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汤化民, 林伟, 张波莉, 汪俐杉, 陈宝. 表面遮盖重建进行的头部CT血管成像去骨成像技术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华西医学, 2016, 31(6): 1080-1083. doi: 10.7507/1002-0179.201600290 复制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已经成为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于头部CTA而言,由于颅骨的干扰,颅底血管往往显示不清。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去骨方法[1-2],但因技术复杂、效果不好或需要特定的后处理软件等原因,未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我院使用的荷兰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提供了多序列间的表面遮盖重建(SSD),为利用SSD进行颅骨遮盖去骨提供了可能(以下简称SSD-CTA技术)。在预实验中[3],该去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在日后的研究中,找到了SSD重建合理的阈值设定方法,并步入了临床应用[4-5]。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实用性,本研究将目前较为成熟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技术[6-7]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多组对照研究,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VCTDSA技术最早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发金等[6-7]提出,故经由吕发金教授授权,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2013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利用VCTDSA检查确诊的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2岁。同时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期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行SSD-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7例,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6岁。我院DSA检查均由临床医生操作及完成相关诊断,放射科医生不参与其中。
1.2 方法
1.2.1 仪器及扫描参数
平扫管电压80 kV,管电流100 mA,转速0.75 s/圈,层厚0.67 mm,Pitch 0.924,增强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余与平扫一致。对比剂:碘帕醇100 mL。增强使用“smart”扫描,感兴趣区放置于双侧颈内动脉,当一侧颈内动脉CT值达到150 Hu后,自动触发扫描。将患者图像传至飞利浦EBW4.0工作站进行相应后处理。
1.2.2 图像后处理及其分析
① SSD-CTA技术与VCTDSA技术的比较: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患者的原始CT数据导入我院的飞利浦ADW4.0工作站,利用SSD-CTA技术进行后处理,与VCTDSA进行图像质量、病灶位置、数量及大小的比较。② SSD-CTA技术与常规DSA的比较:将我院患者的SSD-CTA检查结果与DSA进行比较,对比项目同上。
图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完成: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参照学者吕发金等[6-7]对VCTDSA图像的判断标准,按无伪影、伪影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及重度干扰分为4级,分别给予1~4分,分值越高,则图像质量越差。因动脉瘤以不规则形居多,因此规定以动脉瘤的最大径线为测量标准。当意见不一致时,由全科讨论决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不同方法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配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SSD-CTA技术与VCTDSA技术的比较
图像质量的比较:① SSD-CTA:27例患者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与VCTDSA图无明显差异(图 1、2),8例患者图像周边见一层淡薄的稍高密度影,评分为2分,且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年龄均>52岁(图 3)。② VCTDSA:35例患者评分均为1分。收集样本中的VCTDSA图像质量优于SSD-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13)。

动脉瘤比较:两种方法所显示的动脉瘤位置一致,数量相同,均为35个(图 1、2);所示动脉瘤的平均大小为(4.21±0.61)mm(VCTDSA)、(4.17±0.53)mm(SSD-CTA),两种检查技术对动脉瘤大小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0,P=0.771)。
2.2 SSD-CTA技术与常规DSA的比较
收集我院的27例患者,依照DSA结果,均确诊为动脉瘤(图 4、5)。SSD-CTA与DSA发现动脉瘤数量及位置完全一致,共计27个动脉瘤,见表 1。所示动脉瘤的平均大小为(3.92±0.44) mm(SSD-CTA)、(4.03±0.47)mm(DSA),两种检查技术对动脉瘤大小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0,P=0.379)。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出现了更多及更为先进的CT,如双能CT、宝石能谱CT、320排螺旋CT等,它们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重建更便捷的优势,甚至可以全脑CT平扫、脑血管CTA及CT灌注一站式检查[8-10],但由于价格原因,装机数量少,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如何能让现有主流的16排或64排螺旋CT进行更好的头部CTA去骨,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VCTDSA技术作为16排或64排螺旋CT成熟的头部CTA减影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软件,将增强后的原始薄层二维图像像素与平扫图像的像素相减,从而得到平扫不具有的、强化后的血管像素,再进行三维重建。但该技术利用到美国GE公司专利的Add/Sub减影软件,其他CT厂家均无配备,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而SSD-CTA利用到的SSD,是容积重建的早期技术,绝大多数厂家工作站都有配备。其原理是分别利用头部平扫及增强数据,重建两次颅骨的SSD三维图像,并相互叠加,而颅骨本身的像素在平扫及增强序列中变化不大,通过工作站“隐藏”(hide)颅骨,从而达到去骨、只显示强化的血管3D图像的目的。该去骨方法与Jayakaishnan等[11]提出的半自动数字减影技术具有相似之处,即均是通过平扫的3D图像遮盖增强的3D图像。但半自动数字减影技术需要在2D图像上对每一层面的颅骨进行勾画,通过“膨胀”的方式,由人工进行平扫与增强图像的匹配,操作复杂、耗时。
SSD-CTA重建图像质量不及VCTDSA,主要是部分患者图像在减影后,局部表面出现了淡薄的稍高密度影。我们分析原因如下:① 为了保护患者,减少辐射剂量,我们在平扫及增强序列采用了不同的管电压与管电流,而管电压与管电流的改变,会影响到被照射物体的CT值,导致平扫与增强颅骨CT值存在微小差异。② SSD原理:SSD一旦确定阈值,即会将高于该阈值的所有像素作等密度处理,将低于此阈值的所有像素作淡化处理,即SSD有明确的“阈值分界线”。颅骨作为扁平骨,其特点是有内、外两层非常致密的板障(骨密质),内含一层比较浅、薄的骨松质,并且其中存有大量的板障静脉,板障与骨松质密度差异很大,在两者相接的部位更容易受到CT容积效应干扰。③ 出现这种现象的患者年龄均偏大,这可能与患者不显著的早期骨质疏松有关[4, 12]:在骨质疏松的患者中,往往骨松质的受累程度会高于骨密质,导致骨松质与骨密质的密度差加大,加重容积效应干扰。而在去骨重建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密质骨,导致设定的阈值稍高。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该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数据不匹配导致的。但该现象并没有对图像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可以后期通过剪切的方式去除掉。
DSA作为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在检查过程中进行相关治疗,因此CTA已经成为重要的筛查手段。但DSA检查耗时、辐射剂量大。对于动脉瘤而言,SSD-CTA结果与DSA的诊断一致,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达到了100%。
在实际扫描中,我们除了保护患者、采用降低辐射剂量的扫描方法外[13-14],还积极向患者解释配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CT减影技术都要求了平扫与增强序列在空间位置的匹配,任何微小的移动都可能导致减影的失败,必要时可以采用支架进行患者头部固定[14-15]。
综上所述,SSD-CTA技术对于颅内动脉瘤具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已经成为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于头部CTA而言,由于颅骨的干扰,颅底血管往往显示不清。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去骨方法[1-2],但因技术复杂、效果不好或需要特定的后处理软件等原因,未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我院使用的荷兰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提供了多序列间的表面遮盖重建(SSD),为利用SSD进行颅骨遮盖去骨提供了可能(以下简称SSD-CTA技术)。在预实验中[3],该去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在日后的研究中,找到了SSD重建合理的阈值设定方法,并步入了临床应用[4-5]。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实用性,本研究将目前较为成熟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技术[6-7]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多组对照研究,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VCTDSA技术最早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发金等[6-7]提出,故经由吕发金教授授权,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2013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利用VCTDSA检查确诊的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2岁。同时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期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行SSD-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7例,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其中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6岁。我院DSA检查均由临床医生操作及完成相关诊断,放射科医生不参与其中。
1.2 方法
1.2.1 仪器及扫描参数
平扫管电压80 kV,管电流100 mA,转速0.75 s/圈,层厚0.67 mm,Pitch 0.924,增强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余与平扫一致。对比剂:碘帕醇100 mL。增强使用“smart”扫描,感兴趣区放置于双侧颈内动脉,当一侧颈内动脉CT值达到150 Hu后,自动触发扫描。将患者图像传至飞利浦EBW4.0工作站进行相应后处理。
1.2.2 图像后处理及其分析
① SSD-CTA技术与VCTDSA技术的比较: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患者的原始CT数据导入我院的飞利浦ADW4.0工作站,利用SSD-CTA技术进行后处理,与VCTDSA进行图像质量、病灶位置、数量及大小的比较。② SSD-CTA技术与常规DSA的比较:将我院患者的SSD-CTA检查结果与DSA进行比较,对比项目同上。
图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完成: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参照学者吕发金等[6-7]对VCTDSA图像的判断标准,按无伪影、伪影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及重度干扰分为4级,分别给予1~4分,分值越高,则图像质量越差。因动脉瘤以不规则形居多,因此规定以动脉瘤的最大径线为测量标准。当意见不一致时,由全科讨论决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不同方法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配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SSD-CTA技术与VCTDSA技术的比较
图像质量的比较:① SSD-CTA:27例患者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与VCTDSA图无明显差异(图 1、2),8例患者图像周边见一层淡薄的稍高密度影,评分为2分,且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年龄均>52岁(图 3)。② VCTDSA:35例患者评分均为1分。收集样本中的VCTDSA图像质量优于SSD-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13)。

动脉瘤比较:两种方法所显示的动脉瘤位置一致,数量相同,均为35个(图 1、2);所示动脉瘤的平均大小为(4.21±0.61)mm(VCTDSA)、(4.17±0.53)mm(SSD-CTA),两种检查技术对动脉瘤大小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0,P=0.771)。
2.2 SSD-CTA技术与常规DSA的比较
收集我院的27例患者,依照DSA结果,均确诊为动脉瘤(图 4、5)。SSD-CTA与DSA发现动脉瘤数量及位置完全一致,共计27个动脉瘤,见表 1。所示动脉瘤的平均大小为(3.92±0.44) mm(SSD-CTA)、(4.03±0.47)mm(DSA),两种检查技术对动脉瘤大小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0,P=0.379)。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出现了更多及更为先进的CT,如双能CT、宝石能谱CT、320排螺旋CT等,它们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重建更便捷的优势,甚至可以全脑CT平扫、脑血管CTA及CT灌注一站式检查[8-10],但由于价格原因,装机数量少,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如何能让现有主流的16排或64排螺旋CT进行更好的头部CTA去骨,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VCTDSA技术作为16排或64排螺旋CT成熟的头部CTA减影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软件,将增强后的原始薄层二维图像像素与平扫图像的像素相减,从而得到平扫不具有的、强化后的血管像素,再进行三维重建。但该技术利用到美国GE公司专利的Add/Sub减影软件,其他CT厂家均无配备,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而SSD-CTA利用到的SSD,是容积重建的早期技术,绝大多数厂家工作站都有配备。其原理是分别利用头部平扫及增强数据,重建两次颅骨的SSD三维图像,并相互叠加,而颅骨本身的像素在平扫及增强序列中变化不大,通过工作站“隐藏”(hide)颅骨,从而达到去骨、只显示强化的血管3D图像的目的。该去骨方法与Jayakaishnan等[11]提出的半自动数字减影技术具有相似之处,即均是通过平扫的3D图像遮盖增强的3D图像。但半自动数字减影技术需要在2D图像上对每一层面的颅骨进行勾画,通过“膨胀”的方式,由人工进行平扫与增强图像的匹配,操作复杂、耗时。
SSD-CTA重建图像质量不及VCTDSA,主要是部分患者图像在减影后,局部表面出现了淡薄的稍高密度影。我们分析原因如下:① 为了保护患者,减少辐射剂量,我们在平扫及增强序列采用了不同的管电压与管电流,而管电压与管电流的改变,会影响到被照射物体的CT值,导致平扫与增强颅骨CT值存在微小差异。② SSD原理:SSD一旦确定阈值,即会将高于该阈值的所有像素作等密度处理,将低于此阈值的所有像素作淡化处理,即SSD有明确的“阈值分界线”。颅骨作为扁平骨,其特点是有内、外两层非常致密的板障(骨密质),内含一层比较浅、薄的骨松质,并且其中存有大量的板障静脉,板障与骨松质密度差异很大,在两者相接的部位更容易受到CT容积效应干扰。③ 出现这种现象的患者年龄均偏大,这可能与患者不显著的早期骨质疏松有关[4, 12]:在骨质疏松的患者中,往往骨松质的受累程度会高于骨密质,导致骨松质与骨密质的密度差加大,加重容积效应干扰。而在去骨重建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密质骨,导致设定的阈值稍高。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该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数据不匹配导致的。但该现象并没有对图像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可以后期通过剪切的方式去除掉。
DSA作为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在检查过程中进行相关治疗,因此CTA已经成为重要的筛查手段。但DSA检查耗时、辐射剂量大。对于动脉瘤而言,SSD-CTA结果与DSA的诊断一致,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达到了100%。
在实际扫描中,我们除了保护患者、采用降低辐射剂量的扫描方法外[13-14],还积极向患者解释配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CT减影技术都要求了平扫与增强序列在空间位置的匹配,任何微小的移动都可能导致减影的失败,必要时可以采用支架进行患者头部固定[14-15]。
综上所述,SSD-CTA技术对于颅内动脉瘤具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