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脾脏的变异与病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以及放射科医生关注。因此,该文通过CT和MRI 对脾脏的先天变异、脾脏良性占位病变、恶性病变、门脉系统高压等病变的诊断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指导临床及放射科医生对脾脏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
引用本文: 张菁, 伍兵, 庄宇, 杨岚清. 脾脏病变CT/MRI诊断进展. 华西医学, 2017, 32(10): 1606-1610. doi: 10.7507/1002-0179.201702205 复制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目前多种诊断技术及方法均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对脾脏及脾脏相关病变的诊断水平。CT 以及 MRI 是诊断脾脏病变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脾脏先天变异、良性占位、恶性病变以及门脉系统高压等病变的相应影像学表现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及放射科医生对脾脏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
1 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1.1 游走脾及脾扭转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称之为游走脾或异位脾。游走脾较罕见,其 2 个发病高峰为儿童以及育龄期妇女。其特征为附于一细长血管蒂,使其可以移动到腹部和盆部的任何部位[1]。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2]。脾扭转为其重要并发症。而对于游走脾的诊断通常都是发生在脾扭转之后。
CT 可清楚显示异位脾的位置和形态。脾扭转的典型征象为漩涡征,即交替密集和透亮带排列螺旋方式围绕一个中心高密度核心血管结构。游走脾脏扭转的术前诊断完全基于影像学评价[3]。影像学的评估在游走脾的确诊及避免潜在的危及生命并需立即手术的并发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CT 对于游走脾诊断的灵敏度达 71.7%[4]。
1.2 副脾
副脾是指胚胎发育异常而造成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即在正常位置的脾脏之外,尚有 1 个或多个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器官,其全球发病率约为 10%~30%[5]。副脾最常位于脾门或邻近胰尾处(约 80%)[6-10]。副脾的 CT 及 MRI 表现特征与主脾相同或相似,其典型常见部位的副脾诊断并不困难。但副脾可位于少见部位,应与相应部位疾病相鉴别。
胰腺内副脾即副脾发生在胰腺组织内,易误诊为胰腺肿瘤,当发现胰腺内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占位时,应该考虑为胰腺内副脾。有研究对常规 MRI 序列中加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内副脾以及胰腺肿瘤进行成像,发现胰腺内副脾的 DWI 图像的相对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胰腺肿瘤的平均值并趋近于 0,因此,DWI 能有效区分胰腺内副脾以及胰腺肿瘤[11]。DWI 技术以及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是诊断该疾病较为安全且简单易行的诊断手段[5, 12]。副脾的发病率较高,放射科医生在进行腹部诊断时应当考虑其存在[13]。
1.3 多脾综合征和无脾综合征
多脾综合征为多系统先天性异常,无脾综合征为先天性脾缺如,二者总是伴有其他各种先天性畸形,尤其是心血管畸形。CT 对多脾和无脾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脏的存在与否,明确其数目及位置,显示肝脏及胆囊、下腔静脉、奇静脉等。CT、MRI 可对器官进行多维扫描,并能清楚地显示心脏大血管,对显示多脾和无脾综合征的各种畸形的显示和鉴别诊断可能有较大帮助[14]。
2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2.1 脾脓肿
脾脓肿常发生在免疫低下的人群中,多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常见的病因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超声和 CT 是诊断脾脓肿的主要方法。
脾脏是类鼻疽病中最常发生腹腔内感染的器官。有研究者对类鼻疽感染造成的肝脾脓肿进行研究,在长达7年的研究中,认为 CT 的项链征(脓肿内部多个低密度腔,沿病灶周围排布,类似于珍珠项链)和肝脾共同发生脓肿可以提示类鼻疽病。类鼻疽的脾脓肿 CT 检测主要表现为多发的、小的低密度病灶伴或不伴内分隔,增强扫描时不强化或极少量强化。脾脓肿 MRI 可见,T1 加权像(T1 weighed image,T1WI) 低信号和 T2 加权像(T2 weighed image,T2WI) 高信号,在增强后可见外周边缘强化[15-16]。
2.2 脾囊肿
脾囊肿是脾常见的良性肿瘤。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脾脏是棘球蚴感染人体常见部位第 3 位,仅次于肝脏和肺。对于该病的诊断多建立在 CT 和 B 型超声上。脾脏囊性包虫常伴发于肝包虫。
CT 能明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其定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肝脾包虫囊肿首先的检查方法[17]。
非寄生虫性脾囊肿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层,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外伤者居多,假性囊肿被认为是代表脾血肿的终末期,故应当仔细追问病史。真性脾囊肿和假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相似,但在 CT 检测上,囊壁钙化在假性囊肿较真性囊肿常见。真性囊肿可显示小梁或外周分隔,但是这些特征在假性囊肿不太常见[18]。
2.3 脾血管瘤
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而它往往偶然发现。以中青年居多,血管瘤病理类型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血管瘤、血管淋巴管混合型血管瘤、窦岸细胞血管瘤、多结节性血管瘤、静脉血管瘤、良性(婴儿型)血管内皮瘤和弥漫性窦样血管瘤(整个脾充满着血管);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
CT 是诊断脾血管瘤的重要手段。脾血管瘤多表现为单发病灶,边界清,增强扫描脾血管瘤表现与肝血管瘤相似,即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之后向中心蔓延,最后均匀强化。MRI 在鉴别脾淋巴瘤和脾血管瘤较 CT 稍有优势[19]。
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且只发生在脾脏的血管瘤,因其起源于脾脏的窦岸细胞,并由 Falk 等[20]于 1991 年首次提出。窦岸细胞血管瘤以多发病灶多见,CT 平扫对该病显示不佳,增强扫描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结节;而 MRI 图像常表现为 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但其信号还与病灶内含铁量相关,含铁量越高信号越低,故亦可表现为 T1WI、T2WI 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慢进慢出”,即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同脾脏实质[21]。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血管增生性病变,由 Martel 等[22]于 2004 年首次提出。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形态学特征为多发点血管瘤样结节。其特征性 MRI 表现为:病灶 T2WI 及 DWI 显示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可呈现“辐轮征”样强化,且在动脉期可见病灶周围环状低信号影的“假包膜”等。特别是病灶周围假包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23-24]。
3 脾脏恶性病变
3.1 脾淋巴瘤
淋巴瘤是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原发于或继发于弥漫性淋巴瘤病程。脾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脾浸润[25]。脾淋巴瘤病理分型可分为 4 型:弥漫脾肿大型、粟粒型、多发结节性肿块、孤立大肿块型[26]。
CT、MRI 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数目、血供特点、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27-28]。文献报道,CT 对于诊断脾淋巴瘤的灵敏度为 58%~65%[29-30]。在 MRI,常规的 T1 加权 MRI 序列和 T2 加权 MRI 序列对脾淋巴瘤的敏感性差,这是由于在这些序列的淋巴瘤和正常脾组织的有类似的弛豫时间[31]。增强扫描可提高正常脾实质与病灶的对比,病变显示更清楚[32-33]。而有文献报道,将 DWI 应用于常规 MRI 序列中对于脾脏肿瘤良恶性区分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4]。
局灶性肝脾淋巴瘤可能与转移瘤相混淆,但是局灶性淋巴瘤通常相对更小且密度或信号更均匀,并与大量肿大的淋巴结同时发生。肝脾真菌脓肿往往较小,且与淋巴瘤相比在增强扫描上常呈不均匀强化[35-36]。
3.2 脾转移瘤
近年来脾转移瘤发生率一直在上升,原因可能与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对癌症患者长期随访有关。脾脏转移可发生于多内脏器官播散性癌症或作为一个孤立的病灶存在[37]。其可多发,也可单发,子宫内膜癌脾转移通常是仅限于脾实质的孤立性转移灶[38]。
脾转移患者 CT 检测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脾转移瘤的病理分型,脾转移瘤有囊肿型、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粟粒型 4 种 CT 表现,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但当有恶性疾病史时,对单发的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仍是一个挑战[37]。MRI 对于检测脾脏小转移瘤(直径<1 c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但有研究在小鼠模型上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 T2 加权成像,可增强脾脏-肿瘤的对比,从而提高检测率[39]。
3.3 脾血管肉瘤
脾血管肉瘤非常罕见,却是常见的脾脏原发性肿瘤。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 的影像学表现为脾脏增大,内可见肿块影,肿块密度可因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或钙化而呈现低密度或不同程度高密度,并可见周围器官转移病灶;对比增强图像,病灶呈轻度强化,部分位于病灶外周带的区域可表现为类似于血管瘤的结节状强化。而 MRI 对肿瘤的分期有着较高的价值[40-41]。但是,约有 30% 的患者可因该病而发生脾脏破裂出血[42]。
4 脾脏大小及脾硬度测量
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脾脏肿大,如弥漫性脾淋巴瘤、转移瘤、门脉系统高压等。而门脉高压是最常见的原因。脾脏大小的测量可以作为衡量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一个有用指标。脾脏体积测量方法可分为 2 种,一种为 2D 测量法,即通过测量其长、宽、高,CT、MRI 图像上均可进行,其优点是简单快捷,然而其近似测量的方式使得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另一种测量方式为在每层图像上手动画出器官边界,通过计算总和而得到相应的器官体积,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然而工作量较大。研究发现,通过 MRI-DWI 图像进行半自动定量测量(原理是脾脏在 MRI-DWI 图像上与邻近组织器官有较大的信号强度差异),可大大缩短时间,且拥有较高的准确性[43]。
除了脾脏大小可以反映门脉高压严重程度,近年来还有研究者通过利用不同的 MRI 参数对脾脏进行成像,从而对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肝纤维化等进行评价。Razek等[44]通过探究脾脏 DWI 中的 ADC 值与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关系,得出脾脏 ADC 值可以有效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与临床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有较好的关联。也有研究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对肝脾的硬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存在进行评估,磁共振弹性成像对食管静脉曲张有较高的预测,并可进行风险评估[45-46]。Hu 等[47]使用 FibroScan 系统从脾和肝实质获得定量刚度测量(千帕),在脾和肝硬度之间以及脾硬度和肝纤维化阶段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得出脾硬度的定量测量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
5 戈谢病
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 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酯酶缺乏所致,常侵及脾、肝、骨髓等器官,尤其是脾脏。肝脾受累常表现为肝脾肿大,脂肪沉积。MR Dixon 技术可对肝脾脂肪含量进行有效测定,从而监测病情及治疗效果[48]。
6 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症是因血红蛋白 β 珠蛋白链生成受抑制造成的贫血,患者需要大量输入红细胞以维持机体供氧需求,然而衰老的天然或输入的红细胞可能会造成机体铁过载,且聚集于脾、肝、骨髓等。
MRI 是一种可无创测量组织铁含量的方法,通过测量 T2、T2*、R2*、肝脏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L/M-S IR)和脾脏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S/M-SIR)等参数,反映组织内铁含量。脾脏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S/M-SIR)与血清铁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利用 MRI 可以测量脾脏的信号强度比,并可对脾铁沉积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且具有无创性、安全、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是用于动态评估铁负荷的另一较为理想补充手段[49]。然而,目前脾脏铁含量与肝、胰腺、心脏及肾脏的铁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因此脾铁含量目前还不能作为预测这些组织器官铁含量的指标[49-50]。
7 结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科医师对脾脏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同的脾脏病变多数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利用 CT、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脾脏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血供特点、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对病变的早期、准确的诊断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脾脏作为门脉系统内重要的器官,对其进行评估同样是研究肝脏疾病的热点。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目前多种诊断技术及方法均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对脾脏及脾脏相关病变的诊断水平。CT 以及 MRI 是诊断脾脏病变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脾脏先天变异、良性占位、恶性病变以及门脉系统高压等病变的相应影像学表现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及放射科医生对脾脏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
1 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1.1 游走脾及脾扭转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称之为游走脾或异位脾。游走脾较罕见,其 2 个发病高峰为儿童以及育龄期妇女。其特征为附于一细长血管蒂,使其可以移动到腹部和盆部的任何部位[1]。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2]。脾扭转为其重要并发症。而对于游走脾的诊断通常都是发生在脾扭转之后。
CT 可清楚显示异位脾的位置和形态。脾扭转的典型征象为漩涡征,即交替密集和透亮带排列螺旋方式围绕一个中心高密度核心血管结构。游走脾脏扭转的术前诊断完全基于影像学评价[3]。影像学的评估在游走脾的确诊及避免潜在的危及生命并需立即手术的并发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CT 对于游走脾诊断的灵敏度达 71.7%[4]。
1.2 副脾
副脾是指胚胎发育异常而造成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即在正常位置的脾脏之外,尚有 1 个或多个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器官,其全球发病率约为 10%~30%[5]。副脾最常位于脾门或邻近胰尾处(约 80%)[6-10]。副脾的 CT 及 MRI 表现特征与主脾相同或相似,其典型常见部位的副脾诊断并不困难。但副脾可位于少见部位,应与相应部位疾病相鉴别。
胰腺内副脾即副脾发生在胰腺组织内,易误诊为胰腺肿瘤,当发现胰腺内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占位时,应该考虑为胰腺内副脾。有研究对常规 MRI 序列中加入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内副脾以及胰腺肿瘤进行成像,发现胰腺内副脾的 DWI 图像的相对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胰腺肿瘤的平均值并趋近于 0,因此,DWI 能有效区分胰腺内副脾以及胰腺肿瘤[11]。DWI 技术以及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是诊断该疾病较为安全且简单易行的诊断手段[5, 12]。副脾的发病率较高,放射科医生在进行腹部诊断时应当考虑其存在[13]。
1.3 多脾综合征和无脾综合征
多脾综合征为多系统先天性异常,无脾综合征为先天性脾缺如,二者总是伴有其他各种先天性畸形,尤其是心血管畸形。CT 对多脾和无脾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脏的存在与否,明确其数目及位置,显示肝脏及胆囊、下腔静脉、奇静脉等。CT、MRI 可对器官进行多维扫描,并能清楚地显示心脏大血管,对显示多脾和无脾综合征的各种畸形的显示和鉴别诊断可能有较大帮助[14]。
2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2.1 脾脓肿
脾脓肿常发生在免疫低下的人群中,多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常见的病因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超声和 CT 是诊断脾脓肿的主要方法。
脾脏是类鼻疽病中最常发生腹腔内感染的器官。有研究者对类鼻疽感染造成的肝脾脓肿进行研究,在长达7年的研究中,认为 CT 的项链征(脓肿内部多个低密度腔,沿病灶周围排布,类似于珍珠项链)和肝脾共同发生脓肿可以提示类鼻疽病。类鼻疽的脾脓肿 CT 检测主要表现为多发的、小的低密度病灶伴或不伴内分隔,增强扫描时不强化或极少量强化。脾脓肿 MRI 可见,T1 加权像(T1 weighed image,T1WI) 低信号和 T2 加权像(T2 weighed image,T2WI) 高信号,在增强后可见外周边缘强化[15-16]。
2.2 脾囊肿
脾囊肿是脾常见的良性肿瘤。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脾脏是棘球蚴感染人体常见部位第 3 位,仅次于肝脏和肺。对于该病的诊断多建立在 CT 和 B 型超声上。脾脏囊性包虫常伴发于肝包虫。
CT 能明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其定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肝脾包虫囊肿首先的检查方法[17]。
非寄生虫性脾囊肿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层,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外伤者居多,假性囊肿被认为是代表脾血肿的终末期,故应当仔细追问病史。真性脾囊肿和假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相似,但在 CT 检测上,囊壁钙化在假性囊肿较真性囊肿常见。真性囊肿可显示小梁或外周分隔,但是这些特征在假性囊肿不太常见[18]。
2.3 脾血管瘤
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而它往往偶然发现。以中青年居多,血管瘤病理类型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血管瘤、血管淋巴管混合型血管瘤、窦岸细胞血管瘤、多结节性血管瘤、静脉血管瘤、良性(婴儿型)血管内皮瘤和弥漫性窦样血管瘤(整个脾充满着血管);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
CT 是诊断脾血管瘤的重要手段。脾血管瘤多表现为单发病灶,边界清,增强扫描脾血管瘤表现与肝血管瘤相似,即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之后向中心蔓延,最后均匀强化。MRI 在鉴别脾淋巴瘤和脾血管瘤较 CT 稍有优势[19]。
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且只发生在脾脏的血管瘤,因其起源于脾脏的窦岸细胞,并由 Falk 等[20]于 1991 年首次提出。窦岸细胞血管瘤以多发病灶多见,CT 平扫对该病显示不佳,增强扫描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结节;而 MRI 图像常表现为 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但其信号还与病灶内含铁量相关,含铁量越高信号越低,故亦可表现为 T1WI、T2WI 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慢进慢出”,即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同脾脏实质[21]。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血管增生性病变,由 Martel 等[22]于 2004 年首次提出。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形态学特征为多发点血管瘤样结节。其特征性 MRI 表现为:病灶 T2WI 及 DWI 显示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可呈现“辐轮征”样强化,且在动脉期可见病灶周围环状低信号影的“假包膜”等。特别是病灶周围假包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23-24]。
3 脾脏恶性病变
3.1 脾淋巴瘤
淋巴瘤是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原发于或继发于弥漫性淋巴瘤病程。脾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脾浸润[25]。脾淋巴瘤病理分型可分为 4 型:弥漫脾肿大型、粟粒型、多发结节性肿块、孤立大肿块型[26]。
CT、MRI 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数目、血供特点、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27-28]。文献报道,CT 对于诊断脾淋巴瘤的灵敏度为 58%~65%[29-30]。在 MRI,常规的 T1 加权 MRI 序列和 T2 加权 MRI 序列对脾淋巴瘤的敏感性差,这是由于在这些序列的淋巴瘤和正常脾组织的有类似的弛豫时间[31]。增强扫描可提高正常脾实质与病灶的对比,病变显示更清楚[32-33]。而有文献报道,将 DWI 应用于常规 MRI 序列中对于脾脏肿瘤良恶性区分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4]。
局灶性肝脾淋巴瘤可能与转移瘤相混淆,但是局灶性淋巴瘤通常相对更小且密度或信号更均匀,并与大量肿大的淋巴结同时发生。肝脾真菌脓肿往往较小,且与淋巴瘤相比在增强扫描上常呈不均匀强化[35-36]。
3.2 脾转移瘤
近年来脾转移瘤发生率一直在上升,原因可能与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对癌症患者长期随访有关。脾脏转移可发生于多内脏器官播散性癌症或作为一个孤立的病灶存在[37]。其可多发,也可单发,子宫内膜癌脾转移通常是仅限于脾实质的孤立性转移灶[38]。
脾转移患者 CT 检测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脾转移瘤的病理分型,脾转移瘤有囊肿型、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粟粒型 4 种 CT 表现,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但当有恶性疾病史时,对单发的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仍是一个挑战[37]。MRI 对于检测脾脏小转移瘤(直径<1 c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但有研究在小鼠模型上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 T2 加权成像,可增强脾脏-肿瘤的对比,从而提高检测率[39]。
3.3 脾血管肉瘤
脾血管肉瘤非常罕见,却是常见的脾脏原发性肿瘤。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 的影像学表现为脾脏增大,内可见肿块影,肿块密度可因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或钙化而呈现低密度或不同程度高密度,并可见周围器官转移病灶;对比增强图像,病灶呈轻度强化,部分位于病灶外周带的区域可表现为类似于血管瘤的结节状强化。而 MRI 对肿瘤的分期有着较高的价值[40-41]。但是,约有 30% 的患者可因该病而发生脾脏破裂出血[42]。
4 脾脏大小及脾硬度测量
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脾脏肿大,如弥漫性脾淋巴瘤、转移瘤、门脉系统高压等。而门脉高压是最常见的原因。脾脏大小的测量可以作为衡量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一个有用指标。脾脏体积测量方法可分为 2 种,一种为 2D 测量法,即通过测量其长、宽、高,CT、MRI 图像上均可进行,其优点是简单快捷,然而其近似测量的方式使得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另一种测量方式为在每层图像上手动画出器官边界,通过计算总和而得到相应的器官体积,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然而工作量较大。研究发现,通过 MRI-DWI 图像进行半自动定量测量(原理是脾脏在 MRI-DWI 图像上与邻近组织器官有较大的信号强度差异),可大大缩短时间,且拥有较高的准确性[43]。
除了脾脏大小可以反映门脉高压严重程度,近年来还有研究者通过利用不同的 MRI 参数对脾脏进行成像,从而对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肝纤维化等进行评价。Razek等[44]通过探究脾脏 DWI 中的 ADC 值与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关系,得出脾脏 ADC 值可以有效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与临床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有较好的关联。也有研究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对肝脾的硬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存在进行评估,磁共振弹性成像对食管静脉曲张有较高的预测,并可进行风险评估[45-46]。Hu 等[47]使用 FibroScan 系统从脾和肝实质获得定量刚度测量(千帕),在脾和肝硬度之间以及脾硬度和肝纤维化阶段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得出脾硬度的定量测量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
5 戈谢病
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 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酯酶缺乏所致,常侵及脾、肝、骨髓等器官,尤其是脾脏。肝脾受累常表现为肝脾肿大,脂肪沉积。MR Dixon 技术可对肝脾脂肪含量进行有效测定,从而监测病情及治疗效果[48]。
6 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症是因血红蛋白 β 珠蛋白链生成受抑制造成的贫血,患者需要大量输入红细胞以维持机体供氧需求,然而衰老的天然或输入的红细胞可能会造成机体铁过载,且聚集于脾、肝、骨髓等。
MRI 是一种可无创测量组织铁含量的方法,通过测量 T2、T2*、R2*、肝脏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L/M-S IR)和脾脏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S/M-SIR)等参数,反映组织内铁含量。脾脏与肌肉的信号强度比(S/M-SIR)与血清铁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利用 MRI 可以测量脾脏的信号强度比,并可对脾铁沉积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且具有无创性、安全、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是用于动态评估铁负荷的另一较为理想补充手段[49]。然而,目前脾脏铁含量与肝、胰腺、心脏及肾脏的铁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因此脾铁含量目前还不能作为预测这些组织器官铁含量的指标[49-50]。
7 结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科医师对脾脏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同的脾脏病变多数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利用 CT、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脾脏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血供特点、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对病变的早期、准确的诊断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脾脏作为门脉系统内重要的器官,对其进行评估同样是研究肝脏疾病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