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廖灯彬, 王琴, 宁宁. 从无到有到专业,中国内地伤口护理的发展. 华西医学, 2014, 29(9): 1601-1602.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92 复制
伤口护理为护理学的三级学科,包含伤口护理、造口护理、失禁护理等多个亚专科,目前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学术机构健全、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共进的实力强劲的护理亚专业。自1988年喻德洪教授在上海开展相关专科培训班开始,经近30年的迅猛发展,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全国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热情与坚持下,中国内地伤口护理已获得巨大进步,并取得一定成绩。
1 中国内地专科护理发展现状
我国内地专科护理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有护理权威人士开始呼吁应加快护理的专业化进程,提高专科护理水平。21世纪初,诸多机构开始尝试专科护士培养,如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于2000年率先在国内设立了糖尿病专科护士和伤口(造口)专科护士;2002年起中华护理学会每年举办全国重症监护(ICU)专科护士培训班。随后,各家医院对ICU、糖尿病等专科护理进行尝试,且2005年广东省卫生厅以卫生行政机构的方式开展了专科护理培养工作。
目前,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联合开展多专业的专科护理培训,效果较好。但我国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仍处于初级阶段。
2 中国内地伤口护理发展现状
2.1 伤口护理理论知识体系现状
伤口护理的干性愈合理论已存在数百年历史,也在以往的医学护理事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世纪后到20世纪60年代前该理论为伤口护理的主导理论。到1962年Winter [1]提出了伤口湿性愈合学说,其研究发现湿性环境可加快伤口表皮细胞的迁移速度,无结痂形成,同时避免表皮细胞绕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从而加快伤口愈合。我国开展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培训虽已有数年历史,但不同层级医院仍有不同比例医护人员对新型愈合理念认知不够。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伤口专科护理的良好发展。
2.2 伤口护理从业人员和管理模式现状
伤口护理从业人员包括医生、伤口专科护士等。国内学者就不同从业人员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佳丽等[2]研究发现,四川地区三级医院伤口治疗的主体80.8%仍为医生,专职从事伤口护理的护士仅占9.2%。其还就不同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传统的伤口护理模式中,伤口护理的主体是医生,但由于医生的诊疗工作量大、时间长,常缺乏对伤口的动态评估及管理,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质量;目前我国伤口护理人员学历偏低,趋于年轻,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单纯依靠护理人员进行伤口护理也存在局限性。左建容等[3]开展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新模式认知情况调查发现,研究对象中除2名医生和1名护士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由医生为主体进行伤口管理模式外,其余34名医生和24名护士均选择和认可医护一体化的伤口管理模式。吕娟等[4]的研究表明,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能让医护患三者的认同度、满意度均提高,实现共赢目的。
2.3 伤口护理学术机构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立多个国际性伤口护理学术机构,如1991年成立的欧洲伤口管理委会,以提高伤口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多学科努力改进治疗方法和效果为目标;于2004年成立的世界伤口愈合联盟,以组织全世界范围内的伤口管理相关专业人员,改善伤口护理标准,促进医疗专业技能提升为首要目标,同时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为所有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跨学科团队合作的培训,并提供培训工具,以改善患者愈合,并组织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护理。
中国内地在伤口护理相关领域最早的学术机构成立于1995年由付小兵院士发起并创建的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该机构目的之一是利用创伤治疗中心自身的学术优势,组织多学科协同进行创面、伤口治疗,组建跨学科、综合型的创面修复中心。随后,中华护理学会和多个省、市级护理学会也分别成立伤口或造口专业委员会,以促进伤口专科护理发展,加快人才培养。
2.4 伤口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在多年的伤口专科护理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匮乏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针对现状,国内多家机构和高校在多年前已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伤口专科护理教育模式。在毕业后继续教育方面,国内多个省市联合区域内各大型医院开展中期继续教育,包括各级护理学会认证的伤口专科护士培训和与国外伤口护理学术机构联合培养的伤口治疗师和造口治疗师等,为解决伤口护理临床实践人才严重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学位教育方面,为解决伤口护理高层次人才不足特别是临床和基础研究不足的问题,国内多家高校开设硕士学位课程,虽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将伤口护理归属于外科护理这样的二级学科进行招生,但在各高校课程设置和硕士阶段中的临床阶段都突出了伤口护理能力的全面培养,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
3 中国内地伤口护理发展的问题与探索
3.1 院内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拓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中糖尿病足溃疡、血管性溃疡、卧床所致压疮发病率日益增多。而这部分患者常由于家庭经济或医疗资源有限等原因,不能长期住院治疗,保证该类患者得到及时、高质量的专业伤口护理已是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各级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在专科化伤口护理发展过程中,在伤口护理专业人才不足上面临着比综合性医院更加严峻的现实问题。但在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支持和鼓励下,各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加大了帮扶力度。如上海市建立社区服务网络,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医院日间手术-社区一体化新医疗护理模式”等,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伤口护理工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该问题的根本解决和有效突破将更依赖于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和模式的不断完善及伤口专业护理人员的加速培养。
3.2 小专业与大专科平稳与安全发展
伤口护理是一门新兴发展的护理三级学科,但却包含了压疮、血管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术后感染伤口等多种疑难伤口。在伤口护理中,从业人员会涉及多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细胞学、营养学、代谢相关学科、心理卫生学及疼痛治疗学等。目前伤口护理受训人员主要为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由于早年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冲击,对这部分人员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有较大影响,在当前的伤口护理中期培训课程中不足以弥补受训人员的缺失。需求与实际的差距导致伤口护理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无论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人员或是医院管理人员都需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和控制。因此在今后的伤口护理发展过程中必须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方能培养更多的满足学科发展的人才。
3.3 伤口护理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使用伤口护理专科理论提供的标准湿性愈合治疗方案不仅可使患者节省医疗开销,改善结局;也可减少换药次数,使伤口护理人员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减少医疗成本的投入;对于社会来说,患者更早重返社会履行社会职责,可节省更多的公共资源[5]。
但目前我国对伤口护理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还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常使用单次换药成本与传统换药方式进行对比,影响了对以湿性愈合理论为指导的伤口专科护理的客观评价,也影响了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因此我国各伤口护理学术机构或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医疗机构网络资源,以及所覆盖各区域的病例来源,并结合我国地区发展欠平衡的实际问题,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伤口患者实际需求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目前,我国的伤口护理经过多年发展,并在国家推进专科护理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我国伤口护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从业人员应坚定专业信念,努力探索,创造伤口专科护理更美好的未来。
伤口护理为护理学的三级学科,包含伤口护理、造口护理、失禁护理等多个亚专科,目前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学术机构健全、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共进的实力强劲的护理亚专业。自1988年喻德洪教授在上海开展相关专科培训班开始,经近30年的迅猛发展,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全国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热情与坚持下,中国内地伤口护理已获得巨大进步,并取得一定成绩。
1 中国内地专科护理发展现状
我国内地专科护理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有护理权威人士开始呼吁应加快护理的专业化进程,提高专科护理水平。21世纪初,诸多机构开始尝试专科护士培养,如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于2000年率先在国内设立了糖尿病专科护士和伤口(造口)专科护士;2002年起中华护理学会每年举办全国重症监护(ICU)专科护士培训班。随后,各家医院对ICU、糖尿病等专科护理进行尝试,且2005年广东省卫生厅以卫生行政机构的方式开展了专科护理培养工作。
目前,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联合开展多专业的专科护理培训,效果较好。但我国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仍处于初级阶段。
2 中国内地伤口护理发展现状
2.1 伤口护理理论知识体系现状
伤口护理的干性愈合理论已存在数百年历史,也在以往的医学护理事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世纪后到20世纪60年代前该理论为伤口护理的主导理论。到1962年Winter [1]提出了伤口湿性愈合学说,其研究发现湿性环境可加快伤口表皮细胞的迁移速度,无结痂形成,同时避免表皮细胞绕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从而加快伤口愈合。我国开展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培训虽已有数年历史,但不同层级医院仍有不同比例医护人员对新型愈合理念认知不够。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伤口专科护理的良好发展。
2.2 伤口护理从业人员和管理模式现状
伤口护理从业人员包括医生、伤口专科护士等。国内学者就不同从业人员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佳丽等[2]研究发现,四川地区三级医院伤口治疗的主体80.8%仍为医生,专职从事伤口护理的护士仅占9.2%。其还就不同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传统的伤口护理模式中,伤口护理的主体是医生,但由于医生的诊疗工作量大、时间长,常缺乏对伤口的动态评估及管理,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质量;目前我国伤口护理人员学历偏低,趋于年轻,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单纯依靠护理人员进行伤口护理也存在局限性。左建容等[3]开展医护一体化伤口管理新模式认知情况调查发现,研究对象中除2名医生和1名护士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由医生为主体进行伤口管理模式外,其余34名医生和24名护士均选择和认可医护一体化的伤口管理模式。吕娟等[4]的研究表明,实施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能让医护患三者的认同度、满意度均提高,实现共赢目的。
2.3 伤口护理学术机构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立多个国际性伤口护理学术机构,如1991年成立的欧洲伤口管理委会,以提高伤口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多学科努力改进治疗方法和效果为目标;于2004年成立的世界伤口愈合联盟,以组织全世界范围内的伤口管理相关专业人员,改善伤口护理标准,促进医疗专业技能提升为首要目标,同时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为所有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跨学科团队合作的培训,并提供培训工具,以改善患者愈合,并组织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护理。
中国内地在伤口护理相关领域最早的学术机构成立于1995年由付小兵院士发起并创建的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该机构目的之一是利用创伤治疗中心自身的学术优势,组织多学科协同进行创面、伤口治疗,组建跨学科、综合型的创面修复中心。随后,中华护理学会和多个省、市级护理学会也分别成立伤口或造口专业委员会,以促进伤口专科护理发展,加快人才培养。
2.4 伤口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在多年的伤口专科护理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匮乏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针对现状,国内多家机构和高校在多年前已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伤口专科护理教育模式。在毕业后继续教育方面,国内多个省市联合区域内各大型医院开展中期继续教育,包括各级护理学会认证的伤口专科护士培训和与国外伤口护理学术机构联合培养的伤口治疗师和造口治疗师等,为解决伤口护理临床实践人才严重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学位教育方面,为解决伤口护理高层次人才不足特别是临床和基础研究不足的问题,国内多家高校开设硕士学位课程,虽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将伤口护理归属于外科护理这样的二级学科进行招生,但在各高校课程设置和硕士阶段中的临床阶段都突出了伤口护理能力的全面培养,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
3 中国内地伤口护理发展的问题与探索
3.1 院内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拓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中糖尿病足溃疡、血管性溃疡、卧床所致压疮发病率日益增多。而这部分患者常由于家庭经济或医疗资源有限等原因,不能长期住院治疗,保证该类患者得到及时、高质量的专业伤口护理已是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各级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在专科化伤口护理发展过程中,在伤口护理专业人才不足上面临着比综合性医院更加严峻的现实问题。但在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支持和鼓励下,各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加大了帮扶力度。如上海市建立社区服务网络,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医院日间手术-社区一体化新医疗护理模式”等,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伤口护理工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该问题的根本解决和有效突破将更依赖于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和模式的不断完善及伤口专业护理人员的加速培养。
3.2 小专业与大专科平稳与安全发展
伤口护理是一门新兴发展的护理三级学科,但却包含了压疮、血管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术后感染伤口等多种疑难伤口。在伤口护理中,从业人员会涉及多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细胞学、营养学、代谢相关学科、心理卫生学及疼痛治疗学等。目前伤口护理受训人员主要为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由于早年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冲击,对这部分人员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有较大影响,在当前的伤口护理中期培训课程中不足以弥补受训人员的缺失。需求与实际的差距导致伤口护理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无论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人员或是医院管理人员都需对其进行充分论证和控制。因此在今后的伤口护理发展过程中必须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方能培养更多的满足学科发展的人才。
3.3 伤口护理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使用伤口护理专科理论提供的标准湿性愈合治疗方案不仅可使患者节省医疗开销,改善结局;也可减少换药次数,使伤口护理人员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减少医疗成本的投入;对于社会来说,患者更早重返社会履行社会职责,可节省更多的公共资源[5]。
但目前我国对伤口护理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还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常使用单次换药成本与传统换药方式进行对比,影响了对以湿性愈合理论为指导的伤口专科护理的客观评价,也影响了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因此我国各伤口护理学术机构或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医疗机构网络资源,以及所覆盖各区域的病例来源,并结合我国地区发展欠平衡的实际问题,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伤口患者实际需求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目前,我国的伤口护理经过多年发展,并在国家推进专科护理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我国伤口护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从业人员应坚定专业信念,努力探索,创造伤口专科护理更美好的未来。