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蔡艳, 王杰. 康复新液及外用溃疡散在鼻中隔新鲜穿孔中的应用疗效总结. 华西医学, 2016, 31(2): 316-317.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84 复制
目前由于鼻前庭炎发病率升高、鼻腔激光等离子鼻内镜等治疗应用广泛、患者对病情重视不足、未定期复查、鼻腔长期干燥结痂未冲洗、反复出血、挖鼻等一系列原因,鼻中隔软骨段穿孔较多见。大部分发现较为及时,穿孔形成时间<2周,创面多附新鲜血迹,无局部瘢痕形成,为新鲜穿孔。鼻中隔穿孔是鼻科疾病治疗过程中较严重的并发症,常给患者带来鼻腔干燥、疼痛、结痂、瘙痒、出血或头痛等不适。其有一定自愈率,但辅以局部药物外敷能促进其愈合,提高愈合率。对于新鲜穿孔,提倡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康复新液能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消除非特异性炎症,促进创面修复。外用溃疡散方性凉,为外用消炎良方。方中以疗伤药寒水石为主,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冰片为辅;雄黄以止腐敛疮、杀粘消肿,银朱、朱砂以清热、疗伤,石决明以燥黄水、疗伤,麝香以杀粘、止痛;共为佐使。各药合用,具备了生肌疗伤、杀粘消炎功效,故对各种溃疡、炎症均有特效。我科门诊对鼻中隔新鲜穿孔患者于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治疗方法,现对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科门诊于2004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鼻中隔新鲜穿孔患者。共纳入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8~74岁,平均41.5岁。2004年1月-2006年12月1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应用红霉素眼膏治疗(红霉素眼膏组);2007年1月-2009年12月13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应用外用溃疡散治疗(外用溃疡散组);2010年1月-2014年1月14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应用康复新液治疗(康复新液组)。各组患者平均年龄、男女比例接近,鼻中隔穿孔时间均<2周,穿孔面积均<3 mm×4 mm。
1.2 方法
红霉素眼膏组应用红霉素眼膏薄层均匀涂抹于明胶海绵后贴附予创面,1~2根油纱衬垫加压治疗;外用溃疡散组应用外用溃疡散少许包裹于明胶海绵内侧后贴附予创面,1~2根油纱衬垫加压治疗;康复新液组应用康复新液浸润明胶海绵表面后贴附予创面,1~2根油纱衬垫加压治疗。每3~5天换药1次。连续换药2~5次。
1.3 观察指标
每次换药时观察前一次治疗后穿孔黏膜生长情况,记录愈合时换药次数与最终换药后穿孔愈合例数。评判标准愈合:无穿孔;不愈合:仍有穿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样本量小,不适用 χ2检验,选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多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两两比较时调整检验水准为α’=0.017。
2 结果
康复新液组及外用溃疡散组第2、3次换药时穿孔愈合例数明显增多;5次换药后康复新液组穿孔愈合13例,有效率92.9%;外用溃疡散组穿孔愈合11例,有效率84.6%;红霉素眼膏组穿孔愈合 3例,有效率30.0%。3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两两比较,康复新液组与外用溃疡散组有效率均高于红霉素眼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康复新液组与外用溃疡散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 1。

3 讨论
鼻中隔软骨段血管网丰富,穿孔区血管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继发组织感染缺血坏死。中药康复新液是从美洲大蠊提取的一种复合性生物制剂,其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表皮生长因子和黏糖氨酸。黏糖氨酸能活化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的抗病毒及抗感染作用。多元醇类、肽类活性物质及氨基酸具有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修复溃疡创面的功效[1-5]。外用溃疡散主要成分为:寒水石(凉制)、雄黄、朱砂、银朱、石决明(煅)、冰片麝香,有生肌、收敛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合成[6-7],临床广泛应用于创伤的修复。
我科鼻中隔新鲜穿孔患者通过康复新液及外用溃疡散的应用,穿孔多数得以愈合,疗效明显。康复新液组及外用溃疡散组第2、3次换药时穿孔愈合例数明显增多;5次换药后康复新液组穿孔愈合13例,有效率92.9%;外用溃疡散组穿孔愈合11例,有效率84.6%;红霉素眼膏组穿孔愈合3例,有效率30.0%。康复新液组及外用溃疡散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红霉素眼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新鲜穿孔换药时机以发现后前2周为主,能通过换药方式治愈,对患者来讲,痛苦少,经济,省时,并发症少,风险低;对医务人员来讲,方法简单、易操作。且康复新液及外用溃疡散均为中药制剂,药性温和,局部应用,既消炎消肿又有生肌、促进穿孔愈合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开展。康复新及外用溃疡散为基药,均容易找到,可以据药房情况选用。
综上所述,虽然鼻内镜操作技术不断完善及提高,但仍有鼻中隔穿孔的存在。由于鼻中隔穿孔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仍需积极治疗。虽然本研究例数较少,但可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后我们继续进行更多样本的研究并疗效分析,增加穿孔的治愈率,提高鼻中隔穿孔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由于鼻前庭炎发病率升高、鼻腔激光等离子鼻内镜等治疗应用广泛、患者对病情重视不足、未定期复查、鼻腔长期干燥结痂未冲洗、反复出血、挖鼻等一系列原因,鼻中隔软骨段穿孔较多见。大部分发现较为及时,穿孔形成时间<2周,创面多附新鲜血迹,无局部瘢痕形成,为新鲜穿孔。鼻中隔穿孔是鼻科疾病治疗过程中较严重的并发症,常给患者带来鼻腔干燥、疼痛、结痂、瘙痒、出血或头痛等不适。其有一定自愈率,但辅以局部药物外敷能促进其愈合,提高愈合率。对于新鲜穿孔,提倡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康复新液能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消除非特异性炎症,促进创面修复。外用溃疡散方性凉,为外用消炎良方。方中以疗伤药寒水石为主,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冰片为辅;雄黄以止腐敛疮、杀粘消肿,银朱、朱砂以清热、疗伤,石决明以燥黄水、疗伤,麝香以杀粘、止痛;共为佐使。各药合用,具备了生肌疗伤、杀粘消炎功效,故对各种溃疡、炎症均有特效。我科门诊对鼻中隔新鲜穿孔患者于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治疗方法,现对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科门诊于2004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鼻中隔新鲜穿孔患者。共纳入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8~74岁,平均41.5岁。2004年1月-2006年12月1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应用红霉素眼膏治疗(红霉素眼膏组);2007年1月-2009年12月13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应用外用溃疡散治疗(外用溃疡散组);2010年1月-2014年1月14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应用康复新液治疗(康复新液组)。各组患者平均年龄、男女比例接近,鼻中隔穿孔时间均<2周,穿孔面积均<3 mm×4 mm。
1.2 方法
红霉素眼膏组应用红霉素眼膏薄层均匀涂抹于明胶海绵后贴附予创面,1~2根油纱衬垫加压治疗;外用溃疡散组应用外用溃疡散少许包裹于明胶海绵内侧后贴附予创面,1~2根油纱衬垫加压治疗;康复新液组应用康复新液浸润明胶海绵表面后贴附予创面,1~2根油纱衬垫加压治疗。每3~5天换药1次。连续换药2~5次。
1.3 观察指标
每次换药时观察前一次治疗后穿孔黏膜生长情况,记录愈合时换药次数与最终换药后穿孔愈合例数。评判标准愈合:无穿孔;不愈合:仍有穿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样本量小,不适用 χ2检验,选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多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两两比较时调整检验水准为α’=0.017。
2 结果
康复新液组及外用溃疡散组第2、3次换药时穿孔愈合例数明显增多;5次换药后康复新液组穿孔愈合13例,有效率92.9%;外用溃疡散组穿孔愈合11例,有效率84.6%;红霉素眼膏组穿孔愈合 3例,有效率30.0%。3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两两比较,康复新液组与外用溃疡散组有效率均高于红霉素眼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康复新液组与外用溃疡散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见表 1。

3 讨论
鼻中隔软骨段血管网丰富,穿孔区血管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继发组织感染缺血坏死。中药康复新液是从美洲大蠊提取的一种复合性生物制剂,其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表皮生长因子和黏糖氨酸。黏糖氨酸能活化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的抗病毒及抗感染作用。多元醇类、肽类活性物质及氨基酸具有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修复溃疡创面的功效[1-5]。外用溃疡散主要成分为:寒水石(凉制)、雄黄、朱砂、银朱、石决明(煅)、冰片麝香,有生肌、收敛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合成[6-7],临床广泛应用于创伤的修复。
我科鼻中隔新鲜穿孔患者通过康复新液及外用溃疡散的应用,穿孔多数得以愈合,疗效明显。康复新液组及外用溃疡散组第2、3次换药时穿孔愈合例数明显增多;5次换药后康复新液组穿孔愈合13例,有效率92.9%;外用溃疡散组穿孔愈合11例,有效率84.6%;红霉素眼膏组穿孔愈合3例,有效率30.0%。康复新液组及外用溃疡散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红霉素眼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新鲜穿孔换药时机以发现后前2周为主,能通过换药方式治愈,对患者来讲,痛苦少,经济,省时,并发症少,风险低;对医务人员来讲,方法简单、易操作。且康复新液及外用溃疡散均为中药制剂,药性温和,局部应用,既消炎消肿又有生肌、促进穿孔愈合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开展。康复新及外用溃疡散为基药,均容易找到,可以据药房情况选用。
综上所述,虽然鼻内镜操作技术不断完善及提高,但仍有鼻中隔穿孔的存在。由于鼻中隔穿孔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仍需积极治疗。虽然本研究例数较少,但可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后我们继续进行更多样本的研究并疗效分析,增加穿孔的治愈率,提高鼻中隔穿孔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