38,考虑急性白血病。融合基因示:阴性或低于检测灵敏度。外周血基因重排示 T 细胞受体-delta(T cell receptor-delta,TCRD)阳性,TCRβ、TCRγ 阴性;骨髓染色体示:46,XY(8),可见 8 个正常中期核型。结合相关回报的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T-LBL/白血病(TCRD 重排)”。患者于 2019 年 3 月 6 日返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210.60×109/L,血红蛋白 131 g/L,血小板计数 163×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2%,幼稚细胞 98%,血小板分布常见。血生化:白蛋白 33.9 g/L,乳酸脱氢酶 890 U/L,余指标未见异常。男性肿瘤标志物检测示 CA125 101.89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66.76 ng/mL,余指标未见异常。于 3 月 7 日予 Hyper-CVAD 方案化学治疗(化疗):环磷酰胺 0.5 g/次,1 次/d,第 1~3 天用药;长春地辛 4 mg/次,1 次/d,第 4 天用药;地塞米松 40 mg/次,1 次/d,第 1~4 天用药;多柔比星脂质体第 4 天一次用药 20 mg,第 5 天一次用药 40 mg。住院期间合并口腔感染,予美洛西林舒巴坦抗感染,症状好转。出院后患者未遵医嘱及时返院治疗,自行口服中草药(具体不详),于 2019 年 4 月 21 日患者因“咳嗽、气促伴发热”再次就诊于我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575.72×109/L,血红蛋白 58.0 g/L,血小板计数 37×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幼稚细胞 100%,血小板分布少见。急查肝功能+生化 8 项+肾功能示:血糖 2.46 mmol/L,乳酸脱氢酶 1 285 U/L,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血浆乳酸测定:乳酸 7.90 mmol/L;N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207 pg/mL。4 月 21 日肺部 CT 平扫(图3)示:① 纵隔、右肺门及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上纵隔团块包绕大血管为著,较前大致相仿;② 右肺炎症较前增多,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伴右肺部分膨胀不全。4 月 23 日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报告示:磷脂酰肌醇结合性网格蛋白装配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binding clathrin assembly protein,PICALM)-MLLT10(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 translocated to 10)阳性(提示预后不良)。基因突变检测报告示:Wilms 瘤基因 1(Wilms tumor gene1,WT1)、KDM6A(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6A)、PHF6(plant homeodomain finger protein 6)、SH2B(Src homology 2)衔接蛋白 3(SH2B adaptor protein 3,SH2B3)、NOTCH1(Notch1 受体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 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1)基因突变。4 月 23 日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示:异常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的 98.14%,表达 CD34、CD7、CD38、CD33、CD123,少部分细胞表达 CD15,部分表达胞浆 CD3(阳性率 40.70%),弱表达 HLA-DR,符合 T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入院后紧急予白细胞单采术降白细胞,予 CP 方案预处理:环磷酰胺 200 mg/次,1 次/d,第 1~3 天用药;地塞米松 10 mg/次,1 次/d,第 1~3 天用药。再于 4 月 25 日行 VICLP 方案化疗:长春地辛 4 mg/次,1 次/d,第 1 天和第 8 天用药;伊达比星 10 mg/次,1 次/d,第 1~3 天及第 8 天用药;环磷酰胺 0.6 g/次,1 次/d,第 1 天用药;培门冬酶 3 750 U/次,1 次/d,第 5 天用药;地塞米松第 1~11 天用药 10 mg/次,1 次/d,第 12~13 天用药 7.5 mg/次,1 次/d,第 14 天用药 5 mg/次,1 次/d。同时予抗感染处理。治疗后患者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好转。5 月 5 日复查肺部 CT 平扫(图4)示:① 双腋窝、纵隔、右肺门及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上纵隔团块包绕大血管为著,较前缩小;② 右肺复张良好,右肺炎症较前减少,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③ 右肺尖小结节,较前大致相仿;④ 右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上腔静脉支架后。5 月 7 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25.06×109/L,血红蛋白 61.0 g/L,血小板计数 29×109/L;白细胞手工分类:淋巴细胞 71%,幼稚细胞 29%,血小板分布少见。患者于 2019 年 5 月 8 日出院,出院至今患者未再返院行化疗。

前上纵隔包块(红箭)伴少量胸腔积液(蓝箭)

a. 骨髓涂片(瑞士染色 ×400)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增生减低,原幼粒淋巴细胞占 90.5%;b.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染色阴性(POX ×400);c. PAS 染色阳性率 19%(PAS ×400);d. 氯醋酸 AS-D 萘酚酯酶(Naphthal AS-D Chloroacetate,NAS-DCE)染色阴性(NAS-DCE ×400)

前上纵隔包块(红箭)伴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蓝箭)、右肺部分膨胀不全

前上纵隔包块(红箭)较前缩小,右肺复张良好,右肺炎症、右侧胸腔积液(蓝箭)较前减少
讨论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是一类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又称前体 LBL,好发于青年男性,常表现为原发胸腺、淋巴结和结外部位受累即 T-LBL,或累及骨髓、外周血即 T 细胞 ALL(T-ALL),具有高度侵袭性。当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5% 时,可定义为 T-ALL。早在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LBL 和 ALL 定义为同一疾病[1]。其根据细胞免疫表型可分为 T-LBL/ALL 和 B-LBL/ALL,其中 T-LBL/ALL 占所有 LBL 的 85%~90%,约占儿童 NHL 的 30%,占所有 NHL 的比例<2%[2],复发率高,预后差,常累及外周血、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标准治疗方案。近年来,因高强度化疗方案的使用,T-LBL/ALL 较以往的缓解率和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因 T-LBL/ALL 常以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或其他非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在临床或病理诊断上存在着误诊和漏诊,>70% 的患者在诊断时即为Ⅲ/Ⅳ期[3]。笔者此次报道的患者早期淋巴瘤症状不典型,最先以“前上纵隔占位”就诊于我院胸外科,后经上腔静脉造影+上腔静脉支架成形术、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镜下胸膜活组织检查+淋巴结组织活检术、骨髓穿刺+病理活检术等一系列诊疗措施才明确诊断,诊疗经过曲折。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e acute leukemia,HAL)是血液内科的危急重症,HAL 是指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 的急性白血病。HAL 病情进展迅速,常伴发白细胞淤积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黏血症、致命性脏器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属于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预后不良亚组[4]。根据目前报道,成人高白细胞 ALL(hyperleukocyte ALL,HALL)发病率占白血病的 10%~30%[5-6],成人 HALL 的无事件生存率低,病死率、复发率高,预后差,极易出现白细胞瘀滞、DIC 及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早期病死率高,入院后应尽早行白细胞单采术、羟基脲降白细胞等临床干预,这些都是能有效降低早期病死率的必要手段。此外,儿童 ALL 初诊时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0×109/L,则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无事件生存率低,复发率高,预后不良[7]。同样,在成人或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HAML)通常表现为进展快的骨髓衰竭,同时易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白细胞瘀滞等严重并发症,死亡风险极高,须给予个体化的诱导化疗,进而提升生存率[8-9]。Chen 等[10]曾报道过一例青年男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 640.34×109/L 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该患者因白细胞极高导致微循环淤滞,进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因此,高白细胞 CML 可能具有紧急、不可逆性非血液系统器官受累的威胁。目前,高白细胞的 T-LBL/ALL 病例较为罕见,这启示临床医师面对此类疾病应尽早有效采取干预措施,减轻白细胞瘀滞症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并延缓骨髓功能衰竭,进而降低早期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克隆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和 TCR 重排常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在 T 细胞肿瘤中,TCRB(β)、TCRG(γ)的阳性率分别为 94% 和 89%,两者同时检出阳性率>98%,而 TCRD(δ)重排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 TCRB 和 TCRG 重排的补充[11]。当然,检测出单克隆或寡克隆重排并非就是恶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良性单克隆 γ 球蛋白血症等疾病也会出现单克隆重排,而在部分未成熟淋巴细胞性恶性肿瘤中 IG 和 TCR 基因重排存在谱系交叉,因此 IG 和 TCR 克隆性不能特异性代表各系异常。T-LBL/ALL 患者常伴 TCR 基因的克隆重排,多数 T-ALL 患者 TCRγδ 重排阳性,而在 T-LBL 中则多为 TCRαβ 重排,本例患者外周血基因重排示 TCRD 阳性,TCRβ、TCRγ 阴性。有研究发现,伴有克隆性 TCRγ 和(或)TCRδ 基因重排的 T-LBL/ALL 在化疗后很难完全缓解,即便完全缓解,在短期内也容易复发,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或者靶向药物将是可行的治疗手段[12]。
PICALM-MLLT10 融合基因最早称作钙调蛋白(calmodulin1,CALM)-AF10(ALL1 fused gene from chromosome 10),由 t(10;11)(p12-13;q14-21)易位产生,此易位最初用于描述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常见于急性 T-ALL,约占 T-ALL 患者的 7%,多提示复发和预后不良[13],PICALM-MLLT10 融合的成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达常为 CD5、TCRγ/δ、CD4、CD8,而未成熟的 T 淋巴细胞白血病则表达 CD13、CD33、CD34。Ben 等[14]研究发现,PICALM-MLLT10 融合基因阳性的 T-ALL 和急性早期前体 T 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患者在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上较 PICALM-MLLT10 融合基因阴性者更短,提示 PICALM-MLLT10 融合的患者预后差。此外,MLLT10 能与 CALM、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等基因发生融合,MLLT10 能通过 OM-LZ(cooperation of MLL/AF10)基因序列结合组蛋白 H3 第 79 位赖氨酸(H3K79)甲基转移酶 DOT1L(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而 DOT1L 能使 H3K79 甲基化,进而上调同源盒 A(homeobox A,HOXA)等基因的表达。DOT1L 小分子抑制剂对 MLLT10 融合的小鼠模型有良好的作用,DOT1L 抑制剂 EPZ-5676 在临床Ⅰ期实验中效果显著[15],但 DOT1L 抑制剂无法抑制 PICALM-MLLT10 阳性的 U937 细胞增殖。由于相关研究较少,DOT1L 抑制剂的疗效与应用前景还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在早期高强度化疗和缓解后维持治疗期间对 PICALM-MLLT10 的微小残留病灶的监测,是评估复发和预后的标志之一,以便及时调整临床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在大多数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可见 WT1、KDM6A/UTX(ubiquitously transcribed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X chromosome)突变,并且已证实其具有预后不良意义。Bordin 等[16]研究表明,WT1 基因突变在 T-ALL 和 AML 病例中发生率约为 10%,易产生耐药性,存在高复发风险,远期生存率低。KDM6A 是 X 连锁 T-ALL 的驱动基因,KDM6A 基因突变可致 AML 化疗期间产生耐药性[17]。Li 等[18]研究发现,在亚洲成人 T-ALL 中观察到 PHF6 突变的发生率为 27.1%,PHF6 突变仅限于 T 细胞谱系的淋巴肿瘤,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 PHF6 与 NOTCH1 同时突变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明显缩短,预后差。SH2B3 作为 Janus 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其突变与缺失在骨髓增殖性肿瘤、B-ALL 中提示预后不良、易复发,且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难以获得较长的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19]。RUNX1 突变常见于髓系肿瘤,亦可见于 ETP-ALL,提示疾病进展快,临床疗效差,动态监测 RUNX1a 和 RUNX1b/c 异构体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化疗后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有效指标,用于评估疗效、早期识别复发风险[20]。与此同时,张弦等[21]研究证实,对于伴有多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的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所取得客观缓解率为 55%,完全缓解率为 37%,尤其是对于在 2 个疗程后仍未缓解的患者尽早在疗程中加入西达本胺,客观缓解率可达 80%。
综上,本文报道的 T-LBL/ALL 患者早期淋巴瘤症状不典型、进展快,历经曲折的诊治经过后明确为高度恶性的 T-LBL/ALL,且骨髓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提示存在 WT1、KDM6A、PHF6 等多个基因位点突变,综合判断该患者的预后差、易复发、总体生存率较低。此外,鉴于 T-LBL/ALL 的高度侵袭的特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认为无论是Ⅰ期或Ⅳ期患者,均按 ALL 的方案治疗[22];对于找到合适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推荐 allo-HSCT。本例患者白细胞极高,先行白细胞单采术及预化疗,充分水化、碱化、利尿,避免直接高强度化疗可能引起的肿瘤溶解综合征,在先后行 Hyper-CVAD 方案、VICLP 方案化疗各 1 个疗程后,仍未完全缓解。
本例患者和家属因经济因素放弃 allo-HSCT 和表观遗传学靶向药物治疗,出院后嘱其定期监测血象,但患者至今未返院治疗。本例 T-LBL/ALL 伴极高白细胞、PICALM-MLLT10 融合、多基因突变极为罕见,预后极差、生存率低,且目前国际上尚无推荐治疗方案。因此,此类患者首选新药临床试验,其次,若患者伴有表观遗传学异常,高强度化疗联合表观遗传学靶向药物、桥接移植或是可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