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国萍, 房仲平.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股疝的临床价值. 华西医学, 2015, 30(2): 300-302. doi: 10.7507/1002-0179.20150088 复制
股疝是疝囊通过股管内口,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形成。股疝多见40岁以上的妇女,男性股疝较为少见,约占腹外疝的3%~5%[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被认为是腹外疝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在股疝诊断方面的应用多见于误诊个案报道[2-4]。现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37例39侧股疝患者超声诊断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39侧股疝为2008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就诊并行股疝修补的患者,其中男2例2侧:右侧1例,左侧1例:女35例37侧:右侧18例,左侧15例,双侧2例。年龄40~84岁,平均45岁。术前均做了双侧腹股沟区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股疝的诊断结论,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百胜DU6及日立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8~12 MHz。
患者仰卧位,必要时行站立位,扫查双侧腹股沟区,一旦发现“包块”,行纵、横、斜多方向扫查,观察并记录包块位置、大小、形态、活动度,判断包块内容物性质、疝环部位及包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检测包块的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
本组病例均随访术中情况,手术证实。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37例患者39侧股疝的声像图表现分别为:① 22侧疝内容物为小肠,可见肠管、肠内容物及气体样强回声,并可见肠蠕动,见图 1。② 8侧疝内容物为大网膜,为椭圆形或长梭形,实性稍强回声或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较均匀或欠均匀。③ 3侧疝内容物为积液:为透声较好的液性暗区,见图 2。④ 2侧大网膜伴小肠:可见肠管样回声及实性稍强或低回声。包块内可见血流信号,见图 3。⑤ 2侧小肠或大网膜伴积液:可见肠管呈稍强或低回声团,其周围可见积液。⑥ 其中22侧股疝嵌顿:包块较大,张力高,内部可见肠管、稍强或低回声团及积液,见图 4、5。⑦ 1侧表现类似脂肪瘤,1侧类似肿大的淋巴结。

2.2 手术结果
手术结果39侧为股疝,超声误诊2侧,1侧误诊为右侧脂肪瘤(图 6),1侧误诊为左侧肿大的淋巴结,超声诊断符合率94.9%(37/39);股疝的超声定性诊断与手术结果,见表 1。

超声诊断的37侧股疝中,超声检查提示疝内容物,而手术记录未见疝内容物者9侧,其中超声提示疝内容物6侧为小肠,1侧积液,2侧大网膜;28侧可见内容物,其中超声对疝内容物判断正确24侧,2侧小肠误诊为大网膜,1侧大网膜误诊为小肠,1侧大网膜伴小肠误诊为大网膜,超声对疝内容物诊断符合率为85.7%(24/28),疝内容物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见表 2。

3 讨论
3.1 股疝的解剖关系
股疝是较少见的一种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3%~5%,以女性患者为多,容易嵌顿,发生率达60%[5]。股疝的发生与局部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股环股疝疝环处,由于周围有多支韧带包绕(内为陷窝韧带,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梳韧带),疝环通常较细小,形成的疝体也较小,股管下口为卵圆窝,股疝经此突向皮下。被股动静脉穿越的股管存在天然解剖薄弱区,形成股疝潜在发病部位。女性骨盆宽大,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而易发病,加之妊娠等因素,导致女性股疝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6]。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周围又为坚韧的韧带,故股疝容易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发生率达60%[6]。本组患者女性35例,男性2例,与文献报道一致。
3.2 股疝的特点
股疝以中老年妇女多见,体积较小,呈半球形,平卧不能完全消失[7]:股疝初期,肿块出现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一般无或仅有轻微胀痛感,容易与腹股沟疝或腹股沟囊肿相混淆,股疝疝囊外侧有较厚的脂肪组织,易误诊为脂肪瘤;股疝容易发生嵌顿,一旦肠管进入疝囊,则易嵌顿绞窄,可形成腹股沟较大肿物,疼痛明显,出现典型的肠梗阻表现,易忽略股疝的诊断,而以肠梗阻行开腹手术[8]。本组患者39侧股疝,嵌顿疝共有22侧,发生率达56.4%(22/39)。
3.3 超声诊断股疝的价值
根据疝内容物的不同,有不同的声像图表现[9],且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疝囊、疝颈、疝内容物及被盖组织,注意寻找疝囊与腹腔之间的通道,必要时站立位扫查,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内容物为大网膜、肠管,通常在腹股沟区查见混合性、实性或液性包块,深部与腹腔相通,做乏氏运动后增大不明显,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股血管内侧,耻骨关节外侧[10]。并根据是否有彩色血流信号,结合临床,提示是否有嵌顿或绞窄。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4.9%,有9例超声提示股疝,而手术记录未见疝内容物,原因是手术时患者平卧麻醉后疝内容物自行还纳入腹腔,余28侧可见疝内容物,其中超声对疝内容物判断正确24侧,诊断符合率为85.7%(24/28),因部分疝内容物无法随访、对照,造成超声对疝内容物诊断符合率较低。
3.4 股疝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 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斜疝与腹股沟管内精索伴行,直疝与精索交叉(精索在前,直疝在后),且斜疝又可坠入阴囊或大阴唇内,男性多见,股疝和直疝长轴基本垂直,斜疝长轴由深环向浅环斜向走行[11];② 脂肪瘤:当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或股疝疝囊外侧有较厚的脂肪组织时,需与脂肪瘤相鉴别,腹股沟区脂肪瘤是实性稍强或低回声,无疝颈,不与腹腔相通,仔细扫查,不难鉴别;③ 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淋巴结是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强回声包膜,周边皮质为低回声,中心为髓质区呈稍强回声,与腹腔不相通,而股疝则是半球形,并与腹腔相通;④ 大隐静脉曲张:在卵圆窝处有静脉曲张者,其大腿或小腿也有曲张的静脉,同时静脉内充满彩色血流信号,不难鉴别;⑤ 腹股沟区囊肿:无疝颈,不与腹腔相通,可鉴别。本组将1例股疝误诊为脂肪瘤,1例误诊为淋巴结肿大,原因可能是疝囊颈太小,疝环难以显示,尤其是伴有粘连且内容物为大网膜时,疝块呈较均匀回声,体积随乏氏运动变化不明显[12],应仔细多切面扫查,查找疝环口,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股疝,实时、便捷、无创、重复性好,对股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股疝是疝囊通过股管内口,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形成。股疝多见40岁以上的妇女,男性股疝较为少见,约占腹外疝的3%~5%[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被认为是腹外疝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在股疝诊断方面的应用多见于误诊个案报道[2-4]。现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37例39侧股疝患者超声诊断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39侧股疝为2008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就诊并行股疝修补的患者,其中男2例2侧:右侧1例,左侧1例:女35例37侧:右侧18例,左侧15例,双侧2例。年龄40~84岁,平均45岁。术前均做了双侧腹股沟区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股疝的诊断结论,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百胜DU6及日立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8~12 MHz。
患者仰卧位,必要时行站立位,扫查双侧腹股沟区,一旦发现“包块”,行纵、横、斜多方向扫查,观察并记录包块位置、大小、形态、活动度,判断包块内容物性质、疝环部位及包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检测包块的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
本组病例均随访术中情况,手术证实。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37例患者39侧股疝的声像图表现分别为:① 22侧疝内容物为小肠,可见肠管、肠内容物及气体样强回声,并可见肠蠕动,见图 1。② 8侧疝内容物为大网膜,为椭圆形或长梭形,实性稍强回声或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较均匀或欠均匀。③ 3侧疝内容物为积液:为透声较好的液性暗区,见图 2。④ 2侧大网膜伴小肠:可见肠管样回声及实性稍强或低回声。包块内可见血流信号,见图 3。⑤ 2侧小肠或大网膜伴积液:可见肠管呈稍强或低回声团,其周围可见积液。⑥ 其中22侧股疝嵌顿:包块较大,张力高,内部可见肠管、稍强或低回声团及积液,见图 4、5。⑦ 1侧表现类似脂肪瘤,1侧类似肿大的淋巴结。

2.2 手术结果
手术结果39侧为股疝,超声误诊2侧,1侧误诊为右侧脂肪瘤(图 6),1侧误诊为左侧肿大的淋巴结,超声诊断符合率94.9%(37/39);股疝的超声定性诊断与手术结果,见表 1。

超声诊断的37侧股疝中,超声检查提示疝内容物,而手术记录未见疝内容物者9侧,其中超声提示疝内容物6侧为小肠,1侧积液,2侧大网膜;28侧可见内容物,其中超声对疝内容物判断正确24侧,2侧小肠误诊为大网膜,1侧大网膜误诊为小肠,1侧大网膜伴小肠误诊为大网膜,超声对疝内容物诊断符合率为85.7%(24/28),疝内容物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见表 2。

3 讨论
3.1 股疝的解剖关系
股疝是较少见的一种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3%~5%,以女性患者为多,容易嵌顿,发生率达60%[5]。股疝的发生与局部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股环股疝疝环处,由于周围有多支韧带包绕(内为陷窝韧带,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梳韧带),疝环通常较细小,形成的疝体也较小,股管下口为卵圆窝,股疝经此突向皮下。被股动静脉穿越的股管存在天然解剖薄弱区,形成股疝潜在发病部位。女性骨盆宽大,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而易发病,加之妊娠等因素,导致女性股疝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6]。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周围又为坚韧的韧带,故股疝容易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发生率达60%[6]。本组患者女性35例,男性2例,与文献报道一致。
3.2 股疝的特点
股疝以中老年妇女多见,体积较小,呈半球形,平卧不能完全消失[7]:股疝初期,肿块出现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一般无或仅有轻微胀痛感,容易与腹股沟疝或腹股沟囊肿相混淆,股疝疝囊外侧有较厚的脂肪组织,易误诊为脂肪瘤;股疝容易发生嵌顿,一旦肠管进入疝囊,则易嵌顿绞窄,可形成腹股沟较大肿物,疼痛明显,出现典型的肠梗阻表现,易忽略股疝的诊断,而以肠梗阻行开腹手术[8]。本组患者39侧股疝,嵌顿疝共有22侧,发生率达56.4%(22/39)。
3.3 超声诊断股疝的价值
根据疝内容物的不同,有不同的声像图表现[9],且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疝囊、疝颈、疝内容物及被盖组织,注意寻找疝囊与腹腔之间的通道,必要时站立位扫查,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内容物为大网膜、肠管,通常在腹股沟区查见混合性、实性或液性包块,深部与腹腔相通,做乏氏运动后增大不明显,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股血管内侧,耻骨关节外侧[10]。并根据是否有彩色血流信号,结合临床,提示是否有嵌顿或绞窄。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4.9%,有9例超声提示股疝,而手术记录未见疝内容物,原因是手术时患者平卧麻醉后疝内容物自行还纳入腹腔,余28侧可见疝内容物,其中超声对疝内容物判断正确24侧,诊断符合率为85.7%(24/28),因部分疝内容物无法随访、对照,造成超声对疝内容物诊断符合率较低。
3.4 股疝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 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斜疝与腹股沟管内精索伴行,直疝与精索交叉(精索在前,直疝在后),且斜疝又可坠入阴囊或大阴唇内,男性多见,股疝和直疝长轴基本垂直,斜疝长轴由深环向浅环斜向走行[11];② 脂肪瘤:当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或股疝疝囊外侧有较厚的脂肪组织时,需与脂肪瘤相鉴别,腹股沟区脂肪瘤是实性稍强或低回声,无疝颈,不与腹腔相通,仔细扫查,不难鉴别;③ 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淋巴结是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强回声包膜,周边皮质为低回声,中心为髓质区呈稍强回声,与腹腔不相通,而股疝则是半球形,并与腹腔相通;④ 大隐静脉曲张:在卵圆窝处有静脉曲张者,其大腿或小腿也有曲张的静脉,同时静脉内充满彩色血流信号,不难鉴别;⑤ 腹股沟区囊肿:无疝颈,不与腹腔相通,可鉴别。本组将1例股疝误诊为脂肪瘤,1例误诊为淋巴结肿大,原因可能是疝囊颈太小,疝环难以显示,尤其是伴有粘连且内容物为大网膜时,疝块呈较均匀回声,体积随乏氏运动变化不明显[12],应仔细多切面扫查,查找疝环口,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股疝,实时、便捷、无创、重复性好,对股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