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莉莎, 殷小容. 麻醉苏醒期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华西医学, 2015, 30(12): 2295-2298. doi: 10.7507/1002-0179.20150657 复制
麻醉苏醒室(PACU)是收治当日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未苏醒者或是神经功能尚未恢复者,护士要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监护和治疗[1]。在麻醉苏醒期手术虽已结束,但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影响并未消除,手术结束数小时内,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神经阻滞药的作用尚未消失[2],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仍存在一定影响。低血压在PACU血流动力学并发症中发生比较常见[3]。若处理不及时、不当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全麻是现代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是围麻醉期医疗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时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反射仍未完全恢复,其潜在的危险不亚于麻醉诱导时[5]。我们对18 931例患者中出现的61例麻醉苏醒期低血压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及时纠正了患者的低血压,改善了患者的循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9月-2013年7月进入PACU的患者共18 931例,麻醉危险度分级(ASA)分级Ⅰ~Ⅲ级,收治全麻术后复苏范围包括:眼耳鼻喉手术、甲状腺乳腺手术、胃肠食道手术、肝胆胰脾手术、肺部手术、关节手术、烧伤整形、动脉介入。未纳入心脏、神经外科和泌尿手术后患者。由于行心脏手术后直接到心脏监护室,神经外科手术后直接到神经监护室,泌尿手术后在泌尿手术大楼楼层苏醒室。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对进入PACU出现低血压的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PACU护士进行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与施行麻醉的医生做好交接班,了解并记录患者的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术中出入量及术中有无特殊情况,并详细记录患者在复苏期间的各类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在PACU复苏期间的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
1.2.2 对发生低血压患者的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分析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并对低血容量引起的低血压患者遵医嘱予以液体快速输注,麻醉性低血压的患者给予升压药物,其余低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予以调整体位、保暖、遵医嘱暂停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心理护理等措施。每5~10分钟记录患者发生低血压后或用药处理后的血压变化,在观察处理20 min后,记录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呼吸频率。
1.2.3 患者出室标准
通过改良Aldrate评分[6]对患者进行评分,当患者的Aldrete评分≥9分即遵医嘱出PACU,区域责任护士核查患者信息,神志情况,确保伤口敷料无渗漏,输液通道通畅,即可离开PACU。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处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一般情况
18 931例麻醉苏醒期患者中,62例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发生率0.33%,其中1例数据丢失。61例苏醒期间发生低血压患者中,男30例(48.4%),女31例(50.0%),年龄(50.13±16.04)岁,体质量(58.29±11.74)kg,手术时间(165.85±75.77)min,复苏时间(94.00±41.26)min。低血压发生原因:低血容量引起低血压34例,麻醉性低血压12例,术后寒颤引起低血压7例,体位性低血压3例,复苏期间镇静镇痛药物使用后引起低血压2例,其余3例患者术前基础血压均较低。
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和处理,61例苏醒期间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中,1例因出血再次返回手术室手术,其余60例均达到出室标准,安全返回病房,无低血压原因引起患者死亡。
2.2 各类手术在麻醉苏醒期低血压的构成比
61例发生低血压患者中腹部手术患者最多,为26例(41.9%),其他手术类别依次为动脉介入14例(22.6%),眼耳鼻喉手术7例(11.3%),食管、肺、乳腺手术5例(8.1%),会阴部位手术5例(8.1%),甲状腺、颈手术1例(1.6%),脊柱手术1例(1.6%),烧伤整形手术1例(1.6%),下肢手术1例(1.6%),上肢手术未发生低血压者。
2.3 麻醉苏醒期患者低血压处理前后比较
与低血压发生时相比,麻醉苏醒期低血压观察处理20 min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呼吸频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及SpO2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本研究显示,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低血压患者中的构成比高达41.9%。术后出现低血压原因分析有潜在体液不足、麻醉平面及麻醉药的原因、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后发效应、术后伤口疼痛引起、低体温易引起低血压[7]。腹部手术后低血压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发生的原因不清,推测可能与麻醉、术后镇痛有关或手术等因素有关[8]。因此要高度重视PACU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的血压情况。腹部手术后低血压虽与休克一样都有血压持续低下,但与常见的休克症状不同,休克的一些症状在腹部手术后低血压早期病例中,可有可无,可轻可重[9]。基于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低血压的高危险性,在患者苏醒期间,PACU护士均应对每位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低血压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并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PACU腹部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腹部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出现低血压,首先应分析发生低血压的原因,腹部手术多为胃肠道和肝胆胰脾手术。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目的是排空胃,降低由于胃内容物的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风险,由于很多原因术前禁食禁饮时间通常由规定的6~8 h延长至12~16 h,术前禁食禁饮对肠或胃的手术尤为重要[10]。所以应查看患者术中的输液量、尿量及术中的失血量等因素,若为体液不足引起的低血压则根据医嘱补液。术后各种刺激引起的疼痛,使患者难以忍受引起苏醒期躁动,应用镇静剂如吗啡、地西泮、哌替啶等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患者对血容量反应减弱,外周阻力减小,也可使血压降低[11]。麻醉因素引起的低血压根据医嘱运用间羟胺、麻黄碱等升压药同时调整血压监测时间为5~10 min/次。还因腹部手术患者在术中暴露皮肤面积大,时间较长,加之术中输入大量未加温的液体,冷藏库血,对可能出现低温的患者应行监测,调控体温到位,防止和减少低体温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当低体温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时,需要采用主动的复温措施[12]。针对引起低血压的原因积极处理,保证患者在复苏期间的安全。
动脉介入手术、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原因包括:术前6~8 h禁食、禁水,水摄入量不足;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多,造成渗透性利尿;失血性休克,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搏减弱等[13]。动脉瘤患者术后低血压反应的发生率高于一般手术患者,且与其预后有密切关系,已成为仅次于动脉瘤血管痉挛的第二大并发症[14]。加之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处血肿和出血是动脉介入诊疗术术后最常见的[15],因此在复苏期间要高度重视PACU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患者在PACU复苏期间,首先查看其意识是否出现淡漠,是否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观察双侧瞳孔有无对光反射、是否等大等圆或与之术前相比有无变化,查看穿刺处是否扪及血肿,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术侧下肢是否能扪及足背动脉的搏动;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手术医生给予处理,必要时可拆除绷带重新包扎,包扎时不要压迫睾丸,以免引起剧烈疼痛,导致反射性低血压[16]。积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倾听患者的主诉,以降低PACU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其次应在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讲解动脉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术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率、血压的变化,遵医嘱及时补充容量,必要时安置尿管,防止膀胱过度充盈。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出发,避免患者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PACU其他复苏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出血过多,未及时补足血容量有关。
3.2 麻醉苏醒期的密切观察
患者入PACU,常规低流量的氧气吸入及安置心电监护,测量血压时要求袖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面,坐位时平行与锁骨中线第4肋间,仰卧位时平腋中线水平,患者在PACU复苏期间基本为仰卧位,所以应确保血压袖带使用正确。其次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班,了解患者在术中的循环情况,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及术中的入量、尿量和失血量等,检查患者伤口敷料情况,安置引流管的患者应妥善固定各种引流装置,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及时做好记录。还要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可根据病情及生命体征选择较大型号的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在苏醒期间,正确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对清醒患者予以适当的心理护理,以利患者情绪稳定[17]。每15分钟准确、客观记录1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行有创血压监测、监测中心静脉压等,发现血压不稳定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若用药后血压起伏过大,应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综上所述,麻醉苏醒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18],也是诸多意外发生的时期,包括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麻醉苏醒期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认真仔细、严密地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术后患者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PACU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也使患者麻醉术后恢复期的危险降到最低。
麻醉苏醒室(PACU)是收治当日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未苏醒者或是神经功能尚未恢复者,护士要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监护和治疗[1]。在麻醉苏醒期手术虽已结束,但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影响并未消除,手术结束数小时内,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神经阻滞药的作用尚未消失[2],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仍存在一定影响。低血压在PACU血流动力学并发症中发生比较常见[3]。若处理不及时、不当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全麻是现代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是围麻醉期医疗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时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反射仍未完全恢复,其潜在的危险不亚于麻醉诱导时[5]。我们对18 931例患者中出现的61例麻醉苏醒期低血压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及时纠正了患者的低血压,改善了患者的循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9月-2013年7月进入PACU的患者共18 931例,麻醉危险度分级(ASA)分级Ⅰ~Ⅲ级,收治全麻术后复苏范围包括:眼耳鼻喉手术、甲状腺乳腺手术、胃肠食道手术、肝胆胰脾手术、肺部手术、关节手术、烧伤整形、动脉介入。未纳入心脏、神经外科和泌尿手术后患者。由于行心脏手术后直接到心脏监护室,神经外科手术后直接到神经监护室,泌尿手术后在泌尿手术大楼楼层苏醒室。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对进入PACU出现低血压的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PACU护士进行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与施行麻醉的医生做好交接班,了解并记录患者的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术中出入量及术中有无特殊情况,并详细记录患者在复苏期间的各类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在PACU复苏期间的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
1.2.2 对发生低血压患者的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分析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并对低血容量引起的低血压患者遵医嘱予以液体快速输注,麻醉性低血压的患者给予升压药物,其余低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予以调整体位、保暖、遵医嘱暂停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心理护理等措施。每5~10分钟记录患者发生低血压后或用药处理后的血压变化,在观察处理20 min后,记录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呼吸频率。
1.2.3 患者出室标准
通过改良Aldrate评分[6]对患者进行评分,当患者的Aldrete评分≥9分即遵医嘱出PACU,区域责任护士核查患者信息,神志情况,确保伤口敷料无渗漏,输液通道通畅,即可离开PACU。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处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一般情况
18 931例麻醉苏醒期患者中,62例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发生率0.33%,其中1例数据丢失。61例苏醒期间发生低血压患者中,男30例(48.4%),女31例(50.0%),年龄(50.13±16.04)岁,体质量(58.29±11.74)kg,手术时间(165.85±75.77)min,复苏时间(94.00±41.26)min。低血压发生原因:低血容量引起低血压34例,麻醉性低血压12例,术后寒颤引起低血压7例,体位性低血压3例,复苏期间镇静镇痛药物使用后引起低血压2例,其余3例患者术前基础血压均较低。
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和处理,61例苏醒期间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中,1例因出血再次返回手术室手术,其余60例均达到出室标准,安全返回病房,无低血压原因引起患者死亡。
2.2 各类手术在麻醉苏醒期低血压的构成比
61例发生低血压患者中腹部手术患者最多,为26例(41.9%),其他手术类别依次为动脉介入14例(22.6%),眼耳鼻喉手术7例(11.3%),食管、肺、乳腺手术5例(8.1%),会阴部位手术5例(8.1%),甲状腺、颈手术1例(1.6%),脊柱手术1例(1.6%),烧伤整形手术1例(1.6%),下肢手术1例(1.6%),上肢手术未发生低血压者。
2.3 麻醉苏醒期患者低血压处理前后比较
与低血压发生时相比,麻醉苏醒期低血压观察处理20 min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呼吸频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及SpO2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3.1 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本研究显示,腹部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低血压患者中的构成比高达41.9%。术后出现低血压原因分析有潜在体液不足、麻醉平面及麻醉药的原因、术中控制性低血压后发效应、术后伤口疼痛引起、低体温易引起低血压[7]。腹部手术后低血压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发生的原因不清,推测可能与麻醉、术后镇痛有关或手术等因素有关[8]。因此要高度重视PACU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的血压情况。腹部手术后低血压虽与休克一样都有血压持续低下,但与常见的休克症状不同,休克的一些症状在腹部手术后低血压早期病例中,可有可无,可轻可重[9]。基于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低血压的高危险性,在患者苏醒期间,PACU护士均应对每位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低血压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并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PACU腹部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腹部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出现低血压,首先应分析发生低血压的原因,腹部手术多为胃肠道和肝胆胰脾手术。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目的是排空胃,降低由于胃内容物的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风险,由于很多原因术前禁食禁饮时间通常由规定的6~8 h延长至12~16 h,术前禁食禁饮对肠或胃的手术尤为重要[10]。所以应查看患者术中的输液量、尿量及术中的失血量等因素,若为体液不足引起的低血压则根据医嘱补液。术后各种刺激引起的疼痛,使患者难以忍受引起苏醒期躁动,应用镇静剂如吗啡、地西泮、哌替啶等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患者对血容量反应减弱,外周阻力减小,也可使血压降低[11]。麻醉因素引起的低血压根据医嘱运用间羟胺、麻黄碱等升压药同时调整血压监测时间为5~10 min/次。还因腹部手术患者在术中暴露皮肤面积大,时间较长,加之术中输入大量未加温的液体,冷藏库血,对可能出现低温的患者应行监测,调控体温到位,防止和减少低体温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当低体温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时,需要采用主动的复温措施[12]。针对引起低血压的原因积极处理,保证患者在复苏期间的安全。
动脉介入手术、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原因包括:术前6~8 h禁食、禁水,水摄入量不足;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多,造成渗透性利尿;失血性休克,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搏减弱等[13]。动脉瘤患者术后低血压反应的发生率高于一般手术患者,且与其预后有密切关系,已成为仅次于动脉瘤血管痉挛的第二大并发症[14]。加之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处血肿和出血是动脉介入诊疗术术后最常见的[15],因此在复苏期间要高度重视PACU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患者在PACU复苏期间,首先查看其意识是否出现淡漠,是否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观察双侧瞳孔有无对光反射、是否等大等圆或与之术前相比有无变化,查看穿刺处是否扪及血肿,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术侧下肢是否能扪及足背动脉的搏动;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手术医生给予处理,必要时可拆除绷带重新包扎,包扎时不要压迫睾丸,以免引起剧烈疼痛,导致反射性低血压[16]。积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倾听患者的主诉,以降低PACU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其次应在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讲解动脉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术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率、血压的变化,遵医嘱及时补充容量,必要时安置尿管,防止膀胱过度充盈。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出发,避免患者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PACU其他复苏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出血过多,未及时补足血容量有关。
3.2 麻醉苏醒期的密切观察
患者入PACU,常规低流量的氧气吸入及安置心电监护,测量血压时要求袖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面,坐位时平行与锁骨中线第4肋间,仰卧位时平腋中线水平,患者在PACU复苏期间基本为仰卧位,所以应确保血压袖带使用正确。其次与麻醉医生做好交接班,了解患者在术中的循环情况,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及术中的入量、尿量和失血量等,检查患者伤口敷料情况,安置引流管的患者应妥善固定各种引流装置,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及时做好记录。还要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可根据病情及生命体征选择较大型号的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在苏醒期间,正确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对清醒患者予以适当的心理护理,以利患者情绪稳定[17]。每15分钟准确、客观记录1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行有创血压监测、监测中心静脉压等,发现血压不稳定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若用药后血压起伏过大,应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综上所述,麻醉苏醒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18],也是诸多意外发生的时期,包括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麻醉苏醒期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认真仔细、严密地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术后患者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规范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PACU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也使患者麻醉术后恢复期的危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