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凯, 王红川, 王永才, 闫冰, 蒋俊威. 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华西医学, 2014, 29(10): 1838-1840. doi: 10.7507/1002-0179.20140560 复制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1],不仅导致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而且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特点的报道有北京[2, 3]、沈阳[4]、唐山[5]等地,目前尚无文献研究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乐山市人民医院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随访,以期了解该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查阅病案、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等手段,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1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 患者年龄≥65岁;② 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排除标准为骨转移肿瘤或代谢性骨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1.2 研究内容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资料,骨折类型、外伤因素、伤前活动情况、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分型采用Garcken分型[6],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改变Evans分型[7]。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患者男126例,女182例,男女性别比为1︰1.44,平均年龄76.5岁。教育背景:小学及以下学历238例(77.3%),中学学历66例(21.4%),大学及以上学历4例(1.3%)。医疗保障情况:自费27例(8.7%),基本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210例(68.2%),职工医保68例(22.1%),公费医疗3例(1.0%)。合并内科疾病情况:216例(70.0%)合并内科疾病,其中68例(22.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4例(20.9%)合并糖尿病,39例(12.8%)合并心脏疾病,31例(10.2%)合并神经系统疾病,14例(4.5%)合并其他内科疾病。
2.2 骨折侧别及类型分布
308例髋部骨折患者,左侧163例(52.9%),右侧145例(47.1%)。股骨颈骨折154例(50.0%),股骨转子间骨折138例(44.8%),股骨转子下骨折16例(5.2%)。股骨颈骨折根据骨折移位情况(Garden分型),GardenⅠ型5例(3.0%),Ⅱ型14例(9.1%),Ⅲ型94例(61.1%),Ⅳ型41例(26.3%)。大多数股骨颈骨折患者移位明显(Garden Ⅲ和Ⅳ型)占80.4%。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Ⅰ型8例(5.8%),ⅡA型60例(43.5%),ⅡB型31例(20.9%),Ⅲ型39例(29.8%)。73.3%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改良Evans分型ⅡA和Ⅲ型)患者累及股骨大转子。
2.3 外伤相关资料
外伤类型:摔伤257例(83.4%),交通事故伤51例(16.6%)。无坠落伤、打(砸)击伤或其他原因致伤。外伤类型主要集中于摔伤。外伤场所: 家内213例(69.2%),楼梯32例(10.4%),公共场所60例(19.5%),其他场所3例(1.0%),患者外伤集中于家内。外伤原因:因地面湿滑、不平整等客观原因者198例;因注意力不集中、患肢活动受限等主观原因者189例。伤前活动情况:308例髋部骨折患者中,伤前能生活自理者256例。户外活动情况:223例每天都进行户外活动,85例不是每天都进行户外活动。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5 h者50例,7~15 h者133例,2~7 h者117例,<2 h者8例。
2.4 治疗情况
308例患者伤后距住院时间0.1~217.0 d,平均3 d ,68例(22.1%)患者>3 d就诊。手术时间37~310 min,平均112 min。住院时间2~86 d,平均17 d。69例患者(22.5%)为入院后术前检查出合并内科疾病。30%的患者既往有腰椎压缩性骨折或对侧髋部摔伤史,仅2例患者在2次受伤间隔期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中,GardenⅠ型均行保守治疗,Ⅱ型5例选择保守治疗,9例行空心钉内固定术,Ⅲ型和Ⅳ型25例选择保守治疗,余行关节置换术(88例行双动股骨头置换术,2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7例选择保守治疗,余111例均行恶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
2.5 伤后恢复情况
305例患者出院后回家康复,3例患者于康复机构继续康复。34.3%患者恢复行走功能,30.4%患者使用辅助工具辅助行走,36.3%患者不能行走。
3 讨论
3.1 性别分布
有研究指出,50~59岁的髋部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这是由于该年龄段的男性仍在工作劳动,更多可能遭受外伤,而6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女性多于男性(1.54︰1),这是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的特点,绝经后骨质含量明显下降,相对男性骨质疏松更为明显,较小的外力则会导致骨折[8]。本研究结果与经济发达地区[8-10]类似,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1.44︰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反应迟缓、肌肉退变、机体协调平衡能力降低,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外伤,因此造成骨折的机会更多。老年人尤其老年女性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高发人群,骨质疏松及外伤是决定骨折发生的2个主要因素,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重下手。
3.2 髋部骨折的外伤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摔伤是骨折的常见原因,与尹英民等[11]的研究结果类似,且摔伤累及大转子较为常见,这表明在摔倒时直接伤及髋部外侧较为常见。本研究中83.4%的外伤原因为摔伤,与合肥地区[8]相似。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较高,轻微的外力则可造成骨折,并且老年人户外活动机会及时间相对更少,发生重大外伤暴力的机会小,故以低能量外伤居多。而老年人减少户外活动及时间,也会相应的导致骨质情况及抵抗暴力的能力下降。龚伟华等[12]的研究指出髋部骨折的发生与股骨近端三维几何解剖形态相关,梅其伟[13]指出骨生物化学代谢指标和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指数可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发生,但这仅仅只是摔伤的一部分原因。在本研究中,家内是主要的外伤场所,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活动量少,步态不稳,视力下降,合并较多内科疾病,常表现为在家中不慎摔伤导致骨折的发生。因此对于老年人,更要重视安全保护措施,平时行走时可借助保护器预防摔伤,避免骨折的发生。
3.3 乐山地区患者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平均为3 d,有20%的患者>3 d就诊。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有无伴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谵妄等,如有伴发症状,则需评估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生命体征、尿量。且较多患者在入院前尚未进行详细体检,入院后应详细询问内科合并症和用药情况,警惕有无合并内科疾病,并做好相应沟通。
此外,本研究77.3%患者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为中学学历)[14]。且68.2%为基本医疗保险,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有研究指出制定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流程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15]。本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回家康复,且约1/3患者恢复行走功能,约1/3患者使用辅助工具辅助行走,约1/3患者不能行走。与Kuisma等[16]的结果类似。考虑到乐山地区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术后均回家康复,因此需强调住院期间需较长及更为严格的康复,另外术后仅约1/3的患者可恢复至正常行走,在患者入院后需反复强调即使是行内固定手术,也并不会增强其行走功能,而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行走功能下降。
此外,本研究中仅2例患者在2次骨折期间接受正规骨质疏松治疗,表明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研究指出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17-19]。为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应注意防治骨质疏松,通过正规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各种措施,提高骨质含量,并减少发生外伤的机会[20]。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摔伤是骨折的常见原因。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质患者存在就诊延迟、文化程度较低、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对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不够等特点,制定适合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流程今后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1],不仅导致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而且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特点的报道有北京[2, 3]、沈阳[4]、唐山[5]等地,目前尚无文献研究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乐山市人民医院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随访,以期了解该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查阅病案、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等手段,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1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 患者年龄≥65岁;② 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排除标准为骨转移肿瘤或代谢性骨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1.2 研究内容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资料,骨折类型、外伤因素、伤前活动情况、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分型采用Garcken分型[6],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改变Evans分型[7]。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患者男126例,女182例,男女性别比为1︰1.44,平均年龄76.5岁。教育背景:小学及以下学历238例(77.3%),中学学历66例(21.4%),大学及以上学历4例(1.3%)。医疗保障情况:自费27例(8.7%),基本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210例(68.2%),职工医保68例(22.1%),公费医疗3例(1.0%)。合并内科疾病情况:216例(70.0%)合并内科疾病,其中68例(22.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4例(20.9%)合并糖尿病,39例(12.8%)合并心脏疾病,31例(10.2%)合并神经系统疾病,14例(4.5%)合并其他内科疾病。
2.2 骨折侧别及类型分布
308例髋部骨折患者,左侧163例(52.9%),右侧145例(47.1%)。股骨颈骨折154例(50.0%),股骨转子间骨折138例(44.8%),股骨转子下骨折16例(5.2%)。股骨颈骨折根据骨折移位情况(Garden分型),GardenⅠ型5例(3.0%),Ⅱ型14例(9.1%),Ⅲ型94例(61.1%),Ⅳ型41例(26.3%)。大多数股骨颈骨折患者移位明显(Garden Ⅲ和Ⅳ型)占80.4%。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Ⅰ型8例(5.8%),ⅡA型60例(43.5%),ⅡB型31例(20.9%),Ⅲ型39例(29.8%)。73.3%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改良Evans分型ⅡA和Ⅲ型)患者累及股骨大转子。
2.3 外伤相关资料
外伤类型:摔伤257例(83.4%),交通事故伤51例(16.6%)。无坠落伤、打(砸)击伤或其他原因致伤。外伤类型主要集中于摔伤。外伤场所: 家内213例(69.2%),楼梯32例(10.4%),公共场所60例(19.5%),其他场所3例(1.0%),患者外伤集中于家内。外伤原因:因地面湿滑、不平整等客观原因者198例;因注意力不集中、患肢活动受限等主观原因者189例。伤前活动情况:308例髋部骨折患者中,伤前能生活自理者256例。户外活动情况:223例每天都进行户外活动,85例不是每天都进行户外活动。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5 h者50例,7~15 h者133例,2~7 h者117例,<2 h者8例。
2.4 治疗情况
308例患者伤后距住院时间0.1~217.0 d,平均3 d ,68例(22.1%)患者>3 d就诊。手术时间37~310 min,平均112 min。住院时间2~86 d,平均17 d。69例患者(22.5%)为入院后术前检查出合并内科疾病。30%的患者既往有腰椎压缩性骨折或对侧髋部摔伤史,仅2例患者在2次受伤间隔期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中,GardenⅠ型均行保守治疗,Ⅱ型5例选择保守治疗,9例行空心钉内固定术,Ⅲ型和Ⅳ型25例选择保守治疗,余行关节置换术(88例行双动股骨头置换术,2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7例选择保守治疗,余111例均行恶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
2.5 伤后恢复情况
305例患者出院后回家康复,3例患者于康复机构继续康复。34.3%患者恢复行走功能,30.4%患者使用辅助工具辅助行走,36.3%患者不能行走。
3 讨论
3.1 性别分布
有研究指出,50~59岁的髋部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这是由于该年龄段的男性仍在工作劳动,更多可能遭受外伤,而6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女性多于男性(1.54︰1),这是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的特点,绝经后骨质含量明显下降,相对男性骨质疏松更为明显,较小的外力则会导致骨折[8]。本研究结果与经济发达地区[8-10]类似,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1.44︰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反应迟缓、肌肉退变、机体协调平衡能力降低,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外伤,因此造成骨折的机会更多。老年人尤其老年女性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高发人群,骨质疏松及外伤是决定骨折发生的2个主要因素,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重下手。
3.2 髋部骨折的外伤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摔伤是骨折的常见原因,与尹英民等[11]的研究结果类似,且摔伤累及大转子较为常见,这表明在摔倒时直接伤及髋部外侧较为常见。本研究中83.4%的外伤原因为摔伤,与合肥地区[8]相似。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较高,轻微的外力则可造成骨折,并且老年人户外活动机会及时间相对更少,发生重大外伤暴力的机会小,故以低能量外伤居多。而老年人减少户外活动及时间,也会相应的导致骨质情况及抵抗暴力的能力下降。龚伟华等[12]的研究指出髋部骨折的发生与股骨近端三维几何解剖形态相关,梅其伟[13]指出骨生物化学代谢指标和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指数可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发生,但这仅仅只是摔伤的一部分原因。在本研究中,家内是主要的外伤场所,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活动量少,步态不稳,视力下降,合并较多内科疾病,常表现为在家中不慎摔伤导致骨折的发生。因此对于老年人,更要重视安全保护措施,平时行走时可借助保护器预防摔伤,避免骨折的发生。
3.3 乐山地区患者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平均为3 d,有20%的患者>3 d就诊。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有无伴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谵妄等,如有伴发症状,则需评估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生命体征、尿量。且较多患者在入院前尚未进行详细体检,入院后应详细询问内科合并症和用药情况,警惕有无合并内科疾病,并做好相应沟通。
此外,本研究77.3%患者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为中学学历)[14]。且68.2%为基本医疗保险,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有研究指出制定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流程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15]。本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回家康复,且约1/3患者恢复行走功能,约1/3患者使用辅助工具辅助行走,约1/3患者不能行走。与Kuisma等[16]的结果类似。考虑到乐山地区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术后均回家康复,因此需强调住院期间需较长及更为严格的康复,另外术后仅约1/3的患者可恢复至正常行走,在患者入院后需反复强调即使是行内固定手术,也并不会增强其行走功能,而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行走功能下降。
此外,本研究中仅2例患者在2次骨折期间接受正规骨质疏松治疗,表明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研究指出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17-19]。为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应注意防治骨质疏松,通过正规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各种措施,提高骨质含量,并减少发生外伤的机会[20]。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摔伤是骨折的常见原因。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质患者存在就诊延迟、文化程度较低、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对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不够等特点,制定适合乐山地区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流程今后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